text
stringlengths 83
2.11k
| id
stringlengths 26
31
| metadata
dict |
---|---|---|
近年来研究表明,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神经周浸润(perineuralinvasion,PNI)已成为许多恶性肿瘤的关键病理学特征之一。结直肠癌具有富含自主神经纤维的内在特征,因此神经纤维的存在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新生神经与结直肠癌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明确,有关PNI现象是癌细胞主动入侵还是新生神经主动伸入尚无定论。目前,PNI及新生神经发生等过程是结直肠癌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生神经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也是一个研究重点。本文围绕结直肠癌中新生神经与肿瘤微环境其他组分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明确PNI的发生机制,以期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4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36
} |
了解2015年产于赣鄂两省早籼稻谷的品质性状,可为后期筛选影响稻谷食味品质指标及加快品质改良进程提供数据参考。对赣鄂两省82份早籼稻谷的外观品质(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理化特性(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糊化特性及食味品质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定的21项指标中,17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收集的样品处于不同的品质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试样的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等及以上要求的比例分别为43.9%、17.1%、26.8%、63.4%。对样品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碘蓝值、最低黏度、衰减值是影响早籼稻米综合适口性的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5%,包含了大部分稻谷样品的品质特征。其中,第1、第2和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0.8%、13.2%和7.5%。第1主成分将湖北省和江西省的试样分为两类,湖北省产的早籼稻具有高垩白粒率、高垩白度、高直链淀粉含量、低衰减值等特点,而江西省产的早籼稻则具有低垩白粒率、低垩白度、低直链淀粉含量、高衰减值等特点。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4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28
} |
黄酒色泽是反映黄酒陈化品质的重要指示因子。为了进一步揭示黄酒的褐变机制,为黄酒陈化过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糯米黄酒为例,对可能影响其陈化的生物因素(微生物和酶)、化学因素(pH和O2)和物理因素(温度和光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和Tukey’sHSD多重比较来探讨影响糯米黄酒陈化过程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糯米原酒中存在着丰富的酶和微生物,压酒和煎酒操作会对糯米黄酒的褐变产生显著影响,但压酒和煎酒处理后,酶和微生物失活,生物因素对糯米黄酒后续的陈化褐变无显著影响;化学因素中,O2对糯米黄酒褐变的影响极显著,陶坛的微氧环境有利于糯米黄酒的褐变,采用人工供氧时以2mL/100mL为宜;黄酒陈化过程中的pH一般维持在3.8~4.6,在此范围内,pH对糯米黄酒褐变的影响极显著,过高的pH则会抑制糯米黄酒的褐变反应;物理因素中,温度对糯米黄酒褐变的影响极显著,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加速美拉德等褐变反应,从而促进糯米黄酒的褐变;光照对糯米黄酒褐变的影响也极显著,光照可以为多酚的氧化聚合提供能量,从而加速糯米黄酒的褐变。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89
} |
酸面团是我国传统面制食品发酵剂,由于其组分复杂难以实现商品化生产。食品冷冻技术为酸面团的保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低温会影响乳酸菌的活力。为了找到适合于酸面团的冷冻保藏方法,比较了速冻(-80℃冷冻18min)和缓冻(-20℃冷冻1h)处理对冷冻酸面团中乳酸菌在冻藏期间(-20℃,28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乳酸菌的存活率和产酸能力显著下降;相同冻藏时间下,速冻组的存活率高于缓冻组;在冻藏28d后,速冻组乳酸菌的存活率是缓冻组的1.2倍。在冻藏前期(0~7d),两种处理条件下乳酸菌的产酸能力没有显著变化;在冻藏中后期(14~28d),速冻组酸面团的pH显著低于缓冻组,而总酸度值显著高于缓冻组,说明在冻藏中后期速冻组乳酸菌的产酸能力高于缓冻组。总体而言,在冻藏期间速冻处理比缓冻处理更好地保持了酸面团中乳酸菌的活力,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酸面团的商品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03
} |
糯米粉加工制粉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破损淀粉,从而对其加工特性产生影响。为改进糯米粉加工工艺,研究了湿法加工过程中浸泡时间、浸泡液种类、浸泡温度、研磨次数及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制得的糯米粉的破损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的影响,并对湿法制粉工艺、破损淀粉及糊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浸泡时间为60min时,破损淀粉含量下降至6.13%;柠檬酸和氢氧化钠浸泡液并未改善糯米粉特性,湿法加工糯米粉时可直接采用自来水浸泡;浸泡温度(小于45℃)为30℃时,破损淀粉含量下降至5.29%;增加研磨次数使糯米粉粒度变小,改善糯米粉品质,但研磨2次后品质改善不明显,反而会使破损淀粉含量增加;干燥温度对糯米粉糊化特性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当干燥温度为50℃和60℃时,破损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温度下破损淀粉含量;不同制粉工艺对糯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制粉条件与破损淀粉含量、糊化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浸泡时间与峰值黏度、低谷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均呈极显著相关(r=0.660,r=0.587,r=0.650,r=0.564,r=-0.587);浸泡液种类与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呈显著相关(r=0.418,r=0.446),与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极显著相关(r=0.615,r=0.683);研磨次数与破损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r=0.646)。综合考虑:自来水浸泡60min、浸泡温度40℃,研磨次数1~2次,干燥温度40℃或者80℃时制得的糯米粉品质较好。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255
} |
为扩大高直链玉米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次氯酸钠为氧化剂、醛基含量和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改变次氯酸钠(有效氯)的添加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正交优化试验以确定适度氧化多醛基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适度氧化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效氯添加量0.4%、pH值8、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制备的多醛基氧化淀粉的醛基含量为1.540%,羧基含量为0.035%;优化后的多醛基氧化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为8.704μm,与原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平均粒径11.744μm相比较,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少了3.04μ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经次氯酸钠适度氧化后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热焓降低,氧化作用使淀粉分子双螺旋结构部分解聚,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结晶区发生降解。热重分析仪(TGA)测试结果显示,经次氯酸钠适度氧化后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最大分解温度升高(320.44℃),淀粉的热稳定性增加。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98
} |
以4个不同品种的红麻籽为原料,采用溶剂浸出法提取红麻籽油,对红麻籽的主要组分和红麻籽油的品质及微量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期为红麻的品种选育及红麻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麻籽的粗脂肪含量为18.52%~21.19%,平均含量为19.83%;粗蛋白含量为25.37%~29.57%,平均含量为26.63%;4种红麻籽油在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皂化值和碘值等方面存在较小的差异;红麻籽油的酸值为1.09~16.72mg/g,过氧化值为0.95~2.01mmol/kg;4个品种红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为亚油酸(42.84%~50.79%)、油酸(27.58%~32.38%)、棕榈酸(17.04%~24.25%)、硬脂酸(1.93%~2.61%)、亚麻酸(0.46%~0.61%);红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85.81~99.10mg/100g,平均含量为93.30mg/100g,主要以α-生育酚(18.41~26.69mg/100g)和γ-生育酚(25.20~28.84mg/100g)为主,两组分共占维生素E总量的50.82%~56.03%;不同品种来源的红麻籽油,其甾醇构成存在较大差异,甾醇含量为199.15~298.35mg/100g,平均含量为242.42mg/100g,均以β-谷甾醇为主,占甾醇总量的76.36%~82.69%;不同品种来源的红麻籽油在β-胡萝卜素、磷脂和总酚含量上有较大差异,磷脂含量为1.68~4.53mg/g;总酚含量为5.78~23.22mg/100g;β-胡萝卜素含量为0~9.66mg/kg。红麻籽油具有作为营养丰富的可食用油的可行性。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56
} |
香菇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广泛应用于食品与医药领域。以新鲜香菇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双酶协同加压热水法提取香菇多糖,优化双酶预水解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凝胶层析法纯化香菇多糖,并鉴定纯化的香菇多糖。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加入量为1.00g/g(以1g绝干香菇质量计)和木瓜蛋白酶加入量为0.024g/g(以1g绝干香菇质量计),在pH4.5和45℃的条件下,双酶协同预水解香菇原料10h,接着采用加压热水法提取香菇多糖,在固液比1∶50(g/mL)和提取温度115℃条件下,提取80min,香菇多糖得率可达23.6%。采用凝胶层析法纯化香菇多糖,以Superose6PG为分离介质,流动相为脱气纯水,在流速0.6mL/min和柱温48℃的条件下,分离纯化香菇多糖粗品,经过两步分离纯化后,获得均一的多糖样品。以蒽酮-硫酸法、高碘酸钠法和红外光谱法鉴别纯化组分为香菇多糖;以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香菇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3.75×104;以刚果红法分析香菇多糖,香菇多糖与刚果红形成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移向长波长,发生红移现象,表明纯化的香菇多糖中存在螺旋构象。研究结果为香菇多糖的高效提取与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路线。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72
} |
传统的明胶主要来源于猪和牛的皮和骨,但是近年来由于宗教信徒(伊斯兰教)的不断壮大,使得传统明胶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所以迫切需要找到一种传统明胶的替代品。鸡皮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作为明胶的提取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宗教人群的需求,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效益。以鸡皮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鸡皮明胶提取过程中碱液浓度、浸碱时间、酸液体积分数和提胶温度对所得明胶凝胶强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鸡皮明胶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明胶凝胶强度和碱液浓度、浸碱时间、酸液体积分数和提胶温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显著性分析,探讨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明胶凝胶强度的影响,发现碱液浓度、浸碱时间和提胶温度对明胶凝胶强度的影响均比较显著,而酸液体积分数和交互因素都不显著。最后经过验证试验得到鸡皮明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NaOH浓度0.2mol/L,浸碱时间0.8h,HCl体积分数0.6%,提胶温度55.0℃。此条件下明胶凝胶强度达到396.6±4.0g,与预测值392.43g相近,且比市售猪皮明胶的凝胶强度(240.0g)显著提高了65%,可为开发新的明胶提供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95
} |
为了探究改善面粉及鲜湿面品质的方法,将面粉在80、100、120℃条件下分别处理30min及60min,并通过测定干热处理面粉色泽,鲜湿面色泽、煮后鲜湿面品质以及面团揉混特性,研究干热处理面粉对面粉品质及由其制成的鲜湿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后面粉白度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干热处理提高了鲜湿面的白度值;煮后鲜湿面的拉断力随干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升高,拉伸距离也有所增加;TPA参数表明,干热处理面粉制得鲜湿面煮后的硬度和咀嚼性有显著提高,其他参数变化不显著;干热处理同时提高了面粉的揉混特性参数;中线峰值时间、峰值积分面积及8min带宽均显著提高,这表明面团的筋力得到提升。综合比较不同条件下干热处理面粉所制得鲜湿面的白度值以及煮后面条的拉伸特性和质构特性,当面粉经100℃处理60min时,所制得鲜湿面具有较好的品质。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5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83
} |
蓝莓果汁中有机酸含量是评价果汁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高效液效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市售5种蓝莓果汁中11种有机酸(草酸、乙酸、丙烯酸、琥珀酸、丙二酸、酒石酸、富马酸、柠檬酸、丙酸、苹果酸、乳酸)的含量。采用HypersilC18柱(5m,250mm×4.6mmi.d.),以甲醇-0.5%磷酸二氢钠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进样量20.0L,流量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以保留时间和特征光谱定性,以峰面积进行定量。结果表明:11种有机酸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2~0.9995,11种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6.3%~99.7%(相对标准偏差为2.2%~4.6%),检测限为0.4~2.5mg/L。按此方法对市售的蓝莓果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种果汁中11种有机酸的含量有显著差异。该方法不需衍生,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果汁中有机酸成分的分析,对评价蓝莓果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99
} |
丙烯酰胺(AA)是一种能够对人体产生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遗传毒性以及致癌性的有害物质,并且高淀粉、高蛋白食品经高温处理后均能产生,所以建立一种快速检测AA的方法至关重要。人体中AA的代谢途径主要是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或血红蛋白(Hb)发生加成反应。GSH在空气中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对AA的电化学检测大多采用Hb修饰的生物传感器。Fe3O4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与GSH中的—COOH基团结合,不影响GSH的氧化性能,并且能够提升GSH的电信号。制备了Nafion/GSH-Fe3O4/GC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实际样品中的AA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通过对试验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pH4.5、GSH修饰量100μg、加成反应时间60s。在最佳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AA进行检测,建立标准曲线,确定线性范围为1×10-71×10-5mol/L,线性方程为Y=-0.299X+2.699(R2=0.9967),样品回收率为100.45%。该方法实现了对丙烯酰胺的快速检测,并且对GSH应用于检测AA提供了理论基础。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84
} |
赭曲霉毒素A(OTA)是由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等丝状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分布广泛,已经成为普遍的食源性污染物。由于它具有肝毒性、肾毒性及致癌致畸等作用,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找到一种OTA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电化学法具有设备简单、易携带、成本低、响应快等优点,结合核酸适配体(Apt)亲和力强、稳定性高、易于官能团修饰等优势,利用羧基化多孔碳(cPC)比表面积大等特性,以硫堇(Th)为电化学探针,制备了基于Apt和羧基化多孔碳-纳米金复合材料(cPC-AuNPs)的Th/cPC-AuNPscDNA/Apt/AuE传感器,用于OTA的检测研究。不同电极的交流阻抗结果表明,Apt成功固定在AuE上,Apt与cDNA成功结合。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得到Apt的最佳孵育时间为1.5h、Apt的最佳浓度为5μmol/L、Apt与cDNA的最佳杂交时间为2.0h、cDNA的最优量为9μL。在最优条件下,建立标准曲线,在10-6~10-2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6μg/mL。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快速,适用于现场检测。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51
} |
以顺德粮食产业园项目为背景,对圆形浅仓仓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两种计算方法,对锥形壳体壳壁在不同倾角下的结构内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锥形壳体环向力上部为压应力下部为拉应力,径向力为压应力,理论计算方法的环向力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建议修正相关理论计算方法;随着倾角的减小,环向力、径向力增大且变化速率加快,综合考虑结构受力、施工和使用情况,以将倾角控制在18°~25°为宜;壳体下部环向受拉区及外环梁需按计算配置受拉钢筋。研究结果对RC圆形浅仓仓顶结构优化设计有所裨益。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64
} |
黑菌虫和小菌虫是世界性分布的储粮害虫,也是我国大多数省份有分布记录的重要储粮害虫。近年来粮食流通频繁,其分布可能变化但缺乏报道,掌握其分布变化和发生情况对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主要储粮生态区选择11个省份79个地市的粮库、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和农户等561个单位进行现场采集取样调查。黑菌虫除辽宁省和山西省未被发现外,其余相关省份调查中均有黑菌虫被采集到。小菌虫除在原有记录的浙江、湖南、云南、广东、福建等省被采集外,新增加了湖北、河南、山东等省的采集记录。分别在湖北省的武汉、荆州、荆门、襄阳、黄冈5市,山东省的菏泽、日照、青岛、聊城、济南等7市,河南省17个调查地市中的周口、漯河、开封、焦作、郑州、信阳、驻马店7个地市新发现小菌虫分布记录。以往资料中曾显示有小菌虫记载的山西省和辽宁省(沈阳市),本次调查并未采集到。调查结果表明,黑菌虫和小菌虫在加工企业的发生比例明显大于粮库、农户及其他储粮场所。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61
} |
了解瓦楞纸板诱捕器与取样筛检害虫的对比效果,有助于利用简便易得的瓦楞纸板快速监测储粮害虫。在高大平房仓小麦粮堆中实仓比较了2层和3层瓦楞纸板诱捕器与取样筛检对嗜卷书虱的检测结果:在仓温从28℃上升至31℃、粮温从20℃上升至近28℃的上升初期,取样筛检方法下检测到嗜卷书虱的种群密度与瓦楞纸板每周诱捕到的数值均呈增长态势,前者密度从3头/kg发展到30头/kg,瓦楞纸板诱捕书虱数值从8头/周增加至70头/周,总体上瓦楞纸板每周诱捕到害虫的数值大于取样筛检害虫密度值;当仓温在32~36℃波动上升、粮温在25~30℃波动的高温期,取样筛检方法下嗜卷书虱的种群密度呈快速增长态势,从30头/kg增长至44头/kg;瓦楞纸板每周诱捕到害虫的数值呈缓慢下降态势,从20头/周变化至6头/周,2层和3层瓦楞纸板每周诱捕到嗜卷书虱的数值相近;与取样筛检方法相比,瓦楞纸板在粮温较低(25℃以下)时每周诱捕到害虫的数值较大,在粮温较高(25℃以上)时每周诱捕到害虫的数值较小。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75
} |
研究了麦蛾茧蜂在30℃和RH75%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生存能力、寄生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和其对不同材质包装袋和不同孔径的穿透能力,探讨了麦蛾茧蜂侵入面粉包装的风险。结果表明,在30℃和RH75%条件下,以地中海粉螟幼虫为寄主的麦蛾茧蜂发育经历卵、幼虫、茧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2.57d。在无寄主情况下,麦蛾茧蜂雌虫寿命为7.6±1.7d,雄虫寿命为5.6±1.4d。以地中海粉螟末龄幼虫和印度谷蛾末龄幼虫为寄主时,麦蛾茧蜂雌虫寿命分别为18.8±5.3d、15.8±4.8d,平均产卵量为247.5±78.5粒、31.5±5.9粒,被麻痹的幼虫数量为100.6±29.7头、61.9±4.6头,被寄生的幼虫数量为70.3±20.4头、13.8±6.8头。麦蛾茧蜂雌虫在有寄主的情况时存活时间比无寄主延长8.2~11.2d,以不同寄主幼虫为寄主时其产卵量、寄生量和麻痹量存在差异。麦蛾茧蜂难以穿透常见棉布袋、编织袋和覆膜编织袋等面粉包装袋,难以穿透小于0.6mm的包装袋孔洞,不会对具有完好包装袋的面粉产生污染。因此,麦蛾茧蜂发育历期短,繁殖率高,存活时间长,产卵量大,且不能够穿透面粉包装袋,不会对包装内面粉污染,综合分析,在面粉仓库开展麦蛾茧蜂防治蛾类害虫幼虫是可行的。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17
} |
植物油脂是当今应用最广泛、使用最多的食用油脂,而油脂中的色素不仅会使植物油的颜色加深,影响其外观,还会对成品油的最终品质造成一定的危害,降低油脂的贮藏稳定性。脱色是植物油脂精炼加工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保证植物油脂品质的重要操作工序之一,而吸附脱色是当前油脂企业加工中最常用的油脂脱色方法。概述了植物油脂中色素来源的3个主要方面以及油脂中色素的存在对油脂的安全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分别论述了植物油脂在高、低两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吸附脱色的过程和吸附脱色的机理,并对影响植物油脂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如吸附剂的种类(包括一些新型的吸附材料)和吸附剂的添加量、油脂的种类和油脂的品质、脱色的时间以及脱色的温度等进行了阐述。针对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新型的油脂脱色技术,如膜脱色法、超声波辅助脱色法、光能脱色法、化学脱色法、酶脱色法等的脱色原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且对植物油脂加工过程中有辅助脱色作用的其他精炼工序进行了总结。同时,简述了不同颜色的植物油脂脱色效果的评定方法。最后,对目前油脂工业中的脱色技术和脱色操作装置的现状以及在脱色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6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97
} |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能力的次级代谢产物,在霉变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多种粮食及油料作物中检出率都比较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人们对该毒素的理化性质、生物毒性、合成途径、产毒条件以及产毒调控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该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十分复杂,参与AF生物合成的基因有30多个,它们集聚在基因组上一个约80kb称为AF基因簇的区域,该途径中每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AF的合成量。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控,包括培养基成分如碳源、氮源、pH值,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湿度等,途径专一性调控因子aflR及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等,LaeA能够调控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及其生长发育,影响真菌形态分化、毒素合成及沉默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其调控因子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就LaeA在真菌中的发现、功能及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该调控因子在黄曲霉中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展示了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调控模式,为今后进一步开展LaeA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61
} |
确定适宜米饭加工用中晚籼稻谷的关联性指标及其阈值区间,进而为米饭主食工业化加工用中晚籼稻的筛选提供参考。以湖北省产115份中晚籼稻谷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特性(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及胶稠度)、糊化特性,以及米饭的食味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5项稻谷品质指标中,80%的指标的变异系数高于10%,表明所选样品处于不同的品质水平。稻谷理化及糊化特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碘蓝值与多数RVA糊化特性指标间均显著相关,而其余4项理化特性指标(垩白粒率、垩白度、固形物、胶稠度)与RVA糊化特性指标间相关性则明显较弱,说明与稻谷理化特性指标中的其他品质指标相比,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碘蓝值与RVA糊化特性指标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米饭食味与稻谷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稻谷的其他品质指标,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及RVA糊化特性指标与米饭食味的相关性更强,因而更能反映出米饭的食味品质。利用稻谷品质指标与米饭食味特性指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求和法,以及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适应米饭加工的关联性指标为直链淀粉含量及衰减值。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法将米饭食味特性分为3个等级,同时依据感官总评分的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宜米饭加工的稻谷样品,并确定出关联性指标的阈值区间为直链淀粉含量<21%,衰减值≥1450mPa·s。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289
} |
"构建非恒温条件下不同处理的甜樱桃硬度变化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实际冷链流通中甜樱桃(P.aviumL.)的货架期。将对照组和壳聚糖涂膜组的甜樱桃放置在0、5、10、25℃恒温条件下进行贮藏,测定硬度的变化,对各温度下甜樱桃硬度的变化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找出温度对硬度变化速率的影响,构建非恒温条件下甜樱桃硬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并模拟冷链流通过程中的""断链""和""温度波动""现象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构建的非恒温条件下对照组和壳聚糖涂膜组的硬度变化动力学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且回归估计标准误(RMSE)均接近于零。说明构建的非恒温条件下甜樱桃硬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情况下硬度品质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模型预测了不同处理的甜樱桃货架期,在恒温5℃和非恒温条件下壳聚糖涂膜组与对照组相比货架期分别延长了5.6d和6.1d。表明壳聚糖涂膜处理能够显著抑制温度变化对甜樱桃品质的影响,延缓质地软化的发生,延长货架期。此研究结果可以快速预测甜樱桃在非恒温条件下硬度的变化情况和货架期,能够为甜樱桃冷链流通的改进提供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27
} |
以老户周黄酒为例,分析探讨了黄酒陈化中易褐变营养物含量与褐变度的相关性。以相同工艺生产的不同年份的老户周黄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黄酒的褐变度以及样品中还原糖、氨基酸、多酚、5-羟甲基糠醛、抗坏血酸等营养物的含量,利用SAS9.1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老户周黄酒中葡萄糖、Asp、Ala、Val、Ile、Leu及Lys含量与褐变度的相关性均显著(P<0.05);黄酒中的多酚及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与褐变度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而抗坏血酸含量与褐变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为深入分析黄酒陈化中营养成分变化与色泽形成机制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82
} |
通过在小麦面粉中添加8种盐溶蛋白组分制作馒头,探讨各组分对馒头的比容、硬度、高径比及馒头内瓤显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盐溶蛋白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材料和技术支撑。采用韦恩分类的方法从郑麦379小麦粉中分离、纯化出8种盐溶蛋白组分再添加到特一粉中,用酵母一次发酵法制作馒头,用GB/T21118—2007检测比容,用游标卡尺检测高径比,用自制硬度仪检测硬度,用尼康显微镜观察馒头的显微结构。添加的8种组分中有3种能够显著减小馒头的比容,有2种能够显著增加馒头的比容;有6种能够显著增加馒头的高径比;8种组分均可显著增加馒头的硬度。馒头的比容及硬度不仅与气孔大小和气孔数量有关,还与其面筋骨架的强度有关,可通过添加不同的盐溶蛋白组分来调节馒头的高径比。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80
} |
在全世界范围内,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粮食、饲料和食品的霉菌毒素,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臭氧由于具有极强的氧化性、高效广谱杀菌性,使用后可自行分解为氧气,无污染残留,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降解领域。臭氧溶于水中可产生氧化性更强的·OH自由基,但臭氧水却鲜用于降解真菌毒素。将臭氧通入水中制得臭氧水,通过臭氧水润麦以及臭氧水短时间浸泡小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ON的含量,探究不同臭氧水处理条件下对赤霉病小麦中DON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臭氧水润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润麦温度,增大臭氧水浓度,有利于DON降解,当臭氧水质量浓度为58.32mg/L、润麦温度为30℃时,DON降解率可达19.99%;采用臭氧水浸泡,随着臭氧水质量浓度的增大、pH的减小、料液比的升高、浸泡时间的延长,赤霉病小麦中DON含量显著降低,降解率显著升高,最高可达44.12%。臭氧水处理高效、无污染且对小麦中DON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以考虑作为一种降解赤霉病小麦中DON的有效方法。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72
} |
蛋白酶是一类在食品、洗涤、医药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酶制剂。利用酪素培养基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一株产蛋白酶的菌株,对该菌进行鉴定,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CF-02具有较好的产蛋白酶能力,经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F-02最佳产酶时间为发酵36h,在生长稳定期的后期开始产酶。该菌株所产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0,属中温、中性蛋白酶。温度高于70℃,pH≤5.0或pH≥9.0时,该蛋白酶活性急剧下降,显示该酶对高温、酸、碱的耐受性均较差。浓度为2.5mmol/L的Ca2+、Mn2+和Cu2+均可使酶活性升高约10%,对该酶有激活作用;同浓度的Fe2+和Zn2+均使酶活性下降约7%,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Mg2+、K+和Na+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将酶蛋白分离纯化后进行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该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YtoP蛋白序列相近,可从蛋白质和多肽N端选择性切除氨基酸残基的外切蛋白酶,是一种氨肽酶。SDS-PAGE电泳显示,菌株CF-02所产蛋白酶分子质量约为34kDa。研究表明菌株CF-02有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潜力。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7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35
} |
将棕榈硬脂和甲醇钠分别作为原料和催化剂,经过化学法催化棕榈硬脂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甘油三酯,为制备人乳脂替代品提供原料。首先对原料棕榈硬脂中的脂肪酸含量及分布进行测定并分析,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甲醇钠添加量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的水平范围,接着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发生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试验结果均有显著影响,影响顺序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甲醇钠添加量。当反应时间为33min,甲醇钠添加量为0.33%,反应温度为83℃时,酯交换所得产物中sn-2位棕榈酸含量达到60.17%,比原料棕榈硬脂中sn-2位棕榈酸含量增加了21.37个百分点,可作为制备人乳脂替代品的理想原料。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03
} |
利用吐温辅助水剂法提取花生油脂,将同时得到富含花生蛋白的水提液作为研究对象,以蛋白纯度、残油量、蛋白质回收率和吐温20含量为指标,优化花生蛋白粉的回收工艺,旨在获得纯度较高的花生蛋白粉。比较了碱盐皂化、萃取和高速离心3种水提液脱脂处理方法,分别采用酸沉和膜分离回收花生蛋白。pH<4.0时,随着pH的升高,蛋白质回收率显著提高;pH为4.5时蛋白质回收率达到最大,为93.17%;pH>5.0时,蛋白质回收率显著降低,最终确定酸沉最佳pH为4.5。随着蛋白沉淀水洗次数的增加,蛋白质回收率下降,但蛋白纯度显著上升,最终确定水洗蛋白沉淀2次。碱盐皂化、萃取和高速离心3种方法均可降低水提液油脂含量,而采用碱盐皂化法处理水提液结合酸沉工艺,得到的花生蛋白粉纯度最高为81.28%,残油量5.18%,吐温20含量11.11%,蛋白质回收率84.68%。采用5kDa超滤膜处理水提液制得花生蛋白粉纯度77.35%,残油量6.14%,吐温20含量6.36%,蛋白回收率97.45%。采用碱盐皂化结合酸沉法制得花生蛋白粉纯度较高,残油量较低,而超滤膜法制得蛋白粉吐温含量较低,蛋白质回收率高,但纯度较低。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80
} |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易受加工条件的影响,为改善其功能性质,采用糖基化方法进行改性。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葡萄糖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在不同底物质量比、温度及反应时间下进行美拉德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5℃,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的质量比为1∶1,反应6h后,与未改性SPI相比,接枝产物的溶解性提高了56.18%,乳化活性提高了28.04%,反应8h后,乳化稳定性提高了92.78%。通过邻苯二甲醛(OPA)法测定接枝产物的接枝度及SDSPAGE分析接枝产物的分子量变化,均证明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紫外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糖基化改性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二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葡萄糖接枝改善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为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92
} |
研究绿叶挥发物(GLVs)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的抑制效果,为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安全、高效的粮食防霉剂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带药培养基法和密闭熏蒸法分别测定了8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的抑菌活性,对筛选出的活性较好的反式-2-己烯醛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FungicidalConcentration,MFC)的研究,并通过熏蒸法进一步研究了反式-2-己烯醛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评价了其预防保护和治疗效果。8种绿叶挥发物中,反式-2-己烯醛对黄曲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密闭熏蒸法的抑菌效果优于带药培养基法;熏蒸作用下反式-2-己烯醛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01、0.02μL/mL;反式-2-己烯醛在0.05μL/mL浓度下完全抑制黄曲霉污染储藏玉米,且熏蒸12h可以保护和治愈黄曲霉污染玉米。本研究表明绿叶挥发物反式-2-己烯醛作为天然植物源物质可以有效抑制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的生长。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17
} |
以奇亚籽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奇亚籽油。通过单因素设计试验研究溶剂种类、液料比、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对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以石油醚与正己烷混合液(体积比为1)为提取溶剂、液料比8∶1(mL/g)、微波处理时间12min、微波功率520W,在此条件下奇亚籽油的提取率可达到90.02%。影响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因素次序为:液料比>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液料比对奇亚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功率交互作用影响显著。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共检出5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64%,且以亚麻酸含量最高,达58.64%,表明奇亚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研究结果为奇亚籽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94
} |
以烫面蒸饼的感官品质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加水量与加水温度对烫面蒸饼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水温度分别在25℃、70℃、75℃、80℃、85℃、90℃、95℃和100℃时制作蒸饼的最适加水量分别为45%、53%、55%、57%、57%、60%、60%和63%。对不同加水温度条件下制作的烫面蒸饼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当加水温度为90℃、加水量为60%时制作的烫面蒸饼感官评分最高,食用品质最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表明:随着加水温度的逐渐升高,烫面蒸饼吸附水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加水温度为90℃时烫面蒸饼吸附水含量达到最高。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水温90℃时淀粉与蛋白质骨架结合紧密,蒸饼触感柔软。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76
} |
黄曲霉在储粮中的大量生长可严重危害粮食的储藏品质甚至产生真菌毒素。研究表明,小麦籽粒中含有多种病程相关蛋白,具有较强储藏霉变抗性的小麦品种胚部含有较多的病程相关蛋白,但其对储粮霉菌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PCR手段扩增从小麦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病程相关蛋白wheatwin1基因并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对wheatwin1蛋白进行复性和纯化后分析其对黄曲霉生长及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编码成熟wheatwin1蛋白的DNA序列长度为378bp,将其在大肠杆菌中与谷胱甘肽转移酶融合表达可获得包涵体蛋白。将包涵体蛋白复性并利用Thrombin酶切后获得了具有核酸酶活性的wheatwin1,其可降解黄曲霉RNA;进一步研究表明100g/mLwheatwin蛋白可显著抑制黄曲霉孢子的萌发和黄曲霉毒素的积累。为进一步揭示wheatwin蛋白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42
} |
优化花椰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为其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以花椰菜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回流提取总黄酮,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花椰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作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影响花椰菜总黄酮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排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花椰菜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2h、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35(g/mL)。总黄酮得率预测值为2.922mg/g,实际值为2.935mg/g。预测值和实际测定值较接近,说明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可很好地对花椰菜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35
} |
"为科学有效地防治储粮主要害虫,通过对中国11省81地市480个代表性储粮场所现场采集,调查了的储粮""主要害虫""谷蠹、大谷盗、印度谷蛾、麦蛾、玉米象、米象、咖啡豆象、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的发生分布情况,结合害虫种类及其习性提出了科学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玉米象、印度谷蛾、麦蛾、大谷盗在所调查省区内均有分布,米象和谷蠹为部分省区分布。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共28个地市中有20个发现谷蠹,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全部44个调查地市均发现谷蠹。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湖南省等原有米象分布记录的省份本次全部采集到了此种害虫,新增加了米象在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的分布记录,采集到米象的地市包括浙江省的宁波市、湖州市、台州市、温州市、金华市和湖北省的恩施州、咸宁市、武汉市、麻城市、荆州市、荆门市等,河南省17个调查地市中有米象的地市包括南阳市、平顶山市、洛阳市、漯河市、周口市、商丘市,山东省调查的菏泽市、日照市、青岛市、烟台市、聊城市、济南市、临沂市中只有青岛市采集到米象。谷物储藏场所的""主要害虫""以玉米象、米象、谷蠹、印度谷蛾、麦蛾为主,大谷盗多发生于粮食加工厂等非原粮存粮场所,咖啡豆象、绿豆象、蚕豆象偶有发现,未发现豌豆象。谷物储藏中需重点防控蛀食性、隐蔽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象、米象、谷蠹等,防治工作注意隐蔽性害虫检测和诱捕控制技术的应用。"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272
} |
由于包装粮粮堆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比散装粮粮堆更易滋生害虫且不容易检查。为研发适合于检查包装粮中发生的书虱的诱捕装置,并探究书虱在包装粮堆中发生的动态规律,评价了包装粮仓中不同的诱捕装置对书虱的诱捕效果。在盛放包装稻谷的平房仓内的不同区域,利用植物油碗、植物油布条、瓦楞纸板和锥形诱捕器诱捕书虱。当粮温为12.6~21.0℃时,书虱仍能大量发生,诱捕装置周诱捕书虱10~3712头,诱捕到的主要为嗜虫书虱;植物油碗、植物油布条和锥形诱捕器的书虱诱捕数与温度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书虱的分布动态;相比于植物油碗、植物油布条和瓦楞纸板,锥形诱捕器能诱捕到更多的书虱;相比于仓房的东部、南部、北部和中心部位,靠近仓房入口处的西部区域诱捕的书虱数量最多。锥形诱捕器对书虱的诱捕效率高,在包装粮书虱的种群监测和诱杀防治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8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49
} |
为明确赤拟谷盗的气味经历对其行为反应的影响,探索储粮害虫的有效生态防治方法,研究了赤拟谷盗成虫经历香茅醛气味0(对照)、1、3、15h后对不同体积比的香茅醛(香茅醛∶无水乙醇体积比分别为1∶25、1∶50、1∶75、1∶100)的行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香茅醛对赤拟谷盗的驱避率随着气味经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赤拟谷盗对体积比1∶25的香茅醛在处理时间为1h、气味经历时间0h的驱避率达到最高93.33%,气味经历时间延长到15h驱避率降低到43.33%;赤拟谷盗对体积比1∶100的香茅醛在处理时间为1h、气味经历时间1h的驱避率达到最高63.33%,气味经历时间延长到15h驱避率降低到35.00%。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昆虫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科学实施行为调控防治储粮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76
} |
为了掌握储粮主要害虫印度谷螟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危害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将水分含量12.5%的小麦以4头/kg的密度感染印度谷螟1龄幼虫,于密闭条件下调节环境氧气浓度至8%、11%、14%和21%,之后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测小麦千粒重、虫蚀粒率和脂肪酸值。在氧气浓度11%以上环境中,第1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7d后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增加,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至21d后小麦的脂肪酸值显著增加。在氧气浓度8%条件下,至第14天时小麦的虫蚀粒率变化不显著,至21d后其虫蚀粒率增加显著,经过42d感染后小麦的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经过35d感染后小麦脂肪酸值变化显著。结果表明,在11%以上低氧气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在感染一周后即可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在氧气浓度8%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的危害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经过感染3周后小麦虫蚀粒率明显增加,经过1个月后小麦脂肪酸值明显增加,印度谷螟感染对小麦的千粒重降低影响不明显。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18
} |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也是粮食及其加工制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的生产性能。真菌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目前由于物理和化学脱毒方法存在着脱毒效果不彻底、成本高、营养成分损失、化学试剂残留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生物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好、去毒性效率高、无化学试剂残留、不破坏营养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脱毒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已发现具有降解玉米赤霉烯酮能力的菌株、脱毒方式及脱毒产物的毒性等研究内容作了重点介绍,旨在为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脱毒研究提供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11
} |
果胶作为高等植物初生细胞壁和中胞层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D-半乳糖醛酸多聚物。天然果胶作为膳食纤维的一种,可被肠道微生物分解和发酵利用,有利于降低结肠癌的风险。但为了提高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天然果胶常被改性成低分子量和低酯化度的果胶片段。有报道显示相当一部分改性果胶能够通过干预癌细胞中的关键靶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被配体识别从而实现抗瘤效应。基于果胶的分子结构,主要综述近几年关于天然果胶和改性果胶的抗肿瘤活性和机制的研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相关应用,为今后的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51
} |
淀粉和聚乙烯醇(PV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淀粉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高分子微球材料,是亲水性药物递送的良好载体;用一些和淀粉具有较好相容性的材料(如PVA等)来制备复合微球,比用单一材料制备的微球更具优势。以可溶性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PI)作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PVA微球。探讨了温度、原料用量、转速等因素对制备的淀粉/PVA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微球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淀粉和PVA用量分别为5g和0.05g、油水体积比为3∶1、乳化剂用量为1.5g、反应温度为65℃、搅拌转速为700r/min、EPI用量为5mL、反应时间1.5h时,制得的微球形貌光滑、分布均匀,具有孔隙结构且结晶能力降低,平均粒径为16.464μm。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39
} |
探究小麦被不同虫态谷蠹蛀蚀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以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为研究对象,在谷蠹最适的生长发育条件下(32℃±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谷蠹侵害后的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研究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未被谷蠹蛀蚀的对照样相比,小麦经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后其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且在卵期到幼虫期下降幅度最大,由卵期的4.09%下降到幼虫期的2.04%,下降幅度达50.1%,由幼虫期发育到蛹期和蛹期发育到成虫期时下降幅度缓慢,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而蛹期和成虫期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性;脂肪酸值持续升高,幼虫期发育到蛹期时变化不明显,蛹期发育到成虫期变化最明显,变化幅度最大,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差异性显著。谷蠹侵害后全麦粉脂肪酸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且各脂肪酸组分及种类在谷蠹侵害的不同时期变化相差较大,变化幅度差异性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小麦后对小麦的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及脂肪酸组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因此,在储藏期间不仅要注意谷蠹的数量,而且应该注意和防治谷蠹的生长发育。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115
} |
通过分析酸面团发酵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的降解变化,为酸面团质量控制及生产奠定基础。以面粉、水、酵母菌和植物乳酸菌M616(LactobacillusplantarumM616)为原料制备酸面团,分析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的降解变化规律。与对照面团相比,发酵导致乳酸菌酸面团(SL)、乳酸菌-酵母菌酸面团(SYL)和酸对照酸面团中GMP含量逐渐变缓降低;氨基氮含量、可溶性氮含量则随着发酵进行而增加,发酵初始阶段增加比较迅速,随后增加逐步变缓。发酵8h后,可溶性氮含量增速缓慢。而肽氮含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发酵初始阶段肽氮含量逐步升高,但发酵后期肽氮含量则开始逐步下降。发酵导致了GMP分子中游离巯基含量增加、二硫键含量下降。表明酸面团发酵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发生了降解。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19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86
} |
果胶多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研究果胶在人体内的消化有助于开发更易于人体吸收的果胶多糖产品。以柑橘果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果胶浓度和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其结构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果胶多糖在体外模拟消化体系中的结构变化规律。采用咔唑比色法对果胶含量进行测定,并借助近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果胶结构进行分析。果胶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过胃液消化后,果胶(质量浓度为1.0g/L)中半乳糖醛酸含量由40.10%降为18.54%,还原糖含量也逐渐降低,并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肠液消化时间的增加,半乳糖醛酸和还原糖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FTIR结果表明:在胃消化过程中,果胶降解,结构发生改变,果胶的酯化度降低,经肠液消化后果胶酯化度没有明显的变化。AFM分析显示:随着胃液消化时间的增加,聚集体数量减少,果胶分子链宽值减小,果胶多糖降解,经肠液消化后果胶纳米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胶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胃消化过程中。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87
} |
为了提高小麦麸皮低聚糖的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150℃以上不同温度下的麸皮预处理条件和木聚糖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小麦麸皮中木聚糖溶出量的影响,并研究了糖液脱色工艺中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和脱色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150℃以上酸性条件蒸煮的最佳工艺为:乙酸添加量为麸皮干重的0.15%、蒸煮温度160℃、蒸煮时间20min,在此蒸煮条件下,可溶性戊聚糖得率最高,达到麸皮干重的15.5%,色泽较浅,有害物质糠醛含量较少。木聚糖酶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木聚糖酶添加量0.20%、酶解pH值5.0、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5℃,在此酶解条件下,可溶性戊聚糖溶出率为27.70g/L。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参数为:活性炭添加量6%、脱色温度60℃、脱色时间50min,在此脱色条件下,糖液脱色率达到97%,脱色过的糖液颜色澄清。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成本低、效率高,对小麦麸皮低聚糖的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43
} |
米糠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且富含多种微量成分如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脱胶是米糠油精炼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以米糠毛油为原料,磷脂含量和脱胶率为指标,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水化脱胶技术对米糠油脱胶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脱胶温度、加水量等4个因素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米糠油水化脱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脱胶温度和加水量4个因素均对米糠油中磷脂的含量和脱胶率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在试验考察范围内,较短的超声时间(1~2min)和较低的超声功率(100~200W)不仅可以提高米糠油的脱胶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乳化现象的产生。正交试验中各因素对脱胶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脱胶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加水量。超声波辅助米糠油水化脱胶的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200W,脱胶温度45℃,加水量5%,超声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脱胶米糠油的磷脂含量为1.44mg/g,脱胶率为85%。与传统水化脱胶方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水化脱胶技术具有脱胶效率高、处理时间短等特点,该研究对米糠油的精炼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57
} |
西藏酥油是从牦牛牛奶中提取的油脂产品,在西藏地区作为藏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还是宗教活动中制作酥油花和酥油灯必不可少的原料,其制作工艺复杂繁琐且不易储存。以西藏地区的6种市售西藏酥油产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主要成分及理化指标,使用气相色谱仪、脉冲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酥油的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流变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晶型。结果表明,西藏酥油产品主要含有棕榈酸(28%~34%)、油酸(21%~37%)和硬脂酸(9%~19%),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是西藏酥油呈现固体状态的原因,且它们都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6种酥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和热力学性质表明其熔化温度的范围较大,因此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酥油花。酥油的流变学性质表明其弹性模量(G′)均大于黏性模量(G″),呈现类固体性质,均属于剪切变稀流体。XRD结果表明,6种酥油产品均以β’晶型为主,呈现出柔软的质地,因此,西藏酥油具有起酥、搅打、可塑性等功能,可以作为食品和酥油花的原料。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07
} |
为了探究改善馒头品质的方法,选用两种馒头专用小麦粉,取小麦麸皮阿拉伯木聚糖(AX)分别以0%、0.1%、0.2%、0.3%、0.4%、0.5%加入面粉中混匀,将各混合粉制成馒头,对其质构、色泽、感官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向小麦粉中添加适量AX能够降低馒头的硬度和黏性,改善其质构特性,提高馒头质量,降低馒头的白度,加深馒头的黄色程度。两种馒头的比容、结构和弹韧性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添加量为0.2%时达到最优值,1号粉制作的馒头最佳比容为2.32mL/g,2号粉制作的馒头最佳比容为2.31mL/g,与对照样相比分别增加了26.09%和20.94%。两种馒头感官评价总分随着AX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都在添加量为0.2%时达最高,1号粉制作的馒头感官评价最高为91.0分,2号粉制作的馒头感官评价最高为90.7分。过量添加AX,两种馒头的外观、色泽、粘牙性和气味等评分呈下降趋势、高径比降低、挺度下降、颜色变暗,馒头质量下降。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06
} |
青麦仁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添加到面条中不仅能丰富面条的花色品种,而且使面条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但是青麦仁的添加降低了面条的蒸煮品质及口感,因此选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磷脂作为青麦仁面条的品质改良剂,研究了不同添加剂、不同添加量对青麦仁面条干物质吸水率、蒸煮损失率及感官评分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都对青麦仁面条的品质有一定的改良效果,CMC添加量为0.8%~1.6%,黄原胶添加量为0.4%~1.2%,磷脂添加量为0.8%~1.6%时干物质吸水率、蒸煮损失率、感官评分较好。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出3种添加剂的影响依次为CMC>黄原胶>磷脂;黄原胶与磷脂交互作用>CMC与磷脂交互作用>CMC与黄原胶交互作用;复合改良剂配方为CMC添加量1.2%,黄原胶添加量0.8%,磷脂添加量1.2%。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07
} |
为了给多谷物面条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以玉米面粉和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复配荞麦粉、黄豆粉以及小米粉,采用挤压工艺制备多谷物面条。通过单形重心设计进行混粉试验,分析了混合粉的糊化特性、面团的流变学特性以及面条的蒸煮品质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黄豆粉对混合粉的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荞麦粉的添加会使混合粉的黏度逐渐增加,小米粉的添加对混合粉的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黄豆粉对多谷物面条的感官品质有提升作用,且同时混有3种杂粮粉的面条感官品质较高,使用含有玉米面粉45%、小麦面粉40%、荞麦粉11.667%,黄豆粉1.667%和小米粉1.667%的混合粉所制面团的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均最大。以感官品质为主要指标,参考各混合粉的糊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进行优化分析确定出多谷物面条的最佳配比:玉米面粉45%、小麦面粉40%、荞麦粉8%,黄豆粉3.5%,小米粉3.5%。为了进一步优化面条品质,采用乳清蛋白(WP)、黄原胶(XG)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进行改良,结果发现:XG对多谷物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最大,TGase次之,WP的效果相对较差,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并确定最佳改良配比:XG0.3%、WP1.5%和TGase0.07%。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23
} |
小麦谷朊粉的功能特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谷朊粉为加工对象,研究超高压加工对谷朊粉的改性作用。在压力300MPa的条件下对谷朊粉进行超高压处理,以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和热稳定性为测定指标,研究不同的超高压时间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高压作用时间的延长,谷朊粉的溶解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改性10min时达到最大值3.0mg/mL;乳化性和起泡性均随加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乳化稳定性、起泡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相对复杂,对各种性质影响的具体规律略有差异。对紫外光谱图分析可知,由于超高压的作用,谷朊粉样品的吸收峰值降低且峰位发生蓝移;对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发现超高压处理促进了谷朊粉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无规则卷曲向β-折叠转换,进而证明了超高压处理会对谷朊粉的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65
} |
通过活性组分选择和载体改性设计催化剂,提高对甘油催化脱水反应的性能,同时研究反应条件对甘油转化率和丙烯醛选择率的影响规律。以γ-Al2O3为载体,H3PO4、H4SiW12O40、H3PW12O40和H3PMo12O40为活性组分,采用初润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研究了常压下甘油气相脱水生成丙烯醛的催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γ-Al2O3负载H4SiW12O40对甘油脱水生成丙烯醛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质量分数为20%的甘油水溶液以0.1mL/min的速率进料,310℃时甘油转化率和丙烯醛的选择率分别为89.19%和83.61%。载体γ-Al2O3采用B2O3或ZrO2改性,可提高γ-Al2O3负载H4SiW12O40催化剂的催化性能。B2O3改性催化剂,310℃时甘油的转化率近100%,丙烯醛的选择率达85.32%。同时,对活性组分H4SiW12O40的适宜负载量、甘油水溶液质量分数、液体空速等也进行了考察。甘油水溶液质量分数为35%时,在20%HSiW10%B2O3/γ-Al2O3催化剂上,液体空速为2.0h-1,甘油完全转化,丙烯醛的转化率大于90%。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0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88
} |
对黄曲霉毒素B1(AFB1)降解菌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XY1降解AFB1进行发酵工艺的优化,主要包括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对培养基成分的优化主要包括:碳源,如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玉米芯粉、蔗糖、α-乳糖、D-果糖;氮源,如牛肉膏、硝酸铵、硝酸钠、蛋白胨、尿素、胰蛋白胨、酵母浸粉;金属离子,如CaCl2、MgCl2、FeCl2、ZnSO4、CuSO4、MnCl2;培养条件主要包括温度、起始pH、接种量、装液量等。选出最佳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设计新的培养基组成,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运用Box-Behnken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配方进行最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P=0.0014)在1%水平上具有极显著性,失拟项不显著(P=0.0652>0.05),其R2=0.9431,R2adj=0.8701,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以模拟94.31%的AFB1降解率变化,其中玉米芯粉对AFB1降解率的影响最大。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玉米芯粉添加量1.06%;胰蛋白胨添加量1.32%;CaCl2添加量0.036mol/L。最佳发酵条件:起始pH值为7.0、温度34℃、接种量6%(V/V)、装液量25mL/250mL,降解时间72h。经发酵工艺优化,Klebsiellasp.XY1对AFB1降解率由71.91%升高到95.13%。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88
} |
为了克服现有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效率低、成本较高的缺点,开发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采用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伏马毒素B1(FB1)、伏马毒素B2(FB2)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选择V乙腈∶V乙酸∶V水=80∶1∶19和V甲醇∶V水=80∶20的混合溶液对粮食中的真菌毒素进行两次提取,复合免疫亲和柱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去除提取液中的色素、脂类、蛋白等杂质,降低基质对毒素离子化效率的影响,用甲醇作为流动相A,0.1%甲酸和1mmol/L乙酸铵的混合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20min内液相色谱对6种毒素能够实现良好的分离。6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6种毒素加标回收率为75.6%~102.6%。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8%~9.6%,符合《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要求。该方法定量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米、小麦等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测定。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15
} |
以糙米、玉米、糯米为主料,以胶陀螺为辅料,研制复合重组米,重在解决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参数。本试验运用双螺杆挤出机,对混合的粉料,进行膨化挤压,经高温高压处理,谷物粉的物理性质发生极大的变化,谷物中的淀粉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到百倍,形成黏稠的胶体溶液,这种胶体将谷物中的其他物质及辅料连接到一起,形成米粒。基本操作工艺为:物料粉碎、混匀、调制、挤压、干燥,根据以上试验操作,设定3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挤压温度、水分含量、螺杆转速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对挤压工艺进行优化,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和单因素试验结果,使用辅助软件Design-Expert8.0.6,进行随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螺杆转速为180r/min、挤压温度为100℃、水分含量为27%时,对应的胶陀螺重组米品质的综合得分为76.72分,与模型预测的理论数值基本符合,说明试验所得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由此工艺制得的成品具有米香及食用菌的浓香味,米饭结构紧密,饭粒完整性好、滑爽、有黏性、不粘牙,米饭稍有嚼劲,与天然米相比,重组米的耐咀嚼性及硬度低于天然米,但弹性及黏性要高于天然米。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08
} |
小麦制粉中除研磨工段能量消耗外,气力输送工段也是能耗的一个主要方面,分析气力输送能耗模型是降低面粉气力输送工段能量损耗的基础。然而气力输送模型非线性强、设备匹配参数冗余度大,以及管路压损波动性大。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粉料的状况与输送能耗之间呈现的非线性关系,选择具有较强自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的BP神经网络调节设定处理数据的训练、测试比例和模型训练过程中的总误差和循环次数等参量,建立面粉气力输送工段能耗模型。选取河南某面粉厂500t/d产能的制粉车间的气力输送工段,采集能耗相关的每小时加工吨麦、麦粒湿度、送风量实测数据为样本,对建立的能耗模型进行训练、预测、验证,结合该厂生产车间设备参数、管路铺设标注和单位生产量推测出吨麦电耗与计量值对比。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拟合算法,建立气力输送工段能量损耗模型可行,且该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面粉气力输送工段能耗情况,模拟值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面粉气力输送工段能耗情况,误差不超过7%。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05
} |
针对钢筋混凝土圆形地下粮仓,研究其在储粮期间仓内温度场的变化情况,进而研究分析仓内粮情变化,为地下粮仓仓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地下仓仓外与仓内埋设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气温、地温、仓温、粮温等数据,通过跟踪记录地下粮仓一年内气温、地温、仓温、粮温等数据,分析研究钢筋混凝土圆形地下粮仓温度场在宏观及纵向的温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圆形地下粮仓仓内粮温全年稳定在20℃以下,符合准低温仓的特点。试验仓仓内粮温在纵向存在明显分层现象,上部(1层、2层)粮温(埋地深度4m以上)波动幅度高于下部粮温。上部(1层、2层)粮温夏季温度在22℃左右,冬季温度在15℃左右,年温度变化幅度约7℃,波动幅度较大;随着季节变化,气温影响地温、仓温及粮温;仓内粮堆内部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也不停地进行着热质交换;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呈现一致性及滞后性,仓温及粮温滞后为2个月。研究得出了地温、仓温、粮温随气温、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控制上层粮温受气温影响大的应对措施,为以后地下粮仓的温度场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73
} |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谷蠹在储粮过程中的危害情况,以谷蠹为研究对象,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储藏时间1a)为其饲料,培养于人工气候箱中,采用染色法和剖粒法对小麦的害虫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研究谷蠹的最适生长条件和不同生长期的划分。结果表明:在(30±1)℃、RH(75±2)%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大接种密度为8000头/kg;在8000头/kg的接种密度和RH(75±2)%条件下,谷蠹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30℃;在(30±1)℃,8000头/kg的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佳感染相对湿度为70%。由响应面分析可知:谷蠹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小麦感染率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小麦的感染率影响最小。谷蠹的接种密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P<0.01)。温度与湿度、温度与虫口密度和湿度与虫口密度之间交互作用明显,最佳落点在试验考察的区域内。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的谷蠹最佳感染条件为温度30.28℃、空气相对湿度78%和虫口接种密度为8000头/kg;在此条件下谷蠹对小麦感染率的预测值为90.30%,通过验证试验谷蠹对小麦的感染率为90.64%,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0.38%<0.5%,与理论值拟合度较好,预测值具有可参考性。在最适条件下,谷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2.64d,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平均发育历期6.15、16.56、6.98、2.85d。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106
} |
粮堆中害虫危害产生较多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望成为通过气体远程监测虫情的新技术途径。在容积0.98m3、装粮0.55t的玉米仓中设置5kg感染玉米象(10头/kg)的玉米样品包,研究了0~182d玉米样品的虫蚀粒率变化,以及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感染玉米象的玉米样品经14、35、63、91、119、154、182d后虫蚀粒率分别达到0.44%、2.92%、4.34%、6.96%、13.74%、29.02%、39.28%,仓内二氧化碳浓度从初始的0.086%经7d后升高至0.150%(升高近20倍),之后在28、63、91、119、154、182d时分别上升至0.446%、0.579%、1.248%、2.289%、2.563%和2.896%。玉米仓中玉米象部分感染后1周二氧化碳浓度即可发生显著变化,害虫发生危害程度与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73
} |
害虫感染关系到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益,了解其中储粮昆虫的发生分布有助于对害虫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现场采集,调查了河南省15个地市的面粉、大米、饲料等61个粮食加工企业中储粮昆虫种类及其发生分布情况。共发现储粮昆虫80种,包括鞘翅目昆虫21科58种、鳞翅目昆虫6科13种等。全部调查企业中,在数量达33个以上企业均发现的昆虫有赤拟谷盗、玉米象、锈赤扁谷盗等,在数量达20~28个企业中发现的昆虫有大谷盗、黑菌虫、黑粉虫、谷蠹、印度谷螟和四点谷蛾。玉米象、米象、谷蠹、麦蛾等中主要发生于小麦、稻谷等原料场所,赤拟谷盗、长头谷盗、姬粉盗、大谷盗、锯谷盗多见于粉碎物料和下脚粮场所,肥蠼螋、锈赤扁谷盗、干果露尾甲、小露尾甲、黑菌虫、小菌虫、二带黑菌虫等多发生于车间墙角、地坪、设备地坑等卫生死角处。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39
} |
扁豆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皆有广泛种植的小宗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仅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同时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扁豆等小宗特色经济作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扁豆的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扁豆的遗传育种主要方法有传统的杂交和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在扁豆育种方面尚未见报道。扁豆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为扁豆的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分子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主要从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两方面展开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介绍。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使得植物育种的间接选择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遗传分析的准确性和育种的有效性。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在扁豆的定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基因定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的重要基础。对近年来扁豆在遗传育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图谱3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综述,着重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扁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图谱构建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并对扁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扁豆及相关作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15
} |
芽孢杆菌是一类耐热、耐酸碱的细菌,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芽孢杆菌合成的环脂肽由于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学功能的优越性而备受关注。环脂肽主要由一个肽环和脂肪酸链组成,是一类具有亲水和亲油特性的化合物,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生物学功能,故在生物防治、环境保护和医药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环脂肽的不同类型结构特征、多种生物学功能、生物合成机制、分离纯化过程、结构鉴定方法与新型环脂肽筛选技术这些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讨论与展望了环脂肽研究的不足、解决途径及未来发展前景。旨在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环脂肽的相关信息及研究状况,同时也为新型环脂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1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55
} |
为了解析制米过程中稻米籽粒力学特性的变化,以10种粳稻和10种籼稻为原料,采用物性测定仪分别测定稻谷、糙米和精米的压缩、剪切及三点弯曲力学特性,并对它们的压弯剪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稻谷籽粒受压缩载荷时,内部糙米首先断裂,故其压缩力-时间特征曲线上出现尖峰;在剪切载荷和三点弯曲载荷作用下,稻谷、糙米、精米3种籽粒的断裂均源于内部裂纹的产生;粳稻谷壳和糙米皮层的存在弱化了粳稻品种间压缩力的差异,籼稻谷壳的存在弱化了籼稻品种间压缩力的差异,粳稻的谷壳对于品种间剪切破碎力差异的影响大于皮层,籼稻糙米皮层的保护作用对于品种间剪切破碎力的影响大于稻壳,稻谷谷壳的存在弱化了粳稻和籼稻品种间三点弯曲破碎力的差异;粳稻和籼稻3种籽粒的压弯剪力学特性均为压缩力>剪切破碎力>三点弯曲破碎力,压缩能>剪切破碎能>三点弯曲破碎能。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14
} |
利用多酚和淀粉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淀粉特性,开发相关功能性食品。为考察7种食源多酚对玉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在淀粉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食源多酚,研究玉米淀粉溶解度、膨润力、黏度、热力学以及凝胶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7种食源多酚中,阿魏酸和咖啡酸能显著降低玉米淀粉的溶解度,阿魏酸还能显著减小其膨润力;它们对淀粉的黏度特性均有影响,减小了淀粉糊的回生值,除单宁酸外其他多酚均增加了淀粉糊的衰减值,绿原酸和咖啡酸对两者影响最为显著;阿魏酸和咖啡酸显著增加了淀粉的糊化焓;7种多酚均降低了淀粉的老化焓和老化度,阿魏酸对两者影响最为显著;7种多酚均能显著减小淀粉的凝胶强度和破裂距离,其中阿魏酸对其凝胶强度影响最为显著,而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其破裂距离影响最为显著。总体而言,7种多酚可以减少玉米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分子的溶解,破坏淀粉糊化过程中淀粉糊的热糊稳定性,抑制淀粉的老化,阻止淀粉糊形成凝胶,并且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和儿茶素比原花青素和单宁酸对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影响更为显著,可以为淀粉类产品改性和相关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88
} |
麦胚中蛋白含量丰富,且麦胚蛋白氨基酸比例均衡,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资源。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取麦胚蛋白,采用微波辅助碱提的方法,考察了微波预处理时间、液料比、碱提温度、碱液pH对麦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辅助碱法提取麦胚蛋白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微波时间3min,液料比25∶1,碱提温度50℃,碱液pH13,在此条件下麦胚蛋白的提取率达90%以上。经过微波处理后,蛋白质的溶解性增加了13.71%,持水性提高了27.61%,持油性增加了43.26%,蛋白质的乳化活性提高了24.41%,起泡性增强了19.08%。但乳化稳定性减少了9.02%,泡沫稳定性则降低了16.54%。研究表明,适当的微波预处理能有效地增加麦胚蛋白提取率并改善麦胚蛋白的部分功能特性。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59
} |
选择合适的增塑剂制备玉米醇溶蛋白膜,并对成膜条件进行优化,改善蛋白膜的阻湿性能。以甘油作为基础增塑剂,研究丙二醇、聚乙二醇、柠檬酸添加量对玉米醇溶蛋白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作为增塑剂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阻湿性能,当柠檬酸添加量为0.2g/g时,蛋白膜吸湿率和水蒸气透过率最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甘油添加量、成膜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对玉米醇溶蛋白膜阻湿性能的影响。随甘油添加量的增加,膜的吸湿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均逐渐上升,甘油添加量0.1g/g时最小;随成膜温度的升高,蛋白膜的吸湿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先上升后下降,60℃最小;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蛋白膜吸湿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先下降后上升,乙醇体积分数为70%时最小。采用响应面试验对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当柠檬酸添加量为0.28g/g、甘油添加量0.11g/g,成膜温度61.06℃、乙醇体积分数65.04%时,水蒸气透过率最小,为6.28g·mm·m-2·d-1·kPa-1。因此,添加柠檬酸可以改善玉米醇溶蛋白膜的阻湿性能。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45
} |
对通过筛分得到的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中淀粉与蛋白质进行分析。通过筛分得到不同粒度区间的小麦粉,分析各自的颗粒形态、A/B淀粉含量、淀粉相对结晶度、蛋白质组分及分子量差异以及面片动态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粒度降低小麦粉中胚乳团块粒度和数量逐渐减小,散落的淀粉粒及基质碎片增加,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增加,醇溶蛋白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谷蛋白无显著性变化;一些小分子量(主要在清蛋白、球蛋白区域)的蛋白质缺失。粒度较小的小麦粉中A淀粉含量更高,淀粉相对结晶度更高。180~200目粒度区间小麦粉中胚乳团块和淀粉粒分布均匀,醇溶蛋白含量较高,A/B淀粉比例接近原粉,制得的面片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筛分得到的不同粒度区间的小麦粉中淀粉和蛋白质的类型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此特征对不同品种的面制品将产生不同影响。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58
} |
将玉米置于1.5m×0.95m×1.2m的模拟仓中,于室温(25~35℃)下储藏,定期观察玉米色泽、气味和发霉情况,并测定脂肪酸值、容重、不完善粒和糊化特性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水分含量为14%的玉米储藏60d后,仍呈现玉米固有的色泽、气味和亮度,脂肪酸值略有上升,但在宜存范围;容重由755g/L降至735g/L,不完善粒上、中、下层均增多;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略有下降,糊化温度基本稳定。最终黏度降低了300mPa·s,峰值黏度降低了44mPa·s,回生值下降260mPa·s,糊化温度在82~84℃之间波动。水分含量为17%的玉米储藏12d后,上、中层不完善粒多于下层;52d后,颜色变暗,上层和中层玉米籽粒开始发霉;储藏60d脂肪酸值已升至90mg/100g;容重上层和中层下降幅度基本一致,由715g/L降至665g/L,而下层容重下降较少,下降了30g/L;最终黏度降低480mPa·s,峰值黏度基本稳定,回生值降低100mPa·s,糊化温度均在(84±2)℃范围内波动。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76
} |
结合纳米材料与电化学传感器的优点制备了Nafion/GSH-Fe3O4/炭气凝胶/GC传感器用于丙烯酰胺(AA)的检测,通过对影响传感器响应条件以及GSH与AA反应条件的优化发现:固载方式为Nafion/GSH-Fe3O4/炭气凝胶/GC,炭气凝胶修饰量为4μL时传感器响应效果最好,当温度为35℃时对AA的检测最好,在最优条件下对一系列不同浓度的AA进行检测发现,在10-8~5×10-7mol/L与10-10~10-8mol/L范围内ΔIp与AA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1=-0.299X+2.699;Y2=-15.27276X+167.67991,检出限为8.87×10-11mol/L。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433
} |
芝麻11S蛋白是芝麻蛋白的主体,研究其在水解过程中产生的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有利于深入了解水解芝麻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作用机理,更好地指导实际加工生产过程。探索了混料酶(Alcalase和胰蛋白酶以酶活比为1∶1混合)水解芝麻11S蛋白产物抗氧化性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讨论了水解过程中加酶量、pH、温度、时间、底物浓度这5个因素对水解多肽产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水解所需最适加酶量和底物浓度,并筛选出用于响应面优化试验的水解pH、温度、时间的范围。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水解芝麻11S蛋白多肽产物抗氧化能力相对较高的工艺条件为:温度44.81℃,加酶量10000U/g,水解pH8.6,底物浓度3%,时间1.96h。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定多肽产率为(77.41±0.30)%,总抗氧化性为(1.40±0.02)mmol/L,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为1.41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为1.06mg/mL。结果表明,响应面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准确可靠,而且与其他天然抗氧化肽相比,芝麻11S蛋白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制备高活性抗氧化肽的能力,为进一步分离纯化芝麻11S蛋白抗氧化肽提供了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84
} |
采用正丁醇、乙酸乙酯分别萃取玉米须醇提物得正丁醇萃取物(BF)和乙酸乙酯萃取物(EF),并分析其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及其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正丁醇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体质量减少及血糖增高”症状,显著降低其空腹血糖值(P<0.05),并显著提高糖尿病小鼠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P<0.01),且正丁醇萃取物效果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黄酮苷化合物A和B的含量均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且两种萃取物中黄酮苷化合物B含量较高。这表明玉米须正丁醇萃取物降血糖效果较好,其主要降糖成分为皂苷、黄酮,黄酮类化合物中以单体化合物B为主。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2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95
} |
以红麻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制得红麻籽油,对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红麻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红麻籽油的理化指标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min、超声功率250W、液料比8∶1、提取温度30℃,在此条件下红麻籽油提取率为93.47%;各因素对红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超声辅助法得到的红麻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油脂品质较好;红麻籽油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75.15%)为主,主要为亚油酸(43.14%)和油酸(30.78%),此外还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21.97%)。超声辅助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的特点,研究超声辅助提取红麻籽油的最佳工艺可为红麻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51
} |
为探究稻谷浸泡时的最佳降镉工艺,研究了柠檬酸浓度、浸泡温度和时间对稻米浸泡过程中镉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蒸谷米加工过程中稻谷浸泡降镉工艺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对稻谷在浸泡过程中镉降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均会对稻谷浸泡过程中降镉率产生影响,其中柠檬酸浓度的影响极显著。建立了降镉率与三因子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利用模型的响应面和其等高线对降镉率影响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71℃、浸泡时间200min和柠檬酸浓度0.11mol/L,其最大降镉率为52.13%。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33
} |
为优化酸解法制备RS3板栗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及了解其抗氧化性质,以信阳大板栗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抗性淀粉抗氧化性进行考察。分别以板栗淀粉乳质量分数、盐酸用量、酸解温度、酸解时间做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4种单因素参数为20%~30%、1.0%~2.0%、35~45℃、2.0~3h时,RS3型板栗抗性淀粉制备得率较高。选用单因素较优参数做正交试验,结果得出板栗乳质量分数25%,盐酸体积分数为1.5%,酸解温度45℃,酸解3h,RS3板栗抗性淀粉得率为8.72%。RS3型板栗抗性淀粉的4项抗氧化性质试验得出高浓度的RS3型板栗抗性淀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当板栗抗性淀粉质量浓度为10mg/mL时,其对DPPH的清除率为45.2%,相当于6mg/mLVc的1/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与4mg/mLVc相当;温度为60℃时,10mg/mL的RS3型板栗抗性淀粉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达到最大值63.20%;RS3型板栗抗性淀粉的总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11
} |
建立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方法,并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采用鲁米诺-双氧水-辣根过氧化物酶-对羟基联苯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用间接竞争法对DON进行测定,并与ELISA法、HPLC法(GB/T23503—2009)进行比较。该方法在0.01~1000μg/mL范围内,所得DON线性回归方程为:Y=-1059.1X+40892,相关系数为0.9942,检测限为0.19ng/mL,板内RSD为1.8%~4.5%(n=3),批内RSD为2.4%~7.4%(n=3),批间RSD为7.8%~11.0%(n=3);在小麦样品高、中、低3个浓度的回收率范围在90.0%~126.8%,在玉米样品高、中、低3个浓度的回收率范围在97.7%~110.0%。用此方法测定同属镰刀菌毒素的玉米赤霉烯酮交叉反应率小于10%,测定其他类菌种的真菌毒素几乎无交叉反应。所建立的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用于实际样品中DON的快速测定。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94
} |
为了研究沙棘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自培育17a命名为中华长白山27号新品种的沙棘果实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料液比、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和温度4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沙棘黄酮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90%,提取3次,料液比(g/mL)1∶60,提取温度80℃,在该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2.6650%。体外抗氧化能力主要是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还原能力的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价,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沙棘黄酮进行抗氧化试验,质量浓度在0.001~0.005mg/mL之间的沙棘黄酮清除羟基自由基IC50=0.0015mg/mL,Vc的IC50=0.0056mg/mL,该条件下沙棘黄酮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强于Vc。同时沙棘黄酮的总还原力IC50=0.1970mg/mL,Vc的IC50=0.0839mg/mL;沙棘黄酮DPPH清除力的IC50=0.0897mg/mL,Vc的IC50=0.0313mg/mL;沙棘黄酮的总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小于Vc,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抗氧化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证实沙棘黄酮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为新品种沙棘综合开发利用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21
} |
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常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常以该酶为作用靶标,但这些药物在应用中却存在毒副作用大的问题,寻找安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功能性食品和医药研究的热点。源于植物的黄酮化合物虽具有较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晰。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运用分子模拟手段研究黄酮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作用模式。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比较分子场法(TopomerCoMFA)建立了39个类黄酮分子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并用包括12个样本的测试集验证模型的外部预测能力。所得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以及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564和0.794。在此基础上,运用Surflex-dock分子对接法研究了黄酮与醛糖还原酶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黄酮构型不同导致其在酶疏水性空腔中的取向不同,进而引起活性差异。当黄酮上的取代基分布符合立体场和静电场的修饰原则时,可显著改善黄酮与酶的结合,提高其醛糖还原酶抑制效果。对于开发新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推动黄酮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51
} |
利用电化学方法简单快速、仪器易于小型化等优势,结合核酸适配体的强亲和力、高稳定性等特点将其作为特异性识别元件固定在金电极(AuE)表面,利用新型纳米材料氮掺杂多孔碳的高比表面积固载互补链DNA(cDNA),通过杂交制备氮掺杂多孔碳-cDNA/核酸适配体/AuE传感器,以亚甲基蓝(MB)为电化学信号探针,进行OTA的检测研究。对制备传感器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试验条件:核酸适配体的孵育时间为2h、氮掺杂多孔碳-cDNA浓度为5μmol/L、核酸适配体与氮掺杂多孔碳-cDNA的杂交时间为1.5h。该传感器用于OTA检测的结果表明,当加入OTA5.0×10-6μg/mL后,传感器的电流降低1.1μA,这是因为OTA的存在使得核酸适配体构象发生变化形成OTA-核酸适配体复合物,导致氮掺杂多孔碳-cDNA从电极表面脱落,能与G碱基特异性结合的MB随之减少,从而使传感器表面MB峰值电流降低。OTA质量浓度在1.0×10-7~5.0×10-5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重复性和可接受的稳定性。利用加标法对大米样品中OTA进行检测,平均回收率为102%。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84
} |
为找到更好的保持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方法,以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不同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褐变度、硬度、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可更好地保持鲜切菠萝的贮藏品质,在多个处理之中,4%O2+5%CO2+91%N2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对比,4%O2+5%CO2+91%N2处理组有效地保持了鲜切菠萝的品质,整个贮藏期间鲜切菠萝的失重率减少了14.06~18.53个百分点,褐变度降低了1.5~3个百分点,果实硬度提高了3.87~12.59N,总可溶性固定物第20天时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83个百分点;另外,4%O2+5%CO2+91%N2处理组比对照组PPO活性降低了14.11~60.06U·min-1·g-1,POD活性降低了29.84~47.33U·min-1·g-1,有效地降低了酶活性,减缓了鲜切菠萝褐变的发生和维生素C的氧化,第20天时处理组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组高12.22mg/100g。经处理后贮藏,鲜切菠萝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水分的流失减少,感官品质保持较好,保质期从4d延长到了15d的较长的期限。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19
} |
谷蠹在中国属于部分省区分布且危害严重的储粮主要害虫,了解其在不同地区和场所中的分布发生对其科学防治具有一定意义。在易于发生害虫的4个储粮生态区的11省78地市中,选择粮库、大米厂、饲料厂、面粉厂、农户和粮食市场等505个单位和农户储粮场所进行现场采集调查。调查的辽宁省6地市未见谷蠹,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等28地市中有20地市发现谷蠹,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全部44个调查地市均有谷蠹发现。发现有谷蠹的北方省份部分地市中,谷蠹较多出现的场所为粮食加工企业;调查各地市均有谷蠹发生的南方诸省中,谷蠹较多出现在粮库、粮食加工厂、农户储粮场所等地方,不同类型企业间谷蠹的发现频率差异不明显。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27
} |
河南为我国农户储粮大省,了解农户储粮昆虫种类与发生对农户储粮害虫防治意义明显。现场采集调查了河南省12个地市62个农户储粮场所,共发现储粮昆虫46种,包括鞘翅目昆虫15科35种,鳞翅目昆虫4科6种,以及蛛形纲的拟蝎目1科1种。发现较多的害虫有印度谷螟、赤拟谷盗、玉米象等,其发现数量占所调查农户数量的50%以上。发现较多的天敌昆虫有米象小蜂;不同地市所采集的昆虫种类数量差异显著,采集到昆虫种类最多的地市有的达30种之多,采集到昆虫种类最少的地市只有6种,多数地市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在10种左右。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3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08
} |
热休克蛋白作为机体在受到胁迫状况时而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在遗传学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概况,对小麦中热休克蛋白家族的结构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重点分析热休克蛋白在小麦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分子伴侣功能、诱导机体耐受性以及维持细胞的稳定状态,并对小麦热休克蛋白在延缓机体衰老、作为生物标记物和自身免疫病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370
} |
为了减少因稻谷陈化造成的损失,探究不同陈化程度稻谷的最佳食用方式,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中国典型高温高湿储粮环境(35℃,RH80%),对来自我国粳稻谷不同主产地(江苏、吉林及原阳)的3种粳稻进行加速陈化储藏,储藏过程中定期取出,作为制作米粉的原料,测定米粉的蒸煮、感官品质及质构特性等相关指标,并做差异性分析,探讨米粉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粳稻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粳米米粉的蒸煮损失率整体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复水率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米粉感官评分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的变化规律,新鲜稻谷的感官评分最低(-4、-4、-3分),在储藏24周时达到最大值(8、6、6分),24周后开始有所降低;米粉的硬度、黏聚性和咀嚼性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弹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分别在第4、16、4周时弹性最低,黏着性呈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回复性变化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硬度、黏着性、咀嚼性、蒸煮损失率和复水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变化显著,其中硬度的变化最大,弹性的变化最小,变化显著的指标均有利于米粉品质提高。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03
} |
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是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质,添加甘油和蒸馏水等辅助剂,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的可食性生物聚合膜。作为一种生物聚合材料,SPI膜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在贮藏、流通过程中,不同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会导致大豆分离蛋白膜的透气性产生变化,从而可能导致被包装食品货架期的变化。研究了环境温度和湿度对SPI膜氧气透过率和二氧化碳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SPI膜的氧气透过率和二氧化碳透过率均增大,且气体透过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定理。当相对湿度<33%,SPI膜具有较小的氧气透过率和二氧化碳透过率;当相对湿度>59%,气体透过率迅速增大,且二氧化碳透过率增加的幅度大于氧气透过率。研究数据可为SPI膜作为可食性包装材料或涂膜保鲜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提供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99
} |
分离纯化麦麸阿魏酸糖酯,对其高聚合度组分的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酸水解法制备麦麸阿魏酸糖酯,经纯化后以SephadexLH-20凝胶色谱柱分离得到高聚合度组分F1,用乙酰丙酮法测定其平均聚合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组分中的阿魏酸,用气相色谱法(GC)检测糖体组成,用红外光谱法(IR)检测其糖苷键的组成与类别并分析结构特征,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经纯化、分离得到不同聚合度的麦麸阿魏酸糖酯,对其高聚合度组分F1的结构分析可知,其含有酯化的阿魏酸、阿拉伯糖和木糖结构,具有β(1-4)吡喃糖糖苷键,其平均聚合度为10.9;F1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其中各浓度下对·O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均优于游离阿魏酸。高聚合度麦麸阿魏酸糖酯组分F1为阿魏酰基阿拉伯低聚木糖,由阿魏酸与阿拉伯木聚糖酯化构成,具有良好的DPPH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极具研究前景。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87
} |
从不同产地采集了18个种类共95个食用植物油料样品,应用GC-MS法对其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食用植物油料的PAHs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95个植物油料样品中苯并[a]芘(BaP)、欧盟限量控制的4种多环芳烃(PAH4)及美国环保局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16)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0~14.06、1.09~74.61、81.81~466.77μg/kg,平均含量分别为2.19、13.06、213.18μg/kg,BaP的中位数为1.52μg/kg,对照GB2762—2012,BaP超过5μg/kg限量的样品数量有10个,超标率为10/95。10种草本油料的50个样品中PAH16平均含量为223.38μg/kg,8种木本油料的45个样品中PAH16平均含量为201.85μg/kg,草本油料和木本油料的PAH16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可直接作为食品的植物油料(花生、核桃、葵花籽、芝麻、大豆)的34个样品中BaP的平均含量为1.89μg/kg,中位数为1.15μg/kg,根据GB2762—2012,BaP超过5μg/kg限量的样品数量有3个,超标率为3/34。对5种植物油料的PAHs健康风险的评价可知,5种油料PAHs的健康安全风险较小。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82
} |
利用上表面抛光的圆柱体替代漫反射附件中的样品杯,构建基于反射-吸收原理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定装置,用于测定食用油FTIR光谱。通过油脂中过氧化物与三苯基膦反应定量生成三苯基氧磷,以硝基苯为内标物,测定油脂样品与三苯基膦和硝基苯的异辛烷溶液的红外吸收光谱。利用由三苯基氧磷产生的位于542cm-1处的和由硝基苯产生的位于1531cm-1处的吸收峰的峰高比(r),建立了食用油过氧化值(POV)与FTIR光谱数据间的定量关系,并测定了9种、共30个食用油样品的POV。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数据与POV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OV=14.84×r/m-2.76,相关系数为0.9989。建立的红外光谱法(POVIR)与国标法(POVGB)测定结果间存在良好相关性,相关关系为POVIR=0.9445×POVGB-1.00,相关系数(r)为0.9986,说明所建立的油脂红外光谱法分析模型可以代替国家标准方法,快速、准确测定不同油脂的过氧化值。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31
} |
以辛酸和甘油为原料,阳离子交换树脂HND-6为催化剂,采用直接酯化法制备三辛酸甘油酯。建立了三辛酸甘油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974980x+1197(R2=0.9990)。以三辛酸甘油酯的转化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三辛酸甘油酯酯化合成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辛酸甘油物质的量之比和催化剂添加量4个因素对三辛酸甘油酯转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对工艺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113℃,辛酸甘油物质的量之比5.3∶1,催化剂添加量65%(甘油质量计,相当于反应物总质量的6.99%),在此条件下三辛酸甘油酯转化率为87.52%,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36
} |
氢化植物油以其绿色环保、可再生、燃烧时长等诸多优势在蜡烛材料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我国五大油料之一的棉籽油(CSO)却鲜有在蜡材方面的应用研究。以棉籽油为原料,镍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70℃,H2压力275.8kPa,反应时间0.5~6h,获得不同熔点(32.4~61.9℃)的氢化棉籽油,碘值为1.1~73.0g/100g。采用脉冲核磁共振仪、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氢化棉籽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微观形态、晶型等理化特性进行分析。所得氢化棉籽油在微观上均呈细小针状的结构,易于包裹液油,减轻蜡材的油腻感。所得氢化棉籽油晶型以β’为主,并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变,有利于延缓蜡材在储藏过程中随温度波动产生的起霜现象。氢化棉籽油良好的外观及油脂特性,使其可作为一种植物油基蜡材加以应用。并可进一步改善油脂特性,拓宽原料使用范围及进行性状的优化,获得一款较好的植物油基蜡材。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78
} |
对比研究了大豆油脱臭及脱臭馏出物捕集工艺对脱臭成品油及馏出物冷凝捕集液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维生素E(VE)、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级双温蒸馏脱臭(200℃、90min,260℃、30min)与常规的单温蒸馏脱臭(120min,240、250、260℃)相比,在真空度、蒸汽通量一定的条件下,双温脱臭可使∑8PAEs脱除率提高4.7~22.6个百分点,VE保留率提高5.5~13.1个百分点,甾醇保留率提高6.3~13.4个百分点,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0.11~1.04个百分点,双温脱臭工艺在提升大豆油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优于单温脱臭。在单温蒸馏脱臭条件下,脱臭馏出物两级双温冷凝捕集工艺(120℃、40℃)与单级冷凝捕集(40℃)相比,一级捕集液(SODD1)和二级捕集液(SODD2)中∑8PAEs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级捕集液(SODD)中的,在脱臭温度为260℃时,蒸馏回收的SODD中∑8PAEs含量为49.969mg/kg,分别为SODD1和SODD2中的2.98倍和1.58倍,SODD1中∑8PAEs含量为16.741mg/kg,仅是SODD2中含量的50%,SODD1和SODD2中VE和甾醇含量分别为1269.2、1336.9mg/100g和769.4、995.9mg/100g,虽然含量均低于SODD中的,但SODD1的低PAEs含量优势显著提升了其作为食用级原料的安全品质。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4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71
} |
以两优系列优质稻为材料,探索在常规水分含量(13.5%、14.5%)和温度(15、20、30℃)条件下储藏的稻谷细胞内各项理化指标及其抗氧化防御系统中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的变化,观察稻谷胚细胞结构,探究储藏条件对稻谷细胞衰老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和储藏环境温度的增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脂肪酸等有害物质的积累,破坏了稻谷细胞的代谢平衡,生物酶合成能力降低,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的量大大减少,抗氧化酶系统被破坏,细胞衰老加速。储藏后期,高温条件下的稻谷胚细胞形态变形较严重,细胞壁出现溶解,细胞膜内陷并出现了破损,原生质体内缩严重,核膜溶解破损,核仁变形出现分裂,细胞核异染色质凝聚加深,异染色质充满整个细胞核,稻谷胚细胞超微结构破损严重;低温条件下的稻谷胚细胞细胞壁结构无明显褶皱,细胞核膜清晰,细胞核仁形态正常,染色质凝聚,颜色稍有加深,胚细胞结构较完整。低温低水分储藏条件有利于优质稻的品质保鲜。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0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1020
} |
收集了3种常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包装材料,分析材料性能并选取一种材料,通过3种不同包装形式(普通包装、真空包装及充氮包装),对休闲食品辣条的储藏特性进行测试。从市场上相关食品厂选取3种不同组成的材料(尼龙薄膜、聚酯薄膜和聚丙烯薄膜)为试验材料。通过薄膜冲击测试,发现聚酯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应变最大且不易发生形变。对3种包装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进行分析,尼龙薄膜为13.4g·m-2·d-1、聚酯薄膜为11.6g·m-2·d-1、聚丙烯薄膜为12.36g·m-2·d-1。试验结果表明:食品水分的变化和材料材质本身的水蒸气透过率有较大关系,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越高则水分流失较快,两者呈负相关。对不同保质期的产品可以根据水蒸气透过率选择不同的包装材质。使用聚酯薄膜材料包装进行不同包装形式的储藏试验,试验发现:充氮包装的休闲食品在储藏期间的水分、过氧化值与酸价均优于其他两种包装。充氮包装下水分流失较少,可较好地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包装形式下食品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充氮包装的上升趋势较缓慢,有利于食品品质的保持。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35
} |
黄原胶在食品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很广,但是目前有关黄原胶作膳食纤维的应用研究却较少。通过测定一种新型黄原胶(低黏度、高透明)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等指标来评价其理化性质;同时,采用体外实验模拟人体胃和肠道pH环境下新型黄原胶对重金属离子和胆固醇的吸附去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黄原胶的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60.13±3.42)g/g和(10.52±1.08)mL/g;对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均有吸附,吸附量分别为(2.13±0.35)g/g、(2.28±0.47)g/g;阳离子交换能力为(1.15±0.08)mmol/g;对胆酸钠吸附量随胆酸钠浓度增大而增加;在模拟胃(pH2.0)和小肠(pH7.0)环境下,对Cu2+、Cd2+、Pb2+3种重金属离子和胆固醇吸附效果良好。新型黄原胶的这些特性,使其在预防和治疗便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优良功效,可作为一种潜在膳食纤维原料或辅料。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2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95
} |
以山楂皮为材料,采用乙醇溶剂浸提法,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对山楂皮中总多酚、总黄酮和三萜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山楂皮中3种活性物质的同步提取工艺。确定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液料比20∶1(mL/g),在提取温度为75℃下选择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浸提2.0h。在此条件下得到总多酚、总黄酮及三萜类物质的提取率分别为30.31%、11.10%、1.98%。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兼顾山楂皮中总多酚、总黄酮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为更有效地利用山楂皮资源提供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3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514
} |
芸豆作为小杂粮在忻州地区的种植面积较大,深入开展芸豆资源的研究,增加其经济附加值,对地域农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为了明确该地区4种不同品种红芸豆的种皮色素含量及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以红色种皮芸豆D05-09、D05-10和黑色种皮芸豆D05-01、96-97为原料,研究了天然芸豆色素的提取,并比较了不同金属离子、温度、氧化还原剂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种皮芸豆比红色种皮芸豆的色素含量高;芸豆色素有较强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D05-01>96-97>D05-09>D05-10;4种芸豆色素对钠离子、钾离子、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及温度有较强的稳定性;铁离子影响芸豆色素稳定性;不同品种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响应不同。芸豆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与稳定性,有望成为安全的天然食品色素添加剂。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4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45
} |
为了研究信阳毛尖茶汤对饺子皮特性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茶汤浓度、茶汤调粉温度、NaCl及β-环糊精在饺子皮中的添加量。在考察各因素对饺子皮感官指标、裂开率、儿茶素含量等影响的基础上,以感官评价结果为最终评价指标,利用Box-Beheken响应面分析法确定4种因素的最佳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茶汤浓度(10.00%、5.00%、3.33%、2.50%和2.00%),茶汤调粉温度(20℃、30℃、40℃和50℃),NaCl添加量(0.5%、1.0%、1.5%和2.0%)和β-环糊精添加量(0.04%、0.07%、0.10%和0.13%)对饺子皮特性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为,优选茶汤浓度为2.50%~5.00%,茶汤调粉温度为20℃~40℃,NaCl添加量为0.5%~1.5%和β-环糊精添加量为0.04%~0.1%。响应面结果表明,茶汤饺子皮的最佳配方是:茶汤浓度4.00%、茶汤调粉温度25℃、NaCl添加量1.5%和β-环糊精添加量0.06%,此时的毛尖饺子皮的感官评分较高为76分,儿茶素含量为1.45μg/mL,裂开率较低,且具有茶香。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5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98
} |
基于FLAC3D软件平台,研究了堆高为8m时,仓型尺寸对高大平房仓散装小麦粮堆空间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仓型尺寸不变时,堆粮高度改变对粮堆底部压力分布的影响,以及装粮高度达8m时,不同位置处粮堆侧压力、仓壁摩擦力与深度的关系。然后,对比分析了堆高为8m时3种仓型尺寸对粮堆侧压力、底部压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粮堆底部压力的不均匀程度随着装粮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粮堆高度为8m时,随着仓型尺寸的增大,粮堆侧压力和仓壁摩擦力逐渐增大;仓壁摩擦力对粮堆应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范围,距离仓壁越远受仓壁摩擦力影响越小。研究结果可为高大平房仓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6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612
} |
辊式磨粉机在工作过程中长时间的研磨使磨辊产生的热量聚集在辊体内和磨粉机腔体,导致磨辊表面温度可达到60~80℃,极大降低了面粉的质量和口感。为探究辊体的升温机理,针对磨粉机中辊长1000mm,辊径250mm的磨辊,建立磨辊-单颗粒小麦-磨辊模型,运用经典力学研究方法对磨粉机1B磨辊摩擦生成热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辊体的升温机理,定量研究了辊间线压力、轧距、产热功率的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辊间压力、辊径、辊长、快慢辊速差、小麦料层进入压缩区时的弹性模量、喂料流量各影响因素的增加或轧距的减小,摩擦生成热功率均会增加,继而导致辊体温度的升高。快慢辊辊面摩擦产热功率之比等于快慢辊辊面与物料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之比。研究结论对降低磨辊温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7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716
} |
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某方形仓为试验模型,重点研究在垂直机械通风过程中,粮食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规律。对模型进行了169.1h的连续性垂直机械通风处理,然后将记录的试验数据与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解决了不稳定边界条件会对精确计算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可行性,对粮食存储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8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350
} |
马六甲肉食螨广泛存在我国粮库中,以储粮害虫害螨为食,是储粮虫螨的潜在天敌资源。根据粮库中害虫发生的常规条件,研究马六甲肉食螨在24℃、不同相对湿度(RH65%±2%、75%±2%、85%±2%、95%±2%)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为马六甲肉食螨在粮库应用和工厂化饲养扩繁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马六甲肉食螨的生长发育经历卵、幼螨、原若螨、后若螨、成螨5个阶段,其中雄螨没有后若螨态。马六甲肉食螨雌螨在RH(85±2)%时由卵发育为成螨所需的时间最短,平均为16.3d,RH(65±2)%时所需发育时间最长,平均为18.6d;而雄螨在RH(95±2)%时所需发育时间最短,平均为12.6d,RH(65±2)%时最长,平均为14.7d,在RH(95±2)%时,成螨期和发育总历期最长,分别为83.5d和95.8d,湿度对马六甲肉食螨雄螨的成螨期和发育总历期有显著影响。雌成螨平均产卵总数、产卵天数和每日产卵量在RH(85±2)%时最大,分别为493.0粒、46.2d、10.3粒/d。本研究为应用马六甲肉食螨防治储粮害虫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参数。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59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832
} |
锈赤扁谷盗是世界上发生普遍且治理困难的储粮害虫,涉及储粮的近缘种有4~5种,掌握这些害虫的分布与发生对害虫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主要储粮生态区的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80个地市进行现场采集调查,调查企业包括粮库、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和农户等570个单位。锈赤扁谷盗和长角扁谷盗在调查的12个省均有所发现;土耳其扁谷盗在调查的12个省中有9个省发现(在浙江省、山西省和黑龙江省未发现);微扁谷盗除在原有记录的云南省仍有发现外,新增加了海南省和福建省的分布记录。在云南省调查的40个单位中,只在1个粮食市场中发现微扁谷盗;在海南省调查的17个单位中,有6个单位发现微扁谷盗,包括1个粮库、2个大米厂和3个粮食市场;在福建省调查的41个单位中,有3个单位发现微扁谷盗,分别采集于1个粮库、1个大米厂、1个面粉厂。调查中锈赤扁谷盗的发现频率最高,长角扁谷盗、土耳其扁谷盗、微扁谷盗的发现频率依次降低。在不同类型企业调查中,扁谷盗类害虫在大米厂中的发现频率最高。 | p208p2002/csl-1.8G/00009/229261 | {
"dataset": "p208p2002/csl-1.8G",
"file_path": "/home/azureuser/test-hf-dataset/mybucket/minhash/deduplicated_output/00009.jsonl.gz",
"token_count": 9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