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0815更新)是網路曬娃還是把孩子貨幣化?兒童網路肖像權宛如楚門的世界
現年 24 歲的卡姆巴雷特 (Cam Barrett) 是芝加哥的一名社群媒體策略師,而她的童年宛如《楚門的世界》真實版,是在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下,就被迫活在鎂光燈下的生活。「當我九歲的時候,任何人在網路上都可以看到我各種私密故事,包括我的初經;我第一次生理期的私密細節被放在網路上供人瀏覽;十五歲時出了一場車禍,第一眼看見的不是提供我安慰的雙手,而是媽媽準備將我的人生放上網路的鏡頭。她甚至告訴我,妳應該要表現得更虛弱一些。」對於卡姆來說,他無法控制這一切,如果在 Google 中輸入自己真實的名字,第一個顯示的結果,仍是自己幼兒時期穿比基尼的照片,這不僅導致他在學校被同學排擠和欺負,即使到現在,他仍害怕著會有人拿這些照片作為攻擊他的武器。童年的經歷讓卡姆長大後,成為了網路兒童隱私的倡導者。雖然許多國家都有設立保護兒童隱私的法律,例如 2000 年美國便制定《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COPPA) 旨以規範網路平台必須保護 13 歲以下兒童的隱私和安全。2019 年,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發現,Google 與旗下的 YouTube 在未經家長同意下,非法蒐集兒童個資作為發送廣告的數據,違法了《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 自此,YouTube 加強「為兒童打造」政策,致力於建立明確的兒童內容分類標準;2023 年 3 月,美國猶他州兩項有關社群媒體的法案,要求社群媒體公司要驗證猶他州用戶的年齡。同時,必須獲得未成年者之父母的同意,才能開放創立社群帳戶以上的規範大多都把責任與控制權交由孩子的監護人,但,針對未成年的隱私受到父母侵犯的行為,幾乎無「法」可管。今年二月,華盛頓州立法機關審議了《1627 號眾議院法案》, 旨在保護以營利為目的的家庭影片中,未成年兒童的權益。如果影片中有 30% 的內容是關於兒童,且每次點閱率至少產生 10 美分的收益,其父母必須將部分收益,存到專門的基金,供兒童在成年後使用。該提案法案讓孩子們能依法維護自己隱私權,當他們達到法定年齡時,可以要求刪除他們出現的影片和其他內容。打開 TikTok 搜尋關鍵字 #MumTok, 不僅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父母分享與孩子互動的影片,點閱率甚至已超過 22 億次。而這些頻繁在社群網路上,上傳、分享與親子互動影片的行為,被稱作「Sharenting」—— 由 share 和 parenting 兩個詞組成,2016 年更被柯林斯詞典 (Collins Dictionary) 選為年度十大熱門語。根據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調查顯示,美國有 75% 的父母都曾在網路上「過度分享」自己小孩的訊息;而線上資安平台 AVG 調查發現,在美國約有九成以上的兩歲幼兒,他們的照片或其他相關資訊都曾被上傳到網路;2018 年英國兒童權利保護協會 (Children's Commissioner for England) 報告則顯示,現在的兒童在 13 歲以前,平均會有 1,300 張照片在網路上流傳。多數時候,許多父母上傳孩童的影片,只是出自一顆想要分享的心,類似打開錢包裡的家庭照片和路人說「你看,我的小孩可愛吧」的單純心理。然而,當分享可以從中「變現」時,這些家庭頻道 (Family channels) 為了竭盡全力吸引觀眾的心態也會逐漸「變質」。2017 年,一對夫婦在 YouTube 經營名為 FamilyOFive 的頻道,影片內容多圍繞在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影片,該頻道高峰時期甚至創下 1.76 億點閱,以及 75 萬訂閱人數。然而,隨著 FamilyOFive 的爆紅,越來越多觀眾發現影片的不對勁,例如在一段「惡搞影片」中,父親麥可 (Mike) 故意在兒子房間的地毯上噴灑會自動消失的隱形墨水,隨後大聲指責對方、要他承認犯錯,惹得 10 歲不到的孩子嚎啕大哭,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懇求,最後父親才笑著說這是一場惡作劇 (prank)。另一則影片,則是父親發起翻轉水瓶的遊戲,沒有成功翻過去的人,要打另一個人巴掌,但是當小兒子「用力」打了姐姐的耳光後,父親卻完全沒有責備對方,反而是拍下女兒哭泣的樣子。諸如此類的影片,讓許多觀眾開始質疑這對夫婦的育兒方法,兩人也在 2017 年被判「忽視未成年」並緩刑五年,同時也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YouTube 也強制關閉了他們的頻道。根據內容創作者資源平台 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報告指出,KOL 產業從 2016 年的 17 億美元增長至 2022 年的 164 億美元。年僅 11 歲的瑞安卡吉 (Ryan Kaji), 在 YouTube 開設介紹玩具等知識性兒童頻道的 Ryan's World, 光是業配和影片收入就超過 3 億美元的收入,更是連續三年蟬聯《富比士》雜誌全球 YouTuber 收入榜首,成為全球最年輕也是賺最多的 YouTuber。但這些網路明星 KOL 卻不像在電影或電視工作的兒童,受到美國勞工法律的保護,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時間沒有上限,父母也沒有義務為他們存錢,更無法掌控其肖像權和個人資料。草擬並提交《1627 號眾議院法案》的克里斯麥卡蒂 (Chris McCarty) 在聽證會上表示:「這個問題不會消失。」「一旦這些孩子長大,他們會意識自己的童年因為被『貨幣化』而帶來的傷害有多大。」克里斯之所以會積極推動此立法,是因為他在 2020 年看到一名主打育兒的創作者米卡斯托弗 (Myka Stauffer), 後期製作了一系列收養一名中國籍殘疾兒童赫胥黎 (Huxley) 的影片,甚至為他發起了募款活動,但在觀眾發現這對夫婦「退養」了赫胥黎後,許多人開始質疑這類「家庭頻道」的道德標準。而現在這些社群網路上,又有多少父母將孩子當作斂財的工具?一名現年 15 歲、匿名接受訪問的 KOL 表示,他從幼兒時期就在父母開設的 YouTube 頻道「出道」, 雖然累積了數百萬粉絲和巨額收入,但管理社群和收入的是他的父母。除了經常要被迫拍攝令自己不舒服的劇本,以及做出裝出來的反應,他的父母甚至威脅自己簽屬一份保密協議。父母為他安排的「人設」與形象,也讓他受到同儕的霸凌。「因為 YouTube, 我很難交得到朋友,也常常被陌生人跟蹤,不得不報案。我的父母知道我很常受到網友的影響,也知道我不喜歡製作影片,但他們只是說觀看我們影片的人,不是壞人。」這不是第一次有法案,想要保護這些小童星。因為出演喜劇大師卓別林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的電影,而成為美國最早天才童星之一的傑基庫根 (Jackie Coogan),1938 年一舉將他的母親和繼父告上法院,因為他們幾乎揮霍完庫根當童星時賺的片酬。最終,庫根在卓別林的幫助下,順利打完官司。同年,加州議會通過了《加州兒童演員法》又稱《庫根法》, 規定雇主必須將童星 15% 的收入存入一個銀行帳戶,同時也制定了關於童星的學業、工時和假期等規範。2018 年,加州曾試圖將社群媒體廣告添加到童工法,並遵循與庫根法 (Coogan Law) 類似的保護措施,制定 kidfluencer 法案。該法是由保護童星權益的娛樂慈善組織 BizParentz 的創辦人安妮亨利 (Anne Henry) 提出。「儘管大多數父母可能不打算從孩子身上攫取利益,但他們可能無法應對孩子成為「網紅」帶來的名氣。但在缺乏明確規定或法規的情況下,保護年輕網紅的責任,只會落在他們 (父母) 身上。」只可惜在當時,kidfluencer 法案因難以執行而無法通過。但在 2020 年,法國通過了一項保護未成年網紅的法律,針對花費大量時間拍攝影片,並透過此工作賺取收入的小網紅,提供與法國兒童模特兒與演員相同的法律保護,其中一項近似於庫根法,規定兒童網紅賺取的收入必須存入指定的銀行帳戶,直到他們年滿 16 歲。成為世界首個保護網路童星的法案。今年 3 月,法國又再進一步提出兒童網路隱私權相關法案。由議員斯圖德 (Bruno Studer) 提出,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父母禁止在網路上分享孩子的照片,以保護孩童在網路上的隱私和肖像權。斯圖德認為,現在網路「共享」趨勢持續增加,也成為兒童隱私的主要風險之一。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 84% 的父母曾上網分享育兒狀況,其中有 21% 曾放出孩子的裸露照。而許多被不當截圖或轉載使用的來源,幾乎都源自於孩子父母在 FB 或 Instagram 的貼文,而目前流傳在兒童色情網站的照片,有超過 50% 是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所發布的。因此該法律旨在向年輕人提出,所謂的父母其實並非擁有「絕對的權力」。坎特伯雷大學教授 Ekant Veer 向廣大的曬娃父母喊話:「要記住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而不是玩具或是商品。更要記住,網路是上傳東西到上面後,就不會消失的世界,即使你認為這些影片或照片很有趣,但也請謹慎思考,你的小孩也可能因為你的無心之舉,受到霸凌。」父母出自於「分享」的心態,將自己小孩的照片上傳到網路或社群媒體上。打開 TikTok 搜尋關鍵字 #MumTok, 不僅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父母分享與孩子互動的影片,點閱率甚至已超過 22 億次。而這些頻繁在社群網路上,上傳、分享與親子互動影片的行為,被稱作「Sharenting」—— 由 share 和 parenting 兩個詞組成,2016 年更被柯林斯詞典 (Collins Dictionary) 選為年度十大熱門語。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 84% 的父母曾上網分享育兒狀況,其中有 21% 曾放出孩子的裸露照。而許多被不當截圖或轉載使用的來源,幾乎都源自於孩子父母在 FB 或 Instagram 的貼文,而目前流傳在兒童色情網站的照片,有超過 50% 是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所發布的。1938 年,因為出演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電影,而成為美國最早天才童星之一的傑基庫根 (Jackie Coogan), 一舉將他的母親和繼父告上法院,因為他們幾乎揮霍完庫根當童星時賺的片酬。最終,庫根在卓別林的幫助下,才順利打完官司,同年,加州議會通過了《加州兒童演員法》又稱《庫根法》, 規定雇主必須將童星 15% 的收入存入一個銀行帳戶,同時也制定相關童星的學業、工時和假期等。
改革彷若「切香腸」 退休金支出快壓垮比利時財政
去年 7 月,比利時聯合執政的各黨派經過數月協商,終於對退休金改革達成共識,但高調宣布改革方案後才過七個月,今年 2 月又進入新一輪磨人的改革討論。到底為何改個不停?第一個原因是來自歐盟的壓力。比利時荷語大報《晨報》(De Morgen) 指出,負責規劃落實歐盟共同政策的歐盟執委會暫時扣住一筆 8.5 億歐元 (約新台幣 277 億元) 對比利時的補助款,關鍵在於去年的退休改革方案「太輕」, 無助於改善政府財政。據歐盟統計局 1 月數據,比利時政府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5.1%, 相較於歐盟國家平均 3.2%, 排名倒數第三。其中,公共退休金就分掉政府財政的一大塊餅。比利時國家通訊社指出,今年比國政府將支出約 650 億歐元退休金,占所有社會安全支出預算近半。一位比利時退休建築師告訴《全球中央》, 他對七年多來的退休生活非常滿意。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了 35 年的他,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65 歲時申辦退休,隨著興趣成為畫家,不但有安穩的退休金可領,還有不少賣畫收入添「外快」。他回想工作期間每三個月固定要提繳給政府一筆包括退休金在內的社會保險金,像建築師這樣的自由業者,必須以「三年前」的收入來計算該提繳多少費用,但建築師收入不定,會出現收入少的年分卻要繳高額社會保險金,「有時會覺得很吃力,甚至還去借錢來繳」, 以前跟建築師同事們常為此叫苦。但現在他慶幸當年有聽前輩的話,每年都乖乖提繳。因為比利時退休制度是繳的期間愈久,退休金領得愈多,而高收入者即便過去提繳很多錢,但領到的退休金有級距上限,可不是繳得多就領得多。像一位比他多繳了五年社會保險的建築師同業,每月退休金就可多出 200 多歐元 (約新台幣 6,500 元), 另一位曾在外國工作而停保數年的同業,領到的退休金就少很多。而且比利時退休金會隨著物價水準上調,他從剛退休時每月領 1,000 出頭歐元,到現在已超過 1,500 歐元 (約新台幣 4.9 萬元)。此外,比國政府也祭出抵稅的誘因,鼓勵人民「趁年輕多存退休老本」, 購買金融業者推出的退休金保險。這位退休建築師也因此又多了一筆進帳,確保老年生活無虞。不過退休制度的好處並非雨露均霑,尤其對於停職照顧家庭的女性非常不利。這也是去年夏天比利時聯邦政府達成改革協議的三大重點之一。比利時女性領到的退休金平均較男性少了 33%, 其中產假、育嬰假等家庭付出,對女性計算退休金的日數影響很大。因此去年改革共識之一就是將這類請假期間也計入有效工作天數,還有被認定傷殘的期間也計入,以照顧弱勢者。第二項改革是設定自 2024 年起公共退休金最低額度提高到每月淨領 1,500 歐元,但符合資格的條件是必須有 20 年的有效職涯,且這 20 年裡工作時間須達五分之四,換個算法就是工作達 5,000 天。《布魯塞爾時報》指出,目前退休金平均每月最低淨領額約 1,423 歐元,不過在通膨調整機制下,今年內退休金就可能超過 1,500 歐元,明年初更可能破 1,600 歐元,難怪政府急著設定門檻以求降低負擔。第三項改革重點在試圖鼓勵民眾工作久一點,以延後政府退休金財務壓力破表的時間。這個「退休金紅利」方案構想來自總理德克魯 (Alexander DeCroo), 讓延後退休的人,每天可多領 2 至 3 歐元的退休金,換算下來一年約可多領 300 至 500 歐元,最多領三年。整套改革案被德克魯形容為「蘿蔔與棍棒」, 他說:「蘿蔔是指選擇工作久一點的人可領高一點的退休金,棍棒是指對最低退休金設置了較嚴格的進入門檻。」比利時國家通訊社報導,當時各黨連續數週討論改革方案僵持不下,左派堅持更多退休保障,右派擔心政府財務垮掉,臨門一腳是德克魯趕在政府放暑假前的週五晚間,邀請了組成聯合政府的各黨派部長們到總理官邸烤肉,藉著輕鬆的氣氛勸說協調,才終於在週末後宣布達成共識。這麼費時費力才達成的改革,卻被歐盟評為「太輕」, 反映了比利時政治結構的脆弱,這也是退休制度一改再改的第二個原因。2013 年比利時政府曾組織委員會,推出徹底翻新的退休方案,結果歷屆政府還是只能一點一滴推出「切香腸」式的改革。人口約只有台灣一半的比利時,曾經兩度發生各約 500 天無法組成聯合內閣的中央政府空窗窘態。這屆政府是由七個政黨聯合執政,因七黨共有四種代表色,被戲稱為「韋瓦第」(Vivaldi), 典故來自韋瓦第創作了古典樂名曲《四季》。只不過,政黨間的合奏自然遠不比樂團來得和諧。
紐西蘭狩獵比賽 鼓勵孩童獵捕野貓引爭議
紐西蘭年度狩獵比賽宣布,今年將新增新的狩獵項目 ——14 歲以下兒童獵貓比賽:6 月底前獵殺最多貓的參賽者,將可贏得 250 紐西蘭元 (約 4576 新台幣) 獎勵。此賽事一經公告,隨即引發動保團體強烈反彈與討論,其中也包括擁護者為其辯護,稱狩獵只是稱這項獵貓活動是「有控制的撲殺」, 能保護生態環境。位於紐西蘭南島的坎特伯雷 (Canterbury), 每年都會舉辦狩獵比賽,旨以獵殺野生動物為當地學校募款,其中「野貓」也是狩獵的目標之一,目的是減緩野貓族群對生態環境的威脅。紐西蘭目前至少有 250 萬隻野貓,數量是家貓的兩倍,尤以在坎特伯雷野貓造成的危機已達到「瘟疫」水平。根據紐西蘭最大的保育組織皇家森林和鳥類保護協會 (Royal Forest and Bird Protection Society) 統計,野貓已導致六種鳥類滅絕,也是蝙蝠、青蛙和蜥蜴數量下降的原因。另外,野貓也攜帶弓形蟲感染症 (toxoplasmosis) 病毒,對養羊業造成巨大衝擊。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研究員克里斯汀・薩姆納 (Christine Sumner) 表示:「控制野貓的數量,的確是保護當地野生動物多樣性的必要之惡。但是,獵捕野貓是需要經驗與技術,這正是兒童獵貓競賽應該被禁止的原因,因為即使大人也無法分辨牠們是野貓還是有人飼養的家貓。或許,使用槍枝撲殺可能是最快的解決方法,但它需要更為人道的方式,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進行,以及要有相對應的 SOP。」動物權利組織 SAFE 發言人艾波比 (Will Appelbe) 也坦承:「這不該是人類管理貓群數量的方法,每年都有無數貓被遺棄和忽視。我們應該教孩子們對動物有同情心,而不是給他們殺死動物的工具。」去年,該活動吸引了 250 多名兒童獵人,他們殺死了 427 隻動物,主要是負鼠、鹿和兔子。主辦方已於 18 日發布新聞稿聲明已取消兒童獵貓項目,以避免更多的反彈,但同時也指出「在此澄清,對於所有狩獵類別,我們的獵人都必須遵守 1983 年槍支法和未來修正案以及 1999 年動物福利法。對於那些參與保護本地鳥類,和其他脆弱物種活動的人們,我們感到失望和抱歉。請記住,參與活動的自願者正在努力為當地的學校和游泳池籌辦資金。」
「我的職場,我做主」從安靜辭職、怒找工作到直播離職,Z世代新職場學
根據蓋洛普調查報告,Z 世代 (Generation Z, 簡稱 Gen Z) 與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現在已成為美國全職勞動力的 46%。但 Z 世代的高離職率也成為了勞動力族群中最高的一群,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有超過 75% 的 Z 世代曾因心理健康原因離職,無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2021 年,Tiktok 上盛傳一支影片,影片的開頭是貼在桌上的一張皺巴巴的紙,寫著:「員工都離職了。我們關了。」拍攝者旋即將鏡頭轉向速食店裡空蕩蕩的空間,沒有人在接單出餐,整間店因員工集體離職而癱瘓。此後,這股風潮宛如疫情,開始在網路上流行。澳洲的贊波 (Christina Zumbo) 與美國的梅耶斯 (Marisa Jo Mayes) 曾帶著滿心期待投入職場,但時間一久,工作的壓力與倦怠感便排山倒海而來,嚴重侵蝕了她們的身心健康,糾結許久,幾經思量後,她們決定離開職場,並且錄下自己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遞辭呈的心路歷程,將影片上傳 Tiktok, 沒有想到自己的離職影片竟在網路上引起不小反響。之後,兩人接受 BBC 採訪,被問及當初錄下影片的原因時,贊波說明,離職前後當然仍會感到徬徨,但正因很少人分享這種經驗,她才更覺得有記錄的必要。梅耶斯則表示,她本來就習慣在網路上記下生活點滴,離職也是人生大事之一,並非有意識地要操作社群、帶動風向,只是單純記錄自己的生活。Tiktok 上甚至出現新的標籤收攏這類離職直播 ——#quittok。至今,#quittok 已累積超過 4 千萬的觀看次數。同樣在 Z 世代間悄悄流行的,還有另一組網路用語 —— 猛烈應徵 (rage applying), 指的便是將職場上累積的負能量轉化為行動,大量地投遞履歷,白話來說就是「怒找工作」; 究其背後的動機,多是為了逃離或改變現在令其感到不適的職場環境。在猛烈應徵前,歐美地區的 Z 世代通常會先經歷一段職場低潮期。他們可能被加工作量、凹加班,有加薪或升職機會時卻被主管忽視,幾經斡旋後,如果不合理的待遇仍未改善,他們就會開啟人力銀行網站,將每個可以應徵的職缺都投好、投滿。而,有鑒於近期歐美地區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甚大,企業與公司內的人資部門發出面試機會與錄取通知的速度比以往又更快了。在這僧少粥多的情況下,Z 世代的新鮮人有更多的餘裕去挑選工作機會、協商工作條件。Tiktok 上標籤有 #rageapplying 的影片,有不少人現身說法,證實「猛烈應徵」真的大大地改善了他們的工作狀況,不論目的是更優渥的薪水、更友好的主管或更彈性的工作時間與地點...... 他們的願望大多被滿足了。有不少人喜歡拿安靜辭職 (quiet quitting) 與猛烈應徵做比較。有網友歸納,安靜辭職就是拿很少錢做很少事,猛烈應徵則是拿更多錢做更多事。近年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逐漸提升。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有 86% 的受訪者期待公司能夠支持、照顧員工的心理健康,尤其 Z 世代比例會更高。無論是離職直播或猛烈應徵,兩股趨勢皆與歐美地區 Tiktok 的盛行,以及職場的不滿相關。滿懷壯志的 Z 世代初入職場發現環境不如預期,甚至會戕害自己的身心狀況,遂在 Tiktok 上發聲。對此,美國職涯教練百翰 (Tess Brigham) 大抵歸納幾個看法,最直觀的便是:網路陪著 Z 世代成長,在社群上呈現自己,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此外,Z 世代也見證了身邊的親友被 2008 年的金融海嘯、新冠病毒,以及現在仍持續發生中的通貨膨脹所荼毒,所以他們會更希望將自己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蓋洛普 (GALLUP) 歸納了幾個千禧世代與 Z 世代對職場的期待: Z 世代和千禧世代想要一個關心他們的主管。領導者有崇高的理念與道德準則。開放、透明的管理模式。支持多元化,更有包容性的工作環境。致力於創建更理想的職場環境,以雇主和員工能夠共同成長為宗旨的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 則解釋,相較於其他世代,Z 世代更樂於擁抱民主與多元的價值,理想上他們也希望職場環境能如實反映社會這個大熔爐。
「和DVD出租說再見」串流龍頭Netflix正式宣布
或許許多人根本不記得,甚至是不知道,現在的串流龍頭 Netflix 其實是 DVD 出租起家的。但在攜手和實體影音愛用者一起走過 25 年頭後,Netflix 今日宣布將正式終止 DVD 郵寄服務。雖然 2019 年 8 月,Netflix 才在推特上欣喜祝賀「Netflix 剛剛租出了第 50 億張 DVD」, 而該年度財報中,DVD 租賃業務仍貢獻了近 4,6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14 億元) 的利潤,儘管佔比不多,但在許多人早已遷移到線上串流媒體之時,Netflix 的 DVD 租賃業務仍有一票忠實粉絲。據 Netflix 公告,將 DVD 服務於 9 月 29 日和使用者說再見。隨著串流影音平台逐漸盛行,許多人家中甚至沒有 DVD 播放器,官方也坦言,這項業務近年持續萎縮,經營上十分艱難。是誰還在使用 Netflix 的 DVD 郵寄服務?對於部分網路連線不穩的美國農村地區,每個月翻閱 Netflix 的目錄,等待實體 DVD 寄來的過程,是現在大都市已享受不到的浪漫。此外,唯有實體 DVD 才能找到串流平台上沒有的 50、60 年代的經典老電影。距離 Netflix 終止 DVD 郵寄服務只剩短短不到幾個月,或許已經有許多人開始懷念,在郵筒等待收到 Netflix 紅白信封的時刻。
當日本女性遇上白人男性,跨國浪漫背後的性別刻板印象
雖然日本有一群喜歡小麥色的 109 澀谷辣妹,但追求「美白」仍是日本人心之所向,中文的「一白遮三醜」, 來到日文卻是可以遮住七醜 () 的美麗指標。早從平安時代 (794 年 —1185 年) 開始,日本人便開始使用「白粉」讓皮膚看起來白皙美麗,白皮膚、腮紅、黑牙也成了平安時代日本特有的妝容,以及宮廷貴族社會地位與階級的象徵。也唯有有錢人不用在太陽下工作,也讓白皮膚成了嫁給好人家、上流社會的象徵。日本在經歷了兩百餘年的鎖國後大幅開放,神秘的和之國面紗最終在「黑船事件」由美國海軍軍官培里的叩關下揭開。明治維新加速了日本人的西化,也加速了國人對於「白皮膚」的迷戀,甚至是對於膚色的認知差異。當時的人們也對歐美的一切事物展現了濃厚的崇拜之情。日本人膚色主義 (Colorism) 的演變,看似和歐洲或其他地區的「理想白」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現在日本媒體的「過度美化」, 也間接地將白人主義推向主流,甚至可以說,日本媒體早已充斥著將年輕白人女性的形象,當作美的標準。而東洋的文化也同樣吸引著外國人的目光,東方女性獨特的「異國情調」也開始和「安靜且順從」的形象畫上等號。比起約翰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以實境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享譽全球的近藤麻理惠,才符合西方人對於日本女性的想像。如果說,日本人因對西方的崇尚,而將「白色主義」推上主流,反過來看,西方媒體乃至於文學創作,只是不斷重複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日本乃至於亞洲的刻板印象。至少對於西方人來說,典型的日本女人應該得到的是西方男性的仁慈和騎士精神,而不是日本的男人。尤以 20 世紀幾乎所有的「關於日本」的西方小說,包括 1895 年道格拉斯・史萊登 (Douglas Sladen)《日本人的婚姻》(A Japanese Marriage, 中文暫譯)、1898 年卡爾頓・戴威 (Carlton Dawe)《日本的新娘》(A Bride of Japan, 中文暫譯), 以及西方最著名的兩部日本太太文學 ——《蝴蝶夫人》與《菊子夫人》都呈現了日本女性在西方人眼中的「刻板」卻又「完美」的形象。1945 年日本戰敗後,受到西方霸權以及對日本人的厭惡,日本女性的形象也不再是浪漫與悲情的代表,而是轉為離經叛道與「性」連結的角色。時至今日,日本人也成了好萊塢電影裡千篇一律的「異國情調」, 不是《極速追殺令》、《死侍 2》古靈精怪的少女;就是《追殺比爾》身穿和服的冷豔殺手,更別提《藝伎回憶錄》完全扭曲了日本藝伎文化。《娶個亞洲新娘》(Seeking Asian Female) 的導演兼製作人林立仁 (Debbie Lum) 表示,許多喜歡亞裔的白人男性,會將這種心理歸因於自己對亞洲外表或是文化的迷戀。然而,大眾媒體所形塑的亞洲人刻板印象,也造就許多西方人認定亞洲女性都是順服、聽話、好控制、性感的期待。而這樣的偏好也與東方人纖細嬌小的外型不謀而合。根據 2013 年 Facebook 的約會應用程式 Are You Interested 數據顯示:所有的男性,都對自身種族以外的人感興趣除了黑人女性,其他膚色的女性最喜歡的白人男性所有膚色的男性,都更喜歡亞洲女性;除了亞洲男性該網站上的多數男性都認為黑人女性不如其他膚色的女性有吸引力。同樣,亞洲男性在大多數女性的偏好列表中墊底。來到日本,數據調查結果似乎也再次驗證白人男性與亞洲女性的性吸引力。根據 2020 年人口動態調查,日本男性的外國妻子國籍分別是中國 / 台灣 25.9%、菲律賓 21.2%、韓國 14.1%、泰國 6.9%、美國人 2.7%; 日本女性的外國丈夫國籍則為韓國 25.3%、美國 16.5%、中國 / 台灣 10.1%、巴西 4.1%、英國 3.3%。此國籍排名自 2013 年後,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在日本男性的跨國婚姻中,結婚對象的國籍多為亞洲國家,雖然中國和菲律賓佔一半以上,但來自歐美、南美等國家的婚姻幾乎不到 3%; 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對於歐美白人男性的偏好,似乎也再次證明她們對白皮膚的偏愛。凱倫凱爾斯基 (Karen Kelsky) 在 2001 年發表的《瀕臨邊緣的女性》(, 中文暫譯) 一書中提出 —— 跨國婚姻只是弱者間弱肉強食的論點:世界上的弱者,總是尋找自己國家之外的女性,或者說更弱的女性。所以弱小的白人男人會娶地位較低的日本女性,然後弱小的日本男人則會娶泰國人或菲律賓女性為妻。另一方面,白人男性對「小日本」存有種族主義,不僅是二戰戰敗國、送給美國大軍的慰安婦,近年日本 AV 大國的形象更是深植人心,如果可以娶一個日本人回家,最好是年輕又漂亮的日本女性,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利。1991 年,家田莊子出版了《黃色計程車 -- 從成田飛出的女性們》(『イエローキャブ (成田を飛び立った女たち)) 一書,自此黃色計程車 (Yellow cab) 成為日本媒體口中譴責日本女性尋求結識外國男性的貶抑詞。而 80、90 年代的黃色計程車大多是富裕的中年日本女性,她們乘著日圓走強之勢,遊走於世界各地。為什麼日本女性寧可被汙名化,也要結識外國男性呢?凱倫凱爾斯基提出另一論點 —— 當代日本女性將國際主義 (Internationalism) 視為對性別不平等的抵抗。而嫁給外國人 (尤以白人) 也是手段之一。有別於日本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男尊女卑的地位,主流電影或媒體中白人男性是白馬王子、女士優先 (Lady First) 的形象深植人心。因此,唯有精通外語、出國留學或工作,才可能擺脫日本國內的性別歧視,更是一種性別結構的轉換。時至今日,日本女性的地位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依舊位居後段班。根據 2022 年世界經濟論壇 (WEF) 發布的《性別差距報告》, 日本在 146 個國家中排名第 116 位,落後同為亞洲的韓國 (99) 與中國 (102), 且男女收入差距和管理人員占比等項目,皆低於世界平均水準。而帶有強烈性暗示的黃色計程車,近年也被老外獵人 (外人ハンター) 一詞取代。一名在東京學習文學的美國白人研究生馬克斯劉易斯 (Max Lewis) 認為,自己會被日本人迷戀的主因大多非常膚淺:「人們會說我看起來像電影裡的某個人,一些我看起來根本不像的白人名人。」當然,這樣的現象也不只限於女性,在福岡語言學校念書的艾米麗布朗 (Emily Brown) 表示:「幾乎 90% 的約會中,對方喜歡妳的原因不是因為個性,僅僅只是因為妳是外國人,一個會說英文的外國人。」但以膚色或想像所引發的激情,往往會產生更大的期望差異,而膚淺的稱讚或約會,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炫耀,但並非每次都可以點燃戀愛的火苗,尤其從刻板印象延伸而出的迷戀,往往與真正的浪漫追求相去甚遠。24 歲的白人女性露西田中 (Lucy Tanaka) 認為:「很多來日本的人一旦意識到日本女性並不如想像中唯唯諾諾和順從可愛,就會對她們望而卻步。」因此,情侶之間是否能達成共識,將約會對象視為個體並了解對方的文化與生活,才是解放刻板印象的方式。「人們往往容易會被自己所熟悉的人吸引。老實說,對於會說『我偏好這種長相』的人,你很難指責對方的不是。」美國交友網站 OkCupid 的行銷執行長梅麗莎・霍布利 (Melissa Hobley) 表示:「另一方面,也不禁會讓人省思,如果沒有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人們還會有這些偏好和審美觀嗎?」
FBI逮捕兩名華裔男子 揭露 「中共海外祕密警察局」
17 日,美國警方於紐約市逮捕兩名華裔男子,分別是 61 歲的盧建旺 (Lu Jianwang, 音譯) 和 59 歲的陳金平 (Chen Jinping, 音譯), 他們涉嫌在曼哈頓唐人街經營,監控當地中國異議人士的「中共祕密警察局」。根據美國司法部聲明,這兩名被告是中國公安部的福州分支,在美國境內設立的第一家海外警察站,兩人都曾接受中國政府的「任務」,2022 年盧建旺接到中國政府的任務,要求尋找一名住在加州的中國異議人士;2018 年也曾試圖說服一名被中國視為通緝犯的人回國。兩人皆以「充當外國政府代理人」、「妨礙司法」等兩項罪名起訴,並於 17 日出庭後獲准交保獲釋。根據人權組織保護衛士 (Safeguard Defenders) 去年與 CNN 分享的一份新報告,中國政府在全球 53 個國家設立了至少 102 個海外警務服務站,以監督大量中國僑民的活動。但北京方面否認了此類指控,稱這些辦事處是由當地的「志願者」發起,旨以幫助外籍公民換發駕照等服務位,而非中國公安的外地組織。布魯克林最高聯邦檢察官布倫皮斯 (Breon Peace) 則認為,「該組織的設立,不僅沒有通知美國政府,他們真正目的是用於進行更加『險惡』的活動。」國家司法安全處首席副助理大衛紐曼 (David Newman) 表示:「由中國『輸出』的獨裁主義是在扼殺言論自由,也是對美國長年以年作為民主之國的威脅。我們絕對不會容忍這樣的行為。」
時代雜誌公布2023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四通橋抗議者彭立發上榜
本月 14 日,美國時代雜誌 (TIME) 公布了 2023 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 (TIME 100), 其中北京四通橋抗議人士彭立發,獲選為「時代象徵」(Icons) 年度代表人物。並由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為其撰文介紹。2022 年 10 月 13 日,時值中共二十大前夕,彭立發在北京市中心的四通橋上,用布條道出了這些年來中國人民不敢說的話:「不要核酸要吃飯 / 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 / 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 / 不做奴才做公民」有人稱他為「新坦克人」, 將他和六四事件隻身擋在坦克面前的示威人士畫上等號;也有人將陳奕迅的《孤勇者》一歌,視為對他的最高敬意。 以四通橋為開端,中國爆發了一連串的白紙運動,甚至是海外華僑的政治覺醒。中國 Z 世代不再躺平,一部分是他喚起的。截至今日,彭立發和多名涉案抗議者已被拘留或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但「他們在獨裁統治下的個人勇氣和反抗,象徵了一個必須被歷史銘記的關鍵時刻。」艾未未寫道:「只有這樣的反抗,才能讓信仰真理和正義的火焰在人們心中燃燒。」
創金氏世界紀錄!飛了一個球場的紙飛機
雖然不知道現在的小孩,手上拿得是紙飛機還是手機,但三名從小就熱愛摺紙飛機的美國工程師,成功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以 88.31 公尺的成績刷新,紙飛機飛行距離最遠的世界紀錄。根據 CNN 報導,該團隊是由三名畢業於密蘇里科技大學航太與機械工程系 (Aerospac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的工程師組成,他們花費數月、超過 500 個小時研究摺紙和空氣力學。為了打破世界紀錄,他們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速度快」、「阻力小」的設計上,誓言要摺出紙飛機版的極超音速機,而其靈感是曾經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無人軍機 NASA X-43A。三人將這台創下世界紀錄的紙飛機,命名為 5 馬赫 (Mach 5), 意指比「超音速」還快五倍的超高音速。其中,兩名成員狄倫盧布 (Dillon Ruble)、和蓋瑞特傑生 (Garrett Jensen) 從小就參加過世界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在家庭日舉辦的紙飛機比賽。長大後,他們不只打破世界紀錄,現在更任職於波音公司擔任工程師,成為一名「造飛機」的人。他們希望能夠為此鼓舞,其他年輕的工程師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此前紙飛機飛行的世界紀錄,是 2022 年 4 月由韓國和馬來西亞人組成的團隊,創下的 77 公尺,在南韓隊之前,這項紀錄已超過 10 年未被打破。
美6歲學童在課堂上對老師開槍,誰該為此負責? (0613更新)
25 歲的受害老師艾比蓋兒 (Abigail Zwerner) 於 3 月接受採訪時曾回憶:「我還記得他 (開槍的孩童) 當時的表情。」警方後來也說,事件的起因是這名一年級學童與老師之間的「爭執」。帶槍到校、瞄準艾比蓋兒開槍,看起來這就是男孩的計畫,但他到底為何不滿?其實,2022 年 9 月開學後不久,男孩就因為課堂中的干擾行為,遭校方縮減時數,要求其延後上學時間;從此,男孩的家人也都會陪伴到校、協助學習。案發前兩天,男孩再次因為時數縮減的狀況感到沮喪,因而對老師艾比蓋兒發脾氣:他拿起艾比蓋兒手機,大力砸向地板。但這起衝突,反而讓男孩又被處罰停課一天,而當老師希望與學校討論這起事件時,「他們 (校方) 卻怪我處理不當」艾比蓋兒以訊息向朋友訴苦。根據艾比蓋兒的委任律師所陳述,《華盛頓郵報》也與該校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深入訪談報導,可以發現案發當天有許多不尋常之處。首先,男孩由母親陪同,於 11 點到校上課,但母親卻沒有像之前那樣一起進入教室陪伴學習。其次,從 12 點午休開始,就有不同老師,三度請求副校長對這名男孩進行搜查與管控 —— 因為有多名學生回報,他們看見男孩有槍,男孩甚至告訴同學自己要對老師開槍,並警告他們不准說出去。然而,當幾位老師搜尋男孩背包後,並未發現槍枝,副校長便覺得沒有繼續搜查衣物及外套的必要,他以「口袋那麼小,怎麼放得下槍」以及「快要下課了,等他媽媽來再說」為理由,做出錯誤的判斷,無視其他人的一再示警。 依據男孩家庭所雇用的律師詹姆斯・埃倫森 (James Ellenson) 所言,男孩用於犯案的槍枝是由其母親合法取得,且為了確保安全,該槍枝存放時有使用扳機鎖 (trigger lock), 並且放置於母親臥房壁櫥的頂層架子上,他們也不清楚男孩是如何拿到槍的。上個星期,紐波特紐斯地方檢察官仍以一項輕忽兒童的重罪,以及不當保管武器使孩童輕易取得等兩項罪嫌,對男孩的母親泰勒 (Deja Taylor) 提起公訴,如果罪名成立,她將面臨最高五年的刑期。同時,檢察官也宣布,將著手成立特殊大陪審團,持續調查是否存在「可能導致這起事件」的「安全疑慮」, 似乎暗示了管理方的怠忽職守。案發之後,前述那名副校長已離職,而自始至終聲稱毫不知情的校長也被調任,地方教育首長也遭委員會罷免下台;但是,艾比蓋兒的訴訟與其他老師的訪談報導,也揭露了學校系統可能存在的普遍管理問題。例如,根據男孩家長的聲明,該生確實因為學習障礙、需要支援,但校方卻僅以縮減時數當作解決辦法;或是在事發當下,鄰近教室的老師,必須帶著兩個班級的學生在走廊四處逃竄,因為他們的教室礙於經費短缺竟「沒有裝門」, 毫無防禦或是抵抗能力;同時,學生們其實也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開學之後,校方並未舉辦任何相關安全演練。校方在該事件之後已經強化了校園的安全除了輕忽兒童的罪名,泰勒後續又遭控不當擁槍,且在購槍時填寫假資料;6 月 12 日,泰勒在聯邦法庭上認罪,承認自己在持有槍枝的同時吸食大麻,並在購買兒子犯案使用的手槍時,在背景調查表格上謊稱自己沒有使用大麻。美國法律規定,使用非法藥物者不得擁有槍枝;雖然維吉尼亞州已開放 21 歲以上醫療患者和非醫療用戶使用大麻,然而根據美國聯邦法律,大麻仍屬於管制藥物,使用者不能持有槍枝,購買槍枝時也須填表聲明自己並非大麻使用者。泰勒的律師埃倫森與聯邦檢察官談判後,達成認罪協議,檢察官要求判處泰勒 18 至 24 個月的監禁,不過正式的判決將於 10 月 18 日進行。此項罪刑與先前輕忽兒童的罪名,兩者的審理將分別進行。此外,先前律師埃倫森聲稱,泰勒將槍枝安全存放在壁櫥上,且使用扳機鎖保護,不清楚男孩如何取得槍枝。然而經過調查,聯邦檢察官表示他們搜查泰勒的住處後,並未發現任何安全存放措施、扳機鎖或扳機鎖的鑰匙,僅在一個垃圾袋中找到安裝於槍管的安全鎖,且這個垃圾袋在槍擊案幾週前就已裝滿。因孩童使用或誤擊槍枝而導致的校園傷亡,這當然不是第一次。據《華盛頓郵報》統計,自 1999 年起,全美中學以下校園槍擊事件,有 62 起發生在小學,其中 11 起案件為 10 歲以下孩童觸動板機 —— 大多是誤觸;其中 9 件涉案槍枝是由孩童從家中帶往學校,另外 2 起則因學童接觸在場警務人員的槍枝所致。起訴像本案這樣無法律概念與行為能力的 6 歲學童,不僅不切實際、毫無意義,也不合乎某些地方的法律 (例如維吉尼亞州)。真正的問題也從來不是這些孩童,而是那些將已上膛的槍枝,隨手放置在兒童可及之處的人。一直努力推動槍枝安全立法的吉弗茲法律中心 (Giffords Law Center) 於 2015 年的資料顯示,有 460 萬名美國孩童,生活在至少有一把「已上膛」且「未上鎖」槍枝的家庭環境中。全美目前僅有 23 州明文規定持槍者必須妥善保管武器。田納西州、肯德基州近期接連發生大規模槍擊案、校園槍擊案。如果你覺得美國槍擊案的新聞已經多到搞不清楚有沒有聽過,那麼 BBC 近日製作的報導〈2023 年美國發生了幾起大規模槍擊事件?〉, 可以證實你的感覺無誤。美國槍支暴力檔案 (the Gun Violence Archive) 將大規模槍擊事件 (mass shootings) 定義為 4 人 (包含 4 人) 以上受傷或死亡的事件。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的數據,2020 年是因槍枝致死人數創紀錄的一年,然而隔年,2021 年「成長」了 8%, 共有 48,830 人死於槍支相關傷害,其中有超過兩萬人是死於他殺。值得注意的是,大規模槍擊事件以及持槍謀殺,較容易會引起媒體報導以及社會觀關注;但事實上,在 2021 年因槍致死的人數中,有一半以上是自殺。今年 (2023), 截至 4 月 17 日止,美國已經發生了 160 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包括上周末在阿拉巴馬州,一個 16 歲少女的生日派對上,突然有人持槍朝人群掃射,造成至少 4 人死亡、28 人受傷;3 月底,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Nashville) 一所學校發生的襲擊事件,造成 3 名兒童和 3 名成人死亡;肯塔基州最大城市路易斯維爾 (Louisville) 週一 (10) 才發生 5 死 9 傷的銀行槍擊案,上週六 (15) 晚間又再傳槍響,造成 2 死 4 傷慘劇。根據非營利組織 Gun Violence Archive 研究資料庫,近三年以來,美國每年發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都超過 600 多件 ——2020 年 610 件、2021 年 690 件、2022 年 647 件;一年 365 天,幾乎每天會發生兩起人為慘劇。雖然私下流通的槍枝數量難以估量,但根據瑞士的 Small Arms Survey 研究計畫估算,2018 年在美國境內流通的槍枝數量約有 3.9 億,也就是說,平均每 100 個美國人,就持有 120.5 支槍,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今年 2 月,《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發表了一項數據報告:從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4 月,共有 750 萬美國成年人成為新的槍支擁有者。 【延伸閱讀】全球擁槍大調查 猜猜哪國平民有最多槍?槍枝管制問題,不僅是美國政治上的燙手山芋,在一般民眾,也是意見、立場極度分裂的議題。根據蓋洛普 (GALLUP) 的民意調查,受訪美國人中有 57% 表示他們希望更嚴格的槍支法,32% 的人認為應維持現行法律,無須改變;還有 10% 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放寬法律管制。除了黨派,左右槍枝管制的最強大勢力就是美國全國步槍協會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 , 擁有大量預算來影響國會議員的槍支政策。關於 NRA 的立場、勢力以及影響力,請看 DQ 於 2019 年製作的報導〈為什麼「全美步槍協會」NRA 這麼有影響力?淺談美國擁槍現況〉今年 3 月 14 日,美國總統拜登出席洛杉磯蒙特瑞公園市 (Monterey Park) 舞廳槍擊案的哀悼會,席間宣布他已簽署行政命令,落實槍枝管制,加強對購槍者的背景調查,強化宣導、教育安全的武器存放方式,敦促各單位配合,落實《兩黨安全社區法案》(Bipartisan Safer Communities Act)。拜登說「我已下定決心,攻擊性武器及大容量彈匣非禁不可。」美國槍支暴力檔案 (the Gun Violence Archive) 將大規模槍擊事件 (mass shootings) 定義為 4 人 (包含 4 人) 以上受傷或死亡的事件。根據蓋洛普 (GALLUP) 的民意調查,受訪美國人中有 57% 表示他們希望更嚴格的槍支管制法,32% 的人認為應維持現行法律,無須改變;還有 10% 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放寬法律管制。根據非營利組織 Gun Violence Archive 研究資料庫,近三年以來,美國每年發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都超過 600 多件 ——2020 年 610 件、2021 年 690 件、2022 年 647 件;一年 365 天,幾乎每兩天就會發生一起人為慘劇。
聊天八卦、舉辦派對 美研究團隊在虛擬世界打造AI居民
一群史丹佛大學和 Google 的研究人員想來實驗看看是否能夠透過 AI 來模擬人類的互動行為,並在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Generative Agents: Interactive Simulacra of Human Behavior〉的論文。他們以 ChatGPT 創造了 25 個獨特角色,這些角色以生成代理的形式存在,分別擁有不同姓名、職業、身分、人生目標、行為模式等設定,實驗中,25 個 AI 角色被放到一個像是《模擬市民》般的虛擬小鎮中,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 AI 角色不僅能夠進行日常生活的自然語言對話與互動,還能建立豐富且複雜的社交關係。好比說,這些 AI 們會互相分享資訊,論文中提到了「山姆參選市長」的例子。以下對話發生在鎮上的雜貨店中,Sam 告訴 Tom 他將參選市長:當天稍晚,在 Sam 離開後,Tom 和 John (John 從另一個消息來源得知了這個消息) 討論起 Sam 勝選的可能性:漸漸的,Sam 的參選成為了鎮上的熱門話題,有些人支持他,而另一些人則持觀望態度。怎麼樣?雖然 AI 講話偶爾還是有點不太流暢,不過大致看來,是不是就像在榕樹下聊政治一樣自然不過了呢?還不只這樣,這些 AI 還能夠透過彼此協調與合作,成功達成目標。在實驗中,其中一個在 AI 角色 Isabella 的初始設定中有個任務:「在情人節當天舉辦一場派對」。Isabella 在咖啡店工作,她逢人就提起這個派對,並試圖邀請大家參加。此外,在情人節前夕,Isabella 的密友兼常客 Maria 來到了咖啡館。Isabella 便自發拜託 Maria 幫忙佈置派對,Maria 同意了。有趣的是,Maria 還邀請了 (被設定的) 暗戀對象 Klaus 一起參加派對。根據研究團隊的統計,最終總共有 12 個角色知道這個派對。而在情人節當天,包括 Maria 和 Klaus 在內的 5 個角色在派對開始時來到咖啡館。(欸,怎麼會這樣,看看這參加比例,原來 AI 也不是很好約。) 面對 7 個未出席的角色,研究團隊後續也試圖好好了解一番。其中 4 個角色明明對派對展現出興趣,但卻不打算參加;而另外 3 個人則找了理由說明了自己有別的事要忙。在這個情境中,角色的初始設定只有「Isabella 需要辦場派對」和「Maria 暗戀 Klaus」, 其他的行為像是:傳遞消息、佈置派對、互相邀請、去參加派對以及在派對上的互動,都由 AI 們自主發起的。關於 AI 小鎮居民的生活實境秀 (?) 如果你還看不過癮的話,研究團隊也很貼心的放上了 Demo 實錄影片,讓大家可以實際上去看看他們的生活,點擊角色的頭像還能看到他們正在做什麼與對話內容。這個實驗展現出 AI 觀察、規劃和反思的能力,證明大型語言模型在經過適當處理後,已經能成為可信賴的人類互動行為模擬系統。就現階段的表現看來,這些 AI 鎮民已經夠「人」了,隨著時間的發展,AI 肯定也會變得更加活靈活現。相信在未來,AI 在遊戲、元宇宙或各種虛擬環境中,還會有更多具備潛力的應用可能性。只是⋯⋯我比較好奇的是,不曉得在實驗結束後,這些 AI 們是否還會繼續在小鎮生活著嗎?
「一起工作、打電動、吃炸雞,還能保有個人空間」韓國企業推青年共生住宅熱潮
韓國獨居戶數比率不斷升高,截至 2021 年,在整體家戶數中占比成長至 33.4%, 在 2019 年超過三成後續創新高,預計在 2050 年達到 39.6%, 其中又以 29 歲以下族群占 19.8% 最多;以地區區分,首都圈內的京畿道與首爾市分占 21.5% 及 20.8% 最多。隨著獨居青年人數持續成長,瞄準獨居青年族群的共同生活 (co-living) 住宅近年在韓國逐漸受到關注。co-living 的概念是「與家人以外的他人聚集、生活的共同居住形式」, 與過去一般認知的共享住宅 (share house) 不同,因應注重個人隱私的年輕族群需求,推出共生方案的韓國業者多強調個人與群體居住空間的劃分,也祭出更多寬敞、新穎的共用空間設施作為吸引租客的賣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共生住宅大多不是採取韓國主流、以高額保證金取代月租金的「」租賃方式,而是以小額保證金的「」(月租) 形式出租,每月租金可能落在 80 萬到 150 萬韓元 (約新台幣 2 萬至 3.7 萬元) 以上,但人氣不減,顯示相關需求看好。【延伸閱讀】房東死了怎麼辦?南韓特有「全租房」文化引爭議一名租客實際試算,指出這類共生住宅多設有健身房、工作空間、交誼空間等,甚至提供洗衣、租車服務,若與一般在外租屋相較,加上跑健身房、皮拉提斯教室、到外面咖啡廳工作的費用等,一個月的花費算下來其實差不多。此外,韓國自營業者占就業人口約四分之一,在青年求職困難狀況下,選擇帶著一台電腦自己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加上疫情期間居家工作需求增加,會在租屋時考量工作空間的租客成長不容小覷。實際上,韓國政府在 2015 年就曾推出共生概念的青年住宅,初期雖因設施簡陋引起負評,但申請入住者仍是大排長龍。相關業者表示,在沒有特別宣傳的狀況下,共生住宅形式的青年住宅現在申請入住仍要等上好幾個月,市場反應不錯。業者強調,過去的共享住宅缺乏個人空間的概念,所有東西都必須與他人共享,產生許多不便,且多是個人營運、難以體系化管理,但近年進入市場的業者更注重區分個人及共用空間,且由大型集團主導居多,重新打開共生住宅在韓國的認知度,信賴度與評價都有正面提升。韓國大型旅宿業者 yanolja 旗下品牌 heyy, 指出,與單純尋求好的住宅環境相比,共生實際上具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包括與其他共生住宅居民的網路與社群形成、各種公用空間利用等與一般居住環境不同的特別經驗,在韓國社會對保障個人私生活空間、同時擁有可自由與他人交流的社群居住空間需求抬頭下,市場可望持續成長,且不受大環境房價變化影響。較晚進入共生住宅市場的 heyy, 主打中小型住宅,結合集團推出的不動產科技 (Prop Tech) 解決方案,將物件定位為展現智慧住宅生活及不動產科技生態系的空間,瞄準 20 到 30 歲年輕族群,強調以合理價格享受最新的智慧住宅環境,包括提供租客使用的無人智慧辦公室、無人商店,內部裝置最新型家電與完善設備,獨居女性也能自在生活的安全空間,都是租客選擇入住的原因。S K 集團旗下不動產公司 SK D&D 在 2020 年第一次推出 episode 系列則是主打大型共生住宅,至今在聖水、瑞草、江南、新村等年輕族群居住熱點都設有分點,每棟建築都有上百戶,主打重視個人生活、小社會及連結價值等概念,最新的 episode SUYU 838 在推出三個月內入住率就達到七成,新村店則是在開放前預約率就達到七成。位於商業區江南的江南 262 則是主打「生活與工作」概念,每層樓都設有共用辦公室,包括會議室及不受他人打擾的單人座位,不只方便在家工作的住戶上工,也能更好地區分工作及休憩空間。KOLON 集團旗下不動產公司 Libeto 推出的 commentown 共同生活住宅,以樹屋為概念在江南打造的新型生活空間也相當有利自營業者使用,入住居民有三到四成都是新創業者,對他們而言,除了便利的共用設施,與其他住戶建立的人脈也是共生住宅帶來的好處之一。
超車中國,印度即將成為全世界人口數最多的國家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自聯合國 1950 年首次實施人口統計以來,中國始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印度都有超過 14 億人口,合計占世界 80 億人口的 1/3 以上。比利時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人口統計學家舒馬赫 (Bruno Schoumaker) 說:「實際上,我們無法確切得知,印度人口何時會超越中國... 這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不只印度人口數,中國人口數也一樣。」透過一系列調查的數學計算以及出生和死亡記錄,人口統計學家預估印度人口將於 4 月中的某個時間點超過中國,但學者警告,外界應對這個預測持保留態度,因為人口數是模糊且可校正的。聯合國人口司 (UN Population Division) 的人口統計學家根據多元數據來源進行預估,估算出他們認定為最新版的人口統計數。紐約聯合國人口事務官員赫托格 (Sara Hertog) 表示,印度和中國曾於 2022 年 7 月,最後一次更新這些用於計算的資料。阿布達比的哈里發科技大學 (Khalif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文科學教授吉泰爾 - 巴斯坦 (Stuart Gietel-Basten) 表示,人口統計學家接著利用統計方法推估印度人口超越中國的可能時間點。中國及印度的人口數據,源自於每 10 年實施一次的人口普查或人口統計。中國上一次人口普查是在 2020 年。人口統計學家利用出生、死亡紀錄以及其他行政數據,綜合計算出當時迄今的人口增長情況。【延伸閱讀】人口大國也缺寶寶?中國公布十年一度人口普查公報在印度大規模人口調查方面,負責蒐集出生、死亡、生育等方面數據的樣本登記系統最為重要。聯合國人口基金 (UNFPA) 駐印度代表沃納 (Andrea Wojnar) 表示,他們對調查數據充滿信心,「因為它使用了非常穩健的方法」。儘管北京政府 7 年前結束一胎化政策,並於 2 年前宣布一對夫妻可生 3 個孩子,中國的人口高齡化,人口成長仍停滯不前。過去 30 年當中,印度人口更年輕、生育率更高,嬰兒死亡率也降低。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 社會學名譽教授鮑斯頓 (Dudley Poston Jr.) 說,印度每年誕生的新生兒數都高於其他任何國家,而中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每年的死亡數都高於出生數。身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只是種虛榮感,更代表社會與經濟上的重要性。在印度,這代表不斷成長的勞動力以及能夠刺激經濟活動的增長;在中國,這意味著能夠支持高齡化人口的適齡勞動人口愈來愈少。【延伸閱讀】印度 13 億人超級市場 成創投新寵華府人口資料局人口統計研究技術總監金田利子 (Toshiko Kaneda) 說,當一個國家生育率低到一個程度,即使政府改變政策來鼓勵生育,通常也很難再恢復到人口成長的狀態。吉泰爾 - 巴斯坦說:「心理層面上,這對中國來說相當艱難,尤其考慮到兩國在其他領域的競爭行為...... 當接力棒傳到印度手中,這將是人類史上一大重要時刻。」
「擁抱AI,遠離元宇宙」迪士尼、微軟與Meta紛紛裁員、解散相關部門
Meta 創辦人祖克柏宣布 Facebook 改名 Meta, 元宇宙在科技界炙手可熱,至今不過一年左右就如同過眼雲煙,幾乎沒有人再提起這個難以定義的概念,尤其 AI 近來成為科技公司的新歡後,這名舊愛似乎再也得不到企業的芳心,微軟、迪士尼甚至 Meta 本身,都在逐漸遠離元宇宙。迪士尼近日正式展開曾在 2 月宣布的裁員計畫,接下來兩個月內將有 7,000 名員工失去工作,而首當其衝的便是前任執行長所鮑伯。查佩克 (Bob Chapek) 設立的元宇宙部門「為下一代說故事」(next-generation storytelling and consumer experiences)。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為下一代說故事」裡頭 50 名員工通通走人,領導該部門的執行副總裁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 雖然留任,但公司尚未公佈後續安排。對元宇宙開鍘的公司,迪士尼遠非第一間。正處於 AI 浪潮中心的微軟,今年 2 月就在公司內部解散了工業元宇宙核心 (Industrial Metaverse Core) 部門。這個部門截至解散僅僅成立了 4 個月,主要目標是將虛擬世界帶到工業應用中。另外,微軟 2017 年收購的 VR 社群平台 AltspaceVR 同樣在今年 3 月正式關閉。甚至推動元宇宙趨勢的 Meta, 都將元宇宙放到了次要位置,將優先發展 AI 業務。祖克柏今年 3 月中旬的一封公開信提到,AI 是 Meta 現在「最大的一筆投資」, 顯示公司重心從元宇宙逐漸轉移,尤其去年元宇宙部門 Reality Labs 燒掉 137 億美元,引發關注。祖克柏在該文提到元宇宙的次數只有兩次,反而提到 AI 有 4 次,甚至強調 AI 正在融入 Meta 旗下的每一款產品之中,「我們擁有充足的基礎設施,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這項工作,我認為它 (AI) 將能帶來驚人的體驗。」外媒《Business Insider》指出,甚至回顧 2 月初的財報會議,Meta 就已經隻字不提元宇宙,將焦點全部放在 AI 上,如何在社群平台上利用這項技術。值得一提的是,VR/AR 裝置在 2022 年出貨量也大減近 21% 至 880 萬台,Meta 也在今年調降 Quest 2 及 Quest Pro 兩款產品的價格,Quest Pro 甚至調降幅度高達 3 分之 1。儘管祖克柏曾公開表示,元宇宙仍會是未來社群的核心,但無法否認的是,經濟動盪加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元宇宙暫時不會是 Meta 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元宇宙崛起時,NFT、虛擬土地曾經隨著這個虛擬世界的概念高漲,然而現在也都熱潮退去。根據研究公司 Dune Analytics 的資訊,NFT 交易量從 2022 年初的 170 億美元,到同年 9 月底時已經只剩 4.6 億美元,衰減幅度達到 97%。《華爾街日報》也提到,Sandbox、Decentraland 等販售虛擬土地的區塊鏈遊戲公司,銷售量都持續在下降當中,Decentraland 每一單位土地的價格更從一年前的 45 美元跌至 5 美元。不過 Decentraland 強調土地銷售並不等同用戶成長,而 Sandbox 也表示,過去 6 個月內推出的新地塊都銷售一空。另外,Google Trend 上的搜尋趨勢,同樣可以反應外界對於元宇宙的關注度變化,與 2021 年 10 月底達到的最高點 (100) 相比,今年 3 月的全球搜尋熱度只剩下 14、15 的水準。研究公司 Third Bridge Group 分析師史考特。凱斯樂 (Scott Kessler) 認為,在企業必須裁員撙節支出時,會希望投資更容易看到成果的事業,為 AI 的投資相對元宇宙有機會短期內看到回報。再加上,元宇宙一直是較為虛無縹緲、難以定義的概念。「所有正在發生、與 AI 有關的東西,現在都可以使用,但沒人知道虛擬世界什麼時候可以跨過臨界點。」凱斯樂指出。元宇宙的熱潮不再,甚至可以說這個概念已經泡沫破滅,不過並不代表元宇宙已死,元宇宙顧問公司 Metaversed 調查了 149 個元宇宙平台或遊戲指出,目前元宇宙用戶仍在穩步成長當中,在今年第一季達到 5.2 億人。元宇宙被 AI 取代不再是科技熱點,但假以時日技術更為成熟、元宇宙概念更為清晰時,或許仍有望捲土重來。
「親愛的,我把房子縮小了」流水線生產微型房屋,引領未來住宅概念
全球首富馬斯克 (Elon Musk) 先前曾表示已處理掉名下幾乎所有房產,每當他為公司業務造訪舊金山灣區,總是睡在朋友家。外界發現,身價超過 2,00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6.4 兆元) 的馬斯克有一間售價不到 5 萬美元的活動式組合屋。這個在台北市連廁所都買不起的價錢,卻足以打造一間內部一應俱全的豪華住房單元。美國雜誌《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 指出,位於拉斯維加斯的 Boxabl 公司研發出的組合屋名為 Casita (西班牙文小屋的意思), 一間要價約 4 萬 9,500 美元 (約新台幣 149 萬元), 每間大小三坪到 11 坪不等。馬斯克去年夏天在一場播客 (Podcast) 節目裡證實自己的確在德州自宅附近弄了一間 Casita 當招待所,還在裡面辦過一場慶生派對。不少媒體進入 Casita 內部一探究竟,發現不大的空間裡臥室、浴室、客廳、廚房一應俱全。成立於 2017 年的 Boxabl 是一間新創公司。公司創辦人提拉瑪尼 (Galiano Tiramani) 表示,現代產品大多從流水生產線大量生產,可做到價廉質優,但住房多年以來卻仍是傳統營建模式,導致成本高昂、全球住房短缺。他們看準微房屋 (tiny house) 的潛力,引進流水線打造新型住房,在工廠就把房子蓋好,然後運到工地完成組裝。Casita 能根據需要快速組裝、拆除,且能用卡車搬運或皮卡拖著四處走。Boxabl 更表示他們的 Casita 與別的組合屋的差別,在於裝運 (Shipment)、製造 (Manufacturing)、客製化 (Customization) 三大方面,所有的創新都有專利保護。Boxabl 評估今後幾年的需求可能超出他們的供應量能,更別說他們已拿到好幾筆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訂單,協助美國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 (FEMA)、美軍、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 (HUD) 解決住房供應問題。未來 Boxabl 計劃推出郊區別墅、多戶型公寓等更多不同設計的組合屋,實現更多不同的居住可能。這類微房屋在美國有流行的趨勢。Netflix 真人實境節目《小房子大天地》(Tiny House Nation) 就是由兩位「小屋專家」為不同家庭打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客製化小屋,擁抱精簡生活。根據美國房屋建築商協會 (NAHB) 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半數 (53%) 受訪美國民眾考慮住在面積小於 600 平方英尺 (約 16.8 坪) 的小房,1980 年後出生的世代意願更高達 63%。同為 NAHB 所做的另一份調查,也有 54% 的美國民眾期待建築法規能鬆綁對小房子的限制。微型住宅走紅,英國工程師開發出球型「康克屋」(Conkers), 外形猶如一顆巨大足球,但走進裡面發現,從客廳、廚房到兩間臥室一應俱全,還能根據屋主的需求,繼續擴增或遷移。美聯社指出,康克屋發想者維迪 (Jag Virdie) 曾是航太與豪華休旅車工程師,當初只不過是想幫孩子蓋間簡易的樹屋,好爬到樹上玩扮家家酒,但卻誘發靈感,開始發想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居所。一枚裝配好地板下供暖與水電的康克屋,含稅約 3 萬 5,000 歐元 (約新台幣 113 萬元); 若連同建屋所需土地,維迪估計靠康克屋初次晉身有殼一族只需花 12 萬歐元 (約新台幣 388 萬元)。維迪說他有一間康克屋位於威爾斯一處山巔,三年多下來即便歷經颳風下雨甚至暴風雪,小屋都毫髮未傷,「原因在於康克屋的主要屬性含氣動力學概念,這是它不怕暴風雨的一大利多」。但對維迪而言,康克屋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彈性空間十足、能隨時依屋主需求改變來擴充,兩間康克屋不只可以連接起來,還能擴增跟收縮,可讓用戶不必拘泥固定架構,對環境的汙染也減低很多。球型康克屋跟上時下最重視的實惠和永續,房屋取用在地輕量建材,讓建造的過程中能把能源消耗和碳排量降到最低,加上不用打地基,也不需要排水系統,就能讓雨水可以重新吸收再利用。目前已有 39 棟康克屋分布英國各地,大多是被公司行號買下作為會議室、訪客諮詢中心或是豪華露營小屋等。國外 YouTube 頻道 Great Big Story 還曾介紹在荷蘭有類似科幻小說場景的球屋社區。球屋社區是荷蘭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實驗性住宅計畫,房屋內部分三層,包含最下方的臥室、中間的浴廁和頂部的生活空間。一顆顆猶如巨型高爾夫球的球屋沿著一條風景優美的運河排列,球與球之間與兩側種有高大樹木,雖然這個「住宅區」看起來與傳統大異其趣,卻開啟未來建築新風格。
「我不覺得我是人」北韓監獄,人權煉獄:強暴、墮胎、私刑、吃蟲果腹
「這份報告的主要目的,在於揭露北韓懲戒系統內,仍然存在著系統性且普遍發生的侵犯人權行為。」Korea Future 調查員金志源 (Kim Jiwon 音譯) 說。2014 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曾組織發佈一份針對北韓政府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權狀況調查委員會報告》, 當中詳實紀錄了該國的非人道行為,因以「危害人類罪」接受國際法庭審判,並建議世界各國立刻採取必要行動。然而,近 10 年後的今天,Korea Future 的這份報告顯然可見 —— 這一切並沒有太多改變。Korea Future 透過數百名「脫北者」證詞 —— 包括獄中受害者與逃離北韓的獄警,詳實記錄了上千起非人道虐待行為、上百則性暴力事件及剝奪生命權 (Right to life)。報告指出,北韓監獄設施與懲戒制度的目的,本就不在矯正教育或減少累犯、維繫社會安全,而是為了「維護金正恩的單一政權,並將這些與之相對的人們隔離於社會之外。」同時,Korea Future 也依靠這些證詞,指認上百名實施暴行的加害者,並經由人們的描述、比對衛星影像,定位出北韓全境各省內多達 206 個監獄設施的實際位置。調查發現,遭受虐待的囚犯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具體的人權概念,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權遭到侵犯;甚至到了最後,也可能因為長期受虐而喪失「人性」, 認為自己遭受這樣的暴行待遇是理所當然。曾經因為向有關當局反映住屋狀況,而被抓進監獄的一名被害者,將她在獄中的經歷以動物比擬:「養兔子的時候,會把牠關在柵欄裡、餵牠吃飼料 —— 我們就像這樣。」「沒有被當成人類對待,只是個動物罷了。」然而,他們的生活狀態可能比籠中動物更糟。在沒有遭受暴力相向的時候,囚徒們也受到嚴格的行動限制,連身體姿勢都不能自由,「我們不能在牢房走動、不能抬頭看、不能說話,所以必須一直維持坐姿、手放兩側、眼看地上,你只能聽見人們靜靜呼吸的聲音。」而糧食缺乏也是個問題,囚犯們能吃的,也真的就是一般用來當作動物飼料的玉米混米糠,「全是草,沒有營養,吃了也根本感覺不到肚子裡有東西,你身體原有的營養就這樣消失了。」她形容在那裡的日子:「我不覺得我是人。如果必須這樣活著,我可以直接去死。」在 2014 年聯合國的報告中,曾提到被稱為「管理所」(kwalliso) 的政治犯集中營,在金氏極權統治的數十年間,據信已有超過幾十萬人在此受到「無可言喻的暴行」而喪命。然而,近期的這份 Korea Future 報告則指出,與過去對付政治犯相似的殘暴手段,已經有被挪用在關押一般犯人的普通監獄「教化所」(kyohwaso) 的現象。另一位多次企圖前往中國尋找工作,分別在 2000 年及 2017 年遭受北韓關押的脫北者則告訴調查員,相較於過去,後來的生活條件已經「有所改善」了。「以前我們必須雙手雙腳在地上爬行,2017 年已經可以站起來走路了,只是走路的時候,上半身不能打直,必須彎下腰、讓身體維持 90 度前進。」毫無人性的管理方式,已經讓受害者喪失了「酷刑」概念。「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虐待,」調查員金志源說。正如這位受刑人所言,當他某次被移送關押在一個沒有暴力毆打行為的拘留中心時,他甚至心想:「哇,韓國變了耶。」聯合國人權事務辦事處首爾代表希南 (James Heenan) 在接受 CNN 採訪時,肯定了 Korea Future 這份嚴謹的調查內容,並指出,透過這些交叉比對、互相驗證的陳述,證據已非常有力且清晰明確。他也同意,對於脫北者的人權教育可能是第一步,身在長期飽受各種虐待的封閉極權國家中,大多數人已然接受了「被處罰是我活該」的基本概念 —— 而非一般相信的人權理念。希南也分析,這裡發生的虐待行為可分為四大類;其一,人民受到政府任意拘留:可能沒有任何審判、缺少律師在場,或在短短幾分鐘就完成審判。其二,人民正在遭受酷刑:不管是健康的耗損、食物的剝奪,或缺少衛生設施造成的危害等各種形式的虐待。其三,人民遭受法外處決:在監獄中、在沒有任何審判的情況下,直接被處死。其四,人民被強迫勞動:在不人道的條件中,被迫在無償的狀況下,為國家工作。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已作出結論,北韓政府的此等行為,「早已達到『』的程度」希南說。依據聯合國人權事務辦事處首爾代表希南 (James Heenan) 分析,虐待行為可分為四大類:人民受到政府任意拘留:可能沒有任何審判、缺少律師在場,或在短短幾分鐘就完成審判。人民正在遭受酷刑:不管是健康的耗損、食物的剝奪,或缺少衛生設施造成的危害等各種形式的虐待。人民遭受法外處決:在監獄中、在沒有任何審判的情況下,直接被處死。人民被強迫勞動:在不人道的條件中,被迫在無償的狀況下,為國家工作。經非營利組織 Korea Future 調查發現,遭受虐待的囚犯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具體的人權概念,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權遭到侵犯;甚至到了最後,也可能因為長期受虐而喪失「人性」, 認為自己遭受這樣的暴行待遇是理所當然。聯合國人權事務辦事處首爾代表希南 (James Heenan) 認為,對於脫北者的人權教育可能是第一步,身在長期飽受各種虐待的封閉極權國家中,大多數人已然接受了「被處罰是我活該」的基本概念 —— 而非一般相信的人權理念。危害人類罪,又稱「反人類罪」或「違反人道罪」。根據 2002 年通過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中的 2-7 章所述,這項罪名是指「針對平民的廣泛或系統性攻擊」, 包括謀殺、種族滅絕、虐待、性侵害、性奴役,以及種族隔離等。
當炸彈在眼前倒數,性別重要嗎?利比亞首批女性排雷人員
雖然很難得出準確的數據,但根據地雷和集束彈藥監測組織 (the Landmine 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 統計,過去 15 年間,地雷或未爆彈造成 400 多名利比亞人死亡,至少 3000 多人受傷,而這還只是粗略估計,真正的數字可能遠比這還要高。與此同時,地雷在利比亞之所以成為大問題,不只是因為有著許多的歷史上留存的地雷未被「拆除」, 也因為直到現在,因為國內尚未解決的政治糾紛,地雷仍然持續且廣泛地「設置」。移除未爆彈和地雷是個迫切且艱鉅的挑戰,阿薩里與其他五位女性希望可以在這個任務中出一份力。她們於 2021 年 11 月到 2022 年 1 月間,接受了近 3 個月的訓練,並在結訓後分發至各個排雷組織工作。與阿薩里一同受訓的阿瑪爾。穆斯塔法 (Amal Mustafa) 分享了訓練內容:「受訓過程包含了配戴沈重的頭盔、操作金屬測量儀器等等。」這六位女性被教導要如何辨認出哪些地方可能是含有地雷的高危險區,以及該如何拆除它們。其中一位女性排雷人員阿西爾。費爾賈尼 (Aseel al-Ferjani) 說:「這份工作就是要直接面對死亡。地雷不會因為你犯錯,就給你第二次機會。」來自伊拉克的女性排雷人員胡妲。哈立德 (Huda Khaled) 也同意費阿西爾的看法,肯定這份工作的危險性,但同時,她也認為這是一種日常:「我們多年來看著各式各樣的爆炸出現於我們成長的街道、市場...... 所以對我們來說,排雷工作所面臨的危險和日常生活是同等的。」然而,拆除地雷不是這群女性排雷人員唯一的挑戰。訓練這批女性排雷人員的馬哈茂德。阿蘭 (Mahmoud al-Alam) 解釋道:「因為利比亞保守社會的傳統與習俗限制了女性的工作狀況,所以她們從事排雷工作需要面臨更多挑戰。」因排雷工作很大程度與軍事任務相連結,軍隊自古以來又是以男性為主導的領域,因此便有著「排雷工作應交由男性來執行」的刻板印象,女性也就面臨就業上的困難。這不只發生在利比亞,過去也發生在許多國家。直到 1988 年,人道排雷工作 (Humanitarian demining) 在阿富汗展開後,國際間也開始推廣排雷工作領域的性別平等觀念,女性排雷人員也因此開始普及。至今已有超過 25 個國家,有女性擔任排雷人員正在努力工作。根據 2019 年的一項調查 (Gender and Employment in Mine Action by the Numbers) 顯示,在各個非政府排雷組織的所有工作人員中,有 20% 左右是女性。隨著加入排雷工作的女性人數逐漸增加,愈來愈多人開始討論究竟男性還是女性比較擅長排雷工作呢?這樣的質疑多是源自對女性工作狀況的刻板批評:女性體格較弱,可能會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才能解除爆裂物;女性會否因為身體狀況,像是請產假、生理假等等,而較常缺席工作?面臨這樣的質疑,也有人出面反駁,指出女性反而比較適合從事排雷工作。畢竟根據過往研究,女性比較細心、有耐心、能夠進行團隊合作等等,而這都是源自於她們不需要像男性一樣,急著證明、炫耀自己有多「勇猛」。而這些都是排雷工作所需要的性格特質。更明確的調查資料來自於 2022 年《常規武器破壞期刊》(The Journal of Conventional Weapons Destruction) 上刊載的研究。在此份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檢視了 14 個不同國家的排雷工作,並調查了不同性別分別排除了多大面積的地雷、能夠多頻繁的工作、請了多少假等等。綜合調查報告顯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工作情形與成效上並無差別。女性擔任排雷工作,不只是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更是期望可以藉此改變當地社會對傳統性別框架的認知 —— 女性和男性有同等的力量來進行同樣的工作。進一步提高女性在社會上,甚至家庭中的決策力與影響力,藉此提供女性一條通往經濟自由的途徑。綜上,讓女性參與排雷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利比亞的第一批女性排雷人員對此也感到很高興,因為她們可以「顛覆大眾的想像」。「我想要展現給大家看 —— 男人做的事女人也可以做。」「我想要繼續精進自己、繼續訓練、繼續變得更好、繼續累積經驗、繼續學習,」阿薩里說:「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更多人。」
澳洲「超級」退休金,保你晚年沒煩惱
澳洲當今的退休生活保障制度,是建構於 1990 年代初期;30 多年後的今天,已發展成熟。例如在「墨爾本美世全球養老金指數」2019 年評比中,澳洲被評為世界第三的最佳退休金系統,僅次於丹麥與荷蘭;在其他年度的評比中,澳洲也經常穩居前 10 名。澳洲的年金制度之所以鮮少成為爭議焦點,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制度的設計,一般包括兩部分:一、由聯邦政府負責發放的「養老金」(age pension), 財源來自聯邦政府的社會安全福利預算。二、由民眾個人交給特定機構管理的「退休金」(superannuation, 俗稱 super), 屬於強制儲蓄制度,財源來自雇主依法替員工定期繳納,以及員工自己定期自薪資中扣繳。養老金作為政府公共福利的一環,任何達到退休年齡 (目前為 66 歲半,今年 7 月起將改為 67 歲,預料 2035 年起提升至 70 歲) 的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都可每兩週一次領取政府發給的養老金。單身人士每兩週最高可領澳幣 1,026.50 元 (約新台幣 2 萬元), 配偶 / 伴侶每兩週澳幣 1,547.60 元 (約新台幣 3 萬元)。至於作為強制儲蓄的退休金,則是民眾在就業時,可依法享有由雇主額外提撥供款「退休基金」(super fund), 目前最低提撥率為 10%, 預計在 2025 年提高至 12%。此外,員工亦可選擇自願從薪資中提撥一定比例金額到退休基金中,以便退休時可領取更高的退休金。而退休基金的操作,則是由民眾自行指定管理機構負責。員工要是更換工作,退休基金的帳戶將跟隨著員工;員工亦可中途選擇將退休基金轉換至自行指定的其他管理機構。這套養老金與退休金雙軌並行的做法,可說是讓澳洲能夠避免終日陷於破產恐懼的關鍵所在。除了委託管理機構之外,近年有不少人開始採取其他方式,例如按照法定程序「自行管理退休基金」(SMSFs); 甚至,近年政府更開放首次購屋族提前動用退休金用作支付購屋的頭期款,以便讓民眾在年老前擺脫無殼蝸牛的命運。澳洲近十多年來,房價升幅高於絕大部分退休基金的回報率;故開放首購族動用退休金買房,對不少民眾來說有著相當的吸引力。這項政策其實也引起不少爭議,有人擔心這形同是讓首購族來助長房地產投機、讓更多年輕人生活於房貸壓力之下、澳洲長遠恐陷入泡沫經濟等等。這些問題,仍需要待宏觀經濟專家深入分析,但單單就保障民眾退休後生活品質這一點而言,確實較少有人能提出反駁的論據。全球中央 2023 年 4 月刊封面
「突破次元壁!越前龍馬在舞台上打網球」在2.5次元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
在遊戲產業中,2.5 次元一詞,是指在 2D 遊戲還未實現真正的 3D 技術時,所使用的一種非正式用法,又稱作偽 3D 或 2.5D; 而在數學幾何中,2D (二度空間) 與 3D (三度空間), 則未使用 2.5 次元一詞來解釋平面與立體的中間地帶。當 2.5 次元放到文化領域時,即是將虛擬動漫的二次元角色「真人化」, 同時也是,讓三次元的人類去「再現」動漫世界。不同於改編自動漫的真人版電影、日劇,多會為了符合現實世界的設定,修改演員的髮型或服裝,甚至是改動劇情與人物設定等,對動漫粉絲來說,無異於各式「毀原作」的改編。2.5 次元的精髓即是 —— 盡可能地還原動漫的世界觀,遵守「從動漫裡走出來的人」的設定。不是靠演員、導演等名人來吸引觀眾,主以依賴原作的知名度。台上與台下的互動非常密切建立了票房收入以外的收入模式,如 DVD / 藍光、轉播、周邊商品等。角色不等於演員,是年輕演員磨練演技和累積人氣的地方。簡單來說,2.5 次元與改編自漫畫的真人版電影在本質已有所不同,而 2.5 次元應運而生的便是「2.5 次元舞台劇」與「2.5 次元音樂劇」。在二次元的世界裡,完美這兩個字幾乎無所不在。這些動漫角色,從臉孔、裝扮、智商再到個性,皆滿足了所有粉絲的想像,而同樣的理想化與夢幻,也體現在日本的寶塚歌舞劇團。自 90 年代創辦以來,寶塚歌劇團 (以下簡稱「寶塚」) 除了主打全體演員皆為女性之外,台上炫麗且華美的舞台設計、整齊劃一的歌舞表演,皆讓許多觀眾 (多為女性) 為之神魂顛倒。原本演出的劇目便無所不包的寶塚歌劇團,於 1974 年搬演了改編自知名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的劇作,不只挽救了原本岌岌可危的票房,也在無形之中成為 2.5 次元音樂劇始祖。原本寶塚內部對於要改編《凡爾賽玫瑰》頗有微詞,甚至收到許多原著漫畫粉絲的信件,厲聲批評:「日本人不可能還原原著裡有著八頭身的主角奧斯卡,希望你們取消演出,以免毀了這部作品。」但寶塚選擇背水一戰,並竭盡所能地還原漫畫中的一切 —— 自此奠定了 2.5 次元的基礎。除了調整服裝與妝容之外,導演長谷川一夫也利用演員望向照明位置的視線,營造出眼睛閃閃發亮的效果,還原《凡爾賽玫瑰》那一雙水汪汪、閃閃發亮的大眼睛畫風。寶塚歌舞劇的《凡爾賽玫瑰》不只為劇團帶來巨大的成功,至 2014 年演出超過 1,500 次以上,已成為寶塚最賣座的經典劇目之一。當寶塚版的《凡爾賽玫瑰》成為 2.5 次元始祖後,改編漫畫的舞台劇與音樂劇,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在 90 年代中後,其特色仍多以「粉絲向」為主。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概念開始普及,而由製作公司、廣告公司、出版社、玩具公司等聯合策劃一個 IP 的跨媒體製作 (メディアミックス) 成為推動 2.5 次元快速成長的關鍵。例如:1991 年,由甫出道的偶像團體 SMAP 主演,改編自漫畫的《聖鬥士星矢》舞台劇;1993 年綜藝選秀節目出來的櫻花之子俱樂部 (桜っ子クラブ), 成為了《美少女戰士》音樂劇版的始祖演員;1997 年為電玩遊戲《櫻花大戰》配音的聲優,同時擔當了同名音樂劇主演,皆是透過俊男美女的偶像明星組合吸引觀眾入場,達到跨界、跨媒體,甚至是跨次元的市場模式。但直到 2003 年的《網球王子》被改編成音樂劇後,2.5 次元舞台劇 / 音樂劇才真正在日本颳起一股旋風。根據 PIA 調查公司指出,2021 年 2.5 次元的市場規模已達到歷年新高 239 億日圓,雖然去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漲幅來到 209.7%, 但相較於 2019 年疫情之前仍增加 13.5%。除了有穩定支持者的人氣作品《刀劍亂舞 - ONLINE》, 過去的經典漫畫《北斗神拳》、《城市獵人》也紛紛分食這塊大餅。光是 2021 年共計 172 部作品登上 2.5 次元的舞台,總公演次數 2909 場,入場人數達到 233 萬人次。過去,改編自動漫的 2.5 次元作品,粉絲族群大多是中小學生,舞台劇 / 音樂劇對他們來說,不管是門檻還是門票,都高得難以負擔。以至於,90 年代的《聖鬥士星矢》公演時,大部分觀眾都是 SMAP 的粉絲。但現在,隨著漫畫和動漫市場的成熟,以及粉絲群的擴大,《網球王子》原作的粉絲已成長到 20 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已有能力支付約 8,000 日圓的門票。曾任《聖鬥士星矢》與《網球王子》製作人的片岡義朗表示:「引發 2.5 次元旋風的《網球王子》音樂劇,首次公演時幾乎 85% 的觀眾都是首次欣賞音樂劇,而且幾乎都是 17 歲以上的學生。換句話說,它獲得了 20 多歲原著粉絲的支持。 如果原作的粉絲都是高中以下的學生,《網球王子》音樂劇不可能會爆紅。」而 90 年代演出至今的《美少女戰士》音樂劇,一開始主要觀眾多是媽媽帶小孩來看劇,因此加入了許多「」的橋段,但隨著越來越多成年人入場,戲劇品質也不斷地提升,許多原本陪同孩子觀賞的家長觀眾,也逐漸轉變成鐵粉。2.5 次元就像是為動畫迷開啟一扇新的入坑大門,《網球王子》音樂劇的成功奠定了 2.5 次元選材的關鍵:標榜只有男性角色,改編自受女性歡迎的少年漫畫,集結個性鮮明角色的熱血運動,成功帶動 2.5 次元音樂劇 / 舞台劇的風潮。《網球王子》音樂劇的成功,也走出了與偶像團體 SMAP 主演的《聖鬥士星矢》不同的策略。片岡義朗認為:「2.5 次元的基礎是忠於原作。對演員的要求是「像角色」, 而不是「能力」。尤其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就像一張白紙,沒有更多角色以外的資訊,比起知名演員,更能夠讓觀眾將角色投射其中。在 2.5 次元的世界,「匿名」是必要的。雖然這些沒有經驗的演員,一開始表演時會有許多失誤,甚至是不完美,但是觀眾可以在公演巡迴時,看到他們飛躍的成長。這種跟著角色成長的過程,也是 2.5 次元的醍醐味之一。截至 2016 年,《網球王子》音樂劇已累積超過 210 萬人次觀賞,公演場次達到 1,300 多場,獨創的「畢業制度」定期招募新的演員新秀,以及重現音樂劇中的經典曲目的 Dream Live 演唱會,種種成熟的市場運作也成為 2.5 次元音樂劇的標竿。主角越前龍馬那句經典台詞「還差得遠了」放在 2.5 次元市場裡,似乎也別具深意。同為 2.5 次元音樂劇協會理事長的松田誠認為,2.5 次元音樂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是:雖然現在網路普及,人們可以輕鬆觀看影片或音樂;反之,難以親自感受的「真實」反而變成了稀有的存在。就像 CD 越來越少人買,但現場演出卻依舊場場爆滿。一旦人們持續接觸虛擬的東西,就更渴望獲得「現場」的體驗。另一個,則是「從原作搬到舞台的表現手法」。對 2.5 次元舞台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腦補」的能力,也是一種減法文化。例如《飆速宅男》舞台劇不會在舞台上真的騎腳踏車,而是只用腳踏車的「手把」假裝在騎車、原地衝刺,運用「啞劇」的概念,以及年輕演員的體力,傳達原作的熱血。《網球王子》音樂劇則是以舞蹈動作,再結合聚光燈與揮拍的聲音,營造出打球的效果。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 2.5 次元舞台劇會加入投影效果,例如《火影忍者》舞台劇只要使用影像投影,搭配演員的動作,就能輕易達成影分身術;《排球少年》舞台劇因原著粉絲眾多,直接投影漫畫中的場景,並採用大量經驗豐富的芭蕾舞演員,展現出華麗的殺球畫面;《足球小將翼》更是直接融入 4DX 技術,讓觀眾能夠直接感受到日向小次郎猛虎射球的威力。自新冠疫情過後,2.5 次元舞台劇 / 音樂劇已逐漸重回軌道,在採取防疫措施的同時,也逐漸發展出新的面貌。疫情之前,能夠與演員近距離接觸是 2.5 次元最大的特色,但新冠爆發之際,觀眾被禁止與演員合唱、擊掌、尖叫,曾讓劇場蒙上一股落寞之氣。但與過去相比,電影院、網路直播與串流上架的數量也逐漸增加,不再局限於首演與,還加入了更多的鏡頭模式,觀眾可以切換到不同的角度,從頭到腳將作品的精髓盡收眼底。劇場重啟後,結合線上以及實體的混合型活動也更常見,觀眾參與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另外,海外的收費直播也越來越常見,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透過線上觀看參與。雖然直播的模式,少了 2.5 次元最重要的現場感,但也因為降低了參加的門檻,成為了讓觀眾愛上與入坑的新契機。2015 年,改編自網路遊戲的《刀劍亂舞》音樂劇,不只讓日本多了成千上萬,熱愛日本刀歷史的「刀女」, 也先後被製作成動畫與真人版電影,2018 年更成為首個登上日本紅白歌合大戰的 2.5 次元作品。如今,2.5 次元作品也試著向更多的海外觀眾傳達其魅力。目前主要觀眾年齡層是 20 到 40 歲的女性,尤以女性占總數 90% 為大宗,2.5 次元協會理事松田誠表示:「未來的目標除了是擴大觀眾群,也希望能增加男性觀眾的數量,但最主要的目標還是,讓 2.5 次元文化從日本國內走到世界各地。」當 2.5 次元放到文化領域時,即是將虛擬動漫的二次元角色「真人化」, 同時也是,讓三次元的人類去「再現」動漫世界。2.5 次元的精髓即是 —— 盡可能地還原動漫的世界觀,遵守「從動漫裡走出來的人」的設定。不是靠演員、導演等名人來吸引觀眾,主以依賴原作的知名度。台上與台下的互動非常密切建立了票房收入以外的收入模式,如 DVD / 藍光、轉播、周邊商品等。角色不等於演員,是年輕演員磨練演技和累積人氣的地方。自 90 年代創辦以來,寶塚歌劇團除了主打全體演員皆為女性之外,台上炫麗且華美的舞台設計、整齊劃一的歌舞表演,皆讓許多觀眾 (多為女性) 為之神魂顛倒。原本演出的劇目便無所不包的寶塚歌劇團,於 1974 年搬演了改編自知名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的劇作,不只挽救了原本岌岌可危的票房,也在無形之中成為 2.5 次元音樂劇始祖。
荷蘭阿姆斯特丹要告訴英國年輕男性:「Stay Away!」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自由奔放的夜生活著名,然而,BBC 報導,阿姆斯特丹市議會近期發起了一項活動 ——「Stay Away」, 針對過度滋擾當地生活的觀光客提出警告。這項活動目前在網路上發布了影片,影片中以年輕男性為主角,因喝酒醉在街道上鬧事而被警方逮捕。「想要來阿姆斯特丹尋找一個放縱的夜晚?離遠一點 (stay away)」影片中出現這樣的文字。阿姆斯特丹市議會的聲明指出,這項活動將會在英國展開,針對 18 歲至 35 歲的男性。同時,也是市議會一系列「2035 年遊客經濟願景」(Visitors Economy Vision 2035) 的計畫之一。如果遊客在網路上輸入如「阿姆斯特丹單身派對」、「阿姆斯特丹酒吧」等關鍵字,將會看到這些影片。這些廣告中試圖透過展示吸毒和過度飲酒的風險和後果,來達到嚇阻觀光客的作用。例如罰款、被警察逮捕、犯罪記錄、住院和健康損害等等。疫情後,阿姆斯特丹的遊客數量再度大幅上升,不少當地人表示,觀光客已經干擾到阿姆斯特丹的生活品質,更造成城市治安的負擔。同時,市議會將針對紅燈區執行更嚴格的管制,如轉移至集中的區域及要求提前結束營業時間等。5 月中旬開始,紅燈區及其附近的街道上將禁止吸食大麻。「阿姆斯特丹仍然歡迎觀光客前來,但是如果有行為不端造成治安的困擾,做為一個城市,我們會說:請遠離。」阿姆斯特丹副市長索菲安。姆巴基 (Sofyan Mbarki) 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大都市,喧囂的人群是特徵之一。但為了讓這個城市同時也適宜人居住,我們必須選擇去管制,而不是不負責任的任其增長。」針對這些影片,有不少人表示難以達到成效,甚至更像是個會引起反效果的廣告。也有人表示,這些行為與國籍無關,不應只因愛飲酒的刻板印象便針對英國年輕男性。
「替數位時代留下備份」奧地利鹽礦內埋藏人類文明的時空膠囊
一位奧地利的陶藝師馬丁 (Martin Kunze) 有一個使命 —— 留下屬於人類的時空膠囊。由於數位的紀錄並不會被永久地保存下來,為了避免人類文明在數位化高速代謝下被遺忘,馬丁推動了一個計劃「Memory of Mankind」(MOM), 在陶瓷片上刻下關於人類集體文明的知識。在可能發生的數位洪災之前,試圖建造一艘記憶的陶瓷方舟。目前,全世界有 2% 的電力被用於儲存數位資料,但數位保存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可靠,一場太陽風暴就可能摧毀電力建設,許多極權政府也透過管控數據來掌控社會。如果有一天,累積的數據超過了人類可儲存的上限,「遲早,我們會開始大量刪除數據。」馬丁說。而目前,大型科技公司確實在尋找更有效的數據儲存技術。MOM 計畫的概念是來自於時空膠囊,13 歲的馬丁在海灘上埋了一個寫有名字和電話的紙條,三十年後,竟然有人發現了它並跟馬丁聯絡上。2008 年,馬丁讀了一本書《沒有我們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 裡頭提到,陶瓷就像化石一樣,在古文明中就已經存在,最有可能在人類滅絕以後,還持續存在在地球上,馬丁因此決定成為一位陶藝師。2012 年,馬丁在第一個陶瓷片上寫下對未來發現者的問候、對「人類記憶保存計畫」的解釋、用天文事件表示的日期,和一本圖畫書以讓發現者了解陶瓷片上的語言。這個計劃的動機是為了保存人類此時此刻的時代切片,同時也有對後世的責任在。「如果你要建造自己的時空膠囊,你希望一百萬年後的人們 —— 或外星人 —— 了解我們什麼?」各種技藝細節或是工程構圖,博士論文或是報紙標題都可能被刻在這些陶瓷片上。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人們社交隔離、高度倚賴網路,馬丁認為,紀錄人們生活的私密細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MOM 計畫就如一個橫跨數十年至數千年的時空膠囊,在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核武等等威脅文明存續的重大事件時,保存這些經歷就像是一種備份。若人類文明真的面臨全面毀壞,倖存者或是後代或許能透過這些備份資訊來重建文明社會。而埋藏陶瓷片的地點就在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鹽礦 (The Hallstatt salt mine) 中,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鹽礦,有七千年的歷史。這個鹽礦除了深度足夠和穩定度高之外,裡頭的鹽也會吸收水分,讓空氣保持乾燥,同時具有天然的可塑性能填充細微的裂縫,讓洞穴不會被水滲透。專家表示,與目前的雲端數據儲存方法相比,這些陶瓷片更有可能被保留超過幾個世紀,或是另一個冰河時期。
「像一座月球上的水庫」中國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發現新的水源
德國之聲報導,3 月 27 日,一篇發表在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 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在月球表面上的玻璃珠中發現了水的存在。未來或許可用於供太空人飲用水、可呼吸的空氣甚至是火箭燃料。過去幾十年的月球相關探勘也有一致的發現,指出月球上有水的存在。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發表,而採樣的樣本則來自於 2020 年,在月球停留兩週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下鑽並採集了 3.7 磅的物質,其中便包括了月球表面出現的玻璃珠。由於月球缺乏大氣層的保護,在經許多微小隕石的撞擊後,產生的熱量融化了周圍的表面材質,冷卻後形成了玻璃珠。而由氫和氧組成的水被儲存在其中,就像被吸收進海綿那樣。此研究的共同作者,英國公開大學 (The Open University) 教授 —— 馬赫什。阿南德 (Mahesh Anand) 表示,製造水分子所需的氫來自太陽風。而氧則占了月球成分的一半,儲存在岩石和礦物質內。太陽風 (solar wind) 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氫原子藉由太陽風被送至月球表面,並沉積在土壤中。《華爾街日報》報導,月球的表面覆蓋著這些微小的矽酸鹽玻璃珠,尺寸從幾十微米到幾毫米不等。有些玻璃珠可能是小行星撞擊月球而形成,有些則可能是月球表面的早期火山活動而形成,兩者都發生在數百萬年前。研究指出,每個珠子中所儲存的水量很稀少,但月球上有許多這樣的珠子 —— 估計可以容納 270 兆公斤的水。「也許這是太陽系的一個共同特徵,也是了解其他世界的一種方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的作者 —— 胡森說,「我們的測量表明,撞擊所產生的玻璃珠可以在月球表面儲存大量由太陽風所產生的水。同時表明了,這也可能是其他無大氣層天體的水庫。」因安全疑慮,美國國會自 2011 年起已經禁止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與中國合作。NASA 官方表示,不會對該機構以外的研究出版發表評論。由於月球缺乏大氣層的保護,在經許多微小隕石的撞擊後,產生的熱量融化了周圍的表面材質,冷卻後形成了玻璃珠。而由氫和氧組成的水被儲存在其中,就像被吸收進海綿那樣。有些玻璃珠可能是小行星撞擊月球而形成,有些則可能是月球表面的早期火山活動而形成,兩者都發生在數百萬年前。太陽風 (solar wind) 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氫原子藉由太陽風被送至月球表面,並沉積在土壤中。此研究的共同作者,英國公開大學 (The Open University) 教授 —— 馬赫什。阿南德 (Mahesh Anand) 表示,製造水分子所需的氫來自太陽風。而氧則占了月球成分的一半,儲存在岩石和礦物質內。
「你的醫療隱私我的商品?」亞馬遜收購百間子公司坐擁龐大數據庫
德國之聲報導,亞馬遜公司 (Amazon.com, Inc.) 至今收購了超過 100 家公司,而這背後所建構出來的用戶數據庫卻成了隱私權之憂。2023 年 2 月 22 日,亞馬遜以 39 億美元收購了一家有約 81 萬名會員的初級健保公司 ——「One Medical」, 而這家公司原先便累積了 15 年的醫療健保系統相關數據。收購之後,亞馬遜能夠獲得這些數據,並在這些用戶資訊上訓練 AI 模型,進而銷售健康相關的產品或服務。「亞馬遜積極地進入健康產業等較敏感的領域將意味著,關於個人數據怎麼在不同服務之間彼此連結並流通,我們可能面臨別無選擇的狀況。」索倫特大學 (Solent University) 社會學講師 —— 加菲爾德。本傑明 (Garfield Benjamin) 表示。即使現行的法律禁止公司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與第三方共享個人健康資訊,仍然有不少團體針對隱私權的爭議而反對這項收購案。「如果亞馬遜在不同公司之間共享數據,這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問題。」柏林自由大學的西蒙大衛希爾斯布倫納 (Simon David Hirsbrunner) 說,由於消費者的個人數據,是在不同使用情境中被蒐集的,「亞馬遜的數據科學家可能無法根據特定情況,對隱私問題進行識別和管理。」2020 年,《華爾街日報》一篇調查報導顯示,亞馬遜的員工利用個人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這違反了亞馬遜自己的隱私政策。2021 年,亞馬遜因違反歐盟數據保護法 (EU data protection laws) 而被國家數據保護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ion for Data Protection,CNPD) 罰款 8.866 億美元。亞馬遜方面則聲稱,不論是亞馬遜或是其收購的子公司,僅在法律及其隱私聲明允許的情況下,使用和共享客戶的個人數據,目的是為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亞馬遜也對 CNPD 的賠償裁決提出上訴。2018 年,亞馬遜以 10 億美元收購了一項具視訊功能的智慧門鈴「Bing」。2020 年,一篇 BBC 的調查報導發現,這項產品會記錄在使用者家門口偵測到的每一個動作,甚至用於觀看門鈴上視訊影片的手機型號和連接網路也會被儲存。亞馬遜確實為使用者提供了從 Ring 的設備中刪除歷史記錄和數據的選項。 2022 年,一封發給亞馬遜公司的公開信中指出,亞馬遜在未經用戶同意下,向美國警方提供了 11 次由 Ring 所錄製的影片。Ring 僅表示,這些影片是在「緊急情況」下而提供的。這被稱作「設備生態系統」(device ecosystem)—— 例如,亞馬遜的 Ring 智慧門鈴、Echo 智慧音響、Prime 串流平台 —— 當這些設備及提供的服務相互串聯在一起,越全面的功能也意味著越多的個人資訊可能被蒐集和流通。「亞馬遜將能夠利用其擁有的龐大數據庫,來找到方法不斷帶動自身公司的利潤成長。」數位民主中心的副主任凱瑟琳娜。科普 (Katharina Kopp) 說。
普丁將於白俄羅斯儲放核武 烏克蘭籲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
德國之聲報導,3 月 25 日,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與白俄羅斯 (或譯白羅斯) 總統達成協議,將儲放核武器在白俄羅斯。此舉是莫斯科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首次將武器儲放在該國領土之外。而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被視為俄羅斯目前最親密的政治盟友之一。據俄羅斯的塔斯社 (TASS) 指出,普丁表示:「我們同意盧卡申科的意見,即我們可以在不違反核武禁擴條約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 的情況下,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性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 也被稱為非戰略核武)。」普丁隨後稱:「這也沒有什麼不尋常的,美國幾十年來一直這樣做。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將戰術性核武放在盟國的領土上。」俄羅斯表示,將在 7 月 1 日之前完成於白俄羅斯的核武儲放設施。國防專家對此提出警告,表示此舉將會縮短北約面對攻擊發生之後的反應時間。2 月 21 日,俄國單方面退出與美共同簽署的協議 ——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New START)。美國國防部聲明:「目前沒有任何要調整美方戰略核武部署的理由,也沒有看到任何俄羅斯準備使用核武器的跡象。我們仍然致力於北約 (NATO) 的集體防禦。」根據核武禁擴條約,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有權擁有核武器。雖然不能將核武或技術轉讓給其他國家,但可以在境外部署武器。普丁強調,俄羅斯將保留對已部署武器的控制權,並不違反 NPT。美國在歐洲國家如比利時、德國、荷蘭和義大利等部署了核武,但這是北約集體防禦戰略的一部分,稱為「共有核武器」(nuclear sharing)。這項策略是指,無核武的國家被納入有核武國家的保護範圍內,以免除被核武攻擊的可能。同時,也是為了確保盟友國之間共享責任和風險。美聯社報導,3 月 26 日,烏克蘭政府發出聲明,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應召開緊急會議,以「回擊克里姆林宮的核武勒索」。根據核武禁擴條約,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有權擁有核武器。雖然不能將核武或技術轉讓給其他國家,但可以在境外部署武器。普丁強調,俄羅斯將保留對已部署武器的控制權,並不違反 NPT。美國在歐洲國家如比利時、德國、荷蘭和義大利等部署了核武,但這是北約集體防禦戰略的一部分,稱為「共有核武器」(nuclear sharing)。這項策略是指,無核武的國家被納入有核武國家的保護範圍內,以免除被核武攻擊的可能。同時,也是為了確保盟友國之間共享責任和風險。美國國防部聲明:「目前沒有任何要調整美方戰略核武部署的理由,也沒有看到任何俄羅斯準備使用核武器的跡象。我們仍然致力於北約 (NATO) 的集體防禦。」3 月 26 日,烏克蘭政府發出聲明,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應召開緊急會議,以「回擊克里姆林宮的核武勒索」。
獵人可合法撲殺500萬隻袋鼠 澳洲國寶引生態平衡難題
袋鼠對澳洲來說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不僅出現在國徽上,也成為國家航空機尾上的圖案。然而,CNN 報導,澳洲允許持有執照的獵人獵殺數百萬隻袋鼠。據政府及野生動物專家表示,某些種類的袋鼠數量過多,需定期捕殺才能保護土地以及其他本地物種的生存。目前,持有執照的獵人能夠將袋鼠屍體加工處理,藉由賣獸肉、獸皮來賺取費用。澳洲袋鼠行業協會 (Kangaroo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KIAA) 為主要的產業機構,數據顯示,獵殺袋鼠後相關產品可出口至近 70 個國家,商業價值每年可達 2 億澳幣 (約 1.33 億美元)。數十年來,袋鼠皮因其柔軟性和耐用度而被用於製作高級足球釘鞋。然而,今年 3 月,美國運動品牌大廠 Nike 以及德國公司 Puma 皆宣布,將逐步淘汰袋鼠皮革 (K-leather), 轉而使用合成替代品。兩間公司在聲明中並未提及動物權利的考量。但,動保團體將其視為多年以來倡議的勝利成果。最新的政府數據指出,在五個允許商業獵捕袋鼠的州 —— 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昆士蘭州 (Queensland)、維多利亞州 (Victoria)、南澳州 (South Australia)、西澳州 (Western Australia)—— 共有 3650 萬隻袋鼠在數量控制的範圍內。今年,這些州的獵捕額度加總為大約 500 萬隻。澳洲首都特區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ACT) 是澳洲首都的所在地,去年開始試用由美國政府所開發的免疫避孕疫苗「GonaCon」, 以控制野生動物族群,包含東部灰袋鼠 (eastern grey kangaroos), 希望能隨著時間減少須被撲殺的袋鼠數量。ACT 環境部長雷貝嘉。瓦薩拉蒂 (Rebecca Vassarotti) 認為,族群控管對整體生態的平衡是眼下必要的,「我們對袋鼠數量進行管理的唯一原因,是出於生態和環境的需求。」在澳洲有許多對生態平衡相當重要的野生動物,「我們確實必須進行有系統的管理,也才能確保永續的袋鼠族群。」針對袋鼠的撲殺行為成為一大爭議,如何有效控管袋鼠數量並且不讓生態失衡,也成了澳洲的難題。動保團體認為,撲殺不僅是不人道的行為,也應禁止袋鼠貿易的行為。袋鼠產品被納入澳洲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範圍內,澳洲農業部長默里。瓦特 (Murray Watt) 表示,目前政府正在努力擴展新市場,包括台灣、越南和泰國。
機械大象不再流眼淚:用科技取代為娛樂人類而痛苦的動物
2004 年,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用一個「OK」解釋了什麼叫做想忘也忘不了的愛戀。電影中,男女主角金凱瑞 (Jim Carrey) 和凱特溫絲蕾 (Kate Winslet) 在紐約街頭巧遇了大象遊行的隊伍,這一幕,看似是電影裡宛如超現實的安排,實際上是有百年歷史的玲玲馬戲團 (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 剛好來到紐約例行舉辦的夜間嘉年華傳統,電影劇組意外捕捉到的畫面。然而,這項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大象遊行 (Elephant Walk) 傳統,隨著日益嚴格的動物保護法令以及世人逐漸意識到的動物權利,2016 年玲玲馬戲團宣布讓所有的大象退休,包括停止所有「疑似」不人道的動物表演。隔年,玲玲馬戲團正式解散,可以和大象一起逛街的魔幻時刻也走入了歷史。過去,以動物作為娛樂表演的節目,已不再符合普世價值。也不禁讓人省思,馬戲團所提供的驚喜和視覺饗宴中,動物表演是真的必要嗎?早從 1990 年開始,因動保意識的抬頭,許多馬戲團開始逐步停止使用野生動物進行表演,但真正做到「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第一個讓馬戲團改頭換面的,是成立於 1976 年的德國馬戲團 --Circus Roncalli。受到美式足球超級盃中場表演的啟發,團長伯恩哈德保羅 (Bernhard Paul) 突發奇想地將全息立體投影技術 (Hologram) 運用到馬戲團上。從 2019 年開始,Circus Roncalli 便與專門製作擴增實境的 Augmented Reality 公司合作,以 1:1 的比例投影,將栩栩如生的動物表演投影在寬 32 公尺、高 5 公尺的螢幕上。在 Circus Roncalli 的表演中,觀眾可以看到大象、斑馬,甚至是金魚,即使這些動物都不是「活生生」的實體,但至少這一切將不會再有任何「血淋淋」的傷害。根據動物法律保護基金的數據,截至 2022 年,美國已有八個州禁止或限制在巡迴表演中使用野生動物:羅德島州 (Rhode Island) —— 2016 年起,禁止使用牛鉤 (bullhook)。伊利諾伊州 (Illinois)——2017 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紐約 ——2017 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新澤西 (New Jersey)——2018 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野生和外來動物。夏威夷 (Hawaii)——2018 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野生和外來動物。加利福尼亞州 (California)——2019 年起,禁止在馬戲團使用所有動物,狗、貓和馬除外。科羅拉多州 (Colorado)——2021 年起,禁止在馬戲團和其他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大型貓科動物、熊和其他動物。肯塔基州 (Kentucky)——2022 年起,禁止在馬戲團中使用瀕危物種,在集市上使用外來動物,包括禁止騎大象。不只是美國,法國也通過了《反虐待動物法案》, 預計於 2026 年起禁止鯨豚展演,2028 年起禁止馬戲團動物表演。馬戲團可以沒有動物,但是印度的寺廟可以沒有大象嗎?自新冠疫情肆虐以來,線上求籤、拜拜、點光明燈的服務,拉近了宗教信仰與科技的關係。而在印度,他們也試著透過科技改變,印度神廟長年以來虐待「圈養大象」的傳統宗教儀式。象頭人身的象神甘尼許 (Ganesha), 是集智慧、財富及幸福之神,幾乎涵蓋了人生所有美好的祝福。因此,對於印度人來說,大象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在印度傳統的獻祭儀式 Nadayiruthal 中,人們會將大象獻給廟中的神靈,牠們常被用於載廟方人員和神像遊街,在敬拜儀式時,更會被指示在神像前的地毯「跪下」, 然後由廟方人員披上華麗的裝飾品。早年因為飼養一頭大象非常昂貴,這項儀式只會在富裕家庭中舉行,如今,印度幾乎所有大型寺廟都有自己的大象。據《印度快報》報導,印度約有 2,454 頭圈養大象,其中 664 頭是圈養的、85 頭在動物園、26 頭在馬戲團、96 頭在寺廟;然而,印度大部分圈養大象都是非法,或未取得許可後轉運至別州。雖然大象是吉祥的象徵,但是這些被圈養的大象,受到的卻是諸多不人道對待。為了馴化野生大象,人們會在「訓練」的過程中鞭打牠們,野生大象的生理需求也會被無視,不只是會被刻意挨餓,傷口也得不到妥善的照顧。因為受到人類虐待,導致大象的心理狀況出現異常,進而發生大象發狂、傷害,甚至是殺死人的情況頻頻發生。根據遺產動物特別工作組 (Heritage Animal Task Force) 統計的數據,短短 15 年,僅是在喀拉拉邦 (Kerala) 圈養大象就殺死了 526 人。為了改善這樣的惡性循環,印度善待動物組織 (PETA India) 向南部喀拉拉邦的黑天神廟 (Sree Krishna) 捐贈了一隻名為拉曼 (Irinjadapilly Raman) 的機械大象。身高 3.2 公尺、重 800 公斤的機器象拉曼,可以承載 4 人,頭、耳、眼、鼻和尾都可活動,而他的功用便是「代替」過去一頭又一頭,被無情對待的大象。今年 3 月,拉曼首次上工,祭司 Namboothiri 也樂見這頭機器象的潛力:「我們非常高興能夠收到這頭機器大象,在未來我們不會再在寺廟儀式中使用任何真正的動物。」同時也呼籲其他寺廟將活體儀式使用的大象,找到非活體的替代物,此舉證實了追求信仰的虔誠和維護動物權利,並非背道而馳。「信仰真正的意義是慈愛神創造的所有生命。讓大象能夠在自然中生活,才是我們敬拜象神甘尼許的方式。」- 祭司 Rajkumar Namboothiri。拉曼並不是第一隻以科技取代真實動物。2020 年,紐西蘭科技公司 —— 邊緣創新公司 (Edge Innovations) 和來自加州的好萊塢特效團隊,結合電子動畫和工程設計,運用了原本使用在電影裡的技術,打造擬一隻真的「機器海豚」。公司創辦人暨首席執行長孔諦 (Walt Conti) 表示,至今仍有上千隻失去自由的海豚,被用來向人們提供「體驗」活動。希望未來的主題公園也可以用這些機器動物娛樂大眾,藉此替代被囚禁的野生動物,讓牠們回歸大自然。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科技可以取代真的動物。例如,印度機器象「拉曼」的出現,引發參與節慶的信眾和大象飼養人的不滿,認為機器象的出現會扼殺喀拉拉邦豐富的宗教及文化遺產。此外,使用科技製作而成的動物,即使模擬得再像,也依舊只是冷冰冰的機器。曾在迪士尼公司擔任副執行長兼創意總監,現為邊緣創新公司的電子動畫創意總監霍茲伯格 (Roger Holzberg) 表示,這項與善待動物組織 (PETA) 合作的計畫,就像是海洋版本的《芝麻街》。《芝麻街》裡面的玩偶也並非是真實從在的生物,但這些角色展現的教育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了一整個世代,引導孩子們能以更廣闊的心去面對世界和感受他人。世界的人文關懷已經普及至動物權利,現今的趨勢不再罔顧牠們應有的生存權益。人們拒絕成為商業表演的共犯,非人道對待的動物園或馬戲團將被民眾杯葛,殘忍的娛樂已經是過時的行為了。借助科技的威力,我們能同享娛樂、信仰及教育意義依舊的文化,傳承生態保育的使命下,同時,不需要傷害或囚禁任何一隻動物。
「大衛像」被視為色情?佛羅倫斯表示:歡迎親自來參觀
美聯社報導,佛羅里達州一所特許學校 (原文作 charter school) 的校長被迫辭職,因家長對學校提出申訴,表示校方在六年級的藝術課上讓孩子接觸到了色情內容,其中包括,文藝復興時期作品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3 月 26 日,蒐藏了大衛雕像的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Galleria dell'Accademia) 以及佛羅倫斯市長達里奧。納爾德拉 (Dario Nardella) 公開邀請這所學校的的校長和家長學生們前來義大利親自參觀雕像。「將藝術混淆為色情是荒謬的。」納爾德拉在推文中這樣說。塔拉哈西古典學校 (Tallahassee Classical School) 的董事會向校長 —— 霍普。卡拉斯奎拉 (Hope Carrasquilla) 施壓,要求其辭職。這源於學校有一項規定,要求提前通知家長任何有「爭議性」的教學內容。而被視為具爭議性的教學內容裡,便包含了六年級藝術課堂上一幅大衛雕像的圖片。學校董事會主席巴尼。畢希普 (Barney Bishop) 表示:「家長有權利隨時知道他們的小孩是不是在學習一些有爭議的內容。」美聯社指出,歐洲社會普遍認為美國近來掀起的文化戰爭 (culture war) 是令人不可置信的。即使美國社會越趨極化,右翼的保守立場也在各州挑起情緒,但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作品幾乎被視為無庸置疑的傑作,不應受到意識形態對立的影響。學院美術館的館長赫爾貝格 (Cecilie Hollberg) 對此事件表示震驚,並說:「如果會認為大衛雕像是色情的表現,意味著真的不了解聖經的內容、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任職於羅馬美國學院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的人文學科教授瑪拉。史東 (Marla Stone) 認為,「佛羅里達事件」可被視為美國文化戰爭加劇的現象之一。「現在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一場反對身體、性和性別認同以及對歷史抱持無知態度的道德出征。」史東說,「這起事件是關於恐懼,對美、差異以及藝術中所蘊含之可能性的恐懼。」
FBI藝術犯罪小組告訴你:別相信從自家倉庫挖出稀世珍寶這種事
一邊是跨國追蹤遭竊古物、臥底查緝偽造名畫的 FBI 探員;另一邊是有著迷人特質、獨特眼光,手法精妙、佈局嚴謹的罪犯。在他們的身邊,還有技術高超的偽造者、黑白通吃的線人、裡應外合的內鬼,以及受騙上當的政商名流。藝術犯罪電影裡的人物,穿梭在華麗耀眼的美術館與昏暗隱蔽的工作室之間,以不可思議的巧計設下陷阱 —— 在現實世界裡,他們大概也真的是這樣。去年,FBI 藝術犯罪小組大動作突襲奧蘭多美術館 (Orlando Museum of Art), 帶走多件二十世紀潮流藝術家巴斯奇亞 (Jean-Michel Basquiat) 的畫作、展開調查,一時間成了媒體焦點。巴斯奇亞活躍於 1970-80 年代,集流行與時尚話題於一身、卻在 27 歲因服藥過量而逝的視覺藝術家,他的相關作品本就是藝術拍賣會上的熱門,成交價格以百萬美金計算;然而,這批由奧蘭多美術館收藏的 25 幅作品,卻因 FBI 的調查行動,浮現了冒名偽造的可能。難道,知名美術館或畫廊就不會收藏、展示、轉賣偽造的藝術作品嗎?機率可能很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甚至因為有他們的名號加持,賣得更好、價格更高。在 Netflix 製作的《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紀錄片中,揭露了位於曼哈頓的諾德勒畫廊 (Knoedler Gallery) 偽畫案。這家成立於 1864 年的老字號畫廊,最終因販售多名現代藝術大師,如:羅斯科 (Mark Rothko)、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馬哲威爾 (Robert Motherwell) 無中生有的偽畫而名譽掃地、關門大吉。這批來路不明、真假難辨的高品質偽畫,由中國籍畫家錢培琛 (Pei-Shen Qian) 模仿大師手法繪製,再交給主謀羅莎雷斯 (Glafira Rosales) 及其男友加工做舊,並透過諾德勒畫廊總監芙里德曼 (Ann Freedman) 賣給收藏家們。這批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並非完全抄襲現有作品,而是以類似的構圖、筆法仿製一幅「不為人知的畫作」。如此,因為是大家都不知道的遺珠,一方面可以解決無收藏紀錄、作品出處的問題,一方面也能讓收藏家有種「挖到寶」的興奮感,甘願出高價搶購。FBI 藝術犯罪小組退休探員李薇斯在訪談中表示,近年來這些備受矚目的案件 —— 例如上述的諾德勒畫廊案,或是另一件也被拍成紀錄片《酸葡萄》(Sour Grapes) 的魯迪假酒案 (Rudy Kurniawan wine-fraud case), 都說明了一個狀態:藝術市場其實不受任何監督規範,藝術作品也不存在供需關係,因此更容易產生問題與拋售偽作。曾有藝文媒體自嘲地說,藝術品價格不透明、出處來歷不透明的程度 —— 大概跟槍枝或毒品交易雷同。伊拉克戰爭至今屆滿 20 週年,而這也是 FBI 藝術犯罪小組的起源故事:「當時,包括巴格達博物館,有多個首都藝術展區的文物展品遭到各方掠奪,」李薇斯說,戰爭贓物四處流通,FBI 總部希望個特別小組可以「辨識並歸還」這些真假難辨、來路不明的藝術品。憑恃著聯邦調查局在國內的活躍,以及美國政府的跨國聯繫,讓他們能夠深入各地執行偵查;李薇斯的學弟、目前仍是 FBI 犯罪藝術小組的探員葛羅夫 (Allen Grove) 則言:「我們的任務或許稱不上是『生死交關』的行動,但這類全球性的古物交易,確實也可能觸及許多不同類型的國家組織,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可疑團體。」要從 FBI 探員變成藝術犯罪調查員,可不是去逛逛博物館、翻翻畫冊,或是把手中的「格洛克 19 手槍」換成「波洛克畫作全集」就好。他們每年必須定期接受特殊訓練,學習藝術知識,也要透過案件分析,與同儕共享各種藝術犯罪的調查手法。為了調查一個特定的藝術家、鑑別作品真偽,「當然必須先讀書,先看完所有拿得到的相關文件,」李薇斯說,她也長期與專辦藝品竊盜的洛杉磯警探合作,從對方那裡獲得各種專家的聯繫方式,「我做好我的功課。我越了解這個藝術家的背景與風格,也越能幫助我掌控這起案件的調查走向。」雖然以「藝術」為主體,但其所涉及的犯罪行動卻是方方面面:偽造或盜竊作品可能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會衍生出走私、盜運,或是逃漏稅、匯款詐欺、偽造文書、洗錢等一般所謂的「白領犯罪」(white-collar crime)。這些反而又回到 FBI 調查員的老本行了。李薇斯也告誡大家,在進行藝術品投資前,最好跟她一樣「做好功課」, 例如,可以先去查查 FBI 的「藝術贓物資料庫」(Stolen Art File), 裡面列出了所有遭到不法盜竊的藝術作品;並且,最好不要過於相信那些「在跳蚤市場、自家倉庫挖出僅此一件稀世珍寶」的傳說故事,FBI 探員可以老實告訴你:「這種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機器懂讀心術近在咫尺?」研究指AI能由腦波描繪出圖像
NBC 報導,根據一篇 2022 年 11 月發表的論文,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已經能夠透過核磁共振造影 (fMRI) 以及 AI 的功能,將腦電波藉由 AI 模型解碼,而形成圖像。也就是說,往後透過機器就能讀到人類大腦的視覺資訊。這項研究中,會先讓參與者看 1000 多張照片 —— 例如,一輛紅色消防車、一座灰色建築、一隻長頸鹿在吃樹葉 —— 接著,核磁共振所記錄到的大腦信號會被輸入進 AI 模型,讓某些大腦的腦波信號和圖像產生關聯。經過這些信號轉換及訓練成像之後,同一位參與者接下來看到新的照片時,會先由核磁共振偵測到腦波,再透過 AI 模型形成最接近的對應圖像。測試成果顯示,AI 形成之圖像與原始圖像的顏色、形狀、意涵等等相對應之下,能呈現近 84% 相符合的結果。這項測試目前仍需要依據每個參與者的大腦,進行約 20 小時的模型訓練,才能成功從核磁共振數據推估出接近的圖像。但研究團隊表示,或許在十年以內,這項技術便能夠普及使用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身上。「這項技術或許能夠幫助障礙者恢復他們所看到的,以及他們所想的。」此研究團隊中的一員 ——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生陳子驕說,而在理想情況下,「人類甚至不必用手機進行溝通,只要用『想』的就能達到這個目的。」生成的圖像仍可能因每個人對於現實的認知差異而有所不同,「就像當你看到草原,也許我會想到山,你會想到花,其他人會想到河流。」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趙海倫 (Helen Zhao) 這麼說。但此差異也可能來自於 AI 模型的演算結果,即使輸入同一組指令給 AI, 也可能會產出不同的圖像成果。雖然這項研究中的受試者並不多,但其透過非侵入式腦波偵測踏出了解碼人類大腦所受視覺刺激的一大步。過去十年來,有許多研究投入於將人類的大腦活動以科技進行解碼,也已有不少 AI 研究針對人類的神經系統發想應用。例如,Meta 試圖利用 AI 人工智能從人的大腦活動中解碼「聲音」, 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則是試圖解碼「語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科學家格蘭特 (Jack Gallant) 提到,這些科技不僅取決於 AI 人工智能的模型優劣,也必須考量到大腦成像設備的發展,以及研究可獲得的數據多寡。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已經能夠透過核磁共振造影 (fMRI) 以及 AI 的功能,將腦電波藉由 AI 模型解碼,而形成圖像。也就是說,往後透過機器就能讀到人類大腦的視覺資訊。這項研究中,會先讓參與者看 1000 多張照片 —— 例如,一輛紅色消防車、一座灰色建築、一隻長頸鹿在吃樹葉 —— 接著,核磁共振所記錄到的大腦信號會被輸入進 AI 模型,讓某些大腦的腦波信號和圖像產生關聯。經過這些信號轉換及訓練成像之後,同一位參與者接下來看到新的照片時,會先由核磁共振偵測到腦波,再透過 AI 模型形成最接近的對應圖像。測試成果顯示,AI 形成之圖像與原始圖像的顏色、形狀、意涵等等相對應之下,能呈現近 84% 相符合的結果。「這項技術或許能夠幫助障礙者恢復他們所看到的,以及他們所想的。」此研究團隊中的一員 ——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生陳子驕說,而在理想情況下,「人類甚至不必用手機進行溝通,只要用『想』的就能達到這個目的。」雖然這項研究中的受試者並不多,但其透過非侵入式腦波偵測踏出了解碼人類大腦所受視覺刺激的一大步。
「養蜂業的未來一片黯淡」氣候變遷成巴基斯坦養蜂人悲歌
德國之聲報導,巴基斯坦是世界最大蜂蜜出口國之一,然而,近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蜜蜂數量減少。加上森林砍伐和洪災等等災害,連帶使蜜蜂棲地受威脅,蜂蜜出口量大幅下降,品質也不符過往水準。一名在巴基斯坦北部生產蜂蜜近二十年的農民 —— 謝爾。薩曼 (Sher Zaman) 指出,氣候變化和棲地的消失大大影響了蜜蜂的數量。「之前,在巴基斯坦有四種產蜜的蜜蜂,現在減少到只有兩種,都是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薩曼甚至表示,產蜜的蜜蜂有可能會在巴基斯坦逐漸滅絕。2022 年 6 月中旬至 8 月,巴基斯坦洪災肆虐,不僅摧毀房屋,也導致水壩氾濫、河流潰堤,造成農業極大損失。根據巴基斯坦國家災害管理局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NDMA) 統計,至 2022 年 11 月 18 日,共有 1,739 人死亡、12,867 人受傷,約 3,300 萬人受到影響,是巴基斯坦近 10 年來最嚴重的洪水災害。這些種種都讓蜂蜜產業面臨更艱鉅的挑戰。「2022 年的時候,大約有 22000 個養蜂箱被洪水給沖走,影響了 124 個養蜂人和養蜂場,造成一億六千萬盧比的損失 (約 56 萬美元)。」薩曼說。巴基斯坦的蜂蜜生產倚賴棗樹為主,然而,森林砍伐使棗樹減少,巴基斯坦的可供出口的蜂蜜產量也大幅下降。「2007 年,我們大約可以出口六百至七百罐蜂蜜,但現在僅有兩百至三百罐,而且品質也不如過往那樣好。加上,大多的養蜂人也很難應付上漲的養蜂成本。過去,我們可以從一個養蜂箱中採集到大約 20 至 25 公斤的蜂蜜,現在,一個養蜂箱大約只能採集到 2 至 7 公斤的蜂蜜。」
「旋轉跳躍我閉著眼」西班牙佛朗明哥舞的魔性與激情
西班牙共有 23 項無形文化資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其中有些十分小眾,有些非常獨門,有些則具有地域性,譬如戈梅拉島 (La Gomera) 居民間用於溝通的「哨語」, 或是去年剛被列入的「人力敲鐘」報時傳統。但也有些文化財成為西班牙文化的代表,並且跨越了國界。有種藝術形式吸引了各國遊客到西班牙觀賞和體驗,有種生活方式引發了國際性的鼓吹和仿效,前者正是西班牙文化標誌「佛朗明哥」, 後者則是近年來風靡全球的「地中海飲食」。你對佛朗明哥的認識,是來自西班牙大導演卡洛斯。索拉 (Carlos Saura) 充滿張力的《佛朗明哥三部曲》舞蹈電影?或是伍迪艾倫《情遇巴塞隆納》電影中令人心醉神迷的佛朗明哥吉他?還是將傳統佛朗明哥音樂結合多元曲風,以新佛朗明哥音樂類型奪下八座拉丁葛萊美獎的西班牙小天后蘿莎莉雅 (Rosalía)? 是的,佛朗明哥不只是舞蹈,而是融合了歌唱 (Cante)、舞蹈 (Baile)、彈奏 (Toque) 三種要素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不會獨立呈現,而是與歌唱和彈奏共感交融,結合歌者時而低沉悲吟、時而沙啞叫喊、時而憤怒高唱,以及吉他樂師或悲愴低迴、或激情揚起的高超演奏,舞者傾注全身的情感舞進靈魂深處,連指尖都是力量的展現,配合彈指、拍手、響板,並以舞鞋在地板上敲踢出複雜又高速的節奏。舞台上所有元素都充滿魔性、熱情與高度的煽動力,演出者即興地共同創作出一場動人的表演,這就是佛朗明哥藝術。至於佛朗明哥的起源?除了確知發源於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地區 (Andalucía), 特別是加地斯 (Cádiz) 省的港口和城鎮外,說法不少,無一定論。有一說是,15 世紀從印度北部流浪到西班牙南部的吉普賽人 (羅姆人), 由於遭受社會歧視、地位低落,只好透過音樂抒發滿腹的衷情。另一說為,安達魯西亞自中世紀以來就是摩爾人和猶太人共同居住的地區。西班牙的卡斯提亞民謠、摩爾人的伊斯蘭音樂和猶太人的民族音樂,透過文化融合誕生了佛朗明哥。尤其,西班牙的天主教雙王在 1492 年驅逐了穆斯林摩爾人在南部的政權後,強迫留在當地的摩爾人和猶太人皈依天主教,這也使得佛朗明哥充滿了悲憤的心緒。最後一說則集大成,那就是吉普賽人的民謠,又融合了前述的各種民族音樂,演變成佛朗明哥。不論哪一說為真,總之佛朗明哥是由不同文化融合而成,透過異族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加入異鄉人在異地生活的感觸,就此塑造成具有強烈悲劇感的藝術形式。當你來西班牙欣賞佛朗明哥表演時,不妨學習當地人,看到精彩處高喊一聲 ole 表示激賞,融入台下觀眾受到演出感動而忘情流露的高亢情緒中。地中海飲食由於富含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抗氧化物和維生素,近年來在全球受到營養師的推崇。顧名思義,地中海飲食就是環地中海國家們共享的飲食型態、文化和理念,以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賽普勒斯、摩洛哥和克羅埃西亞這七個國家為代表。地中海飲食的主要特點是大 量食用植物食品如蔬菜、麵食、米食、豆類、水果、堅果,以橄欖油作為主要油脂來源,搭配適量的魚、海鮮、家禽、乳製品如起司和優格、蛋,僅攝取少量紅肉,以及適量的醋和葡萄酒。西班牙的飲食模式,雖然號稱是以地中海飲食為基礎,不過就筆者在馬德里居住了將近 10 年的觀察,地中海沿岸居民的飲食方式,的確遵循著這套模式;但內陸居民則因地處高原、自古以畜牧為業,料理方式多以燉煮和燒烤為主,食用不少的紅肉和臘肉。譬如到塞哥維亞 (Segovia) 必吃的烤乳豬和烤羔羊、索里亞 (Soria) 最知名的油炸培根、萊昂 (León) 的風乾牛肉、哥多華 (Córdoba) 的燉牛尾、馬德里的燉牛肚等「重口味」紅肉料理,在在都讓我懷疑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否應該加註:西班牙並非所有區域都採用地中海模式,歡迎食肉動物光臨內陸大口吃肉。話說回來,其實教科文組織的網站上寫得很明白,地中海飲食不僅是一種營養模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門關於料理、消費、分享食物的哲學,尊重環境與生活的連結,強調食物的根源與歷史及傳統的關係。它涉及一系列農耕、漁業、畜牧的技能和保存、加工、烹飪食物的知識,強調「共食、分享、好客」的價值觀,透過儀式和節慶發揮溝通不同世代和階層的作用。若你來到西班牙,會選擇健康的地中海模式,還是肉食者模式呢?
眼睛是「大腦之窗」研究指可從視網膜窺見早期阿茲海默症蹤影
眼睛不只是靈魂之窗,還可能是「大腦之窗」。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中心的醫學教育主任 —— 克莉絲汀。格里爾 (Christine Greer) 這樣比喻。CNN 報導,有研究至今致力於如何能夠在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AD) 的症狀未出現之前,透過觀察眼睛而早期診斷。因為,當記憶力及行為能力明顯受到影響時,通常阿茲海默症已經進展至一定的嚴重程度。「早在記憶力開始喪失數十年之前,阿茲海默症就已經在大腦中發生。」阿茲海默症預防神經學家理查德。艾薩克森 (Richard Isaacson) 說。「如果醫生能夠在早期階段就辨識出阿茲海默症,人們就可以盡早針對許多風險因素進行控制,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一項於 2 月發表於《神經病理學報》(Acta Neuropathologica) 的研究,針對 86 名神經衰退程度不同的人,進行了視網膜和大腦組織的分析,是迄今單一項研究中數量最多的視網膜樣本。「我們的研究,第一次深入分析了蛋白質體以及阿茲海默症在分子、細胞和結構上對視網膜產生的影響,進而和大腦以及認知功能的差異進行比對。」洛杉磯西達賽奈醫院 (Cedars-Sinai) 的神經外科和生物醫學科學教授 —— 瑪雅 (Maya Koronyo-Hamaoui) 說。研究指出,距離視網膜較遠的邊緣細胞,若有組織萎縮和發炎症狀,是最能用以預測認知狀態的指標。「視網膜的變化和大腦中被稱為內嗅皮質 (entorhinal) 和顳葉皮質 (temporal cortices) 的變化有所相關,而後兩者構成了記憶、空間定位和時間感知的中心。」「這些發現最終可能推動眼科成像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夠透過非侵入式的眼科檢查來更早、更準確地診斷阿茲海默症。」艾薩克森表示。
「我的孩子不是恐怖份子」學校帶頭排擠身心障礙學生?美國特教的困境
2022 年,由美國國會指導成立逾 40 多年的非營利組織「全國身心障礙者權利網絡」(National Disability Rights Network. 以下簡稱 NDRN) 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這類「非正式缺席」的狀況頻繁發生,每年在校園中可能多達上百、上千次,卻不同於正式的停課通知,從未留下任何書面紀錄。透過多方訪視而組成的報告書中,提出以下幾種常見的狀況:有些學童多年來的上課時數都比一般學生更短,學校每天會固定提早把他們送回家。或是拿防疫當藉口,叫學生在家上課、遠距教學,即使疫情過了也不讓他們回學校。也有學童直接「被轉學」—— 表面上送往參與其他教學計劃,實際上那些計畫根本不存在,或是根本不適合該學童參與,只是找個名目叫他別來學校了。NDRN 認為,這些做法已嚴重違反聯邦憲法所賦予的受教權:就算學校缺乏資源、難以協助身心障礙學童進行學習,也不能剝奪他們與同學一起上課的權利;而這些失去的時光,不管是被老師罰出教室、被學校請出校園,沒有任何配套措施或行為輔導,對於特教學生而言也是毫無益處。該組織也列出四種常見模式:要求家長陪學生一起上課。如果家長無法到校,小孩也不能來上學。要求學生必須改進自己的行為,以「獲得」返校上課的權利。告知學生因為輔導員 / 助教不在,或因為他們必須協助另一位學生,或因為學校經費缺乏、行政因素等,所以你暫時不能來學校上課。要求學生必須上繳個人行為進步的「證明」, 例如醫療單位或教育單位的評估報告,才能回到學校上課。達珂塔的媽媽潔西卡 (Jessica LaVigne) 說,從小學開始,她的兒子就再也沒有上滿一整天的課了。15 歲的達珂塔 (Dakotah) 學齡前被診斷染色體 4q 缺乏 (Chromosome 4q deletion) 這種罕見的基因疾病影響了他的語言表達、視覺功能、認知能力及運動協調。即使必須勉強以鼻腔發音、學習速度也較為遲緩,但他仍能理解課堂規則,並與同學互動,也曾是個「愛交朋友」的孩子。不過,這一切到了小學二年級有了改變。當時的教師在達珂塔的學習報告中指出:「他的行為影響了日常授課。他會莫名發出笑聲,不顧老師或同學的反應。」正是這個時期,達珂塔也開始不太喜歡學校了。他說,只要在課堂上突然發出聲音,他們就會逼自己去「安全房」; 而他發出聲音的原因,只是因為功課太難,他無法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課堂中的行為導致缺課、缺課又讓他的能力退步,惡性循環持續不斷。他的母親潔西卡說,當時她幾乎每天都被叫去學校,提早把小孩接回家;她曾詢問學校能否為達珂塔安排課堂輔導員,卻被以經費不足為由拒絕。到了中學時期,達珂塔一天平均只上一小時的課,程度仍然相當於幼兒園。「我以前還期待他能上大學,但現在,我只希望他可以在社會生存就好。」潔西卡說,「如果他們不讓他回學校,我不知道這個願望該怎麼實現。」《紐約時報》初次訪問達珂塔時,他正接受羅森堡高中的「評估」, 期待新學年重返校園「上滿一天課」; 然而,事與願違,學校認為他過去長期缺席,沒辦法立即適應全天班的課業壓力及生活習慣,應該先維持短時數,未來再慢慢增加。潔西卡媽媽無法接受:「這些時間都是達珂塔的學習機會!」雖然學校一度妥協讓達珂塔跟其他學生在相同時間到校,不過不是進教室上課,而是要先在辦公室幫忙。最終,當達珂塔再度因為與輔導員爭吵而被趕出教室時,他們再也無法接受校方的懲罰手段,毅然決定轉校就讀。現在,達珂塔終於可以上滿全天課,也沒造成他人的困擾;目前,潔西卡媽媽也開始與律師團合作,向奧勒岡州立法機構作證,希望藉此催生一套規範,遏止學校任意縮減學習時數的行為。身心障礙學生被逐出課堂、停課離校的數字過高,美國聯邦政府並非不知情,這也導致學校改以各種非正當手段隱匿真實狀況、美化停課人數,以規避糾察。住在加州,就讀八年級的非裔學生傑辛 (Jasim McDonald) 從小患有自閉症,而他就讀的沙加緬度學區,過去針對非裔及身心障礙學童的停課比例,卻是全國公立學校之冠。傑辛自小學一年級起,就被老師評為「搗亂份子」, 時常說他「不適合學習」, 建議「回家休息一天」。某次,傑辛因為突然大叫被趕出教室,等他重整心情準備返回課堂時,卻發現老師把教室門反鎖、將窗簾遮蔽,如此封鎖教室的誇張行徑,也搞得同班同學人心惶惶。到了五年級,傑辛的這位班導師再也無法負荷,對學校發出最後通牒「不是傑辛離校,就是我離職。」這讓傑辛的母親菈雷薇恩 (LaRayvian) 火大回應:「她把我兒子弄得像個黑人恐怖份子!這傷害早就無法挽回了。」媽媽也向學區提出正式申訴,說明非正當停課如何侵犯傑辛的平等受教權,並認為這與他的病症和膚色有關。雖然經地方學區相關單位調查後,表示查無種族差別待遇的證據,卻也指出傑辛的實際缺課數量「過於頻繁」且校方有刻意逃避停課記錄的狀況,而該名教師的處理方式也「不盡完美」。如今,傑辛有了新的班導師,他明白地告訴傑辛:如果他在課堂中感到焦慮、需要走出教室稍作調適,大家都會在這裡等你回來繼續上課。傑辛也在訪談最後說:「如果有人支持,一切都會變好的。」本週二 (3/21),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一名聾啞學生起訴其所就讀的公立學校,在校期間不僅未能提供足夠的教育支援、忽視學生的需求,還在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成就上,誤導家長。此案對其他指控校方未能照顧身心障礙學生的案件,具有重要意義。米格爾。盧納。佩雷斯 (Miguel Luna Perez) 9 歲時從墨西哥移民到美國,就讀於密歇根州斯特吉斯的公立學校,對他來說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非常困難的,根據佩雷斯的律師所述,該學區所提供的助教不懂手語,也未曾接受聾啞學生教育相關培訓,對佩雷斯的溝通需求置之不理。在校期間,佩雷斯也並未接受手語教學,僅能透過自己發明的手勢、符號來溝通,對於任何不熟悉他獨特手語的人,都無法理解,造成溝通困難。此外,學校也給佩雷斯誇大的成績,讓其父母以為他有望取得高中畢業證書,這份期望卻在之後落空,畢業前夕,學校才告知他們,佩雷斯僅能取得「結業證書」。佩雷斯的父母依據《美國身心障礙人士法》(the broad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以下簡稱 ADA) 和《美國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以下簡稱 IDEA) 向該學區提起訴。以 IDEA 為法源依據的索賠,雙方已取得和解,學區同意為佩雷斯支付額外的教育與手語學習費用。2020 年,佩雷斯於密西根聾啞學校 (Michigan School for the deaf) 畢業。在佩雷斯訴斯特吉斯公立學校案中 (The case is Perez v. Sturgis Public Schools, 21-887.), 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裁定,在佩雷斯和其家人和學校系統達成和解 (IDEA) 後,他們仍可以根據一項不同的聯邦法律 (ADA) 追討賠償金。法官尼爾。戈薩奇 (Neil Gorsuch) 在長達 8 頁的意見書中寫道:「此案不僅影響佩雷斯一家,也影響了眾多身心障礙學生與家長。」斯特吉斯的校長亞瑟。阿爾伯特 (Arthur Ebert)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他在該事件發生後才加入該學區,因此無法對此案的細節或結果發表評論,但他表示:「相信每一次經歷都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透過這一經歷,我們將獲得知識、洞察力和理解力,這些將幫助我們更好地協助每個學生,讓他們的潛力得到最好的發揮。」
「Love Better」計畫 紐西蘭政府花400萬美元助年輕人走出分手的傷痛
紐西蘭國家廣播電台 (RNZ) 報導,3 月 22 日,紐西蘭政府的社會發展部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MSD) 發起了一個稱為「Love Better」的計劃,以防止家庭暴力為長期目標,幫助正在經歷分手的年輕人從情傷中走出來。2022 年,凱度 (Kantar) 所提供的數據指出,16 歲至 24 歲的人口中有 62% 經歷過分手,其中 72% 的人指出因此受到傷害或造成傷害。「有超過 1200 名紐西蘭的年輕人告訴我們,他們需要支持來面對在戀愛關係中碰到的情緒和傷害,尤其是剛開始碰到這樣的狀況時。其中,分手更是這些人都共同經歷過的難題。」社會發展部副部長 —— 普里揚卡。拉達克里希南 (Priyanca Radhakrishnan) 說。這項計畫將在三年內獲得約 400 萬美元的預算,由紐西蘭一個青少年發展組織「Youthline」為正受情傷所擾的年輕人提供熱線、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等管道可以訴說煩惱。Youthline 的執行長謝。羅納德 (Shae Ronald) 表示,年輕人先前會撥打這支熱線的一大原因就是人際困擾,而有政府部門加入後,能更完善的面對這些社會議題,是相當具有意義的一個嘗試。「我們都知道負面的分手經驗會帶來相當痛苦和長遠的影響 —— 不管是在個人層面上或是社會層面上。」而「Love Better」計畫是希望鼓勵年輕人能好好的認知到自己的情感,並接受它,而不是壓抑或逃避。在宣傳此計畫的影片中提到了口號:「own the feels」提倡「擁有」你自己的感覺,或許在中文的翻譯裡,更接近去「面對並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這項計畫試圖讓正在經歷情傷的年輕人彼此建立起一個相互分享的社群,其中可能包含,要怎麼樣下定決心刪掉所有前任的社群帳號等等煩惱。然而,如果知道有許多的人都正在和你經歷類似的心情,或許就能讓面對分手的過程不那麼難受。
美國猶他州州長簽署法案:「未成年用戶須經父母同意才能使用社群媒體」
NBC 報導,3 月 23 日,猶他州州長斯賓塞。考克斯 (Spencer Cox) 簽署了兩項有關社群媒體的法案,其中要求社群軟體公司須獲得未成年使用者父母的同意才能提供服務,猶他州成為全美簽署類似法案的首例。這兩項法案 (H.B. 311 和 S.B. 152) 要求社群媒體公司要驗證猶他州用戶的年齡。同時,必須獲得未成年者之父母的同意,才能開放創立社群帳戶。另外,將強制社群媒體公司允許父母獲取孩子的社群帳戶內容以及訊息。法案中的內容還包含了,限制社群軟體方對未成年用戶刊登廣告、將未成年用戶的帳戶納入搜尋結果中、針對未成年用戶蒐集個人資訊或提供內容、有意將可能上癮的科技和社群軟體的應用程式相結合以吸引未成年用戶。「數位宵禁」(digital curfew) 也成為法案中的一部份,未成年用戶的社群帳號會在晚間 10 點半至早上 6 點半之間被登出,除非獲得一位父母的認可而進行調整。2024 年 3 月 1 日之後,社群平台公司若違反這些法規,將可能面臨民事及刑事責任。近來,各項數據針對社群平台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提出佐證,也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普及的社會問題,而社群軟體是其中一大成因。Meta 公司官方發言表示:「我們希望青少年在網路上是能感到安全的,也開發了 30 多種工具,如讓父母和青少年共同限制用戶在 Instagram 上花費的時間,以及年齡驗證技術,讓青少年能獲得更適合他們年齡的資訊。我們會自動將青少年的帳戶設為非公開的私人帳號,發送通知鼓勵他們要定期休息。」也補充說:「我們會持續和專家、政策制定者和家長就這些重要的問題密切合作。」針對這樣的法案,有關注言論自由的團體提出批評,表示政府正在過度擴張管控,也超出了州政府可掌握的範疇。「社群平台方根本不知道誰是或不是猶他州的長期居民,」科技政策智庫「TechFreedom」的言論自由顧問 —— 阿里。科恩 (Ari Cohn) 說,「平台要能確保完全遵守法規的唯一方法便是,對每個人進行年齡驗證。」他質疑,若以州政府的層級,對不受地理疆域限制的科技軟體進行管控,基本上就是在間接要求社群平台對每個人進行監管。同時,美國有另外四個州 —— 俄亥俄州 (Ohio)、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康乃狄克州 (Connecticut)、阿肯色州 (Arkansas)—— 也正在研擬推行關於社交軟體使用限制的不同版本法案。目前未有統一的草案內容,各個州針對社群規範提出的法規各有不同。
貧富拉扯、高運送成本與被浪費的器官:美國肝臟移植分配政策
《華盛頓郵報》報導,2020 年,美國實施了一項關於肝臟移植的新規定,而實施至今的數據指出,原先肝病死亡率就較高的美國南部及中南部州,肝移植手術數量直線下降。根據這項分配政策,無論距離遠近,肝臟移植應優先考量等候名單上病情最嚴重的患者。有批評指出,這樣的措施會讓少數醫療保健就較缺乏的地區,因而減少移植手術的進行,使得死亡人數增加,犧牲了較貧窮地區的患者。「器官共享聯合網絡」(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 採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將可移植器官類型與等待中的患者相匹配。就肝臟來說,會考慮生理上的相容程度 (血型、患者身高) 和需求程度 (疾病嚴重程度、等待時間)。若根據舊有的分配措施 ——「供體服務區」(Donor Service Area,DSA),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地理位置。而新的肝臟移植分配政策被稱為「敏銳圈」(acuity circles,AC), 使肝臟移送距離的中位數提高近一倍,不僅增加了運送成本,也使捐贈肝臟遭到浪費的數量上升,於 2021 年達到近十年來最高,約十分之一的捐贈肝臟遭到浪費。UNOS 的臨時執行長瑪琳。麥克布萊德 (Maureen McBride) 在書面聲明中表示:「UNOS 的分配政策正在拯救最病重的人的生命,不論他們住在哪裡,我對此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在實施改進,以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準確性和透明度。」報導指出,新措施的成果是建立在少數幾個州的犧牲之上。波多黎各和七個南部及中西部州的肝臟移植手術數量急劇下降。同時,主要遊說並推動此項移植新規定的紐約和加州,肝移植數量則創了逾十年來最高紀錄。另外,在阿拉巴馬州,平均因肝病而死亡的人數是紐約的兩倍,但在新的分配政策之下,成人的肝移植數量減少了 44%, 降至 72 例。而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器官捐贈率,高於美國其他地區。背後成因可能有很多,但有專家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些州的某些主要死亡原因讓器官仍處於良好狀況,可供移植的比例也較高。范登堡移植中心 (Vanderbilt Transplant Center) 的主任賽斯。卡普 (Seth Karp) 說:「這項器官分配政策的改革,正在透過犧牲貧窮地區的人們,來讓富裕地區的人獲得資源,這非常讓人擔憂。」中西部、南部和俄勒岡州 (Oregon) 的十幾家醫院已向法院起訴,欲推翻該政策,認為 UNOS 缺乏法律授權對國會於 1984 年所設立的器官分配系統進行徹底改革。同時,國會正在加強對 UNOS 的審查,此組織四十年來負責為聯邦政府監督器官捐贈系統。
如藍色小精靈 台灣「近藍蓋小菇」獲選 iNaturalist 每日觀察
台灣英文新聞報導,一名 32 歲的藥師卓霆宇在台北士林區至善路附近,發現了一種稀有藍色小菇 —— 近藍蓋小菇 (Mycena subcyanocephala)。2022 年 11 月,卓霆宇從碧溪步道帶回一塊木頭,經過三個月每天噴水,讓上頭的真菌保持濕潤,3 月 7 日,木頭上出現了一株藍色的小菇。2019 年,一篇刊登於中華民國真菌學會會刊 (Fungal Science) 上的論文,指出了在台灣發現的兩個小菇屬新種 —— 雙蓋蕨小菇 (Mycena diplazii) 與近藍蓋小菇 (Mycena subcyanocephala), 兩新種皆分佈於台灣亞熱帶地區,讓臺灣小菇屬種數增加至 23 種。論文中提及,近藍蓋小菇生長於腐木,鑑定特徵為表面具有細絨毛和淡藍色菌蓋。藍色只在幼年階段出現,成熟後會逐漸變淡為淡藍色或白色。2020 年,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指出,目前統計台灣已經調查的菌類約有 6,600 種,估計台灣菌類約有 26000 種,調查程度約為四分之一。卓霆宇將近藍蓋小菇的照片上傳至 iNaturalist (簡稱 iNat) 的網站,其為在網路上公開的全球公民科學資料庫,任何人都能透過手機,上傳周遭環境的觀察紀錄。台灣的近藍蓋小菇也在上頭獲選為「每日精選觀察」(Oberservation of the Day) 之一。
烏干達國會通過「反同性戀法案」最甚者可被判處死刑
路透社報導,3 月 21 日,烏干達國會投票通過一項法律將 LGBTQ 認同定為犯罪行為,被稱為反同性戀法案 (Anti-Homosexuality Bill)。據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指出,此項法律是第一個明文將自我性傾向認同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定為犯罪的條文。《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法律對進行同性性行為者判處無期徒刑,如試圖發生同性性行為者,則判處七年徒刑。更甚者,若犯下「嚴重同性戀」(aggravated homosexuality) 罪,可能遭判處死刑。而法律中將其定義為,感染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病毒者,或涉及與兒童、障礙者,或任何違背其意願而被下藥者進行的同性性行為。根據烏干達的刑法,上述行為不論性別早已被明定為犯罪行為,但此項新通過的法案,針對犯罪人和受害人為同性的狀況,加入了死刑。BBC 則指出,除了同性性行為及性傾向認同被入罪之外,支持或資助 LGBT 權利的個人或媒體皆可能因出版、廣播關於支持同性戀的內容,而面臨被起訴和監禁。經過七個多小時的討論和修正後,該法律在議會中以 387 票對 2 票通過。《衛報》指出,其中一位投下反對票的議員福克斯 (Fox Odoi-Oywelowo) 說:「這項法案構思不當,不僅包含了違憲的條款,也完全扭轉了過往反對性暴力的成果。這項法案將個人視為犯罪的根源,而非針對任何違反已知法律規範的行為。」而支持該法案的議員約翰。穆西拉 (John Musila) 則穿上長袍,上頭寫著:「對同性戀說不」(Say No To Homosexual, Lesbianism, Gay.) 這項反同性戀法案將會被送交給烏干達總統 —— 約韋里。穆塞維尼 (Yoweri Museveni), 他擔任總統近四十年,過往多次公開反對 LGBTQ 族群。曾控訴同性戀群體「破壞烏干達的穩定」, 稱同性戀者為「不正常的人」。然而,穆塞維尼同時也和西方國家建立緊密的盟友關係,每年從美國獲得近 10 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儘管西方國家呼籲尊重 LGBTQ 公民的基本權利,但烏干達總統仍無視被西方削減國際援助的可能,而推動反同性戀措施。超過 30 個非洲國家,包含肯亞 (Kenya)、迦納 (Ghana)、尚比亞 (Zambia) 明文禁止同性戀行為,反同性戀政策和歧視在非洲國家不斷抬頭。
品味伊朗:波斯風格新年野餐
春分的時節,恰巧在波斯文化當中是新年,如同農曆春節般一連串的歡慶習俗,伊朗諾魯茲節長達兩週。這是,因為在這個節日當中歡慶春天到來,萬物一新。從春分的那刻開始正式新舊交替踏入新的一年,到了新年第一個月份 Farvadin 時迎來整個假期最後一個重要日子:Sizdah Bedar, 又叫做自然日 (Ruz-e Tabiyat)。Sizdah 意思是 13, 在古波斯習俗當中,13 被認為是不好的數字。bedar, 則是擺脫什麼的意思,Sizdah Bedar 意思就是「擺脫 13」。伊朗人相信,在這天唯有到戶外才能躲避厄運。而這天過後,人們就結束假期,正式開工。因此,在這天伊朗人會全家集體出遊到戶外野餐,各地也有著不同的習俗,從唱歌、跳舞、烹煮傳統料理、嬉戲、吟詩、穿著傳統服飾等,這天也是年輕女孩們許下在新的一年找到好對象的日子。說說伊朗今年特別企劃「品味伊朗:波斯新年風格野餐」, 邀請大家在 4 月 2 日在 Sizdah Bedar 的這個週末,一同到戶外歡慶諾魯茲的最後一天,在台北的春日,說說伊朗更邀請眾多合作夥伴,帶來首次最具波斯風格、絕無僅有的波斯風格野餐。想要親自體驗波斯新年嗎?報名請這裡走:https://k.yam.com/hL4Va💐野餐就是要有當地食物!由伊朗小舖精心設計的春日野餐甜點菜單,帶來最正宗的伊朗風味,包括 ferni, 番紅花絲糕、綠開心果糕、ranginak , 如果你沒吃過伊朗甜點,那麼今年不如讓你的春天第一口味道,就是伊朗。💐中東創意口味!除了伊朗甜品之外,這次還特別邀來 Arsham 與義大利冰淇淋聯合開發的伊朗口味冰淇淋!秘密開發多時終於要在這次野餐與大家正式見面。還有全台最正宗的以色列餐廳 Wave Jaffa 為我們這次活動特調的飲品,搭配伊朗甜品別有風味。💐伊朗節日伊朗人講給你聽!說說伊朗的伊朗好朋友,也將來到現場跟朋友們分享關於 Sizdah Bedar 的回憶與心得,而我們要給身在異鄉的他們,最難忘的新年野餐。💐波斯風格從毯子開始!踏上波斯地毯的那刻開始,彷彿人就置身於伊朗。由台灣最高級波斯地毯店 Arsham 獨家贊助,讓這塊魔法地毯把波斯氛圍帶到台北的戶外!💐新年音樂中東直送!新年怎麼可能少得了音樂,說說伊朗好朋友李宛儒老師與杜夢宜老師將帶來中東傳統樂器中東鼓與卡農琴的現場演奏,帶給野餐最道地的氣氛!說說伊朗也準備了全新伊朗曆 1402 年波斯語流行音樂歌單,讓你跟在伊朗野餐聽覺沒有距離!💐 中東風情怎少得了水煙!到過中東的朋友都知道,坐在精美的水煙壺旁抽著水煙是中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眾活動。由煙雨合江獨家提供,當天現場將會有一個特別區域,提供品質最佳、風味最道地的水煙讓煙霧帶你飄到波斯土地的上空。💐奢華河濱遊艇俱樂部!好野餐當然要有好地點,愛好異國文化的河濱遊艇俱樂部 M Club 特別支持本次活動,讓波斯風格野餐能在台北最棒野餐場地舉辦,270 度環看基隆河,遠眺 101, 而且從劍南路捷運站僅有步行 15 分鐘不到的距離!想要親自體驗波斯新年嗎?報名請這裡走:https://k.yam.com/hL4Va 春分的時節,在波斯文化 (伊朗和許多中東與中亞國家) 中的新年──「Nowruz」意思就是「新的一天」, 從春分的那刻開始正式新舊交替踏入新的一年!如同農曆春節般一連串的歡慶習俗,伊朗諾魯茲節長達兩週。這是波斯文化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當中歡慶春天到來,萬物一新。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有慶祝諾魯茲的國家和民族包括:伊朗、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塞拜然、中國 (維吾爾和塔吉克人)、喬治亞、印度 (帕西、印度伊朗人)、伊拉克 (庫德、土克曼人)、敘利亞 (庫德)、土耳其 (庫德、亞塞拜然、尤魯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在諾魯茲的第 13 天也就是最後一天,稱為「Sizdah Bedar」, 伊朗人會出門郊遊踏青。因為 Sizdah 意思是 13, 在古波斯習俗當中,13 被認為是不好的數字。bedar, 則是擺脫什麼的意思,Sizdah Bedar 意思就是「擺脫 13」。必須要到戶外才能躲避鬼怪,消災解厄。而這天過後諾魯茲正式結束,也可以好好開始新的一年了。
驚悚電影《小熊維尼:血與蜜》在香港無預警取消上映
路透社報導,電影《小熊維尼:血與蜜》原預計在 3 月 23 日於香港的 32 間電影院上映,但 3 月 21 日,電影發行商卻聲明將全面取消上映。此部電影的發行商七柱娛樂 (VII Pillars Entertainment) 表示:「原定 3 月 23 日上映之《小熊維尼:血與蜜》將取消於香港及澳門地區上映。《小熊維尼,血與蜜》未能與觀眾見面。希望各位見諒!」七柱娛樂的發言人馮瑞 (Ray Fong) 說:「我們非常失望,電影院在一切安排妥當後取消放映,讓人難以置信。」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 (Office for Film, Newspaper and Article Administration,OFNAA) 則向路透社表示,《小熊維尼:血與蜜》通過電檢,已經向申請人批准上映。但也表示,香港各家電影院的放映安排是各電影院的商業決定,OFNAA 不會對此類安排發表評論。電影導演瑞斯。弗雷克–沃特菲爾德 (Rhys Frake-Waterfield) 則稱「神秘的事情」發生了。「電影院同意播映,然後所有電影院在一夜之間,分別做出了一模一樣的決定,這不會是個巧合。」他說,「這些電影院聲稱是技術原因,但這部電影已在全球超過 4000 多家電影院放映,香港的 30 多家電影院是唯一出現問題的。」過去也曾有以小熊維尼為主角的電影《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 遭到審查,而在中國被禁止播放。這次以維尼為電影主角的驚悚片又無預警取消上映,讓人難以避開政治因素的聯想。小熊維尼在網路上常被用於製作迷因來嘲諷習近平,2013 年,習近平訪美時與當時的總統歐巴馬會面,網路上開始出現了將習近平和歐巴馬比喻為小熊維尼和跳跳虎的迷因。
拜登首次動用否決權:「這項立法會危及所有美國人的退休儲蓄」
路透社報導,3 月 20 日,拜登動用了總統任期內第一次的否決權。此項被否決的法案由共和黨提出,將限制退休基金經理人將氣候變遷等因素納入投資考量。「我剛剛簽署了否決,因為由國會通過的這項立法,會危及全國每個人的退休儲蓄。」拜登說。這項法案將限制投資經理人把氣候變遷和社會因素等納入投資決策,《紐約時報》指出,這次的否決是為了保護 ESG 原則 —— 分別指環境保護 (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Social) 以及公司治理 (G,governance)。拜登認為這透過「使考慮風險因素成為非法」, 而威脅到老年人的儲蓄。此項原則近 20 年來被金融界廣泛接受,共和黨抨擊其為民主黨試圖灌輸給美國社會的「覺醒資本主義」(woke capitalism), 並質疑「拜登只是想要華爾街拿你的退休金來資助他自己的極左派意識形態。」美聯社指出,拜登簽署的第一項否決權,在政治上標誌了白宮和分裂國會之間的角力,共和黨在眾議院中取得多數席次,而民主黨則掌握參議院的多數。由於國會中只有三名民主黨在這項法案上支持共和黨,因此,兩院不太可能達到三分之二的多數來推翻拜登的否決權。《紐約時報》指出,此次否決可視為拜登在接近選舉年的分裂政府下,試圖不與民主黨的左派立場分歧太遠,同時將自己定位為中間派。3 月 13 日,拜登才簽署通過一項阿拉斯加的石油鑽探計畫,被許多環保團體批評為背棄了選前對氣候永續的承諾。拜登動用了總統任期內第一次的否決權。此項被否決的法案由共和黨提出,將限制退休基金經理人將氣候變遷等因素納入投資考量。拜登認為這透過「使考慮風險因素成為非法」, 而威脅到老年人的儲蓄。《紐約時報》指出,這次的否決是為了保護 ESG 原則 —— 分別指環境保護 (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Social) 以及公司治理 (G,governance)。此項原則近 20 年來被金融界廣泛接受,共和黨抨擊其為民主黨試圖灌輸給美國社會的「覺醒資本主義」(woke capitalism) 美聯社指出,拜登簽署的第一項否決權,在政治上標誌了白宮和分裂國會之間的角力,共和黨在眾議院中取得多數席次,而民主黨則掌握參議院的多數。《紐約時報》指出,此次否決可視為拜登在接近選舉年的分裂政府下,試圖不與民主黨的左派立場分歧太遠,同時將自己定位為中間派。
「我是男生,我也會被性侵」亞洲美少年夢工廠傑尼斯的陰影面
英國 BBC 在新聞報導的第一句,寫下了「此文包含一些可能會讓讀者感到不安的內容」的警語,彷彿是在提醒哈日族們,事實往往令人難以面對,甚至是更加黑暗。這已不是喜多川首次被爆出性醜聞。早在 1988 年,前男子團體 Four Leaves 的成員 —— 北公次出版《致光 GENJI》一書,將自己當年被侵犯的過往寫成自傳,此舉可以說是引發當時的 #metoo 風潮,自此包括中谷亮《傑尼斯的反擊》、平本淳也《傑尼斯的全部 少年之愛》、豐川誕《一個人的旅行》、木山將吾《致 Smap - 以及所有的傑尼斯藝人》, 紛紛出版了指控喜多川性侵事件的自傳。雖然《致光 GENJI》出版後,傑尼斯事務所的股價暴跌,連帶也影響了旗下藝人的專輯銷量,然而,由於爆料書並沒有提出相關的證據,加上主流媒體因害怕被傑尼斯封殺而全體禁聲,喜多川的性侵疑雲成了哈日族心中的「都市傳說」。「其實,強尼先生 (喜多川) 自己是不喜歡男同性戀的。同性戀傾向有兩種,一種是尋求同樣喜歡男生的男生;另一種則是不愛同志的男同性戀。是的,強尼喜多川是後者,他最喜歡的是有十幾歲、有元氣的男孩子。」- 北公次《致光 GENJI》1999 年,《週刊文春》訪問數名曾經待過傑尼斯的練習生,獲得許多曾遭到喜多川侵犯的證詞,而這些小傑尼斯在當時都只是十幾歲的少年。面對報導的指控,傑尼斯事務所及本人一概否認,對控告週刊毀謗並提起民事訴訟。二審判決認定「社長利用練習生『不服從就不能出道』的心理,進行職權騷擾,且受害者的證詞具體且詳細,辯方 (喜多川) 也未明確否認,故文章中關於性騷擾的部分屬實,不構成誹謗行為。」最後,最高法院駁回喜多川的上訴,認定報導中關於喜多川的性騷擾事件屬實,唯喜多川提供香菸和酒精的指控非事實,《週刊文春》判賠 120 萬,全案定讞。這場驚天動地的審判,在當時許多國際媒體爭相報導,反觀日本國內媒體卻一反常態的保持沉默。而喜多川本人,也未因此受到刑事審判,並繼續擔任其事務所的社長。記者中村龍太郎,是當年在《週刊文春》負責報導該系列專訪的記者之一,多年之後,他認為當年對於喜多川性醜聞的指控,被大眾認為是杜撰、空穴來風,甚至是炒新聞的假新聞的主因,都源於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偏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日本人普偏不相信男性有被性侵的可能,因此當他們受到性剝削時,許多受害者反而不敢發聲,而成為社會上隱形的受害者。「在日本,男性間的戀愛,甚至涉及騷擾或性侵的議題,民眾大部分沒有太當一回事,而這樣的想法正是一種偏見。」而這樣的偏見,也體現在日本的法條上。直到 2017 年,日本政府時隔百年才將《刑法》中性犯罪相關條例作修改。將「強姦罪」改為「強制性交罪」, 並將受害者適用範圍從「女性」擴大至「不論性別」。從日本第一位公開長相與真名的性侵受害者伊藤詩織開始,越來越多女性願意站出來指控自己被「異性」侵犯,然而,當受害者換成「男性」時,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的嘲諷與偏見,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恥辱。因應 2017 年將「強姦罪」改為「強制性交罪」的修法,日本內閣府每 3 年進行一次的《男女間暴力研究報告》, 在 2020 年的全國大調查首次將「男性」納入性暴力的調查,調查數據指出,年滿 20 歲以上的男女,每 24 人就有一人曾被迫發生性行為,雖然女性遭遇的比例相較於男生多,且僅有 6.4% 的女性會去相關單位報案,但男性在遇到性暴力後報案的數量卻是 0。數量少,不代表沒有,而他們的聲音也應該被聽到。2021 年,日本放送協會 NHK 針對「曾遭到性暴力對待的男性」進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多數的性暴力發生在十幾歲的「未成年」男孩身上,其次為 30 歲以下者;加害者的性別以七成的「同性」男性佔大宗;57.2% 的加害者是「認識的人」且多是老闆、學長、老師等掌握權力關係的人。此外,約 40% 的人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遭遇到性暴力。但,日本政府直到今年 3 月才研擬將刑法的性自主權年齡門檻,從現行的 13 歲提高至 16 歲,亦即過去日本 13 歲的孩童遭到性暴力,必須提出自己是遭到暴力和脅迫的證據,且「無法抗拒」才能定罪。以他國為例:台灣、南韓規定年滿 16 歲者才擁有性自主;美國依各州規定為 16 歲到 18 歲以上不等;法國則為 15 歲;中國和德國則是 14 歲。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性自主權年齡可說是過於年輕。13 歲的孩童,可能因為對性事的懵懂無知,因此在遭受性暴力後,最後選擇的往往是避而不談。而所謂的性暴力,也不只限於強迫性行為。2020 年日本內閣府的全國調查《男女間暴力研究報告》中,約 100 人當中會有一名男性遭到性侵;但是當 NHK 將性暴力的行為細項化後發現,性侵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性暴力並不只侷限於強暴的傷害,其中惡劣的嬉鬧與霸凌,都隱藏在那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水面之下。立命館大學專門研究男性性騷擾的宮崎浩一表示:「單看數據可能會覺得男性遇到性暴力的比例很低,但如果我們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傷害,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男性曾遭受性暴力。」「是時候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在受害後發聲、求救了。」常見的性暴力包括觸摸身體、露出 / 觀看性器。當被問到「與加害者的關係」,57.2% 的人表示對方是「認識的人」, 且大多是老闆、前輩或學校老師,因此也在無形中衍伸而出「無形的上下關係」與「扭曲的性別結構」。男性受害者會陷入必須表現「男子氣慨」的逞強、自我催眠的心理。另外,當加害者是女性時,更因為不符合日本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使得男性受害者更加傾向獨自面對。遭到性暴力後,66.4% 的人表示沒有諮詢過任何人,最常見的原因是「覺得羞恥」、「就算和別人說也沒有用」以及「不知道該找誰諮詢」。也有許多受害者表示:「沒有找人諮詢。就算和別人說了,對方應該也不會相信,所以只有和同性友人以『笑話』的方式說過」。「諮詢這個行為,是建立受害者也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對待之上。因此當受害男性不知道該如何訴說時,為了把傷害降到最低,才會將這件事包裝成笑話或是故事來談論。」- 諮商師宮崎浩一此外,許多男性受害者會在事後產生的自責心理,多半是對於過程中的生理反應 (勃起) 與內心感受到的厭惡不一致,導致的困惑感。通過勃起、射精等生理反應,加害者會「洗腦」受害者並記住這樣的快感,最後讓對方進入「責怪自己」的被害心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反而是無法原諒自己的心理,也變相讓許多受到性暴力的男性,飽受心理疾病之苦。日本少數專門研究男性性暴力治療的心理諮商師山口修喜表示:「作為復健的第一步,首先要發自內心地承認,自己曾經被性暴力對待。」遺憾的是,被喜多川性剝削的被害者,以及大多數的日本人,至今尚未踏出這一步。2020 年,42 歲的北條隆弘利用自己曾是教師的身分,以拍攝教材用的照片為由、招募男性模特兒,再趁機下藥迷姦對方、並用手機偷拍下來,三年的時間疑受害者超過百人,但只有 10 位男性受害者願意出面指控。事件爆發後,日本開始意識到男性受害者有苦難言的心理,近年各縣市的性暴力防治中心,紛紛設立有男性工作人員、配置泌尿、肛門科等專業醫療醫生,專門提供給「男性受害者」的諮詢單位。無不希望,能夠透過一個管道,建立受害者可以隨即獲得諮詢與幫助的系統。然而,當這樣的社會系統遇到建立在利益關係的娛樂產業鏈時,日本媒體的集體沉默,成了「」的幫兇。過去撰寫強尼喜多川專題文章的愛爾蘭記者大衛麥克尼爾 (David McNeill) 曾以為,喜多川死後會有大量的爆料,因為他再也不能控制媒體了。但是,日本媒體沒有,說是『死者為大』。「他不是某個人的祖父,而是一個非常有權勢的公眾人物,我認為躲在那些藉口和文化禁忌背後的日本媒體,反而更讓人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強尼喜多川逝世後,傑尼斯事務所依然是日本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演藝公司。不同於去年 (2022), 知名鬼才導演園子溫被爆出慣性潛規則女明星的新聞,強尼喜多川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掌握日本媒體的發言權。日本記者鮫島宙對此解釋:「記者通常仰賴自上而下的訊息,很少有人願意改變現狀,無論是政治線還是娛樂線,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人報導有損自身利益的新聞,沒有人想惹麻煩。」在《BBC》的報導釋出後,原本保持沉默的傑尼斯事務所僅回應:「自從前代表於 2019 年去世以來,正在努力建立高度透明的組織結構,符合時代的法律、法規和加強治理,並配備公正的專家。」未對強尼喜多川的性剝削指控多做回應。當年,在《文春週刊》追查強尼喜多川性剝削事件的中村龍太郎表示:「自 1999 年以來,我始終對日本媒體感到絕望。而我也 200% 確定,他們 (日本媒體) 絕對不會去報導這件事。」時至今日,日本媒體與受害者依舊不願指認那頭「大象」, 對於性暴力的集體沉默與視而不見,已經不只是「把冰箱打開,把大象放進去,再把冰箱關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情。2017 年,日本將「強姦罪」改為「強制性交罪」的修法,也是時隔百年的修法。此次修正將男性列入被害對象,性侵的刑罰也跟著加重,並將將原本的告訴乃論改為非告訴乃論罪。本政府直到 2023 年才研擬將刑法的性自主權年齡門檻,從現行的 13 歲提高至 16 歲。台灣、南韓規定年滿 16 歲者才擁有性自主;美國依各州規定為 16 歲到 18 歲以上不等;法國則為 15 歲;中國和德國則是 14 歲。數據顯示,多數的性暴力發生在十幾歲的「未成年」男孩身上,其次為 30 歲以下者;加害者的性別以七成的「同性」男性佔大宗;57.2% 的加害者是「認識的人」且多是老闆、學長、老師等掌握權力關係的人。此外,約 40% 的人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遭遇到性暴力。常見的性暴力包括觸摸身體、露出 / 觀看性器。當被問到「與加害者的關係」,57.2% 的人表示對方是「認識的人」, 且大多是老闆、前輩或學校老師。遭到性暴力後,66.4% 的人表示沒有諮詢過任何人,最常見的原因是「覺得羞恥」、「就算和別人說也沒有用」以及「不知道該找誰諮詢」。
瀕危的南方居留型虎鯨:近親繁殖存活率低
美聯社報導,3 月 20 日,一項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上的研究指出,由於高度的近親繁殖,即使投入許多人為努力進行保育,但太平洋西北地區瀕危的虎鯨在過去十年之間,數量仍不見增長。經常在美國華盛頓州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沿岸出現的南方居留型虎鯨群 (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s,SRKW) 是四個獨立、非雜交的虎鯨群中數量最少的一支。2005 年,美國將其列為瀕危物種。這項新發表的研究中,遺傳學家對這群南方居留型虎鯨群的基因進行定序,進而發現,相較於北太平洋的其他虎鯨種群,南方居留型虎鯨群的遺傳多樣性較低,近親繁殖的頻率較高。研究也指出,雖然南方居留型虎鯨群的活動範圍和其他虎鯨群有重疊,但牠們已經有約 30 個世代沒有定期雜交。近親繁殖的程度過高,會致使年輕虎鯨的存活率降低,再加上雌性虎鯨需要大約 20 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生育的高峰期,過短的壽命會無法確保虎鯨數量的成長。學者對此提供說明,表示幾十年前的虎鯨捕撈,以及後續這些虎鯨在地理位置及社會關係上的孤立,都可能解釋了高度近親繁殖的原因。回顧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近數十隻太平洋西北地區的虎鯨被捕撈至海洋公園。其中至少 13 隻在圍捕過程中死亡,而 45 隻被運至世界各地 —— 進而使南方居留型虎鯨群數量減少了約 40%。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 (NOAA Fisheries) 的遺傳學家 —— 金。帕森斯 (Kim Parsons) 是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她說明:「近親繁殖本身並不會導致壽命縮短或是死亡。而是,近親繁殖會使得虎鯨更容易受到疾病,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維護牠們的生長環境,來提升虎鯨的存活率。」這項研究發現強調了,人類更應該持續進行目前的虎鯨保育行動。「我們真的就得讓這些虎鯨去和他們想要交配的對象進行繁殖,再選擇用其他的方式來支持牠們在數量上的成長。」帕森斯說。
習近平提「12點和平計畫」,普丁表示:能進一步作為俄烏協議基礎
路透社報導,中俄領導人於俄羅斯進行兩天會面,普丁與習近平發表了共同聲明。其中,俄方提及,歡迎中方在解決「烏克蘭危機」上以政治外交協議的方式,發揮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親自到訪烏克蘭,在基輔與澤倫斯基進行會面。中俄雙方對任何可能將烏克蘭衝突升高至「無法控制的階段」的舉動提出警告,表明了核子戰爭中沒有贏家。中方重申了中國在俄烏戰爭上的「中立地位」, 呼籲進行對話,並提出一份有 12 項要點的報告,內容涉及如何減緩衝突情勢並停火的可能,但並未提供具體細節。普丁則表示:「我們認為,中國所提出的和平計畫和俄羅斯的途徑具有共識,當西方和基輔做好準備,能夠進一步作為和平協議的基礎。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從他們身上看不到這樣的準備。」有鑑於中方遲遲不願對俄方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為提出譴責,美方對於中方的和平計畫持有疑慮,並稱,暫時的停火會讓俄方持續佔據烏方的領土,甚至給了普丁的軍隊更多時間重新組織。烏克蘭對於中國的外交參與雖表示歡迎,但堅定俄羅斯要撤出軍事部隊的立場,同時強調烏克蘭領土完整的重要性。在此次的會談中,中俄雙方就「戰略合作」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儘管兩國就進行常規的聯合軍事演習達成共識,但也說,這樣的緊密關係並不針對任何國家,也未構成「軍事政治聯盟」。另外一項引起關注的中俄議題則是天然氣的交易,中俄雙方指出,已就輸送天然氣的管道簽訂了所需協議,將逐步增加俄方對中的能源出口。一條稱為「西伯利亞力量 2 號」(Power of Siberia 2) 的天然氣管道,將由俄羅斯經由蒙古,每年輸送約 50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到中國東北地區。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國對歐洲出口天然氣的供應量驟降。因此,對俄方來說,讓中國取而代之成為主要能源出口的對象,有其急迫性。普丁表示,到了 2030 年,俄羅斯將至少向中國輸出 98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
與微軟chatGPT爭鋒 Google推出聊天機器人Bard
路透社報導,3 月 22 日,Google 公開發布了聊天機器人 Bard, 加入了近來風起雲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戰中。在官方網頁上,Google 將 Bard 形容為仍在實驗階段,讓使用者和生成式 AI 進行合作。目前僅開放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使用者能申請加入等候名單。2022 年,微軟公司所支持的 OpenAI 發布了 ChatGPT 後,引發了類似技術受到關注的大躍進。也因而,有更多的生成式 AI 被開發出來以及擴大應用,希望能夠進入人們生活各層面,重塑工作方式並搶占市場先機。上週,Google 和微軟彼此僅相隔兩天,各自發布了一系列關於 AI 的消息。兩公司都正在將如 ChatGPT 這樣的寫作技術工具,應用到自己的文書處理軟體,或其他協作軟體中。當被問及 Bard 的推出是否起因於來自微軟的市場競爭壓力?Google 產品總監傑克・克勞奇克 (Jack Krawczyk) 表示,Google 關注的是用戶,測試人員使用 Bard 的原因是「提高了他們的生產力,加速了想法的形成,也真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 ChatGPT 不同的是,Bard 能瞬間生成文本內容,而非逐字輸入答案。另外,Bard 會同時顯示三個不同版本的回答,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切換。如果用戶需要另外查詢相關資訊,還能直接在回答中按下「Google it」的按鈕。然而,Bard 並不為撰寫程式語言所設計,這點與 ChatGPT 比起來便顯得遜色。同時,Google 也表示會限制 Bard 對過去聊天紀錄的存取。目前 Bard 還未被使用作廣告用途,而廣告是 Google 商業模式的核心。最後,準確性的問題是最備受矚目的。由於先前發布的宣傳影片中,出現了 Bard 回答錯誤的片段,這次發表中也出現了提醒文字:「Bard 不會永遠是對的」(Bard will not always get it right.)「我們知道這項科技有它的侷限性,所以希望在推出時能非常慎重。」克勞奇克說。
「氣候炸彈正在倒數計時」聯合國頒布「人類生存指南」
綜合多家外媒報導,3 月 20 日,聯合國發布了一份最新的綜合報告,指出「氣候炸彈正在倒數計時」, 各國必須要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地球將在未來十年內跨過無法挽回的那條界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為隸屬於聯合國之下的組織,其中分成三個工作小組,從評估氣候變化的物理科學基礎、社會經濟和自然系統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及脆弱性,到評估如何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IPCC 日前發布了由三個工作小組所提出的第六次綜合報告 (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 於記者會上聲明「緊急氣候行動能保障未來全體人類的生存」(Urgent climate action can secure a livable future for all, 官方中譯版本為「紧急气候行动,固化宜居未来」)《衛報》報導,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氣候專家科申娜 (Kaisa Kosonen) 表示:「這份報告是對攝氏 1.5 度 C 的最後警告。」《紐約時報》指出,攝氏 1.5 度 C 在全球氣候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2015 年,由 195 個國家所共同簽訂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 中,各國同意會將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控制在攝氏 1.5 度 C 之內。已經有為數眾多的科學家及研究數據佐證:若地球溫度升高超過 1.5 度 C, 災難性的熱浪、洪水、乾旱、作物歉收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等等,對人類來說將變得難以應對。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 (António Guterres) 在記者會上嚴正指出,「氣候定時炸彈正在倒數」(climate time bomb is ticking), 並力勸富裕國家用最快的速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過去半個世紀之間,溫度上升的速度是兩千年以來最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更達到至少兩百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他說。已開發國家應該進一步具體承諾,在 2040 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古特瑞斯呼籲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以及化石燃料公司即刻作出行動,「為了環境的轉型必須涵蓋整個經濟系統。只是部份的承諾不會改變什麼。」「人類現在如履薄冰,而那薄冰正在快速的融化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為隸屬於聯合國之下的組織,其中分成三個工作小組,從評估氣候變化的物理科學基礎、社會經濟和自然系統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及脆弱性,到評估如何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聯合國發布了一份最新的綜合報告,指出「氣候炸彈正在倒數計時」, 各國必須要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地球將在未來十年內跨過無法挽回的那條界線。「過去半個世紀之間,溫度上升的速度是兩千年以來最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更達到至少兩百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已開發國家應該進一步具體承諾,在 2040 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紐約時報》指出,攝氏 1.5 度 C 在全球氣候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2015 年,由 195 個國家所共同簽訂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 中,各國同意會將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控制在攝氏 1.5 度 C 之內。已經有為數眾多的科學家及研究數據佐證:若地球溫度升高超過 1.5 度 C, 災難性的熱浪、洪水、乾旱、作物歉收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等等,對人類來說將變得難以應對。
世界棒球經典賽走紅 日本「磨胡椒罐」手勢引起模仿
美聯社報導,加州出生的日裔棒球選手拉斯。努特巴爾 (Lars Nootbaar) 在這次世界棒球經典賽 (World Baseball Classic,WBC) 中代表日本出賽而成名。而努特巴爾有個個人專屬的慶祝手勢也在賽事期間竄紅,除了隊友,關注賽事的觀眾們也都爭相模仿。用雙手握拳像在轉胡椒罐的手勢,意味著想要替日本隊「磨出勝利」, 更有拉麵店為此推出限定版「努特巴爾拉麵」, 以醬油湯頭為基底,再加上大蒜與研磨的胡椒。另外也順勢帶動了胡椒研磨罐的銷售成長,這些都顯示出了球迷對此一手勢的喜愛。而 3 月 18 日,日本東北高等中學 (Tohoku High School) 一名球員成功上壘後作出了類似的動作 —— 雙手握拳旋轉胡椒罐,卻被場上的裁判制止。「這個手勢這麼紅,整個日本社會都在討論這件事。孩子們只是想要打球打得開心,為什麼大人要阻止他們?我們應該更關注在怎麼樣可以讓孩子更自由的享受棒球這個運動。」東北高中球隊的經理佐藤博 (Hiroshi Sato) 說。報導中指出,日本高中棒球賽對於球員情緒的表達通常會加以限制,例如,得分之後緊握拳頭等等。日本高中棒球聯盟 (Japan High School Baseball Federation) 提出聲明:「我們一直要求高中棒球賽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表演活動或是手勢。我們了解球員想要開心享受的心情,但是聯盟傾向認為,打棒球的樂趣應該從比賽當中獲得。」
「離職與跳槽,是為了更好的我」配屬扭蛋大暴死,日本年輕人的逆襲
、、, 曾經是日本企業的三大神器,再加上日本特有 —— 每年都會統一招募應屆畢業生 (日文:新卒一括採用) 制度,日本經濟自戰後便高速成長。但 1990 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曾經的三大神器早已不再神氣,尤以終身僱用制也在經濟不景氣下被逐漸淘汰,2019 年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更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已經進入難以維持終身僱用制度的階段」。因此,當日本職場最強的「終身保固」已過保,現在日本 Z 世代年輕人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 找工作不再隨遇而安、聽天由命,而是「趕快放手,直到夢想到手」。根據厚生勞働省統計報告指出,1999 年到 2005 年就職冰河時期,應屆生到職三年內的離職率約為 35%, 但入職不到一年的離職率則是高達 40%, 主要原因是企業過度看中「即戰力」, 加上企業大量僱用非正職的「派遣人員」導致的結果。2010 年後,應屆生到職三年內離職的人數,一直穩定在 32% 左右,2021 年最新的離職率則為 31.2%。雖然這個數字看似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現在日本年輕人對於工作,已和上一代「活到老,做到老」的態度有所不同。根據內閣府 2018 年青年就業意識調查,43.4% 應屆生主要離職原因是認為「工作不適合自己」, 其中,約有一半的人是在到職一年內做出決定,而讓多數應屆生決定提前離職的主要原因便是 —— 令人無所適從的「配屬制度」。不是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而是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日本傳統由公司指派應屆生部門或工作岡位,而非由求職者應徵自己想去的部門的「配屬制度」, 這幾年,越來越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反彈,也成為多數應屆生提前離職的主因。在正式入職前,公司會預先調查新人想要進入的部門,但最後實際分發的結果,也難以滿足所有人的心願,就像是「轉扭蛋」一樣,命運不是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是隨機且不能選擇的。每到四月,最多新鮮人報到的季節,推特上便會出現許多關於「配屬扭蛋」的推文。雖然不知道是幾分「天注定」、幾分「靠打拼」, 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決定新進人員的工作職位,並不會真的像扭蛋一樣隨機安排,但也因為配屬制度的「不透明」, 加上日本特有的「就職活動」, 配屬扭蛋成為社會新鮮人們在等待的過程中,難以放下的心中大石。, 在日本找工作是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的大工程,通常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必須進入長達一年的「就職活動」準備,若沒有辦法在最「新鮮」的第一年順利找到工作,求職活動就會變得越加困難。2012 年榮獲直木賞的小說《何者》便寫實刻劃畢業生面臨求職時的迷惘,以及關關難過、但還要關關過的長期抗戰。就算拿到「內定」順利入職後,公司也會為新進員工制定「研修課程」, 時間為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目的是希望新人能在正式投入工作前,先學習公司裡面的大小事。而新人在研修時的表現,也會影響最終被分配的結果。根據統計,超過八成的學生在加入公司之前,都希望能知道自己將拿到什麼配屬扭蛋,但實際上,僅有六成的企業,會在內定決定後,同步告知錄取者被分配到職位或工作地。從拿到「內定」再到正式上班,最長可能會有一年的空白期,對於已經確定找到工作,但卻不知道未來具體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的求職者,不難想像,他們內心會多麼的焦慮、不安。另一個讓配屬扭蛋成為流行詞的原因是,現在年輕人不再認定自己「一輩子只待在一間公司」, 自我意識提高後,「不願屈就」便是他們會選擇在短時間內離職的原因之一。根據日本求職網站 mynavi (マイナビ) 調查 54.9% 的求職學生「想要自己決定職務和工作地」, 每 4 人就會有 1 人表示「不想去有頻繁調動的公司」。Mynavi 職業研究室的長谷川洋介分析:「這個世代,學生越來越講究工作內容,比起找一間好的『公司』, 他們更傾向找喜歡的『工作』。當他們不確定這間公司好不好時,就會大幅提高離職的機率。過去,因為終身僱用制度的關係,上班族為了出人頭地,忍受公司或工作的不合理是常有的事情。加上日本傳統企業的 Member 型僱用型態 (メンバーシップ型雇用), 是挑選能夠長期支持「公司」的人才,因此會有不限定職位的「」, 但絕對的忠誠也代表會有極大的機率,被分配到絕對不喜歡的部門。時代在變,年輕人的價值觀也在改變。根據日本內閣府調查數據,29 歲以上的年輕人認為「私生活優先工作」的比例,已經從 2013 年的 52.9% 來到 2017 年的 63.7%。過去普遍被日本人認為是邪門歪道的「轉職」或「跳槽」, 現在同意此說法的年輕人,也只剩下兩成。2020 年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發布的指導分針中,呼籲企業應該重新審視日本傳統的僱用制度,並提出應導入以「職務」為基礎的 JOB 型僱用制度。但其背景,卻是受到新冠疫情爆發,以及全球化的影響,日本企業後知後覺的轉型。由於日本傳統 Membership 型僱用型態,多數是由上司分配屬下工作,並無明確規範每個員工的工作內容,因此在疫情爆發、居家辦公時間,難以掌握同事間的工作狀況。從 2021 年開始,包括電信公司 KDDI、電子公司富士通、美妝公司資生堂等日本大型企業,相繼宣布導入 Job 型僱用制度。去年,日本公關公司 PR TIMES 調查 1949 間公司,每 4 間便有一間導入此制度,且有 52.9% 的企業認為此方式更容易招聘到合適的人才。面對勞動力高齡化,日本企業已經無法承受不斷上漲的勞動成本,尤其在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終身僱用制度勢必會逐漸走向瓦解。在講求能力與實力的 Job 型僱用制度下,即使是 20 歲的年輕人,依其能力與成效所領的薪水,可能會比 40 歲的資深員工還多;而且年輕人被提拔的機會也更大,對於專業的意識也會提升。雖然也可能會變相導致人才流失、員工失業的風險增加,且競爭力的提升也勢必會影響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晉升,該如何明確且透明地劃分職務內容、薪酬體系、績效考核...... 等,也是日本企業必須面臨的改革。但,僱用型態的轉型已成為日本不得不加快腳步面對的未來。終身僱用制:起源自江戶時代的丁稚奉公制度,而在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為了維持企業穩定,因此引入終身僱用制,員工只要不犯大過失,就可受僱用至退休。年功序列:以年資和職位論資排輩,訂定標準化的薪水。通常搭配終身僱用,鼓勵員工在同一公司累積年資到退休。企業內工會:不同於歐美大國,會按照職業和行業組成工會,日本則是每間公司內部,皆會有自行創立的工會。日本傳統企業的 Member 型僱用型態 (メンバーシップ型雇用), 是挑選能夠長期支持「公司」的人才,因此會有不限定職位的「綜合職」, 但絕對的忠誠也代表會有極大的機率,被分配到絕對不喜歡的部門。其特點是:以「公司」為中心目標是在公司出人頭地在公司工作越久,薪水越高工作任務: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做受到新冠疫情爆發,以及全球化的影響,日本企業也開始轉型。2020 年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發布的指導分針中,呼籲企業應該重新審視日本傳統的僱用制度,並提出應導入以「職務」為基礎的 JOB 型僱用制度。講求能力與實力的 Job 型僱用制度,特點是:以「個人」為中心工作目標是為了提升自身的市場價值透過轉職與績效考核,能獲得職位上的晉升與薪資提升有明確的職務內容,累積專業能力。
美國喬治亞州眾議院通過「禁止18歲以下跨性別者進行性別重置手術」
美聯社報導,3 月 16 日,喬治亞州 (Georgia) 眾議院批准了一項法案,此法案將禁止 18 歲以下跨性別者進行大部分的性別重置手術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以及賀爾蒙替代療法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ies)。在此項法案下,醫生可執行的治療為開立藥物以延後跨性別青少年的青春期發展。另外,眾議院委員會對此法案提出修改,讓起訴進行相關跨性別治療的醫生變得更加容易,並可能面臨刑事告訴。因此,此法案將回到參議院以進行相關辯論。美國深南部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州議員 —— 民主黨的卡拉。德倫納 (Karla Drenner) 說:「我想對所有可能會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的孩子們說,請不要失去希望,請不要放棄,請不要自殺。」對於此法案若通過後,可能致使跨性別青年的自殺率提高表示了擔憂。「這個世界是值得的,我們需要你。」這被視為美國保守派針對跨性別群體而提出的眾多法案之一,除了在各州皆有類似針對跨性別醫療權益的提案,也有針對禁止跨性別運動員或是禁止變裝表演 (Drag) 的法案在各州出現。目前,密西西比州 (Mississippi)、猶他州 (Utah)、南達科他州 (South Dakota)、愛達荷州 (Idaho) 皆簽署了類似的法案。3 月 2 日,田納西州 (Tennessee) 不僅通過了禁止提供跨性別醫療保健的法案,更簽署了全美第一項禁止在公開場所進行變裝表演的法案。3 月 17 日,肯塔基州 (Kentucky) 眾議院也通過了禁止跨性別醫療照護的法案,在其中,甚至包含了將允許學校的教師拒絕以跨性別青少年認同的代名詞來指稱他們,並要求教師必須向父母揭露與學生之間有關性傾向認同或性別認同的對話。這項法案目前已提交給尋求連任的州長 —— 民主黨的安迪。貝希爾 (Andrew Graham Beshear)。阿肯色州 (Arkansas) 及阿拉巴馬州 (Alabama) 的禁令則被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人權戰線 (Human Rights Campaign,HRC) 指出,今年光至 2 月底就已有至少 150 條針對跨性別群體的法案被提出,是單一年中最高的紀錄。
編織遺愛 美國媒合平台為你穿針引線,縫補喪親之痛
安妮 (Annie Gatewood) 與姐姐盯著兩件毛衣,手足無措。毛衣是她們的母親凱倫 (Karen Sturges) 生前預計要親手製作,送給五位孫子的禮物。但,命運對凱倫有其他的安排 —— 她被診斷出淋巴癌,只來得及織完三件毛衣便去世了。凱倫留下的兩件未完成品似乎只能徒增姐妹倆的悲傷,因為她們沒有傳承到母親的手藝,對針線活一竅不通。時間來到喪母一年後的夏天,安妮遇到了莎拉 (Sarah deDoes), 她與安妮同樣住在美國緬因州,並願意為安妮編織母親未完成的禮物。被收起來的毛衣像種子,在經歷寒冬與暖春的等待後,似乎也有了茁壯的力量。莎拉的巧手不僅編織了毛衣,也補了姐妹心中因母親與毛衣而留下的空缺。看著潔白毛衣上那幾隻小小的貓頭鷹,安妮的眼淚就撲簌簌地掉了下來。因為這次的經驗,莎拉也開始為自己的下下一代製作衣服。即使自己年事已高,她也不擔心自己可能會來不及親手縫完禮物。如果時間真的那麼無情,她也很篤定,有人會溫暖地接過她手中的針線,為她的愛好好地作結。安妮與莎拉如何能夠那麼幸運地遇上彼此呢?這背後的功臣是安妮的友人梅西 (Masey Kaplan), 以及她所運營的「未竟之事」(Loose Ends)。梅西與另一位創辦人 —— 珍 (Jen Simonic) 所開辦的「未竟之事」, 是一個替未完成的針織品找到自願針織者的媒合平台。當親人去世,卻留下未完成的針線活,人們就能在此平台上發起計畫,擔任計畫委託人 (project holder), 而梅西與珍就會透過「未竟之事」平台,居中穿針引線,替委託人找到稱為「完成者」(finisher) 的志工編織者。「未竟之事」是個完全免費的平台。在開辦初期,計畫委託人唯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來回寄送針織品的運費。但因為「未竟之事」的名氣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多志工登記成為完成者,計畫的委託人與完成者雙方皆在同一座城市的機率也變高了,計畫委託人甚至可能不用支付運費。時至今日,「未竟之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與澳洲等 23 個國家都有使用者,完成者也遍及全球。梅西與珍分享,她們之所以會開辦「未竟之事」, 是因為作為擁有豐富經驗的針織者,她們時常會收到各方親友的委託,希望她們協助縫完已故親人所留下的未完成品。安妮便是其中之一。在籌備「未竟之事」的期間,梅西剛好得知安妮為了母親所留下的毛衣而苦惱的事,於是她順手推舟,讓安妮與莎拉配對成為委託人與完成者,她們也因此開啟了平台的試營運。 表面上,「未竟之事」的受惠者似乎只有計畫委託人,但實際上,完成者的收穫似乎也不少。尤金妮亞 (Eugenia Opuda) 在聽到「未竟之事」所肩負的任務後,很快就登記成為完成者。十幾年前,她的母親也去世了,當時的她同樣只能手足無措地看著母親留下的未完成品。因此,對於親人離世時,那種面對遺物的無力感,她特別能感同身受。她所配對到的第一個案子恰好也是一名母親所留下的被子。委託人是喪母的三個孩子,他們有個請求:即使母親的針鉤得不完美,仍希望可以盡量保留母親經手過的部分。於是,尤金妮亞在被子上做了一個小小的記號,讓發起人可以輕鬆地辨識出哪些地方是她的手藝,哪些部分又是他們母親的成品。在這件被子完成後,尤金妮亞希望委託人可以知道他們的母親有多愛他們。而,她不僅完善了委託人與母親的愛,十幾年前自己經歷喪母時所感受到的傷口與空洞,也一針一線地補上了。珍認為,喪失親人是生命中的必經之痛。不論人們的信仰、國族、年紀、性別為何,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或迴避這份苦難。但也因為這種普世性,所以「未竟之事」平台上才會有那麼多不計時間與金錢成本的完成者願意挺身而出,幫助計畫委託人縫上裂痕。 「未竟之事」的兩位創辦人 —— 梅西與珍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發起人可以使用這個平台,或許這意味著,有了越來越多人伸出援手,也可以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表達自己的哀傷與需求。
「非法移送烏克蘭兒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丁發出逮捕令
路透社報導,3 月 17 日,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 發布對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的逮捕令,指控其犯下從烏克蘭非法遣送數百名兒童的戰爭罪。這項法律舉措意味著,若普丁踏上 123 個國際刑事法院成員國的領土,這些成員國皆有義務逮捕並移交普丁至海牙受審。普丁是繼蘇丹的奧馬爾。巴希爾 (Omar al-Bashir) 以及利比亞的穆安瑪爾。格達費 (Muammar Gaddafi) 之後,第三位被國際刑事法院發布逮捕令的在任總統。然而,這是 ICC 首次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領導人發出逮捕令。國際刑事法院的聲明中表示,普丁應對「非法驅逐兒童,以及將兒童從烏克蘭被占領區非法移送至俄羅斯聯邦的戰爭罪」負起責任。莫斯科對於任何俄烏戰爭的有關控訴皆一概否認,克里姆林宮指 ICC 的判決為「無法律效力的」, 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 (Dmitry Peskov) 則聲明 ICC 提出的控訴是「離譜且無法接受的」。烏克蘭政府授予了國際刑事法院在烏國領土上的司法權,但俄羅斯、烏克蘭、美國,及中國皆並非 ICC 的成員國。國際刑事法院並沒有獨立下轄的警力或是部隊,而是依靠成員國而進行逮捕。美聯社便指出,由於莫斯科並不認可國際刑事法院的司法權,這項逮捕令的實際效力相當有限。但,仍會對普丁造成一些壓力,限制他能夠毫無顧忌前往的國家。同時,ICC 也發布了對俄羅斯聯邦總統辦公室的兒童權利專員 —— 瑪麗亞。利沃娃–貝洛娃 (Maria Lvova-Belova) 的逮捕令。美聯社曾有相關報導指出,貝洛娃在 2022 年 10 月份參與了綁架烏克蘭孤兒的犯行。烏克蘭的人權監察員魯賓內茲 (Dmytro Lubinets) 表示,根據烏克蘭的國家資訊局 (National Information Bureau) 數據,仍有 16226 名兒童被非法移送出境,而烏克蘭至今已設法帶回 308 名兒童。
水底下的無聲疫情 向日葵海星將列入「瀕危物種」
3 月 16 日,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NMFS) 提議,將向日葵海星 (Sunflower sea star, 學名為 Pycnopodia helianthoides) 列為瀕危物種之一。向日葵海星是首例提議被列入《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EA) 的海星,將徵求社會意見 60 天,並在一年內做出最終決定。向日葵海星的尺寸如披薩那樣大,有多達 24 隻腕足。除了是體型最大,同時也是移動速度最快的海星之一。過去十年以來,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症狀 —— 海星衰弱症候群 (或譯為海星消耗綜合症,Sea Star Wasting Syndrome,SSWS) 在北太平洋沿岸盛行,如蔓延的野火般,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都有此疾病的蹤跡。海星衰弱症候群會使海星的四肢扭曲、組織開始腐爛萎縮,甚至完全瓦解,只剩下一團黏糊。至今已有二十種海星受到此疾病的威脅,自 2013 年以來,約 50 億隻向日葵海星 (約佔全球分布的 9 成) 因而死亡。國家海洋漁業局的海洋生物學家洛瑞 (Dayv Lowry) 表示:「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證據能確定一種特定的病原體 (導致 SSWS)。」「這種疾病 (海星衰弱症候群) 影響如此廣泛,甚至遍及了這麼多不同種的海星,老實說,讓我非常驚訝。這就像是,有一種疾病會攻擊各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傑森。霍丁 (Jason Hodin) 說,「自從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疾病爆發已經過了十年,但我們仍然不曉得它是什麼。」相較於 2019 年在人類社會中爆發的新冠肺炎,生物醫學研究人員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進行基因定序,研究學者對於在水底下發生的這場海星流行疾病,至今仍未有充分了解,對於在海星身上可能攜帶哪些病原體也所知甚少。2022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伯頓 (Andrea Burton) 提到:「很明顯的是,在更加溫暖的條件下,這種疾病的影響會加劇。在較為溫暖的南方區域,也會出現更嚴重的海星死亡現象。」《紐約時報》報導,曾參與向日葵海星生態審查的生物學家薩迪。賴特 (Sadie Wright) 也認同此觀察,表示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海洋溫度升高,間接地使向日葵海星在面對流行病的爆發之下,生存條件又更加嚴峻。向日葵海星 (Sunflower sea star, 學名為 Pycnopodia helianthoides) 尺寸如披薩那樣大,有多達 24 隻腕足。除了是體型最大,同時也是移動速度最快的海星之一。海星衰弱症候群 (或譯為海星消耗綜合症,Sea Star Wasting Syndrome,SSWS) 會使海星的四肢扭曲、組織開始腐爛萎縮,甚至完全瓦解,只剩下一團黏糊。至今已有二十種海星受到此疾病的威脅,自 2013 年以來,約 50 億隻向日葵海星 (約佔全球分布的 9 成) 因而死亡。盛行於北太平洋沿岸,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都有此疾病的蹤跡。國家海洋漁業局的海洋生物學家洛瑞 (Dayv Lowry) 表示:「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證據能確定一種特定的病原體 (導致「海星衰弱症候群」)。」「這種疾病 (海星衰弱症候群) 影響如此廣泛,甚至遍及了這麼多不同種的海星,老實說,讓我非常驚訝。這就像是,有一種疾病會攻擊各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傑森。霍丁 (Jason Hodin) 說,「自從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疾病爆發已經過了十年,但我們仍然不曉得它是什麼。」
「肌肉不會背叛你」重訓是聰明慢老的終極策略
重量訓練 (weight training) 過去被視為是《魔鬼終結者》主角阿諾。史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或《藍波》主角席維斯。史特龍 (Sylvester Stallone) 這類「肌肉男」專屬的健身運動,但其實重訓是「聰明慢老」的終極策略,有著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骨質密度、燃燒更多脂肪等健康好處。近年來吸引愈來愈多女性和長者加入。專家表示,重量訓練、阻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 對身體好處說也說不完,有如一張健康保險,還有降低憂鬱症狀的額外好處。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 說法,肌肉強化活動有助於維持日常任務的執行力,並減緩與衰老相關的骨骼和肌肉流失速度。鑑於停經婦女是骨骼疏鬆的高危險群,這類訓練是保持骨質密度的關鍵。私人教練普羅瑟 (Lewis Prosser) 說,「從長壽觀點來看,重訓或許是最好的鍛鍊模式」。他說,「肌肉量愈多,活得就愈好。隨著年歲增長,足夠的肌肉量能防止跌倒以及意外,同時能增強骨骼和關節」。愈來愈多女性發覺重訓的好處,不僅時裝模特兒挨餓大暴瘦風潮逐漸式微,健身房內的啞鈴區也愈來愈「女性友善」。這樣的趨勢從照片分享平台 Instagram 上,附有主題標籤 #girlswholift (練重訓女生) 的貼文達 3,190 多萬筆可見一斑。從槓鈴開始做起 一步一腳印是勝利關鍵演藝圈中,奧斯卡金獎得主艾瑪。史東 (Emma Stone) 為電影《樂來越愛你》勤練硬舉,練出苗條但緊實的舞者身材;英國女星愛蜜莉。布朗 (Emily Blunt) 為了讓自己在《明日邊界》中狂殺外星人的角色更具說服力,將重訓加入她每天兩個半小時的體能訓練。就算不是為了工作需要,連向來骨感的「貝嫂」維多利亞。貝克漢 (Victoria Beckham) 也都成為舉重一族。維多利亞。貝克漢過去靠嚴格飲食控制保持體態,運動也都著重在有氧運動。她承認「過去對重訓有些害怕,現在才發現我超愛的」, 一週能練上五到六次,「如今肌肉線條更好看了」。當然,「瘦」的壓力並沒有完全消失,但重點已經有所改變。愈來愈多女性開始明白,就健康而言,「一步一腳印」才是勝利關鍵,身體上的變化講求的是細水長流,而非拚立即見效。而身體好了,自然而然就能增強自信。健身教練雷納德 (Jenny Leonard) 表示,「正向的改變,會從槓鈴逐漸擴大到生活其他領域」。曾入圍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BAFTA Awards) 的女星席拉。漢考克 (Sheila Hancock) 是這類改變的最佳見證,她打破舉重是「年輕人」專屬健身型態的迷思,80 多歲起開始投入這項運動。她說,有一次她搭飛機發現,自己舉起手臂,要把行李放入置物箱時有困難,讓她發現光做有氧運動還不夠,而有了重訓的想法。她一開始只能抬舉無負重的槓鈴桿,經過多年訓練,89 歲的她如今已能舉起與健身房其他男性相同重量的槓片,還一舉反轉老年人常見的肌肉萎縮問題。「舉重讓我恢復了一度失去的肌肉。我二頭肌回來了,我下臂增強。有些人舉重是為了讓身材緊實,而我只想隨著年歲漸長維持體力。一個人變老不見得要變弱,我就是鐵證。」71 歲素人柯瑞梅 (Sybil Kretzmer) 也是見證人。她拇指的關節炎原本嚴重到連裝了食物的盤子都拿不起來,如今肩推可以推 10 公斤槓片、硬舉可舉 50 公斤重量。她承認,三年前她加入健身行列的時候純粹是虛榮心作祟,心裡只想要有健美體態,但這些年下來她更多了旅行觀光的信心和體能,「也因為體力跟得上,能跟年紀輕很多的朋友一起出遊」。當然,一開始接觸重訓,看到這些器材說不被嚇到是騙人的。然而,奧斯卡影后珍妮佛。勞倫斯 (Jennifer Lawrence) 前貼身教練達爾頓。王 (Da lton Wong) 表示,「重訓並不代表你得抬舉很重很重的槓片,只要重到讓你覺得有挑戰性即可」。事實上,你甚至不需要從舉重做起,利用本身重量的徒手阻力訓練 (bodyweight resistance) 或買條彈力帶 (又稱阻力帶) 便已足以收效。女性也不用擔心重訓會導致身材「變壯」, 因為要練成像「阿諾」年輕時的身材難度極高,大部分人平常運動的強度基本上都練不出來。有研究佐證,舉重是對健康最有益的運動之一。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的研究指出,60、70 歲民眾一週重訓一到兩次,癌症以外的所有死亡風險可降低 9% 到 22%; 同時從事肌肉增強運動和有氧活動的人,死亡風險則可降低 47%。
末日未臨,徒留悲劇 東京地鐵沙林事件
千禧年前夕,關於「末日說」的預言,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然而,卻也有一個新興宗教,提前讓世界末日成了人間煉獄。1995 年 3 月 20 日,新興宗教奧姆真理教組織,分別在東京地下鐵的三條路線,釋放沙林神經毒劑,造成 13 人死亡、6 千多人受傷。「那是個沒有任何不同的早晨」, 作家村上春樹在《地下鐵事件》寫道。就和普通的上班日一樣,車站裡除了睡眼惺忪的上班族,也有準備今天的考試,埋頭在書裡的學生,甚至是在車上閱讀報紙的老人們。一切看似如此平凡的車站,直到幾名手持奇怪包裹與雨傘的人進入月台,分別坐上不同的列車,用雨傘戳穿裝有「沙林」液體的容器後,一股濃烈的氣味瀰漫開來,車上的人們的到喉嚨和眼睛開始感到灼痛,呼吸變得困難,接著,人們開始倒地、哀嚎和失去意識。這一天,成了日本最黑暗的一天。沙林毒氣 (Sairin) 有可怕?作為最致命的毒氣之一,沙林早年作為殺蟲劑使用,被發現具有戰爭價值後,便進一步開發成武器;它雖然無色、無味,卻是毒性極強的神經毒劑,受害者往往在沒有感覺的情況下吸入或是接觸而產生痙攣、嘔吐等症狀,最後因神經系統被破壞死亡。因為沙林毒氣的毒性是氰化物的 20 倍多,只要少量就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又被稱為「窮人的原子彈」。在奧姆真理教成功開發自製沙林毒氣後,他們策劃了多起使用沙林毒氣的犯罪事件,目的很簡單,即是為了在末日之前,顛覆日本政府,獲得真正的永生。麻原彰晃是誰?在外人看來,他或許只是個一心只想斂財、騙色的教主,然而他的野心,卻是要成為日本的國王、打造以奧姆真理教為中心的「理想國」, 並宣稱世界末日即將到來,唯有信奉他的教徒可以倖免於難。透過麻原彰晃的三寸不爛之舌,奧姆真理教在日本的勢力急速擴張,並在 1989 年後武裝化,隔年組建「真理黨」參與眾議院選舉,主打「廢除消費稅、醫療和教育改革」等口號,結果不只全員落選,獲得的票數也僅僅只有 1783 票,也就此埋下麻原彰晃想要用武力推翻政府的導火線。1995 年的東京地鐵殺人事件爆發後,麻原彰晃被逮捕入獄,並於 2018 年執行死刑;2012 年最後一名事件逃犯也宣布落網,不過直到死刑執行之前,麻原彰晃始終聲稱所有案情揭是弟子所為,與自己無關。當局擔心其遺骨會變成信仰對象,目前麻原彰晃的遺骨仍被保管於東京拘置所。2000 年,奧姆真理教宣布破產並改名為阿雷夫「Aleph」(アレフ);2020 年,日本最高法院判決阿雷夫須對奧姆真理教造成的一系列事件的受害團體賠償 10 億 2500 萬日圓,但直至今日,阿雷夫都尚未回應。東京地鐵殺人事件相關事件的遺屬,或許也仍未從傷痛中走出來,而因新興宗教導致的悲劇,在安倍晉三遇刺受害後,依舊是日本社會難以解決的議題。
習近平與普丁即將會面 中俄共同簽署「重要的雙邊協議」
美聯社報導,3 月 20 日至 3 月 22 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將前往俄羅斯,此舉是中方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訪問俄羅斯,更被視為對普丁的支持。3 月 17 日,中國及俄羅斯兩國皆發表了此項出訪行程。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表示是「應普丁的邀請」, 同時也聲明,習近平和普丁將就「進一步發展俄中全面的夥伴關係和策略交流」進行討論,並「深化俄中於國際場合的合作」。另外,兩方領導人將會簽署「重要的雙邊協議」。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俄關係的影響及重要性將遠遠超出雙邊關係的範疇。」中國方面先前曾表明,會與俄羅斯建立「無限制」的友誼,並拒絕譴責莫斯科的軍事入侵行為。同時聲稱,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該被尊重。北京也譴責了西方對俄的制裁,以及北約 (NATO) 和美國對俄羅斯的挑釁行為。3 月 16 日,中國的外交部長秦剛和烏克蘭的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列巴 (Dmytro Kuleba) 在電話上進行通話。對話中,中方對長達一年的俄烏衝突表示擔心,並提議與莫斯科就解決方案進行談判。秦剛與庫列巴的對話中提到,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也致力於促成和平的談判,並呼籲國際社會應為和談創造條件。」而烏方的庫列巴則表示:「我強調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所提出的和平方案 (Peace Formula), 以及該方案對於終結軍事入侵和恢復烏克蘭和平的重要性。」
「污染已影響了地質」巴西綠蠵龜產卵地發現「塑膠岩石」
路透社報導,巴西的一座火山島上發現了由塑膠碎片而形成的岩石,後續研究指出,這顯示了人類的污染已經深入影響了地質學的構造。特林達德島 (Trindade Island) 距離巴西東南部的聖埃斯皮里圖洲 (Espírito Santo) 有 1140 公里遠,同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綠蠵龜 (Chelonia mydas) 保護區之一,每年有數千隻綠蠵龜前來此地產卵。島上唯一的居民是巴西海軍的成員,在島上設有基地並保護這些築巢的海龜。巴拉那聯邦大學 (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aná) 的地質學家 —— 桑托斯 (Fernanda Avelar Santos) 和團隊對發現的膠礫岩 (Plastiglomerate) 進行了化學測試,並指出,這種岩石是由沉積顆粒、其他碎片的混合物和塑膠相結合而形成。桑托斯表示:「這個發現十分驚人,因為污染已經影響到了地質。」研究團隊也提出這些塑膠材質的來源為何,「我們發現 (塑膠汙染) 主要來自漁網,這是在特林達德島上非常常見的碎片。」桑托斯說,「漁網先被洋流拖曳並堆積在海灘上,而當氣溫升高,這些塑膠製品會被融化,並嵌入海灘的天然沉積物中。」尤其,發現這些塑膠岩石的所在是綠蠵龜保護區,有著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我們討論了那麼多人類世 (Anthropocene) 的議題,這就是一個具體的代表。」意指,我們可以從人類行為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而劃分出一個地質時代。「污染、海洋中的垃圾,和隨意傾倒在海洋中的塑膠廢料,正在成為地質的一部分...... 這些都會被保存在地球的地質記錄中。」特林達德島 (Trindade Island) 距離巴西東南部的聖埃斯皮里圖洲 (Espírito Santo) 有 1140 公里遠,同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綠蠵龜 (Chelonia mydas) 保護區之一,每年有數千隻綠蠵龜前來此地產卵。我們可以從人類行為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而劃分出一個地質時代。根據巴拉那聯邦大學 (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aná) 的地質學家 —— 桑托斯 (Fernanda Avelar Santos) 所述:「我們討論了那麼多人類世 (Anthropocene) 的議題,這就是一個具體的代表。」「污染、海洋中的垃圾,和隨意傾倒在海洋中的塑膠廢料,正在成為地質的一部分...... 這些都會被保存在地球的地質記錄中。」在巴西的一座火山島上發現了由塑膠碎片而形成的岩石,這種岩石是由沉積顆粒、其他碎片的混合物和塑膠相結合而形成。「我們發現 (塑膠汙染) 主要來自漁網,這是在特林達德島上非常常見的碎片。」桑托斯說,「漁網先被洋流拖曳並堆積在海灘上,而當氣溫升高,這些塑膠製品會被融化,並嵌入海灘的天然沉積物中。」
北韓飛彈、中國漁船來攪亂 日韓領導人會面如「寒冬後迎來櫻花」
3 月 16 日,日本與南韓兩國領導人時隔 12 年之久舉行峰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Fumio Kishida) 與韓國總統尹錫悅 (Yoon Suk Yeol) 於東京會面。同樣於 3 月 16 日,北韓政府在峰會開始的幾個小時前,發射了洲際彈道飛彈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le,ICBM)。而日媒 NHK 報導,四艘中國政府船隻駛至釣漁臺列嶼附近,日方海警隊出動巡邏船,並警告中方船隻離開日本的領海。路透社報導,中國外交部於 3 月 16 日反駁了日本對東海水域的領土主張,並稱日方此舉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從北韓及中國的軍事反應,可以推敲此次日韓會面不僅涉及兩國的雙邊關係,更涉及了亞太島鏈的盟友建立。《華盛頓郵報》便指出,這一次的高峰會談對美國相當重要,尤其拜登曾強調「志同道合」的盟友對於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穩定有重要的作用。這次日韓會談針對經濟、區域安全,及兩國間的歷史爭端提出了主張。韓國貿易部長李昌洋 (Lee Chang-yang) 表示,日本已同意在此次高峰會談後取消對韓的出口管制,其中包含了用於電視、手機螢幕,以及製造半導體的原料。而南韓方也會撤回對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的申訴。除此之外,日本與韓國將恢復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定期訪問,也將加強文化交流。美聯社指出,日本和韓國長期以來,在二戰期間的殖民統治及慰安婦等議題上有所分歧,但在北韓與中國的威脅大幅增長之下,日韓也必須在歷史矛盾上找到對話的基礎。3 月 16 日,岸田文雄重申,日本將遵守 1998 年兩國之間的聲明,該聲明中提及,日本對殖民統治期間給韓國造成的「重大損害及痛苦」表示「深切反省和衷心的道歉」, 並稱這次會晤是重建兩國安全及經濟關係上的「一大步」。
中國類ChatGPT模型「文心一言」訓練不足 百度股價重挫
中國百度 16 日下午在北京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李彥宏出席及百度技術長王海峰共同出席。會中首度公布自行研發的類 ChatGPT 模型「文心一言」, 並展示在多個不同情境下的綜合能力。綜合界面新聞、第一財經、IT 之家等媒體報導,李彥宏表示,「文心一言」的使用情境主要包含文學創作、商業文案創作、數理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態 (multi model) 建構。至於影像生成則因成本較高,現階段還未對所有用戶開放,未來會逐步導入。李彥宏表示,「多模態」是「生成式 AI」明確的發展趨勢,未來隨著百度多模態統一大模型的能力增強,「文心一言」的多模態生成能力也會不斷提升。然而,李彥宏在現場也多次提及,這類大語言模型還遠未到發展完善的階段,有賴藉由真實用戶回饋而逐步反覆運算並升級。原本市場預期「文心一言」發布後將會拉抬百度股價,但今天發布後不久,百度在香港股市的股價隨即跳水,一度重挫 10%, 收盤跌 6.36%, 報港幣 125.1 元。華爾街日報此前報導指出,在「文心一言」發布前一週,百度仍在加緊趕工。知情人士表示,「文心一言」仍在接受數據訓練,部分員工則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造一款功能完善的產品。
撥開白內障雲霧 全球首例國王企鵝植入人工晶體
CNN 報導,3 月 14 日,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 (Jurong Bird Park) 表示,三隻年長的國王企鵝 (King penguin) 以及三隻洪堡企鵝 (Humboldt penguin) 接受了白內障手術,其中三隻國王企鵝植入了人工水晶體,為全球首例。野生動物保育集團 (Mandai Wildlife Group) 的獸醫表示,這項手術是兩個月前進行的,目前三隻企鵝的恢復狀況都良好。「我們發現到牠們眼睛混濁,四處走動好像看不清眼前的東西。」獸醫艾倫。拉西迪 (Ellen Rasidi) 說。除了白內障手術,其中三隻國王企鵝更植入了人工訂製的水晶體。這些人工晶體於德國耗時兩個月製作,必須要經過精準的測量才能符合每隻企鵝的眼睛。「作為體型較大的物種,國王企鵝的眼睛較大,也因而較能穩定水晶體的位置,所以我們才決定要進行這次手術,來幫助牠們改善視力。」獸醫眼科醫生格拉迪斯 (Gladys Boo) 表示,這項手術是「獸醫學的一大里程碑」。在手術恢復期間,企鵝們不能下水,同時要每天點兩次眼藥水。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及獸醫都觀察到,手術後企鵝的「反應能力和活動水平有所提高」, 代表企鵝們對新的人工晶體適應良好。
推行OPEN DATA專區 故宮典藏品圖檔遭外流至淘寶
CNN 報導,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有多達 10 萬張典藏品的圖檔被外流至網路上,其中,有些出現在中國購物平台 —— 淘寶上,以不到 1 美元的價錢出售。此次外流事件發生在 2022 年 6 月,由於故宮推行數位典藏,希望能開放 OPEN DATA 專區,在加速公開高畫素圖檔時,承辦人員誤以公開系統進行轉換作業,才會讓原始高階圖檔有機會遭到擷取。3 月 14 日,故宮表示,已和淘寶聯繫,以防止圖片繼續被散播。「我們正在進行調查,並已聘請律師向淘寶提出知識產權和損害賠償的相關問題。」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說。數位資訊室專門委員陳中禹表示,由於轉檔需要時間,若圖檔在公開的系統留存一定的時間,便可能讓有心人士以局部截圖的方式獲取,並再透過軟體依序拼湊。故宮方目前已對承辦人員進行調查且做出懲處,而也已針對外流至淘寶的情形,對平台提出智慧財產權受損的立場,要求以最快速度下架相關商品。
讓抖音畫下休止符?拜登政府要求TikTok與中國母公司脫鉤
路透社報導,3 月 15 日,美國抖音 TikTok 證實,拜登政府提出將可能在美國全面禁止該應用程式,除非,TikTok 公司的中國所有者出售所持的股份。這也是美國首次明確提出全面禁用 TikTok 的可能性,而這款應用程式在美國有超過 1 億的用戶。NPR 報導指出,若要讓美國公司收購 TikTok, 將需要中方的同意,因其涉及中國對技術出口所頒布的禁令。例如,「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交互界面技術」都將受到管控,而多年來中方對此提案皆表示反對。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 近兩年來持續針對 TikTok 的數據安全進行審查,想檢視是否美國用戶的資料有可能面臨被洩漏給中國政府的風險。而 TikTok 方則提出「德州計畫」(Project Texas), 將在 TikTok 與北京母公司的員工之間建立起更完善的防火牆,以防止資訊洩漏的可能。「如果目的是為了要保護國家安全,要求中國母公司撤資並不能解決問題。所有權的轉移並不會讓數據流向或是管道增加限制。」TikTok 的發言人歐柏威特 (Brooke Oberwetter) 表示。然而,美國官方仍表示,中國政府可能利用國家安全法來迫使 TikTok 或中國的母公司 —— 北京字節跳動 (ByteDance) 交出美國用戶的敏感資訊,以利於中國的情報蒐集或影響美國民主競選過程等等。《衛報》報導,近來陸續有國家跟進於政府設備上禁用 TikTok 的措施,包含了英國、加拿大、澳洲。2 月時,白宮要求所有聯邦機關在三十天內確保政府的設備和系統不會安裝 TikTok, 另外,有超過三十個州也同樣禁止政府員工在官方的設備上使用此應用程式。然而,這樣的禁令可能會面臨到重大的法律挑戰,以及潛在的政治後果,因為 TikTok 在美國的年輕世代之間受到極大歡迎。
被陰影壟罩的電影業 日本 #MeToo 既是性別也是勞動問題
《日本時報》報導,3 月 13 日,一份調查日本電影產業內性別和勞動議題的報告出爐,調查中顯示,共有 22 人稱曾遭受過電影導演或製片人的性侵害或性騷擾,受害的大多數是女性。這項調查由日本電影計畫 (Japanese Film Project,JFP) 進行,該組織由電影產業內部的工作人員所組成,並試圖提出日本電影業界內的性別不平等、勞動條件不良,以及人才的世代差距等等問題。這項線上調查在 2022 年的 3 月至 6 月期間進行,當時正有許多演員和電影業內的工作人員在 #MeToo 運動的影響下挺身而出。演員石川優實就表示,曾被日本導演榊英雄要求,藉著與他發生性關係來換取電影的角色。2022 年 3 月,至少有 7 名女演員站出來告發榊英雄,表示曾被他性騷擾或性侵。資深演員木下鳳華也被控訴利用權位而性侵兩名女演員。4 月,知名導演園子溫被控訴濫用導演的職權及地位,透過試鏡的機會而性侵多名女演員。這項線上調查總共收到了來自 685 人的回答,其中 302 人 (約 44%) 在額外的欄位中給出了詳細的事件描述。有 49 人表示,他們曾親眼目睹導演或製片人進行性侵或性騷的事件。甚至有 46 人指出,這樣的事件太普遍,以至於「無法全部寫下來」。而在工時和薪資分布上,也明顯的反映了電影產業內的階級不公。調查裡有超過七成的人提出,他們的薪資水平太低,以至於「必須要連續六個月都在工作,沒有一天是可以休息的。」由於在業界裡,導演和製片人通常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為了保住工作,很多人可能根本無法拒絕或是抱怨。JFP 也在調查報告中以數據顯示,從 2000 年到 2020 年,32 個執導大型商業片的導演中,只有一個是女性,僅僅占比 3.1%。
以神之名,在台灣|專訪前攝理教教徒貝爾:「我願做神的新娘,而不是『他』的新婦」
國小時,我曾參加過其他基督教會舉辦的夏令營,營隊結束後,也有持續到那個教會參加主日學、主日禮拜,可是並沒有持續太久,當時年紀較小,週日很愛睡、起不來,就放棄了,但我還是覺得教會很有趣,對耶穌也是很感興趣的。其實,我本來就有打算之後還是可以參加教會,只是沒有想到會是攝理教。及至 2011 年,我當時是高三的學生,下課後在路邊等家人接送,有一個姐姐來跟我搭訕,她給我的感覺與過往接觸到的基督徒氣質很像,散發著溫暖,予人很舒服的感覺,我就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過段時間,他們邀請我參加教會的聖誕節的活動,有戲劇、音樂、舞蹈等表演。我也都覺得很自然,沒有什麼問題。後來,他們跟我說 (教會) 有一個心靈成長課程,聽了可能會對人生有些啟發,更了解時間管理,經營生活等。因為我先前參加的教會,也有類似的聖經教導課程,所以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就去聽了。其實在我那個時代,攝理教傳講的「話語」仍是耶穌,所以當時,我一直覺得這是一般的基督教,這是我沒有發覺的原因。他們是後來漸漸的把耶穌丟掉,慢慢的從耶穌講到「聖三位」: 神、聖靈與聖子,說三位一體其實是分別的三位,講到「聖子」的部分就說,其實耶穌是一個人,當時是聖子使用了耶穌。而到了這個時代,是聖子使用「老師」(鄭明析)。我覺得,教我的講師一直不敢好好的講老師 (鄭明析), 他們會說:「再臨的聖子會使用這個時代的『被差來者』(被使用、差遣來的人) 但他們不會直接說:「那個人就是鄭明析」, 而是說:「你要自己禱告,自己去感受這個時代的被差來者是誰。」可是,(攝理教) 周圍的氣氛就會讓你覺得,那個被差來者就是鄭明析。潛移默化下,就會覺得「對,應該就是他。」而且,在成為正式會員之前,他們 (攝理教) 會告訴你「你一定要禱告確認,你一定要覺得他就是那位被差來者。」所以,有些人禱告後對他 (鄭明析) 仍然一點感覺都沒有,就離開了。我 (入教) 那個時代,鄭老師是在獄中,所以講道的內容是以文字的方式出現。他們說這是鄭老師在獄中寫下來的。但那個數量真的是多到無法想像,每週三、週日、徵五、凌晨...... 感覺他好像整天都在寫這些內容,讀都讀不完,也不知道他怎麼寫出來的。當時,以文字寫下來的「話語」, 內容很有感染力,會教導我們如何過「有愛的生活」, 如何愛聖三位...... 等。但是,當鄭明析出獄之後,講道內容雖然有類似的概念,但更多都是在吹噓自己,我覺得內容與之前文字寫下來的內容很不一樣。原本我預期他出來 (出獄) 後,能夠告訴我們,神是怎麼看待世人,神的心情是什麼,神喜歡什麼... ... 我會很想了解,因為我很期待能更靠近神。可是... 我看著他 (鄭明析) 的時候,我覺得...... 這個人並不是我所等待的人。我覺得他跟耶穌很不像。所以我那時候禱告都會說:「神啊,如果這個人就是彌賽亞,請讓我看出來,請讓我可以接受這件事。」但我禱告了很久,還是無法接受這件事。這個人說未來會跟我們一起生活,可是... 我沒有辦法想要跟他一起生活。我覺得跟他一起生活很有負擔感,也沒有喜歡的感覺;我對耶穌是很喜歡、充滿愛的,可是我沒有辦法喜歡他 (鄭明析), 沒有辦法愛他,這也是我離開的原因。但我當時並沒有跟他們 (攝理教) 說:「我覺得這個人不是主。」說出來的話,就會被抓去「再教育」。「再教育」就是,當你覺得自己對這個信仰,有很多內容不太了解,他們就會說「有很多你可再去看看」當然他們也沒有強迫,只是建議,但自己就會有一種,不這麼做的話,會讓別人難過,所以通常都還是會做。在每一個宗教中都會有「神秘經驗」, 沒有辦法用常人的思考去判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的經驗。我是在還沒有「通過」(正式成為會員) 之前,就開了我並不是很了解,但當時開始有方言禱告,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到我無法說:這是假的。那是一個在很大的感動下,自然而然的禱告方式,我有聽說可以聽懂,也有人可以用方言禱告對話,但我沒有辦法,我可以用方言禱告,但我自己聽不懂我在講什麼。許多人都有,在一般基督教中也有很多人會有,這部分我也不是很明白原因。老實說,我對與神成立「新郎與新娘」的關係,不太抗拒或質疑。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耶穌,所以從「子女」變成「新娘、新婦」的關係,我也覺得還好。但是,大概從 2014 年開始,他們將耶穌、聖子、老師分開來看,並且說「聖子是我們的新郎,我們是聖子的新婦,而老師是是第一個與神立下愛的條件的新婦。」可是,對我們來說,老師是新郎、聖子也是新郎。對聖子來說,我們是新婦,老師也是新婦...... 這讓我非常困惑。我無法覺得他 (老師) 是我的新郎,這是我在信仰中一直很卡住的地方。但我還是繼續我的信仰,因為我身邊的人都很好,他們也非常積極樂觀向上,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也都讓我覺得他們很努力。其實,他們 (攝理教) 並不會明文規定一定要傳道,只是在每個星期的話語中都會提到:「要做神喜歡的事情。」那什麼是神喜歡的事呢?就是你透過生命來讓神感到開心,在話語中會不斷地提及傳道的重要:「如果你與神是夫妻關係,夫妻關係就是要生小孩,就是要結出屬靈的生命,屬靈的生命就是傳道。」所以,其實大家都會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可以加入教會。所以,要加入攝理教的第一關就是:「不能交男女朋友」。我們 (攝理教) 在傳道時,就會儘量找單身的人,因為他們 (男 / 女朋友) 一定會影響你。而這個教會最重要的就是「你與神是愛人關係。」你不能先愛人,要先愛神。此外,他們 (攝理教) 也會首選學生族群,是因為學生比較多時間。他們 (攝理教) 說,學生可塑性比較大,人生還有很大的發展,與神生活的時間可以比較長,畢竟如果開始工作,平常工作很忙,時間壓縮就比較無法來聽三十個論。我那個時後,大概有 50-60 位左右台大學生信徒。因為當時韓國與日本也有很多大學生加入攝理教,韓國方就一直希望我們台灣大學能達成 100 名的宣教。他們的理由是:如果可以讓更多菁英大學的學生加入攝理教,未來在這個世上就可以有更好的見證。通常他們 (攝理教) 會喜歡訂一個數字,依照那個數字來進行一個全體一起聚集的禱告活動,有時候是 40 天,有時候是 70 天。那時,我們為了能夠達成目標,便舉辦了:每天清晨三點多,大家會從各自的家、教會出發到學校,凌晨四點開始一起禱告,一個小時後約五點時,接著聽。當時我們每天都會有 50-60 人甚至 70-80 人,聚集在台大的舊體育館的二樓進行禱告。禱告的內容大概是:「希望神可以回應我們的禱告,希望神可以讓台大有更多的學生來到教會,也為台大曾經有人背叛教會,離開攝理教的罪來禱告......」在台大裡面其實有很多 (攝理教) 教會的教友,通常會是由各教會原本就已經傳道的人,再去學校傳道。方式通常會是:我傳道他,就將他帶到我的教會。所以其實各個教會還是分別管理新進來的人。我們平常在學校的傳道方式,大概是兩兩一組,有時間就互相約一下「要不要去傳道啊」這樣,在台大校園走走看看有沒有哪個人,你對他有一種感動,想要認識他,就跟他傳道。每個人傳道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會說「有活動,要不要來參加?」也有些人會直接說:「有沒有興趣來教會呢?」教會也會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來邀請學生參加活動,之後再將他們帶到教會。一開始,我們是以「台大營隊創意社」的名義向學校租借場地、舉辦活動。在我那個時代成立了一個組織 ——「台大晨型人」, 之後又改名為「台大晨行人」其實都是同樣的。對外的名義是:希望你可以成為一個很正向的人,可以在清晨就起床,從一早起床就可以很好的度過生活。主要運作的方式就是舉辦活動,比方說,在七、八月指考剛考完,我們這群台大的學長姐就會舉辦一些科系介紹的活動,讓還沒加入台大的學弟妹們,更加認識我們。一開始表面上的活動都是很正向的,可以幫助大家認識科系,或是音樂會、腦開發的講座,多多少少會帶到一些聖經、攝理教的內容。可是我們並不會講到太深入的部分,可能偶爾會提到有一位專門教導我們聖經內容的總會長牧師。如果要更加了解,我們就會請當初認識那位高中生或大一新生的學長姊,帶他去各自的教會上聖經課程,學習「三十個論」。老師出來 (出獄) 後開始自己親自證道,大概半年後,我就決定要離開。我感覺這個人應該不是我所相信的彌賽亞。此外,當時我身體也出了狀況。自從加入攝理教之後大概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就開始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手臂會痠痛、腦袋會覺得很累、很想睡覺、眼睛痠痛...... 各種身體出狀況,去很多醫院、做很多檢查也找不出原因。到後期,我的身體已經把我拖垮,我已經沒辦法堅持在清晨禱告,或是做所謂的「信仰的奔跑」, 也沒有辦法再為教會做什麼事情,我真的想要好好的休息。我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決定離開的。我當時和教會的其他女生大概五到七人一起在教會附近租房同住,又稱「信仰之家」, 其實很窮困,生活品質其實不好。我當時便以生活品質不好為由,找了房子就搬出去。我知道他們會想盡辦法聯絡我,所以就辦了新手機,漸漸減少使用舊的手機。此外,我當時有負責教會的一些行政事務,就跟教會說,人手不足,希望有更多人手,等新人開始上手,我才跟指導者說自己不會再來教會了。雖然換了搬家、換手機,但在 FB 上還是有 (攝理教) 臉友,他們聯繫我,要不要再聊聊。但我當時做了更絕的事 —— 交男朋友 (笑), 這是教會非常討厭的事,也是離開的好方法,當攝理教知道你有了男朋友,他們也會開始慢慢排斥你...... 其實我也沒有特別跟他們 (攝理教) 說,而是在離教後,在 FB 上放上了與男友的合照。我本來就想交男朋友,我既然都要離開了,為什麼不趕快交一個男友。重點是,身邊的另一半絕對可以成為精神上的支柱。自己的心裡其實受到了很大的創傷,有另一半可以好好訴苦、傾聽。我對他 (鄭明析) 的性醜聞,其實是最近才比較了解的。在此之前,我對於他被指控性侵,一直相信他是清白的。當時還有「117 禱告」, 這是老師進到那裡 (監獄) 後,因為他在獄中的編號是 1178, 他說這是有神的旨意,因此希望我們可以在清晨一點、下午一點以及晚上七點分別做 3 次的禱告。他們 (攝理教) 會特別教育,為什麼老師會被關。關於對老師的指控 (性侵), 他們說提告的人是來自「跆拳道部門」, 她們都很孔武有力,老師不太可能真的對她們做出什麼事情,而且在審理過程中也有人反悔,整個過程中並沒有實質證據,這是他們 (攝理教) 的講法。但我後來上網查,發現其實不只這一起,原來有數十起這樣的事情。我才很驚嚇,原來從很久以前就不間斷地、從世界各地都有人站出來指控遭到侵害,我覺得這件事對女生來說不是很光榮的事,甚至是很難啟齒的事,而光是願意挺身說出來的人就有這麼多,何況是沒有說出來的人...... 所以我沒有辦法繼續相信。因此,當我看到紀錄片是非常衝擊的,畢竟我也相信 (攝理教) 快七年。對我來說,他 (鄭明析) 本人可能有些問題。但,我不明白的是,這樣的他為何可以帶領這麼多的群眾,為什麼待在他身邊的人可以這麼的好、這麼努力,為什麼大家都願意相信他。這就像有一棵蘋果樹,結出的每一顆蘋果都是好吃的、很甜的,要怎麼相信其實根是壞的、腐爛的。這也是為何大家聽到鄭明析先生有那麼多醜聞,卻依然沒有辦法相信,也無法離開。因為環境太好了,每個人都很熱情,就讓你覺得「不可能吧,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離教後,我沒有再去任何教會,不想再接觸宗教了。我會禱告,我還是相信神、很喜歡耶穌。但我覺得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教會的體制都讓我很有壓力。我現在也不太看聖經,現在禱告的方式也不再拘泥形式,我有什麼樣的煩惱、我覺得很開心、心情想抒發的時候... 基本上我把神當成我最要好的朋友,所有我無法跟人說的話,我都可以跟神說,這就是我現在與神的關係。
引起紐約內鬥的「鵝肝之戰」 法國也來參一腳
法新社報導,2019 年 11 月,前紐約市市長比爾。白思豪 (Bill de Blasio) 簽署了禁售鵝肝法案,裁定強制餵食鴨或鵝迫使其肝臟肥大,以供人類食用是殘忍的。將禁止任何企業銷售、提供甚至擁有鵝肝,此項市政法案後於 2022 年 11 月開始生效。然而,2022 年的 5 月,紐約州內兩個最大的養鴨場和鵝肝生產商 —— 哈德遜河谷 (Hudson Valley) 和拉貝爾 (La Belle) 對此禁令提起訴訟。2022 年 9 月,紐約州最高法院的法官對禁售鵝肝的法案頒布暫時的禁令。於 12 月,紐約州農業部稱紐約市此項法案是「不合理的限制」。2023 年 1 月,現任的紐約市市長,同時也是素食者的艾瑞克。亞當斯 (Eric Adams) 則對州政府農業部提出訴訟,稱其判斷是「武斷且反覆無常的」, 要求恢復在紐約市內禁售鵝肝的法令。鵝肝不僅常見於高級餐廳,也被視為法式料理重要的食材之一。《紐約時報》便報導,法國領事館在禁鵝肝令通過之前曾致函紐約市市議會,希望此禁令不要通過,否則可能會影響紐約市內將近 1300 家有供應鵝肝的法式餐廳。2004 年,美國的加州也曾就是否禁止鵝肝的法令進行投票,當時法國政府方也表達了立場,認為這樣的禁令將會「使法國的傳統受到攻擊」。2012 年,加州仍通過了禁鵝肝法令。生產鵝肝的過程包含了強迫灌食,而目前歐洲有不少國家已經明訂法律表示禁止對動物進行非醫學目的的強迫餵食,例如,奧地利、丹麥、芬蘭、德國、義大利等等。目前歐洲仍在生產鵝肝的國家僅有比利時、保加利亞、法國、匈牙利、西班牙。許多歐洲國家雖禁止生產鵝肝但未禁止進口,印度則是第一個禁止進口鵝肝的國家。
被稱做「世上最孤獨的鯨魚」的虎鯨——基斯卡(Kiska)
NPR 報導,3 月 9 日,被稱做「世上最孤獨的鯨魚」的虎鯨 —— 基斯卡 (Kiska), 於加拿大的海洋公園 Marineland 過世。動物權利組織提出報告表示,基斯卡是死於細菌感染。1979 年,基斯卡在冰島附近的水域被捕後,就一直被圈養在水族館裡,超過四十年。即便於 2019 年 6 月,加拿大議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了《終止圈養鯨魚和海豚法案》(Ending the Captivity of Whales and Dolphins Act), 該法案逐步取消了在加拿大圈養鯨類動物的行為。但,早已經被圈養許久的基斯卡卻不在此限。動物權利組織指出,2011 年,基斯卡產下的五隻幼鯨都夭折死亡,另一隻與牠圈養的虎鯨 ——Ikaika, 也於同年離開,被送往美國的海洋世界 (Seaworld)。當時,海洋世界於法院對 Marineland 提出控訴,認為他們並沒有提供 Ikaika 所需的照顧。鯨魚庇護計畫 (The Whale Sanctuary Project) 表示,基斯卡是北美洲唯一一頭獨自被圈養的虎鯨,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這個致力於要讓基斯卡回到大海的組織說:「研究表明了,虎鯨能夠感受到複雜情感的能力不只與人類相媲美,甚至可能超越人類。很難想像基斯卡多年來每一次失去親人所帶來的悲傷。」2021 年,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基斯卡多次用頭部撞擊水族箱牆面的影片。過往曾擔任基斯卡訓練師的菲爾。德莫斯 (Phil Demers), 現在成為了倡議人士,他說:「我大多的情緒是憤怒,我們過往為了讓基斯卡自由吶喊了多少次?我忍不住會好奇,如果在基斯卡過世後,有一半說 RIP 悼念牠的聲音,能夠在牠還活著的時候替牠發聲,那會怎麼樣?」據鯨魚和海豚保護組織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稱,截至 1 月 9 日,全球至少有 55 頭虎鯨被圈養在海洋公園中。海洋世界 (SeaWorld) 在美國擁有三個海洋公園,圈養的虎鯨數量為最多。
「做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帕德嫩神廟雕塑有望回到雅典
路透社報導,3 月 12 日,英國倡議團體「帕德嫩計畫」(Parthenon Project) 表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的俄爾金大理石 (Elgin Marbles/Parthenon Marbles) 有望回到雅典衛城。前提是,希臘和英國仍未就藏物的所有權達到共識。3 月 7 日,梵蒂岡博物館 (Vatican Museums) 向希臘歸還了帕德嫩神殿 (Parthenon) 中三件已有 2500 年歷史的文物,而希臘則要求他國效法。而目前,倫敦和雅典正就大英博物館所收藏的帕德嫩神殿部分雕像進行協議。《衛報》報導,英國首相蘇納克 (Rishi Sunak) 聲明,會保護這些藏品不被送回希臘,並稱這些原屬於帕德嫩神廟的部分雕塑是英國的「巨大資產」。「幾個世代以來,英國一直在照顧俄爾金大理石。我們的畫廊和博物館由納稅人資助,因為它們是這個國家的巨大資產。」蘇納克表示。除非碰到非常特殊的情況,否則依據大英博物館法 (British Museum Act), 禁止永久退還博物館的任何藏品。目前看來,英國政府並無意修改法律。而希臘方則一再呼籲,這些雕塑應該被永久歸還。儘管雙方在所有權的問題上沒有共識,然而,根據一項長期文化夥伴協議,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仍有望回到希臘,讓俄爾金大理石在雅典衛城博物館 (Acropolis Museum) 展出,也讓帕德嫩神廟的雕塑能「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符合其創作者的願景。」帕德嫩計畫表示。這項協議由希臘的總理,基里亞科斯。米佐塔基斯 (Kyriakos Mitsotakis) 和大英博物館的主席,喬治。奧斯本 (George Osborne) 共同參與討論。而希臘也將提供展品給大英博物館,包括一些在希臘以外從未見過的作品。
「男性避孕藥若問世?」超過七成男性願意服用
《德國之聲》報導,2023 年 2 月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生殖健康創新峰會 (Reproductive Health Innovation Summit) 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男性對男性避孕藥表示強烈的支持。除此之外,女性也肯定男性伴侶會以負責任的態度服藥。這項研究由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資助進行,研究中以來自八個不同國家的 19000 名成年男性為對象,包含了奈及利亞、肯亞、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越南、孟加拉、印度及美國。「我們詢問男性是否想要避孕措施,如果是的話,他們會想要什麼樣的避孕措施?」參與研究的顧問公司,DesireLine 的執行董事,克雷奇默 (Steve Kretschmer) 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有 78% 到 98% 的男性願意服用男性避孕藥。針對女性的想法,克雷奇默則說:「我們也想詢問女性,他們是否相信男性會服用避孕藥,以及,如果男性避孕藥問世之後,會對女性所採取的避孕措施造成什麼樣的改變?」研究結果顯示出,女性對於男性避孕藥的需求和男性一樣高。在越南、奈及利亞以及孟加拉,有約 82% 到 88% 的女性表示,如果他們的男性伴侶提出正在服用男性避孕藥的話,他們會相信男性。男性避孕倡議 (Male Contraceptive Initiative) 的執行主任,瓦赫達特 (Heather Vahdat) 進一步指出,自從 1960 年代女性避孕藥問世之後,社會集體就漸漸忽視了男性在避孕上的責任及角色。「避孕幾乎成為了女性權利的同義詞,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大眾都開始關注起男性避孕藥的可能。」
2023年奧斯卡得獎名單 星光熠熠的多重宇宙
🏆️最佳影片:《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最佳國際影片:《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最佳導演:丹尼爾。舒奈特 (Daniel Scheinert)、關家永 (Daniel Kwan)🏆️最佳女主角:楊紫瓊 (Michelle Yeoh)🏆️最佳男主角:布蘭登。費雪 (Brendan Fraser)🏆️最佳女配角:潔美。李。寇蒂斯 (Jamie Lee Curtis)🏆️最佳男配角:關繼威 (Ke Huy Quan)🏆️最佳原創劇本:《媽的多重宇宙》🏆️最佳改編劇本:《沒有聲音的女人們》(Women Talking)🏆️最佳動畫片:《吉勒摩戴托羅之皮諾丘》(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最佳動畫短片:《男孩、鼴鼠、狐狸與馬》(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最佳紀錄長片:《納瓦尼事件簿》(Navalny)🏆️最佳紀錄短片:《小象守護者》(The Elephant Whisperers)🏆️最佳攝影:《西線無戰事》🏆️最佳視覺特效:《阿凡達 2: 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最佳剪輯:《媽的多重宇宙》🏆️最佳妝髮設計:《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最佳服裝設計:《黑豹 2: 瓦干達萬歲》(Black Panther: Wakanda Forever)🏆️最佳原創歌曲:〈Naatu Naatu〉,《雙雄起義》(RRR)🏆️最佳原創配樂:《西線無戰事》🏆️最佳音效:《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最佳藝術指導:《西線無戰事》🏆️最佳實景短片:《愛爾蘭式再見》(An Irish Goodbye)
預防「壽司恐怖攻擊」 日本藏壽司結合AI鏡頭監測
《日本時報》報導,在一系列針對迴轉壽司餐廳的惡作劇事件後,各家餐廳正在加強食品衛生的控管,以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3 月 8 日,日本警方以企圖妨礙業務為由逮捕三人,其中一人直接從公用的瓶子裡喝醬油,被視為「壽司恐怖攻擊」事件的後續模仿效應之一,同時也是首起遭逮捕的案例。壽司郎 (Sushiro) 的母公司 Food & Life 在股價下跌後,將原先的迴轉輸送帶改為點餐方式。Food&Life 的發言人 Mayumi Hayashi 表示:「我們認為這一系列令人不安的行為是相當嚴重的,甚至動搖了食品服務業的基礎。」另一家迴轉壽司連鎖店,壽司銚子丸 (Choushimaru) 也表示,將在 4 月 26 日前逐步停止輸送帶的運作,63 間分店都將以點餐系統和員工送餐方式進行。而藏壽司則引進了「AI 攝影機」的裝置,以防止任何可能影響食品衛生的惡作劇行為發生。原先,這些攝影機是用來辨識顧客點餐的喜好,和計算消費的盤子數量。而新的 AI 系統則可以辨識出,壽司盤被放回輸送帶上的動作,並自動傳送通知到藏壽司的總部,再由員工進行確認。同時,此 AI 鏡頭也可以辨識出有可疑動作的桌號和座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辭世 享壽88歲
NHK 報導,日本知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於 3 月 3 日辭世,享壽 88 歲。1994 年,大江健三郎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日本繼川端康成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因此,大江健三郎也被稱作「川端康成第二」。在政治立場上,大江健三郎反對武裝日本自衛隊,並倡議應向中國、韓國和其他亞洲鄰國支付戰爭賠款,也因而被右翼派系視為威脅。1994 年,大江健三郎拒絕了日本天皇授予的文化勳章 (Order of Culture), 並聲明:「我不承認任何在民主之上的權威和價值。」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官方網站上,則敘述大江健三郎「以詩意的力量創造了一個想像的世界,生命和神話在裡頭凝結成一幅圖畫,表現出了當今人類的困境。」《紐約時報》指出,大江健三郎的出版社在 3 月 13 日宣布了他的死訊,但沒有具體說明逝世原因以及地點。也提及,大江健三郎筆下所描繪的故事,充滿了帶著政治色彩的憤怒情感,足以代表日本戰後一代的心境。
英國首相蘇納克:中國對全球秩序造成「全面的挑戰」
NBC 報導,3 月 12 日,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 (Rishi Sunak) 表示,中國的勢力擴張正在對全球秩序造成「全面的挑戰」。「以我們觀察,中國近來的舉動是令人擔憂的。」蘇納克說。同時,蘇納克正在美國進行為期三天的高峰會,和美國、澳洲針對北京當局的軍事威脅進行防禦同盟的討論。此次於聖地牙哥舉行的高峰會,是由美國總統拜登,邀請英國首相蘇納克、澳洲總理安東尼。艾班尼斯 (Anthony Albanese) 就「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 進行會面與商討。澳洲預計將取得核動力潛艦,以應對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日漸增長的軍事部署。中方稱此項行為是「明目張膽的核武擴張行為」, 並稱其破壞了區域的和平和穩定。除了軍事上的威脅,蘇納克也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憂心。「中國是英國在經濟利益上的一大威脅。同時,中國也在對整個世界的現有秩序造成全面的挑戰。」雖對中國的軍事擴張表達了立場,但蘇納克表示,在氣候問題和全球的經濟穩定上,仍有空間和中國保持互動。另外,當蘇納克被問及,若中國以武力侵犯台灣領土及主權,英國會採取什麼具體措施時,蘇納克並沒有給出回應。
不再是男性專屬 德國柏林開放女性裸上身游泳
BBC 報導,柏林的女性現在可以在公共游泳池上空裸泳。柏林的地方法院做出一項裁決,提出女性不能裸露上半身游泳,是一種歧視。並表示,往後不分男女,不論任何性別認同,都能夠上空在公共的游泳池游泳。CNN 也報導,這項裁決起因於 2022 年的 12 月,一名女性因沒有遮住胸部,而被禁止進入游泳池。於是,這名女子向柏林市的正義、多樣性及反歧視部門 (the Senate Department for Justice, Diversity and Anti-Discrimination) 提出了投訴。而後,該部門接受了這項投訴,並表示,不論性別皆可在公共游泳池裸露上半身。2021 年已有類似的投訴,是由一位帶著五歲兒子前往游泳池的媽媽所提出。這位媽媽向德國媒體《時代週報》(Die Zeit) 表示,她認為這是一種性別歧視。並說:「對男人或女人來說,胸部都是第二性徵之一,沒有不一樣。但男人可以在天氣炎熱的時候,自由的脫掉上衣,而女人卻不行。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我也這樣教我的兒子。」柏林州政府後續發表了聲明:「由於這項關於歧視規定的投訴成功通過,未來柏林的游泳設施將會以性別平等的方式實施有關規定。」這並非德國首例開放女性上空裸泳。2022 年,哥廷根市與席根市皆通過,公共泳池的女性泳客可以裸上身游泳。《德國之聲》則指出,德國的天體文化 (Freikörperkultur,FKK) 起源於 19 世紀的德意志帝國。1920 年,德國有了第一個天體沙灘,時至今日,德國國內總計約有 60 萬人加入天體俱樂部。
以神之名,在台灣|專訪前攝理教幹部—常青樹小七:「交男朋友會被當作墮落的星星」
小七:當時我在捷運站外面被搭訕,他們 (攝理教) 以邀請我去看「成發」為由,到教會參與音樂發表會。因為我小時候就有去過教會,看到裡面有掛耶穌像,就不疑有他。接著他們 (攝理教) 說有一些關於「心靈成長」的課程,問我要不要聽看看,我當時是學生,時間較多,覺得可以參加看看,就答應了。雖然說是心靈成長,其實就是講解聖經的課程。我原本就有稍微了解聖經新約,內容多是一些神話故事,所以會覺得聖經很難懂,但是他們 (攝理教) 則是會用比較像科學、合理化的方式解釋。小七:比如說,聖經中說很多人活到 300、500 歲,但他們 (攝理教) 會解釋說,其實那並不是依照現在的時間單位來計算;以前的時代,人計算年齡的方式與現在不同,不是用「年」, 算法或單位可能也和現在不同...... 類似像這樣的解釋。有時候,當下聽覺得很有道理,但再去翻閱聖經時,又會覺得好像有點奇怪。因為聖經有說,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不可以增加或刪減的;可是,攝理會說,接下來這些「」都會成為「成約的聖經」, 也就是會再寫一本新的 (聖經)。小七:(攝理教) 裡面有分橫向和縱向:縱向就像是教會的「小組」, 組上面就是「隊」、隊上面是「區」、更上面就是「團」; 橫向則是會分為多個部門,例如會攝影就去幫忙拍照、會音樂就去樂團,會依照每個人的才能參加不同的橫向部門。我自己擔任了大學部女生的隊長,負責管理單一教會裡的女大學生,大概一百多人。我的任務就是要管理他們的信仰。例如,他們這週聽完講道,有什麼感想,可以互相分享,或是打電話關心他們,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也可以幫忙一起禱告,就很像是大姊姊在關心大家。因為大家 (教友) 都散落在不同的大學,可能一週就要去學校看他們、一起吃飯,了解他們學校課業狀況有沒有什麼問題,像是期中、期末考有沒有需要幫忙,或是選課之類的。但其實,我當時也才 21、22 歲,就要管大一和大二,其實非常龐大的任務。小七:其實我待的部門就是「常青樹」, 現在這個部門應該備受爭議,部門的標準就是要求女生身高要 170 公分以上。我加入時,女生大概有 40 到 60 人左右,男生的人數我不清楚,因為 (兩邊) 不會一起聚會。當教會有一些需要唱歌跳舞的場合,就會由常青樹的啦啦隊部來表演;另一個模特兒部門,則是在表演的時候負責走秀。這個部門創立的原因,是覺得身高較高的女生在社會上應該要備受重視,但因為他們普遍都沒自信,所以要好好管理這些人。但老實說,這個部門有點類似「儲備幹部」, 就是...... 可能未來就是要當牧師、傳道師,全職奉獻在教會。未來,你得要全心投入在攝理教。一開始,我的確有想過要朝這個方向發展。因為當時帶我的直屬學姊、指導我的牧者以及在教會內交到的好朋友也都是「常青樹」。而在裡面 (攝理教) 會一直教你:要靠近中心,中心就是這個教會,也就是要跟在牧師旁邊學習。小七:當初他們 (攝理教) 在解釋這個 (常青樹) 是什麼的時候,就很直白地講說:這個是「不結婚部門」喔,是一輩子都要奉獻給主,就像天主教的修女一樣,那你就是不能結婚喔,那你願意嗎?你回去好好禱告,你有感動再來申請。雖然我加入之前有過戀愛經驗,但,不知道耶,就是一個感動。一方面也是覺得...... 好像男生也不是那麼好;也感覺這件事情「很對、很正確、很高尚」而且在裡面 (攝理教) 的說法也不是嚴格地說「你不能交男朋友」, 而是會勸導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就是要好好先學習,就像蘋果一樣,在還沒有熟的時間把它摘下來,就會很酸澀啊;而我們人也是一樣的,等 27 或 28 歲成熟時,再來考慮這件事。小七:其實,這個部門真的蠻被疼愛的。我不是說跟鄭老師 (的關係), 而是指在整個教會當中。因為當時,我是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做了這個決定 (奉獻給神), 加入常青樹。大家都會覺得「哇,你好棒喔,這麼快就可以決定。」在各種聚會大家都會把你推上去,跟大家介紹,「這個是我們教會的誰誰誰啊,他很棒喔」這樣子,自己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常青樹算是一個橫向部門,教會會訂下:要怎麼傳道、舉辦活動,再交由各個階層 (組、隊、區、團) 的人,我們大家就會一起設計、研討,與牧者 (指導者) 一起開會,在哪所大學?要舉辦什麼活動?例如選課講座,或是招生甄試面談,我幫你面談,或是教你怎麼跟教授講話...... 類似的活動都有辦過。攝影部、音樂部...... 每個部門都會有自己的聚會,可能一季舉行一次或不定期。因 (常青樹) 是要最靠近他 (鄭明析) 的想法,所以通常都是直接被教導、管理,老師 (鄭明析) 會寫信給我們,是很特別的,而不是像其他的部門,可能是由牧師來分享。小七:當時會有個可以寫信給老師的信箱,常青樹會被鼓勵多寫信,最常收到回信的除了牧者之外,就是常青樹。 雖然我也才收過 3、4 封,內文都很簡單,就是:我看到信了,繼續努力、禱告傳道這類的。其實,這件事 (附上照片) 在台灣沒有那麼可怕。所謂寫給老師的信件,就像履歷的格式,一定會有一格是「照片」欄位。我們會請教會的攝影部拍攝。如果是 Star (常青樹) 想寫一些比較私密的東西,就會互相幫對方拍照。我自己是沒有拍過,只有拍小禮服,到後期則是主播型,以西裝外套、專業照為主。小七:沒有壓力啦,主要都是自己內心的壓力。就像舉辦一個社團活動、舉辦營隊,行前一定會有壓力啊!會擔心人數不夠,或了解現在各組的狀況怎麼樣...... 這種壓力是一定有的。但是,如果是說傳道上的壓力,可能要看各教會方針吧,如果今年要招募多少人,那大家就為了這個方向努力。沒有達到的話,就再禱告。因為我自己「傳道」很弱,通常是幫忙「管理」, 就是「帶領他們聽課時候的管理」。例如,當有人在聽三十個論課程時,會去關心他們,陪伴他們走完這個課程,會用話語的方式去讓他理解,而不是強迫式的。小七:「管理」的方式也會因每個人的狀況而訂,剛好我帶的那些女生都很乖。其實,大家 (攝理教) 也比較喜歡找單純一點的。因為他們就像白紙一樣,在社會上沒有聽過太多資訊,所以像白紙或海綿一樣,你一講什麼就能吸收,我們就會覺得,這樣的人是比較乖,比較好教導的、引導的。如果是遇到比較固執、比較難教的人,就會找個性相像,或是找相關科系,有共同興趣的人,去跟對方多聊聊。小七:他們 (攝理教) 除了解釋聖經外,其實就和一般教會一樣,會說一些很正面的雞湯話。而裡面 (攝理教) 的人,多是想要正向生活的人,大家都很親切,學歷也都超厲害。例如有牧師是北一女、台大畢業的,教會中也有很多政大的學長姐。所以,內心也會覺得厲害的人這麼多,自己也不能差太遠。大家會想加入攝理教,應該大多數都是抱著想要學習的心態,畢竟要入教就必須要先上完「三十個論」。假設每週都上一堂課的話,至少需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整個「三十個論」課程。所以我會覺得,願意上完這些課程的,其實都是很認真的人。「三十個論」又分成初、中、高階,從教你「如何禱告」, 慢慢到詢問你要不要參加禮拜,再一步步增加你對信仰的體會。等到整個課程都上完後,就會產生:我也願意像大家一樣 (信仰)。小七:生活公約有說「要早起」, 早起的話,每天可以運用的時間就比其他人多了兩三個小時;(攝理教) 也會要求你多運動、身體才會好。不像一般大學生,去跑趴、去夜店玩...... 裡面 (攝理教) 的人都不是這樣的。但相對來說,也是很嚴格,會說宿營不好啊,指稱如果男女關係很亂,就會沒時間好好學習。其實我自己內心也很掙扎,因為在裡面 (攝理教) 和外面世界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像雙面人。例如,(依規定) 在裡面不能穿黑色,但是去上學或上班時,我就會很想穿;或是,(攝理教) 也規定不能咖啡,說是喝多會上癮、對身體造成影響,但我受不了的時候還是會想喝,可能就會私下偷偷喝完再進去 (教會)。小七:我那個時候是自己逃走的。大概到 25、26 歲時,突然覺得壓力很大。原本我都和教會的人一起住,於是我先以需要照顧家人為由搬出來,接著就退出所有的群組。壓力很大的原因在於,在攝理裡面,所有東西都是罪。每一項都是罪,你看電視你有罪,你怎樣怎樣也有罪,無形當中會給自己很多綑綁與約束。尤其是清晨禱告,我根本起不來,自己就會很懊惱,那個時候,早八的課都很痛苦,我有時候就會翹掉。每天都處在煎熬當中,只能一直禱告悔改。不是只有限制行為,就連思想與內心也不能「犯罪」。裡面 (攝理教) 太嚴格了,不能看到路人就覺得他好帥,一般電視劇或流行音樂也不能看、不能聽。所以我們其實很難跟一般人交流。我們不太懂那些 (流行話題), 同樣的,我們講出來的話,也會讓人家覺得...... 好像有點不一樣。也是在那個時候,我交了男朋友。對他們來說 (交男朋友) 等於是回不去了。這樣的人會被當作墮落的星星,被說靈會死掉、會下地獄,而且我還是更上位的人 (常青樹), 就會掉得更深。我男友是別的教會的人,就是他把我拉出來的,因為他覺得攝理是異端。雖然,我們自己 (攝理教) 的人也都知道。但其實,在裡面的人很不屑一般基督教,隱隱約約的會有這樣的感覺:你們就是只是停留在那個 (新約) 時代的人,我們才是可以去更高的天國、去黃金城的人。小七:退出後,他們 (攝理教) 的人有跑到我家,但我沒有開門,因為覺得有點可怕,但他們就會一直按門鈴。當時,我也有收到鄭老師的信。離開時收到的信,我已經不太記得具體的內容,因為是教會姐姐念給我聽的。小七:看完紀錄片確實蠻不舒服的。我不知道...... 可能還是不敢相信吧。就像我說的,教會超嚴格的,是比一般教會更嚴格。所以,相對而言,大家各方面都很嚴謹,但當我們被教導得這麼嚴謹時,就更難去想像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一方面,也不知道怎麼跟其他人講,擔心沒有人可以理解。然後另一方面也會覺得,自己當時的感覺、感受又是真的。我加入的時候,剛好遇到他 (鄭明析) 進去監獄。我們還為了他的刑期一直禱告,當時覺得這些 (指控) 都是假的,都是宗教迫害。雖然現在已經不會再覺得「這是宗教迫害」, 只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相信。有點像,從小跟你說這個東西是藍的,但是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它是紅的。再加上,他 (鄭明析) 出來 (監獄) 後的講道,語感真的很不一樣,脈絡很破碎、很不對勁,不敢相信之前那些東西 (話語) 都是他寫的。現在回想過去那段經歷,很難去界定到底哪個是對的,哪部分是錯的。但,在裡面的人,他們的生活跟人生觀,道德標準和層次都很高,很難去說一個道德標準很高的人,他是錯誤的,也不會覺得當時的生活很不好,我自己是這樣覺得。但是,我知道有些人很累、很痛苦,覺得被這些道德綁架。如果真的要問我感想,我是,真的不知道。
美國維吉尼亞州法官引奴隸時期法律:冷凍胚胎可被視為財產
《美聯社》報導,3 月 8 日,維吉尼亞州的一名法官提出,冷凍的人類胚胎在法律上可被視為財產或動產 (原文作 chattel), 而這項意見有部分是基於 19 世紀,用來控管奴隸待遇的法律。費爾法克斯 (Fairfax) 縣法院巡迴法官,理查。加德納 (Richard Gardiner) 在一起離婚訴訟中,因援引了維吉尼亞州奴隸時期的法律而被批評,他指出當時的法律允許將人類視為財物而擁有或交易。一對離婚夫妻為了兩個冷凍胚胎的使用保管權而告上法院,45 歲的哈妮賴。海德曼 (Honeyhline Heidemann) 想要取用在冷凍中的胚胎,但男方傑森。海德曼 (Jason Heidemann) 表示反對。一開始,法官支持男方傑森,表示由於胚胎不能被買賣,因而,不能被視為「財物和動產」。在此法律依據上,女方哈妮賴無權要求胚胎的使用保管權。然而,女方哈妮賴的律師,克隆菲爾德 (Adam Kronfeld) 提出希望法官能重新考慮此立場後,加德納修改了他的立場。他表示,美國歷史上確實有法律將奴隸視為動產而進行買賣,過往也有判例,針對了奴隸的管理權進行判決。加德納在意見書中寫到,雖然他一開始認定人類胚胎不能被買賣,但,由於現今「並沒有明文禁止人類胚胎的交易,胚胎可能會被定價而售出,所以,胚胎有被視為財物或動產的可能。」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的生殖科技法學者,蘇珊。克羅金 (Susan Crockin) 對加德納的立場表示反感。她提出,人類的胚胎不應該僅僅被視為財物。老道明律師協會 (Old Dominion Bar Association) 的主席,所羅門。阿什比 (Solomon Ashby) 則稱加德納的裁決令人不安,應該有更現代的法源可以依循,而非以奴隸制作為其判決依據。當事人雙方並沒有針對法官援引奴隸時期的法律而發表立場。這項意見並非最終判決,加德納還未對此案件的其他論點做出裁決。
以神之名,在台灣|專訪前攝理教教徒諾亞:「他們把我騙得這麼慘」
國小二年級時,聽老師分享了聖經的故事,就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國小五年級 (2011), 在路上遇到教會牧師傳道,成為開始聚會禮拜。但其實在學校的風氣,大家並不會特意說自己是基督徒,但因緣際會下知道了學校老師也是基督徒,就有主動與對方聊聊,直到國三即將畢業前夕,老師才問我要不要去他的教會看看,我便加入了攝理教。雖然,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那是攝理教。我自己加入攝理教之前就有去其他教會,本來就對聖經有些基本的理解,但其實他們 (攝理教) 比較會找信仰小白 (尚未接觸其他信仰) 傳道,認為他們不了解聖經,對神不了解,會比較好洗腦和下手。在裡面 (攝理教) 很少有從既成教會 (一般教會) 再轉而接觸攝理教。我是基督徒,在加入前已經接受過既成教會對聖經的講解,因此,對攝理來說,我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威脅,是「帶槍」進去教會,算是特例。他們 (攝理教) 有明確的上下關係和系統,當我加入的時候,他們便會將我的資料、興趣與愛好等整理向上報告,他們會針對我的喜好與興趣,找一些興趣與愛好跟我相同的朋友來接近我,例如我喜歡運動,他們就會找喜歡運動的朋友跟我接觸。這些 (背後的安排) 都是拉我進去的朋友私下跟我說的,但攝理只會說:這是神的安排。基督教與攝理教最大的差異就是,基督教強調聖經字義上「最直觀」的解釋,上面寫什麼,我們就信什麼;但是攝理教會有較多的「人的解釋」, 也會「比較貼近人性」, 這便是他們所謂的「科學的論證」, 重視人的解釋勝過字面的意思。在當時,我聽了會覺得很新奇,因為沒有人這樣解釋過。加入後,攝理會要求你要把「三十個論」聖經的課程上完。「三十個論」就是他們宣稱「解開聖經的答案」, 這些課程,對我們這些離開攝理的人來說,就是洗腦課程。每一堂課他們都會一點一滴的洗腦你,說這些都是鄭明析老師親自體會得來的。但我認為,這「三十個論」根本就是抄統一教的。上完三十個論的課程後,最快大概花半年的時間,就會「」正式成為攝理教徒。但是當你接觸過攝理教後,會沒有辦法再回去 (一般的教會), 因為講得東西完全不一樣。而且,我之所以會說是「洗腦」, 是因為他們 (攝理教) 會把你以前學過的東西完全「洗掉」, 會扎根在心理層面,當你聽到這些,心裡就會產生直接的反應,受到制約。這就是為何,在這次事件爆發後,攝理教裡面的人仍然會出來護航,因為他們就是接受這樣的「洗腦」教育。因為我之前就有接觸過基督教,所以聽了他們 (攝理教) 的課後,就覺得哪裡怪怪的,但我也說不出來。當我學到三十個論中的高級課程 ——「再臨論」就直接說:鄭明析老師是再臨的神、再臨的彌賽亞,說他 (鄭明析) 是這個時代的使命者。我心裡會覺得怪怪的,但也不知道怎麼解釋,畢竟他們真的很厲害。而且他們都是「菁英部門」, 裡面幾乎都是台大、政大的博士等,他們的邏輯能力真的很強。其實,因為各個教會的名稱都不一樣,並不會把「攝理教」寫在教會名字上,所以,我一直到參加了各教會聯合舉辦的「CGM 全國排球聯賽」, 看到了曾經帶領我的牧師說「那間是邪教」的教會也有參與其中,才知道原來自己接觸的教會就是攝理教。2022 年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人槍殺,有些新聞提到了兇手是「統一教」的,之後我便上網查了統一教的相關資料,才發現怎麼教義和攝理教的教義這麼像。有一天,原本拉我進去 (攝理教) 的老師主動打給我,他說:「這裡是邪教」時,我就傻住了,腦袋一片空白;他說鄭明析又因為性侵被判刑,叫我自己去網路上看,我才知道鄭明析之前已有許多起因性侵遭指控的案子。老實說,看了之後心裡非常掙扎,跟我們在教會內聽到的都不一樣的。裡面說的都是,他 (鄭明析) 被抹黑、被迫害,甚至也有說這些都是黑社會想要威脅攝理教拿錢。他們 (攝理教) 會威脅我們不能看這些資訊:他們說我們的靈有眼睛,魔鬼會拿劍去刺靈的眼睛,會瞎掉,變成所謂鬼遮眼,就會看不清事實的真相,就會倒楣運、下地獄。我一開始很掙扎,覺得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因為我們在裡面接收到的教育很不一樣。所以,剛開始聽他們 (外人) 說攝理教是邪教時,還是會去為攝理教護航。直到最近紀錄片推出,我才真的清醒,差點把電腦砸了。在一般的教會,如果週日沒去教會,他們 (教會) 也不會多說什麼,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工作,可能要出差、考試之類的。但在攝理教,他們會假藉關心的名義,其實在責罵你、質問你為什麼沒有來;而且他們的標準很高,甚至到變態的程度,他們會互相看、互相監督,四處講你哪一天沒有來 (教會), 讓大家知道你缺席,讓你感到愧疚、自責,有壓力。如果我沒去教會,他們就會來學校門口堵我。他們會佯裝成巧遇,最好這麼巧,每週都會遇到。而且如果第一次一個人、第二次可能人數會變多,都裝得很巧喔,一兩次我覺得還有可能,但三四次,就覺得有點扯,我就先躲在旁邊看,發現他們真的就是在等我,所以我就會留在學校先把作業寫一寫再回家,錯開放學的時間、躲開他們。還有,要遵守「十一奉獻」, 就是,你每個月 (收入) 的十分之一要奉獻給教會。在一般教會,這並不是強迫性的,就算不奉獻,其他人也不會多說什麼,畢竟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一樣。但在攝理教,他們會說,不奉獻就是偷天的行為,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神給我們的。如果你不奉獻的話,就是在偷神的錢,可能會下地獄,因此要悔改與禱告。我最近有聽說,有些人 (信徒) 為了要存錢去韓國的月明洞,就會一直省錢、存錢賺旅費。而且教會也會給壓力:「很難有機會見到神啊」、「大家都有去,你為什麼不去」, 也有聽去了的人說,其實也就是去韓國的教會做義工。他們 (攝理教) 會自己篩選傳道的對象。基本上,不會去找曾接觸過基督教或有在教會做禮拜過的人。但我是特例,當初加入時,他們有問我為何想加入,我說:「我想了解聖經,想找到一間適合我的教會。」他們就跟我保證「這間教會將會是你待的最後一間教會。」我也是因此才待下來的。老實說,他們的這套「三十個論」的確解開蠻多我過去閱讀聖經的疑惑。他們很排外,同時也很自傲。在裡面接收到的觀念便是:「我們就是高人一等」有堂課在談「屬靈」, 就有直言:「我們就是高人一等,我們能領受的祝福也比別人高。」當時,我也有詢問指導者:所以,一般的基督徒就無法領受到相同的祝福嗎?他們就說:每個人能領受的 (神的) 祝福不一樣,而我們就是比別人高。從舊約、新約到現在,他們 (攝理教) 稱現在為「成約時代」:「立舊約、立新約到現在成立約定」; 舊約時代,神與人類是「奴僕」關係,到新約時則是「朋友」, 到成約則是「愛人的時代」, 更加親近。他們 (攝理教) 會扭曲聖經,他們會以這一點要求你去愛神,再用這點直接灌在教祖鄭明析身上,因為鄭明析就是再臨的彌賽亞,所以「我要愛鄭明析」。我們平常的禱告,一般教會會說「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或是耶和華的名」, 但我們會直接說「奉老師 (鄭明析) 的名禱告」。在裡面,男女份際十分嚴明,非常嚴格。在一般教會是男女混坐,但我們 (攝理教) 是男女分開坐,一開始進去很不習慣,但後來反而回到原本教會,也不習慣。我有問過這件事,他們 (攝理教) 的理由是:如果旁邊坐一個女生,就會分心。這聽來也算合理,我也無法反駁。此外,在裡面完全不能看成人片,連想都不能想。所以當我們想去看這樣的東西 (成人片) 時,心裡就會浮現:這是有罪的、看了就是違反神的意,是犯錯。也因為如此,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與障礙。在 (攝理教) 裡面都是跟男生接觸,但高中是男女混校,暑假兩個月我幾乎都在教會,有一次我在問「女牧者」(核心幹部) 一些問題時,被其他男指導者看到,就說,你不可以正面直視女生的眼睛,要悔改、要禱告。不能正眼看 (女生), 交流、對話時只能往地板看。因為在裡面被這樣教育,所以當別人視線看過來時,我下意識就會去躲。但是,在現今社會,如果不看人家,人家會覺得你很沒禮貌,所以 (我) 就會變得恐女、有社交障礙。一般他們會說非攝理教的人是「外邦人」, 你不可以跟外邦人交朋友。只能跟攝理教的朋友接觸,不能跟非攝理教的人接觸。如果有男、女朋友的話,他們會介入、強迫你分手。到一定的年齡才可以結婚,並且只能夠和教會裡的人結婚。在攝理這樣的配婚稱作「祝福式」。首先,內部會舉辦聯誼、茶會,讓教會內的男女認識。教會內有很多配婚制在一起的夫妻,但「祝福式」大概三年才舉辦一次,不是每年都有。此外,我們 (攝理教) 有 316 禱告,下午三點、半夜一點、清晨六點,規定這三個時間要進行禱告,常常造成睡眠周期被打亂,睡眠品質不佳、睡眠不足。裡面許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就會影響思考,所以大家就是這樣被洗腦。其他還有諸如不能穿著黑色,不能喝可樂、吃泡麵,或是聽流行音樂之類的規定。我在教會的期間,也有遇到一些哥哥姊姊突然離開了,他們 (攝理教) 稱那些人為「離教者」, 說他們的生命被撒旦主管了,他們現在就是撒旦、是惡魔...... 把他們講得很難聽。當我追問時,攝理的人就會說:他們性生活混亂、犯了異性的罪,跟其他人交往,亂發生性關係,把他們講得很糟、很慘。我其實沒有看完紀錄片,只有看到第一集而已。對於有待過攝理教的人,應該很少人可以把他整部看完。一個小時的片長,我花了三個小時才看完,一直乾嘔,極度排斥,心理障礙、失眠,吃了東西後就馬上吐出來,算是生病了。看了紀錄片之後,會更不想去面對那些離開攝理的人,不想再面對這一切,也會有心理陰影,光提到攝理等關鍵字,就會不舒服。去教會的原因,其實就是想找一個歸屬感,但現在感覺也回不去了。因為心裡好像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坎。對什麼都很懷疑,即便這個事情可能是真的,也會去懷疑它的真實性,變得疑神疑鬼。對於神的信仰,雖然還是有,但在經歷過這些後,會變得什麼都會去懷疑。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要害我,居心叵測。在裡面我原本這麼相信的人,卻把我騙得這麼慘。回首這一段,我覺得過去就過去了,只是時間和金錢就這樣被浪費了。有些人可能大學就進去,整個青春就這樣賠進去,尤其是擔任幹部的人,應該是會覺得到頭來一場空,很大的傷害與掙扎,覺得都是白費,自我懷疑,心理會有障礙跨不過去難道這段生活都是假的嗎?但,雖然我不信任人,但我還是相信神的。後來,我回到一般的教會,剛開始要禱告是完全開不了口,甚至會有點躁鬱,類似失心瘋,很想抓狂,心裡很想宣洩,但還是會忍住,不會去傷害別人。現在教會內的牧師知道我的狀況,也會和我說不要勉強,等心情平復後再回去。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顆未爆彈。待過這地方 (攝理教), 代表你曾經認同他 (鄭明析)? 當大夢初醒後,會開始否定自己,這不是不去接觸,不看,就可以抹滅掉的。就像紀錄片中被傷害的女教友,不是不去想就可以忘記,當作沒發生。裡面 (攝理教) 最終的目標是領受祝福,但是當你離開後就領受不到,你這幾年來都是白費。所以會懷疑和掙扎,好像自己的過去都被否定。 在我求學的時候,也曾經被霸凌。其實蠻多攝理的人,都有類似的過往,為什麼他們 (攝理教) 很團結,因為他們很常吸收社會邊緣人,當你社交經驗不足,來到這裡後會覺得很溫暖,覺得大家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像一個家、有個伴,願意支持你,不會孤單。裡面的教義,就像是在吸毒。就像毒品,只有毒品才會有戒斷症狀,不自覺被吸引過去,會上癮。而吸引我的,我覺得就是言語上的心理暗示。他們很會引導,會對症下藥,針對你的需求給你想要的,像是我想要知道聖經的東西,他們就會單方面去餵養我這類。當你接觸認識後,就很難再回去。因為他會顛覆你過往學的東西,太多人的解釋。一般人離開也會有些戒斷症狀,例如失眠、自我懷疑、自我人格貶低、也會去懷疑所有的一切。我聽過有人到現在還是走不出來,每天做惡夢。這樣的經歷,對我來說不是對信仰的考驗,而是一種恥辱。我明明已經接觸過、有認知,為什麼還是會被騙進去。但,我後來有稍微放下。我很難去想像,我如果回到過去會對自己說什麼。我覺得,就是因為經歷過這一切,才會知道這些事情,畢竟以我的個性,不管別人對我說什麼,我應該也不會相信。就是因為進去 (攝理教) 經歷過,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這都是歷程。雖然會覺得自己浪費了大部分時間在裡面,但也覺得,不要後悔人生做的抉擇。我在裡面認識到很多好朋友,也有學習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所以我會對自己自我安慰說,就當去繳學費。我現在是一個代課老師,我也會和學生說:不要輕易去相信,而是要懷疑,要去查證,不要單方面接收。當有人抹黑或造謠,你也可以試著去表達自己的不滿,不要隱藏在心底。
「通通拿去建電線桿?」事與願違的日本電纜地下化
被稱為「電線桿大國」的日本,不像其他先進國家主要城市電纜地下化幾乎接近 100%, 國內最大城市的東京電纜地下化比率不到 10%, 甚至在推動電纜地下化同時,還在全國不斷地增設電線桿,出現拆除數量不及增設數量、電線桿不減反增的奇特現象。雖然日本要趕上其他國際大城進度仍有難度,但考量到防災與安全,電纜地下化仍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日本經濟新聞》有一篇專文探討日本最平常的風景之一:電線桿,發現隨著電纜地下化作業的推動,應該與日俱減的電線桿數量,這幾年竟然年年增加。日本全國共有約 3,600 萬根電線桿,種類細分成三種,分別是電力桿、電信桿及共用桿 (電力與電信共用)。仔細觀察電線桿外觀,可以發現電線通過電線桿的區域分為上方及稍微下方的位置;上方處電線是 6,600V 電流的高壓配電線,稍微下方處則是 100V 或 200V 的低壓配電線。家用電由低壓配電線供電。電線桿上的圓柱槽是變壓器,可以將 6,600V 的電流轉換成低壓,配送到各家戶使用。國土交通省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士說,推動中的「去電桿化」作業,許多人認為是「從地面上看不到電線桿與電線」的電纜地下化,其實還有包括藏在民宅屋簷下通過等方式,但在大馬路等地主要還是走地下化。一旦把電纜移到地下,如果發生故障或損壞時不是很難被察覺嗎?東京電力公司人士說,在輸配電發生故障時的確要花比較多時間修復,但如果電纜在外面的話,容易在天災時發生斷裂等情況,地下化比較不容易受災。「去電桿化」的主要目的是著眼防災、安全及維護景觀,日本政府已把在防災與景觀上有必要的道路與區間視為優先對象,訂定 2025 年前加速「去電桿化」的目標。但數據顯示,日本電線桿的數量卻是不減反增,光是 2021 年度一年內就新增 25 萬 3,000 根,相對拆除的 20 萬 5,000 根,還增加了約 4 萬 8,000 根。這些增加的電線桿屬於新建房屋電力配送的電力桿。相較於倫敦、巴黎、新加坡等城市幾乎已達 100% 電纜地下化,在日本連最先進的東京都,到 2020 年度快結束時的比率也不過 5%; 日本有約四成都道府縣電纜地下化比率甚至不到 1%。更令人吃驚的是,日本過去 10 年以極緩慢的速度在推動電纜地下化的同時,每年還以約 7 萬支的速度在增建電線桿,「電線桿大國」稱號當之無愧。日媒曾報導,世界各國從景觀著眼的都市計畫,一開始就持續推動電纜地下化,但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於重建,採取的是便宜、快速布建的電線桿,造成各大都市隨處可見電線桿的現狀。雖然電線桿能夠有效率地送電,但因為暴露在街道上受到風吹雨淋,碰上風災時更顯脆弱。日本近年來災害頻仍,造成停電時間變長。國土交通省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士說,無法推動電纜地下化的主要理由,可能跟成本及道路狹窄有關。電纜地下化每公里要花逾 5 億日圓,也必須拓寬人行道,這對馬路及人行道狹窄的日本來說,要花不少時間徵收私有地。加上電線桿跟電力公司、通訊公司等各式各樣企業與團體有關,協調過程相當複雜。有趣的是,就在官方推動拆除電線桿的同時,日本也出現一批擁護電線桿的「粉絲」。被稱為「電線愛好者」的女演員石山蓮華說:「電線看起來就像生物般有趣。」她從小學時就被電線吸引,去年 6 月甚至被日本電線工業會任命為「電線大使」。在石山蓮華的眼中,電線桿與電線象徵城市的成長,可以看到電線桿上被貼上廣告傳單或被塗鴉,且電線的安裝方式也可看出職人們的技術與個性,「看上去像沒有生命的物體,實際上卻讓人感覺有人味」。日本動畫背景經常出現畫風細膩的電線桿,連國外也把電線桿視為具日本特色的風景,如果日本真的沒有電線桿,對這些電線愛好者來說,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石山蓮華說,也許有一天這樣的風景會消失,屆時的確會感到寂寞,但為了防災及安全的理由也確有必要。
同性生殖近未來 日本科學家由雄鼠細胞培育出卵子
《衛報》報導,3 月 8 日,日本細胞生物學家林克彥 (Katsuhiko Hayashi), 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人類基因編輯峰會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宣布已成功從兩隻雄性老鼠的皮膚細胞中培育出卵子。這項研究,有望讓未來生殖學的發展邁進一大步。除了期盼能解決不孕症的困擾,也提供了同性伴侶生育孩子的可能性。過去有科學家成功透過一系列的實驗及基因工程,成功培育出有兩個親生父親的老鼠。但,這是首次由雄性細胞中培育出健全有活力的卵子。林克彥教授和他的團隊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步驟,從雄性小白鼠的皮膚提取細胞,先將其轉化為幹細胞,並將 XY 染色體的 Y 染色體刪除,並複製 X 染色體,最後將兩個 X 染色體黏在一起,最終轉化成攜帶 XX 染色體的卵子。這些經轉化培育的卵母細胞,與精子結合受精後,共得到了約 600 個胚胎。在植入到代孕的成鼠體內後,成功產下了 7 隻幼鼠。這些幼鼠後續成長狀況良好,甚至具有生殖能力,可以繁衍下一代。林克彥教授表示,他與他的團隊目前正在嘗試將這項研究結果,應用到人類生殖細胞的培育上。但同時也對各種可能的未來應用表示保留:「我不贊成一個男性用這樣的技術將自己的精子,和由自己細胞培育的卵子相結合,而創造出一個嬰兒。」目前的科學仍尚未成功從女性細胞中培育出卵子,再加上,人類細胞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複雜的過程,才能培育出成熟的卵子。這過程中,更增加了許多遺傳基因的變異風險。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幹細胞科學家克拉克 (Amander Clark) 教授則表示,這樣的同性生殖技術若往後真的能夠應用在人類上,LGBTQ 族群在此議題上應該握有發言權。
《華爾街日報》:馬斯克預計在德州奧斯汀建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城鎮
3 月 9 日,《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指出,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在德州大筆收購土地,將計畫要建一個城鎮,讓他旗下公司的員工可以住在裡面。文中提到,他已在德州的奧斯汀 (Austin) 附近買入了至少 3500 英畝的土地,並嘗試將這些土地整合成一個名為 Snailbrook 的城鎮。這名字的由來是馬斯克創立的隧道建設公司,無聊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的吉祥物。不少科技公司會用廠區的建設來招募員工,以及用提供住宿的方式來縮短通勤時間,進而延長工作時間等等。馬斯克有可能在這樣的作法上發想,打算進一步建一座自己的小型城鎮。《華爾街日報》文中提到了契約和相關的土地紀錄,以及地方政府的電子郵件、公司內部通訊、國家許可記錄以及對土地所有者和地方官員的採訪。但 CNN 引此篇報導時,表示尚未審查此文中提及的所有資料是否屬實。該文指,馬斯克希望他旗下數個在奧斯汀設有主要生產線的公司 —— 無聊公司、特斯拉 (Tesla)、SpaceX—— 所屬的員工「能夠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入住全新的房子。」這個社區,Snailbrook, 據稱會建造超過 100 間房屋,也會有游泳池或室外運動場等公共休閒設施。這個城鎮若成功建造起來,也會讓馬斯克握有更大的掌控權。過去,馬斯克便常與州政府單位或聯邦監管機構意見相左。2020 年,馬斯克宣布將特斯拉的總部以及他的私人住宅從加州遷移到德州,表示加州對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讓人失望。2022 年,特斯拉於德州的奧斯汀建了一座新廠。CNN 引《奧斯汀美國政治家》(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報導,表示馬斯克的無聊公司一直在與奧斯汀政府就修建隧道的可能性進行談判。
以神之名,在韓國|地獄朝鮮非一日養成 新興宗教借屍還魂
根據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 (Rodney Stark)、威廉・班布里奇 (William Bainbridge) 區分教會、教派、邪教的個別定義:教會:是傳統的宗教組織教派:是具有傳統信仰和習俗的非正統宗教組織邪教:是具有異常信仰和習俗的異端宗教組織針對邪教的定義,兩位社會學家認為,正因為他們是從傳統教會信仰衍生而出,邪教的誕生應只是新的宗教運動,而非新的宗教;此外,他們 (邪教) 也打破既有的傳統,創造了以前所不存在的東西。然而「邪教」一詞的定義,其實各有說法,也存在著部分爭議。德州達拉斯神學院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DTS) 研究韓國福音派的蒂莫西李 (Timothy Lee) 指出,如何辨別這是邪教還是合法教會,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標準:加入或退教的自由程度內部結構的透明度該群體對社會的態度多數的邪教,對外界社會採取更強烈的反彈與譴責的態度。但是在韓國數個已被貼上邪教標籤的新興宗教,不僅已涉嫌詐欺、洗腦、脅迫等行為,嚴重的還有強暴、性騷擾與謀殺等重大犯罪行為。根據釜山長老會大學卓志一教授的說法,韓國大多數有爭議的宗教團體的共同點是:它們可以追溯到該國現代史上的三個時期之一:日本佔領時期、朝鮮戰爭時期,以及達到頂峰的軍事獨裁時期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威權主義,而這些都是韓國最動盪的時期,人民需要藉由宗教信仰作為心理慰藉,或是逃離痛苦的存在。在談「邪教在韓國」之前,必須要先從西方宗教來到韓國那一年,開始說起。17 世紀之前,西方曾多次試圖向朝鮮傳教,卻都未能成功,直到 1784 年朝鮮王朝時期,當時的使臣將大量的宗教書籍帶入朝鮮半島,才讓天主教與基督教正式進入韓國人的生活。即使面臨一連串的逼迫與教難,天主教依然在艱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奠定了今日超過五百萬龐大信徒人數的基礎;而基督新教自西力東漸,朝鮮開港通商傳入後,也很快的被韓末知識分子視為富國強兵、對抗日帝的精神指導方針。特別是在日本殖民期間,一方面基督教傳統概念裡的「天賦人權」、「平等」等思想深獲韓國人民支持,另一方面基督新教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大量醫院、學校等福利機構,時至 1900 年代,光是各類教會學校就已超過 700 多所。其中在神面前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平等的教義,也讓當時深受儒家男尊女卑影響的韓國,彷彿看見一絲希望,韓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便是 1886 年由衛理公會創立而成。1930 年代,作為皇民化運動的一部分,日本在韓國實行「同化政治」, 又被稱為民族抹殺統治期 (민족말살통치기)。面對遭受日本高壓威權統治的韓國人,轉而將同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耶穌,當作心中唯一的救贖。一方面,基督教與韓國民族主義的勾連,對於抗日的助力,在在強化了基督教在韓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包括韓國首任總統李承晚在內,大量的信徒皆紛紛選擇加入基督教。另一方面,因應而生的邪教領袖,則是透過與日本政府站在同一條線上,藉此穩定自身的勢力。宗教的力量,成了獨裁時代下的雙面刃。而在二戰結束,緊接著韓戰爆發之際,韓國政府始終沒有心力管理數量眾多的教會,直到 1946 年,韓國境內才正式成立第一個統一的組織「全國基督教聯合教會」。雖然在朴正熙就任總統期間,一度強力打壓基督教會,但在 1979 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後,基督教仍趁勢重新崛起。因為韓國政府對於宗教信仰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被官方認可的全國基督教聯合教會亦無力掌握小型教派的自立門戶;再加上隨著戰後韓國快速的經濟起飛,迎來了巨大的城鄉貧富差距,以及長期受軍政府控制政局下的人心惶惶,民眾只好轉而尋求宗教的幫助已滿足焦慮、匱乏的精神世界。然而,他們面臨的是走入民間也走火入魔的新興教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時至今日,根據 2021 年韓國「第五次韓國基督教分析報告」顯示,新教徒中異端信徒的佔比最低為 6%, 最高則為 12%, 換句話說,有出席教會的韓國人,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是異端信徒;韓國可能有高達 66 萬人都是異端信徒。但是宗教信仰的「突變」, 也不只發生在基督教。近年,在韓國電影《哭聲》、《薩滿》裡,從阿爾泰民族傳到朝鮮半島的薩滿信仰,也為韓國的邪教增添許多神秘的色彩。2008 年,根據韓國旅遊部調查顯示,光是韓國境內,包括本土和外來的宗教就超過 510 個教派,其中「薩滿教」為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宗教,近年也被韓國確立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財產。2005 年,薩滿教的重要祭典 ——「江陵端午祭」成功申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古朝鮮時期 (公元前 2333 年~公元前 108 年), 薩滿信仰便已存在,尤以在政教合一時期,能夠「通靈」的巫師在當時擁有國家級的地位。不同於基督教的一神論,薩滿教相信「萬物皆有靈」, 而巫師便是作為聯繫人和神或亡靈的仲介人,會透過宗教儀式,達到占卜、驅邪或祈福等作用。然而,不同於基督教隨著歷史發展在韓國民眾心理的地位逐漸提高,薩滿教從高麗王朝 (918 年~1392 年) 開始信仰佛教,之後的朝鮮王朝 (1392 年~1897 年) 崇尚儒學思想,再到日本殖民時期受到嚴重迫害,薩滿信仰便已淪為民間信仰的崇拜與迷信文化。此外,也因為女性角色在薩滿信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面對父權主義支配的韓國,薩滿教儼然跨越了階級與性別的民間信仰。尤以在日本殖民時期,在政府的打壓之下,使得基督教與天主教大舉進佔,反而讓具備巫教特色的薩滿教與基督教產生化學作用,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新興宗教。新興宗教的出現,一方面得以讓深受殖民「苦海」的信徒,得到心靈上的救贖。然而,原以為可以就此踏上極樂淨土的信徒,卻在誤入邪教後,過著宛如地獄般的生活。1920 年代,信奉東學教、自稱是天神下凡的第一代教主全廷雲創立「白道教」, 宣稱只要唸誦他的咒文就能脫離苦海,抵達白白樂土。在當時,面對被日本高壓統治的韓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白道教,成了韓國人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但事實上,全廷雲本人卻過著酒池肉林,甚至是濫殺無辜的生活。在全廷雲因梅毒過世後,其兒子全龍海在父親因殺人罪被收監後逃走,並創立「白白教」成為第二代教主。直到 1937 年,他被發現陳屍在草叢中,而因白白教而被殺害的生命,被發現超過 500 多名,是韓國近代爆發最慘無人道的邪教事件。令人感到諷刺的是,白白教的崛起是因為信徒不滿日本殖民高壓統治,導致的人間悲劇,但回到白白教的起源 -- 全廷雲信奉的東學教,也解釋了韓國新興宗教之所以能一而三再而三借屍還魂的主因。19 世紀初,朝鮮遭到西方列強與日本入侵,崔濟愚於 1860 年開創與西學相抗衡的東方之學,聲稱:「天主突然降臨他的草堂,授以不死仙藥和咒文,命他代天主布教濟民」, 並融合佛教、儒學與薩滿信仰創立「東學教」。崔濟愚死後的隔年,信仰東學教的農民因不滿貴族封建制度,發起了東學黨起義,此事件不僅成為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1904 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後,朝鮮也淪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韓國人與宗教的關係,大多隨著歷史洪流而隨波逐流的人民,因此當有「人」以上帝之名,將國家與民族主義綁在一起時,信徒們也難以發覺自己抱住的救命石,只是會讓人沉入河底的稻草。回顧歷史的發展進程,韓國曾遭逢日本殖民,經歷二戰、韓戰,異常迅速的經濟繁榮,1997 年國家破產困境;再加上,韓國政府對宗教自由放任的態度,甚至不惜與邪教勾結、互利共生,種種因素疊加,讓韓國成為了滋養異端邪教的絕佳地點。而這些歷史,至今仍是現在進行式。根據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 (Rodney Stark)、威廉・班布里奇 (William Bainbridge) 區分教會、教派、邪教的個別定義:教會:是傳統的宗教組織教派:是具有傳統信仰和習俗的非正統宗教組織邪教:是具有異常信仰和習俗的異端宗教組織針對邪教的定義,兩位社會學家認為,正因為他們是從傳統教會信仰衍生而出,邪教的誕生應只是新的宗教運動,而非新的宗教;此外,他們 (邪教) 也打破既有的傳統,創造了以前所不存在的東西。德州達拉斯神學院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DTS) 研究韓國福音派的蒂莫西李 (Timothy Lee) 指出,如何辨別這是邪教還是合法教會,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標準:加入或退教的自由程度 / 內部結構的透明度 / 該群體對社會的態度多數的邪教,對外界社會採取更強烈的反彈與譴責的態度。但是在韓國數個已被貼上邪教標籤的新興宗教,不僅已涉嫌詐欺、洗腦、脅迫等行為,嚴重的還有強暴、性騷擾與謀殺等重大犯罪行為。根據釜山長老會大學卓志一教授的說法,韓國大多數有爭議的宗教團體的共同點是:它們可以追溯到該國現代史上的三個時期之一:日本佔領時期、朝鮮戰爭時期,以及達到頂峰的軍事獨裁時期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威權主義,而這些都是韓國最動盪的時期,人民需要藉由宗教信仰作為心理慰藉,或是逃離痛苦的存在。
美中晶片角力戰線拉長 荷蘭將限制半導體設備出口
路透社報導,3 月 8 日,荷蘭政府宣布,將計劃針對半導體技術的出口實施新的限制,以保護國家安全。荷蘭外貿部長,施萊納馬赫 (Liesje Schreinemacher) 對國會表示,這些出口限制的相關決定,將會在夏天之前實施。這項聲明後續提及:「基於國安考量,荷蘭有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對這項技術進行監管。因此,內閣將提出一份國家管制清單。」這項聲明中並未提及中國,也沒有指明荷蘭大廠,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和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斯摩爾 (ASML)。但表示,將針對「深紫外光微影」(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DUV) 的出口進行限制,這是艾司摩爾旗下第二先進的半導體機器,也是生產晶片的重要設備。2022 年 10 月,美國對製造晶片的技術與設備實施各項出口限制,以中國為對象嚴加管制。由於荷蘭和日本皆具有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這項措施仍需要日、荷兩個國家的加入,才能有效對中國產生壓力。因此,這項聲明被視為荷蘭進一步表明立場,加入美國的晶片同盟,並採取具體措施,在晶片出口上對中國有所防範。2 月時,CNN 曾報導,艾斯摩爾指出一名中國前員工竊取公司內技術相關的數據。1 月時,荷蘭總理呂特 (Mark Rutte) 前往白宮會晤美國總統拜登,當時已針對管制半導體設備出口議題進行研討。
丹麥出土古銘文:「他是奧丁之人」 北歐神話崇拜最早可追溯至5世紀
《美聯社》報導,3 月 8 日,斯堪地那維亞的科學家表示,2020 年於丹麥西部出土的古文物中,其中一片金盤經考古學家辨識後,證實是目前有關北歐眾神之父奧丁 (Odin) 的最早記載,比先前的考古發現還要再早了 150 年。這段銘文代表了,奧丁受到崇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 5 世紀。先前認為,最早有關於奧丁的文獻記載是在德國南部所發現的一枚胸針上,可追溯到 6 世紀下半葉。這個金飾圓片 (原文作 bracteate, 意指一種薄的裝飾性吊墜) 上頭刻著一段文字:「他是奧丁之人」, 可能是在指稱一位不知名的國王或是領主。這段由古北歐文字盧恩字母 (Runes) 所寫成的銘文狀況良好,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的符文學專家伊默爾 (Lisbeth Imer) 說:「是我見過最好的古文銘文之一。」另一位協助破譯銘文的語言學家 Krister Vasshus 也說:「雕刻者完全知道要怎麼刻出完美的符文,這些銘文非常精緻。」而這個圓盤,事實上是從一批將近一公斤重的黃金寶藏中發現的。這批寶藏在日德蘭半島中部的敏德流村 (Vindelev) 出土,又被稱為「敏德流的寶藏」。其中有茶碟大小的獎章,和羅馬硬幣製成的珠寶等等古文物。專家認為,這座寶庫約在 1500 年前就被埋藏於此處,可能是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也可能是奉獻給眾神的貢品。
喬治亞民眾上街示威 國會宣布撤回「俄羅斯法案」
CNN 報導,3 月 7 日,喬治亞國會以 76 票同意、13 票反對通過「外國代理人」草案一讀,引發民眾不滿並上街抗議。延續至第二日,3 月 8 日的示威遊行,則估計共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上街參與。此項備受爭議的法案全名為「外國影響透明度法」(On Transparency of Foreign Influence), 根據此法案,組織或個人必須揭露來自國外的資金流動。如新聞媒體或非政府組織,如果從國外獲得了超過 20% 的資金,就必須註冊為「外國勢力代理人」, 並接受司法部監督。這項法案被許多人批評為「俄羅斯法案」(Russian law)。2012 年,俄羅斯通過類似的「外國代理人法」, 致使許多批評政府的組織和新聞媒體機構,被執政當局認為受到外國勢力影響,並被關閉。據半島新聞報導,喬治亞的前教育部長吉亞。諾迪亞 (Ghia Nodia) 認為,此項法案將扼殺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尤其在喬治亞內,大部分的媒體仍由政府所控制。喬治亞總理,加里巴什維利 (Giorgi Garibashvili) 則表示對此法案的支持,強調「外國代理人」法案的條款符合「歐洲和全球標準」。《德國之聲》報導,提出該草案的人民力量運動 (People's Power) 以反西方及陰謀論的立場為人所知,同時也是國會多數執政黨,喬治亞夢想黨 (Georgian Dream) 的政治盟友。《路透社》指出,3 月 8 日的抗議示威過程中,民眾與警方爆發衝突,警方使用催淚瓦斯,出動高壓水車以驅散抗議民眾。ABC 新聞指出,喬治亞總統,佐拉比契維利 (Salome Zourabichvili) 表明支持抗議者,並稱將會否決該法案。「這是一項不必要的法案,但它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莫斯科指揮的。」並表示,她會跟抗議者站在一起,因為這些上街遊行的人們「代表了自由的喬治亞。」無黨籍的喬治亞總統雖可動用否決權,但,由於喬治亞夢想黨目前在國會擁有多數席次,議會仍可以推翻總統的否決權。3 月 9 日,CNN 報導,在經歷了兩天國會外的示威抗議後,喬治亞的執政黨宣布撤回引起反彈聲浪的「外國代理人」法案。同時,內政部也聲明,這兩天的示威中共逮捕了 142 人。
威脅迫在眉睫 東南亞沿岸城市恐將被淹沒
CNN 報導指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到了西元 2100 年,由於海平面上升,亞洲數個大城市可能會有部分地區被淹沒。海洋溫度升高和氣候變遷所致的大量融冰會促使海平面上升,但該研究指出,這樣的分析低估了海平面上升的程度,也未考量到洋流波動所引發的洪水災害。雖然大自然的變動難以量化,但此研究指明,幾個東南亞的特大城市將首當其衝。該研究便預測,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下個世紀內在沿海地區會發生洪水的頻率將是以前的 18 倍。而這僅僅是因為氣候變遷,若加以考慮到海平面自然發生的波動,頻率則會比以前高出 96 倍。研究中指明,泰國的首都曼谷、越南的胡志明市 (Ho Chi Minh)、緬甸的仰光 (Yangon)、印度的清奈 (Chennai)、加爾各答,和一些西太平洋熱帶島嶼、西印度洋面臨的風險尤其大。若在海平面上升高於預期的情況下,光是亞洲的大城市,便有超過 5000 萬人可能會受到影響,其中有近 3000 萬人位於印度。這份研究中提及的海平面變化,雖要到 21 世紀末才會生效,然而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速度加快,那麼上述的威脅就會變得更加迫在眉睫。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的一項分析,將 2022 年描述為「氣候極端的一年」, 包含巴基斯坦和澳洲的洪水。
伊朗女學生中毒事件延燒 當局逮捕嫌犯稱其參與暴動
《德國之聲》報導,3 月 7 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 (Government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宣布,在六個不同省份逮捕了數名與女學生中毒事件有關的嫌犯。2022 年 11 月至今,中毒事件已在 25 個省份發生,有超過 5000 名學生,約 230 所學校受到影響。內政部部長米拉赫馬迪 (Majid Mirahmadi) 向國營媒體表示,伊朗情報機構已經逮捕嫌疑犯,將「進行全面調查」。後續更指出,某些被逮捕的嫌犯和「國外的異議媒體」有關連,也表示,嫌犯參與了抗議伊朗政府的活動。而這被伊朗政府定調為「暴動」的全國抗議活動,自 2022 年的 9 月延燒至今。起因於一名 22 歲的女子艾米尼 (Mahsa Amini) 未戴好頭巾,被宗教警察以違反著裝規定而逮捕,後在拘留期間死亡,而後掀起了全國各地示威活動及抗議專制政權的聲浪。近來,逾千名女學生中毒的數起事件更加劇了伊朗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伊朗總統萊希 (Ebrahim Raisi) 曾稱中毒事件是「敵人試圖製造恐慌和絕望的陰謀。」3 月 7 日,伊朗檢察長薩利希 Ali Salehi 表示:「散佈謊言和謠言的人將受到果斷的合法處置。」根據伊朗人權組織 (Human Rights Activists in Iran) 的資料,自 2022 年 9 月以來,已有將近兩萬人,因參與抗議活動而被伊朗當局逮捕,其中有至少 527 人,在當局鎮壓抗議時被殺害。另一個非政府組織 Iran Human Rights (IHR) 的數據則指出,有 109 人因抗議活動而可能被判處死刑,有 4 人已被處絞刑。
放閃錯了嗎?義大利拿波里發布接吻禁令
研究顯示,每個人一生中,平均花費 20160 分鐘在接吻,每天接吻 3 次也能保持心情愉悅,但是在 1562 年 3 月 9 日,義大利拿坡里公布一條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接吻,違者將會被處以死刑。放閃錯了嗎?當局政府施行接吻令的原因,其實並非基於道德倫理或是妨害風化,而是竭盡全力遏制「黑死病」。不幸的是,接吻禁令似乎無助於減緩瘟疫的蔓延,最終仍奪走了歐洲地區的珍貴性命,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至少消滅當時歐洲 50% 人口。義大利並非首個提出接吻令的國家,早在 1439 年英國亨利六世國王在位時,面對每天有數以百計的百姓,因不知名的疾病死亡,他便曾試圖頒布接吻禁令。雖然在當時人們對於細菌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但他們相信疾病是通過看不到的微小顆粒傳播的。不幸的是,該禁令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不只是因為人民堅決反對,實際上禁令也並未獲得有效的執行。中古世紀的接吻禁令,多是因為防範傳染病,但現代的接吻禁令,卻多了許多政治或宗教元素。2003 年,俄羅斯的莫斯科市長考慮禁止在公共場所接吻,目的是為了整頓該市的社會風氣,新法規將針對當眾接吻的男女處以罰款,尤其是地鐵站裡許多「不檢點」的乘客,嚴重的話也會被判入獄。對此,許多人權人士紛紛跳出來反對此禁令,最後市府也在眾人的反對下打消此計畫。然而,接吻禁令確實存在於許多國家。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汶萊、伊朗等,這些以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的國家,都嚴格禁止在公共場所進行接吻等過度親密行為,違者恐將面臨罰款或監禁,觀光客也不例外。其中,唯有法國的接吻禁令非常特別。1910 年,因為火車站出現太多離情依依的場景,導致火車時刻被延誤,因此當地國家鐵路公司就頒布了禁止在火車站接吻的法律。截至今日,法國火車站禁止接吻的法律依然有效,但自該法通過以來,沒有人因此被罰款。四百年後歷史再度重演,新冠疫情的爆發也讓 WHO 宣布「全球大流行」,2020 年,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法國與義大利政府下令禁止「吻頰禮」, 包括打招呼時的親吻、擁抱和握手皆全部禁止。
Meta上深偽換臉廣告流竄 AI生成不實性影像仍無法可管
NBC 報導,一個可製作「深偽換臉」(DeepFake FaceSwap) 影片的應用程式 Facemega, 在 Meta 的平台上刊登了超過 230 則的廣告。廣告中先是出現了類似色情影片的片段,同時,播放了成人影片網站 PornHub 的音樂。隨後則出現了女明星的臉,並在一旁寫著「換任何臉到影片裡!」(Swap any face into the video!) 3 月 7 日,在 NBC 新聞要求 Meta 發表評論後,該應用程序的所有廣告都已從 Meta 的服務中刪除。在這些廣告中,有 127 則是以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的臉為主角,有 74 則是以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為換臉的主角。「跟任何人換臉,享受 AI 換臉技術。」其中有 80 則廣告上的文字這樣寫著。這款應用程式每週收費 8 美元,並在服務條款中載明,不允許用戶利用此款應用程式冒充他人,或是上傳色情內容。在應用程式商店上列出的開發商名為 Ufoto Limited, 由中國的母公司萬興科技 (Wondershare) 所有。Meta 在 2020 年禁止了大多數的深度偽造 (deepfake) 內容,該公司還禁止在廣告中使用成人內容,包括裸體、以露骨或挑逗的姿勢描繪人物,或性挑逗的活動。 「無論是否由 AI 生成,我們的政策禁止成人內容。我們已經限制該應用程式在我們的平台上投放廣告。」Meta 的官方聲明表示。而蘋果則表示,該公司沒有關於深偽技術的具體規定,但它禁止包含色情和誹謗內容的應用程式。在接到 NBC 新聞聯繫後,蘋果從應用程式商店中刪除了該應用程式。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合成媒體線上監測公司,DeepTrace, 在一份 2019 年的報告中發現,有 96% 由深偽技術生成的網路素材是具有色情性質的。 美國目前僅有加利福尼亞州 (California)、喬治亞州 (Georgia)、紐約州 (New York)、維吉尼亞州 (Virginia) 有針對深偽技術的法律。而在台灣,法務部於 2022 年 3 月 10 日通過刑法修正草案,其中便載明「利用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 (例如深度偽造技術) 而製作不實性影像,嚴重侵害他人之隱私與名譽,應予處罰。」
退休金改革法國大規模遊行抗議 女性站在第一線
3 月 7 日,法國大批群眾上街遊行,抗議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退休金改革法案,此項法案擬將退休年齡由 62 歲提高至 64 歲。近幾日罷工規模不斷擴大,預估將影響法國各地交通,除了有列車停駛,也有學校因而關閉。路透社指出,法國內政部預計,約有 128 萬人參與了 3 月 7 日的遊行,是今年針對退休改革制度六次遊行抗議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數據顯示,有高達 45% 的法國人否決這項法案,其中有 74% 是女性。法國政府提出,因人口結構的變化,必須將退休年齡從 62 歲提高至 64 歲,同時提高領取全額退休金的要求,以平衡退休金體系。但工會則表示,這項措施是不公平的,尤其對較早進入職場的低階層技能勞工,以及薪資水平較低的女性來說。一名 54 歲的出版商卡蜜兒 (Camille) 便說:「現在的薪資結構下,女性的工資已經偏低,但很多時候,她們卻在做最累人的工作。在職場之外,還被要求擔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政府卻還要求女人多工作幾年的時間,這根本就是雪上加霜。」法蘭西 24 指出,法國社會長期仍存在性別上的薪資不平等,這也反映在男、女性可以獲得的退休金上,如果再考慮到因兼職工作或育兒,而中斷職業生涯的性別比例,則更加劇了這個差異。
德國全面審查5G網路 中國華為、中興涉資安疑慮
據《德國之聲》報導,德國政府宣布將對 5G 行動網路中,所有由中國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 (ZTE) 所提供的重要零件,進行安全審查。德國內政部表示,這些零件可能會損害德國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目前尚未有通信業者因使用特定零件而被要求移除或更換,也尚未有針對特定零件的禁令。「最主要的改變是,這些針對資安風險的嚴格審查,也適用於 5G 電信網路中的現有零件。」內政部聲明。同時補充,若有零件需被汰除或替換,電信商需要自行承擔花費,而不會收到補償。目前,有三家德國手機通信業者的天線網路中有華為製造的零件,分別為德國電信 (Deutsche Telekom)、沃達豐 (Vodafone) 和 O2。《德國之聲》指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警告德國,不該讓華為的技術或設備參與 5G 行動網路。至今已有數個國家,將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市場之外,例如美國、加拿大。美國聲稱,中國能夠以華為的 5G 技術進行間諜活動,而華為一概否認了這些指控。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 法國官方預計2024年開放
CBC 報導,根據巴黎遊客中心的官方網站,由於重建工程進展迅速,法國的聖母院預計將在 2024 年的 12 月重新開放,距離 2019 年的聖母院大火事件還不到六年。修復的工程由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所任命的讓 - 路易。喬治林 (Jean-Louis Georgelin) 將軍,和建築師維倫努瓦 (Philippe Villeneuve) 共同負責。將以原樣重建為目標,讓這座建於 12 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大教堂用一樣的形象重回世人的眼前。尤其,聖母院大教堂最具標誌性的便是法國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迪克 (Eugène Viollet-le-Duc) 於 18 世紀中期修建時所設計的尖塔。因此,重建工作也將著重在恢復尖塔上。「我認為,聖母院的尖塔能重新回到巴黎的天空中,是我們贏得巴黎聖母院之戰的象徵。」讓 - 路易。喬治林將軍說。「我們有很多不同的部分要完成:建築的框架、繪畫、石頭、教堂拱頂、風琴、彩繪玻璃等等。」根據《美聯社》報導,在法國各地,每天有將近 1000 人投入在重建聖母院的工程中。負責監督重建工程的政府單位管理主任,菲利普。約斯特 (Philippe Jost) 指出,修復後的結果「將忠實於原始的建築」, 是因為「我們不僅堅持保留已經消失了的教堂外部形狀」, 還因為「我們也堅持使用,和中世紀相同的材料和建築方法。」
熱浪侵襲澳洲 東岸多處叢林大火恐蔓延
3 月 7 日,澳洲消防人員提出警告,表示東岸數十處的叢林大火可能因熱浪席捲而更加嚴重。BBC 報導,在歷經約兩年頻繁的洪水和暴雨之後,加上近日氣溫回暖,引發了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NSW) 自 2019 年 - 2020 年澳洲叢林大火以來,最嚴重的狀況。當時,澳洲東部的大火造成 33 人和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死亡,也燒毀了將近半個德國那麼大的區域。路透社則指出,此次的熱浪讓雪梨在內的數個地區,氣溫飆升至兩年來的新高。而在最多人口居住的新南威爾斯州裡,就仍有 12 處大火尚未被控制住,有 5 所公立學校因火災相關禁令而宣布停課。其中,有 2 處火勢經過一夜後已減緩,但是火勢仍有可能復燃。「對消防員來說,這又會是困難的一天,可能要到明天 (3 月 8 日) 才會有所緩解。」新南威爾斯州鄉村消防局 (Rural Fire Service,RFS) 局長羅傑斯 (Rob Rogers) 告訴澳洲廣播公司 (ABC),「控制這些火災需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至今尚無有人員傷亡的消息傳出,但當局表示,仍有些居民必須疏散。3 月 6 日,新南威爾斯的許多地區測得 2021 年 1 月以來最熱的一天,氣溫顯示超過攝氏 40 度。氣象局表示,又乾又熱的氣候條件,伴隨著強烈陣風,會拉高火災危險等級。「過去幾年人們開始注意到水災的問題,但卻沒有認真思考要怎麼應對和防範叢林大火。」新南威爾斯鄉村消防局督察長謝波德 (Ben Shepherd) 說。
中國設立數據治理最高機構 加強監管國家資訊安全
3 月 6 日,《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將建立一個新的數據監管機構。這個政府單位會集中管理數據庫,以解決企業及國家的資訊安全問題,並簡化監管的架構。據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這個新的國家數據局將成為中國處理各種數據相關問題的最高治理部門,並將在 3 月 13 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上進行討論和批准。這個機構將為企業制定並執行數據蒐集和共享的規範,並決定跨國公司是否可以出口在中國營運所產生的數據資料。同時,也會涉及授權禁止企業蒐集某些類型的消費者數據,或審查中國公司與外國商業夥伴共享的有關數據,以檢查是否可能違反國家的安全規定。雖然目的是為了簡化數據管理過程,但知悉該計畫的高層管理人士,對此舉是否會進一步扼殺近年受到打擊的中國科技業表示了擔憂,認為這讓企業在經營管理數據上花費更多成本,同時,政府是否具備處理這些資訊領域的數據專業能力也不明朗。
跨國駭客集團勒索鉅額 德國警方公布調查報告
《德國之聲》報導,3 月 6 日,德國警方公開了利用勒索軟體進行網路攻擊的跨國駭客集團資訊。這個集團甚至以專業的招募過程來拉攏新成員,要求應徵者繳交過去從事網路犯罪有關經驗的資料。這項調查由聯邦調查局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 以及歐洲刑警組織 (Europol) 共同偵辦,據調查報告指出,此跨國駭客集團至今已對數百家公司下手,其中更包含一家大型醫院和地方政府。於 2021 年,此集團據稱攻擊了杜塞道夫的一間大學醫院,致使一名需要緊急治療的女性被送往另一個城市,後因延遲就醫而死亡。北萊茵 - 西伐利亞邦 (North Rhine-Westphalia,NRW) 的網路犯罪部門負責人昆澤 (Dirk Kunze) 表示,這個駭客集團代表了「在供給和需求關係下運作的影子經濟」, 早在 2010 年就已經出現,並在網路遊戲的世界開始使用勒索軟體。此項跨國調查由德國警方領導,並和美國 FBI、歐洲刑警組織、荷蘭警方和烏克蘭警方共同合作。歐洲刑警組織表示,從 2019 的五月到 2021 的三月,光是位於美國的受害者加總起來,就向該跨國駭客集團支付了至少四千萬歐元。
複製基因,訂製選美駱駝,是杜拜富豪們的日常娛樂
駱駝在杜拜具有尊爵不凡的身份及意義。過去,牠們是肉奶的來源,餵飽了無數居民;牠們乘載先民,穿越阿拉伯半島沙漠地帶,開啟通商交易的繁榮時代。「駱駝是我們的寶藏與夥伴。」杜拜首間駱駝騎乘學校創辦人艾法拉西 (Obaid Al Falasi) 說:「《古蘭經》裡面也多次提到駱駝,還特別強調駱駝具有『神賜般的能力』—— 不吃不喝也能在沙漠中行走,這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今日,牠們不僅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象徵,也是觀光活動、駱駝競賽、選美比賽的主角。杜拜再生生技中心 (Reproductive Biotechnology Centre in Dubai) 科技主任瓦尼 (Nisar Ahmad Wani) 與其團隊,於 2009 年完成世界首次「複製駱駝」的創舉。他們持續運用生物複製技術,時至今日,平均一年可產出約 20 隻單峰駱駝。瓦尼受訪時說:「我們的訂單已經接到手軟、供不應求了。」許多客戶希望利用複製技術產出體格優秀的競賽駱駝後代,或是單日可生產高達 35 公升奶量的駱駝後裔,甚至複製已過世的寵物駱駝。其中,數量最大宗且單價最高的訂單是來自「訂製選美駱駝」。根據土耳其每日晨報報導,以駱駝選美皇后基因複製產生的「美駝」後代,價格約落在 5 萬至 10 萬美金。「駱駝選美」是阿拉伯半島各地的熱門活動,有些賽事獎金甚至高達百萬。自從 20 世紀,中東諸國因為石油開採讓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後,人們便大幅提升對駱駝選美比賽的興趣,有些比賽獎金甚至動輒數百萬美元。依據 Saudi Press Agency (SPA) 報導,2021 年 12 月,在為期 40 日的阿卜杜勒 - 阿齊茲・國王駱駝節 (King Abdulaziz Camel Festival) 所舉辦的駱駝選美比賽,獎金便超過 6600 萬美元。因此,為了贏得豐厚的獎金,讓駱駝贏得比賽,參賽飼主可說是費盡心機,相應的作弊手段自然也層出不窮,甚至會在駝峰中注射矽膠、肉毒桿菌等填充劑,或是使用橡皮來改變部位外觀等,不過以此類非正當手段改造駱駝體態的方法,不僅會被取消參賽資格,飼養員還可能面臨罰款。不過,利用複製技術生產、製造的克隆駱駝,倒是仍合乎參賽規則。瓦尼與團隊的製作流程是先從動物本尊體細胞中取出 DNA, 再將其置入卵子中,並用化學藥劑加以刺激,「使移植後的 DNA 能夠像一般胚胎的 DNA 運作 (進行細胞分裂)」瓦尼解釋道,在實驗室培養約一週後,便可轉移至代孕母體的子宮中生育,如此一來「孩子的基因會與本尊完全相同。」聽起來不怎麼困難,但在距離首隻複製駱駝誕生已近 15 年的今天,成功生育的機率仍然僅有 10%。既然是複製駱駝專家,且位處全世界的駱駝熱潮中心,瓦尼的團隊也嘗試複製瀕臨絕種的雙峰駱駝。因喪失棲息地,以及與飼養的駱駝雜交頻繁,野生雙峰駱駝 (two-humped wild Bactrian camel) 已成為地球上瀕危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瓦尼與團隊運用同物種間的細胞核移植相關技術,試圖讓卵子和代孕母體能盡量接近本尊。2017 年,他們成功產出了第一隻複製雙峰駱駝,牠的胚胎其實是在單峰駱駝的母體中孕育而誕生的。愛爾蘭馬術專家麥克馬宏 (Clem McMahon), 則在他的愛馬「帕西諾」(Pacino) 過世後,委託動物複製公司使用皮膚細胞生育出帕西諾二世。帕西諾是一匹參加馬術運動賽事的馬,牠擅長障礙跳躍,在 2013 年因腎臟衰竭離世,享年 9 歲。麥克馬宏稱帕西諾是自己「畢生所愛」, 因此他早有準備:「我知道死亡無可避免,也有聽過複製馬的可能性,所以當時便預先保存了一些帕西諾的皮膚細胞作為樣本。」經過了多次的嘗試與失敗,2019 年,阿根廷一間複製動物公司成功孕育出了帕西諾二世。麥克馬宏一開始沒有對此大肆宣揚,只希望確保帕西諾二世在成長過程中能與其他馬匹相同:「牠接受馬鞍馴服,也做騎術訓練及跑動練習,牠的脾氣很好,更妙的是,牠跟帕西諾長得真是完全一樣!」麥克馬宏說。不過,麥克馬宏沒有讓今年 3 歲的帕西諾二世跟本尊一樣,成為馬術賽馬,而是計劃將牠當作種馬,提供馬匹人工授精所需的精液。事實上,人工複製的馬術賽馬在愛爾蘭也並不少見:2015 年,有一匹名叫「巡航」(Crusing) 的頂級品種馬過世隔年,主人即複製了兩匹牠的後裔,並命名為巡航阿里許、巡航安可。如今,牠們也都進入了馬術比賽場,且成績表現優異。今年春節期間,有三頭運用「超級乳牛」細胞進行複製的而生的克隆小牛,在中國寧夏誕生。所謂「超級乳牛」是指那些產奶量極高的乳牛,每年產奶量超過 18 噸,據估計其一生的產奶量可超過 100 噸。「超級乳牛」計劃的主持單位是中國家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靳亞平教授表示,透過複製技術,「我們計畫在二至三年內,能夠養育超過 1,000 頭超級乳牛」如此便能有效解決中國乳牛長期以來過半仰賴進口的問題。2017 年,中國生物科學家也曾宣稱,他們已製造出能有效降低感染牛結核病風險的牛種。2022 年,中國哈爾濱極地公園曾與北京一間生物科技公司合作,使用動物園中僅存的一匹北極狼細胞,以米格魯作為代孕母體,成功複製、培育出兩隻瀕危動物北極狼,後其中一隻因溶血並而死亡,僅有一隻成功長大,被命名為馬雅。怎樣叫「美駝」? 嚴格說起來,不同比賽可能有不一樣的標準,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歸納出一些準則。自然、充滿光澤、顏色分明的毛髮。當然,染色或其他人工修色都不可以。要穠纖合度,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最好要夠長又微微傾斜。這樣的線條才堪稱優雅又大又挺直,但是不能大到讓整體比例過於失衡。眼睛要深邃烏亮不下垂、眼睫毛要濃密細長、前後都能看到的腮幫子、既長且折得漂亮的耳朵 —— 其實大部分的特徵也和避免風沙影響有關。此外,駱駝的上嘴唇噘起的幅度、下嘴唇下垂的狀態也要剛剛好才行。整體來說要直。小腿到駱駝腳趾有逐漸收攏變細的感覺,有大腿縫就更好了。講到駱駝,怎麼可以不比較駝峰呢?除了要夠大、駝峰曲線夠美以外,通常駝峰靠近背部也比較好 (脖子看起來才會夠長)。桃莉羊的誕生是由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 (The Roslin Institute) 利用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BBSRC) 所提供的資金進行的一項令人矚目的實驗。桃莉羊是第一個以成體動物細胞進行複製而產生的複製動物,她的誕生也意味著就算不是運用精子或卵子這樣的生殖細胞,運用已經分化的細胞,也能夠生產出和原細胞基因完全相同的子代。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的動物福利專家霍金斯 (Penny Hawkins) 也提醒,那些捐贈卵子和做為代理孕母的動物很可能因此受苦,並且複製出來的寵物永遠不是百分之百原來的那隻,霍金斯說道:「就算是複製出來的動物,牠們經歷了不同的生活也會造就出不同的性格。」根據研究,動物的行為與性格的養成確實只有 75% 靠遺傳,約有 25% 取決於後天生活的環境。
哥倫比亞「古柯鹼河馬」要搬家 移送至印度、墨西哥
CNN 報導,哥倫比亞安提奧基亞省 (Antioquia) 的省長表示,計畫把境內數十隻的「古柯鹼河馬」(Cocaine hippos) 空運至印度與墨西哥的新家,藉此控制這一個蓬勃發展的河馬群。其中為數約 70 隻的河馬,60 隻會被移送至印度,10 隻送往墨西哥。移送的計畫是先以食物引誘河馬進鐵籠裡,若非緊急狀況,不會注射鎮靜劑。哥倫比亞農業研究所的加維里亞 (Aníbal Gaviria) 表示,移送河馬的計畫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據《美聯社》報導,這些河馬事實上是哥倫比亞已故毒梟,艾斯可巴 (Pablo Escobar), 在 1980 年代非法引進至他的私人莊園裡。1993 年,惡名昭彰的艾斯可巴在槍戰中被警方擊斃,當局重新安置了大多數的動物,但因為河馬太難運輸,也就沒有加以遷移。哥倫比亞政府表示,現在有 130 至 160 隻的河馬,分布範圍遠遠超出了艾斯可巴的納普勒斯莊園 (Hacienda Nápoles) 裡的牧場。估計若不加以處置,可能會在八年內達到 400 隻之多。「問題是,你沒有辦法管理牠們。」特里溫福港市的環境部主任桑傑士 (Francisco Sanchez) 這麼說,「他們太大又太過不受控了。」去年,當地的環境部便將河馬訂為「侵略性物種」, 同時禁止繁殖和商業買賣。《華盛頓郵報》便指出,這些河馬會過度繁衍的一大原因是,河馬並不是南美洲的原生種動物,也沒有天敵。不少科學家便提出警告,表示河馬將會危害當地的生態多樣性,也可能改變原先的生態系統,例如,排擠了原生動物的活動範圍、汙染土壤和水質等。
愛沙尼亞改革黨大勝 總理卡拉斯:「將持續援助烏克蘭」
3 月 5 日,愛沙尼亞舉行國會大選,現任總理卡拉斯 (Kaja Kallas) 所屬的愛沙尼亞改革黨 (Estonian Reform Party) 勝選,卡拉斯有望再次組建自由派聯合政府,延續愛沙尼亞目前的親歐挺烏色彩。此次大選中,中間偏右的愛沙尼亞改革黨獲得 101 席中的 37 個席次,跟上一次 2019 年的選舉比起來,多了 3 席。而極右翼的「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EKRE) 則排名第二,拿下了 17 名席次,和上次選舉比起來少了 2 席。受到愛沙尼亞內俄羅斯少數民族普遍支持的中間黨 (Center Party), 則是排名第三,獲得了 16 名席次。卡拉斯對此結果表示相當滿意,也表明了不會選擇與意識形態相去甚遠的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德國之聲》則指出,此次國會大選中讓人出乎意料的是,自由派的愛沙尼亞 200 黨 (Estonia 200 party) 第一次進入國會便贏得了 14 個席次,有可能進一步成為卡拉斯組成聯合政府的潛在選擇。總理卡拉斯一直以來對於愛沙尼亞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直言不諱,「我們必須投資在我們的安全上,我們有一個具有侵略性的鄰居 (意指俄國), 而他還沒消失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必須要接受這件事。」據《法新社》報導,愛沙尼亞在過去幾年俄烏戰爭中,力挺烏克蘭,且要求國際社會應投入軍事援助,以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軍事入侵。而愛沙尼亞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佔了國內超過 1% 的 GDP, 相對於愛沙尼亞的經濟規模,這樣的佔比是相較所有其他國家起來最高的。卡拉斯也在選後表示:「在如此強大的民意授權下,對烏克蘭的援助並不會改變。」然而,政府同時也將面臨到許多內部的挑戰。尤其,愛沙尼亞是歐盟通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民眾的日常生活開銷劇烈上升。雖仍未確定聯合政府將由哪些黨共同組成,但《法新社》的報導提及,可能由改革黨、愛沙尼亞 200、社會民主黨 (Social Democrats) 組成,也可能由改革黨、中間黨、祖國黨 (Isamaa) 組成。
聯合國通過《公海條約》 保護近一半的地球表面
3 月 4 日,聯合國通過保護海洋的歷史性協議《公海條約》(The High Seas Treaty), 此條約將在 2030 年以前,將全球 30% 的海域納入保護區,以保護海洋和恢復生態多樣性。公海不屬於任何國家,佔了全球海洋面積的六成,覆蓋近一半的地球表面,同時也是約九成海洋生物的家園。據 BBC 報導,該條約過去因釣魚權等爭議而延宕多年,經過了十年的協商終於通過。此次在《公海條約》下將建立新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 保護區內將限制捕魚量、船運航線,以及深海採礦等探勘活動,亦指限制海面 200 公尺以下的海床採礦。上一次的海洋保護條約在 40 年前簽訂,為 1982 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這項公約建立了被稱為「公海」的區域,使所有國家都有權利捕魚、航運及進行研究,但其中只有 1.2% 的水域受到保護。在這些保護區之外的海洋生物,一直面臨著氣候變化、過度捕撈和航運的風險。「在公海上發生的事已經不再是眼不見為淨。」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 的潔西卡 (Jessica Battle) 說。據《美聯社》報導,海洋生物學家赫姆 (Rebecca Helm) 表示:「我們實際上有兩個重大的全球都共享的地方,大氣層和海洋。」而海洋保護相較之下卻受到較少關注,「保護這將近一半的地球表面,對地球的健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海洋專家克拉克 (Nichola Clark) 也說:這項延宕已久的條約,是「保護海洋難能可貴的機會,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努力的一大勝利。」《衛報》則指出,這項由 193 個國家共同協議的公海條約能夠通過,已是一大成就,但實行上仍有不少可進步空間。尤其,這項條約僅協議,以現有的單位或組織,來負責對漁業的捕撈和深海採礦等違規行為進行規範。即便條約中擬定了以海洋生態為主的環境影響評估標準,許多違反標準的行為,恐怕很難進一步獲得改善。
三位寡婦在未經「男性」同意下,顛覆了香檳市場
創立於 1772 年的凱歌香檳 (Veuve Clicquot), 因圓潤滑順的口感與「只提供唯一、最好品質」的堅持,奠定它在香檳品牌中的精品地位。Veuve 一詞在法語中有「寡婦」的意思;Clicquot, 則是創始人的名字,而當這兩個字合起來的時候,便是世界上最暢銷香檳之一的凱歌香檳 (Veuve Clicquot), 是香檳界的「貴婦」也是香檳界的「寡婦」。敲響香檳世界改革鐘聲的人,即是在 27 歲喪偶,以寡婦之名、推廣香檳事業的凱歌夫人 (Barbe-Nicole Clicquot-Ponsardin)。「如果沒有凱歌夫人對香檳的推廣,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香檳,無論是任何酒莊或品牌,都不會是現在的樣子。」-《2014 年香檳指南》對於出生於名門貴族世家的凱歌夫人來說,她原本可以選擇當一名只要坐在客廳的貴婦,但她卻在 1805 年丈夫去世後,和公公借了一大筆資金,將亡夫原本多角化經營的家族事業,大刀闊斧改革,並專注於酒莊的發展。就像電影《歌喉讚》中,胖艾美為了不讓他人在背後說自己身材的閒話,於是主動將自己的綽號取名為 Fat Amy; 凱歌夫人則是直接消費自己的「寡婦」身分,不只將酒廠更名為寡婦,更將寡婦凱歌 (Veuve Clicquot) 的標籤直接貼在酒瓶上。凱歌夫人選擇高調行事不是沒有原因的。1804 年拿破崙頒布了《拿破崙法典》, 禁止女性在未經丈夫或父親的同意下擁有私人事業,而女性時常被定義為「家庭主婦」, 極少從事家庭內以外的工作。因此凱歌夫人反而將守寡作為行銷上的噱頭,雖然身為莊主的她時常飽受非議,但也像是對世人宣布,沒有老公與男人的女人,一樣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凱歌夫人不只會做生意,釀酒的技術也不輸給別人,而她最偉大的事蹟,就是發明了除渣的新技術:將酒樽倒放在特殊酒架上,再加以翻轉以及過濾額外酵母,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香檳口感更強烈、甜度更低,氣泡也會更加細膩。據說第一瓶現代香檳就是出自其玉手。對凱歌夫人來說,創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性別而是時局。1813 年,拿破崙戰爭期間,俄國入侵法國使得酒廠面臨倒閉危機,甚至還要防範香檳被蘇俄軍隊掠奪。然而,凱歌夫人的字典裡不只沒有放棄,日記裡寫得都是她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抱持著「不怕你們喝,只怕你們不愛喝」的決心,凱歌夫人主動提供香檳讓俄國軍隊喝個夠,等到戰爭快結束後再鋌而走險地,將一萬多支香檳運到俄羅斯。對於凱歌夫人的香檳念念不忘的俄國軍,以及當時因為戰爭而禁運的香檳,進入俄國市場後立刻掀起搶購熱潮,而俄國人也用凱歌夫人的香檳作為勝利之酒,另一方面,她所發明的除渣技巧,新穎清澈的酒體也讓整個上流社會都為之傾倒。因為凱歌夫人的機智與膽識,讓她釀製的酒站穩了香檳世界的地位。凱歌夫人逝世後,第二位引領香檳市場的寡婦,則是讓香檳在英國發揚光大的路易絲・波馬利 (Louise Pommery)。丈夫因意外身亡,在 40 歲成為寡婦的她,沒有選擇帶著未成年的兒子和懷裡的嬰兒回娘家,而是只用了 8 天的時間思考,便毅然決然地接管丈夫的事業。首先,她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賣掉已經走下坡的羊毛事業,並且決定不再生產葡萄酒,專注於香檳的製作,而且是「不甜」的香檳酒。在當時,市面普遍流行的口味是非常甜的香檳 (當時每公升含糖量 300 克,現在多為每公升 12 克), 嗜甜的俄羅斯人對此非常滿意,但波馬利卻決心要製作與以往不同的香檳,並將目標市場對準了英國人。最後,波馬利成功提高香檳的酸度,不僅讓酒體更加輕盈細緻,也成功打造以清爽風格聞名的不甜香檳。雖然傳統香檳區將波馬利視為異端分子,不過非傳統酒廠出身的波馬利根本不在乎。1874 年,波馬利成功製作出風格清新獨特的自然氣泡酒,牢牢抓住了英國人的口味。波馬利的事蹟不只是開創新的香檳市場,她強大的公關行銷能力也讓其品牌的知名度大增。不同於多數製造商在取得成功後才會建造酒莊,熱愛反其道而行的波馬利,從香檳區最古老的酒廠慧納 (Ruinart) 手上買下了長達 18 公里的地道,改造成集歷史文化、香檳儲存和藝術品收藏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同時巨資打造英式莊園城堡,吸引英國人專程前往用一瓶香檳的時間,享受他們的假期。此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波馬利與《拾穗》的關係。1889 年,法國寫實主義田園畫家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最知名的畫作《拾穗》, 在一場拍賣會上以 30 萬法郎的價格售出,雖然買家的身分保持匿名,但仍有傳言稱這幅畫是被美國買家標下。不到一個星期後,波馬利宣布自己收購了這件作品,並寫了一封信給羅浮宮的館長,信中表示:「由於我們未能將米勒的《晚禱》買給羅浮宮,我剛剛為羅浮宮買下了《拾穗》。我已經向畢修福森 (Bischoffsen) 先生發出了正式允諾,我會在遺囑中列入這項捐贈。在《晚禱》被送往美國的時候,我看到您有多麼傷心;我想您聽到現在這個消息應該會很高興。」1891 年,波馬利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遺囑,將這幅畫捐贈給了盧浮宮。《拾穗》現在收藏於巴黎的奧賽博物館。最後一位對香檳有極大貢獻的寡婦,名字叫做莉莉・柏蘭爵 (Lily Bollinger), 對於熟悉《007》系列電影的影迷來說應該不陌生。作為主角詹姆士。龐德 (James Bond) 所鍾情的酒款,從第一部 007 電影開始,龐德至少喝了 40 杯香檳,更精確地說,是柏蘭爵香檳 (Champagne Bollinger)。柏蘭爵並不像兩位前輩一樣年輕喪夫,42 歲的她在丈夫兼品牌所有人 Jacques Bollinger 去世後,才接手香檳酒莊。但是即使過了一百多年,婦女的權利仍然受到了限制,無法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經營事業。但,柏蘭爵的寡婦身分卻讓她巧妙地避開了禁令的限制。柏蘭爵上任不久後,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秉持著「不能讓家族事業毀在自己手上」的決心,在戰爭恐慌、物資缺乏的時期,仍持續酒莊的營運,堅持人力釀造的品質,甚至獨自騎著腳踏車「一步一腳印」地巡遍所有的葡萄園。柏蘭爵當時提出了「晚除渣」(Recently Disgorged, 簡稱 R.D.) 的概念,讓香檳在瓶內二次發酵,延長酒液和酵母的接觸時間,由釀酒師決定什麼時候除渣,打破了香檳固定陳放時間的既定模式。這不只讓柏蘭爵香檳的事業再次登上高峰,時至今日,這樣的佳釀在法國香檳區,僅有寥寥可數的酒廠擁有可以產出的技術和財力。《當香檳成為法國人:葡萄酒與民族認同的形成》的作者柯琳・M・蓋伊 (Kolleen M. Guy) 表示:「當時的社會下,寡婦沒有再婚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她們要在合法的狀態下繼續經營自己的事業,他們就不得不繼續保持寡婦的身分。」改變了整個香檳世界生態的女人們,有技巧地鑽了法律漏洞。直至 1965 年,婦女們才能在不須經過任何人的同意下就業,以及擁有管理自己資產的權利。且毫無疑問地,不管是一百年前還是現在,女性釀酒師的出現改變了香檳,而這三位寡婦不畏世人的眼光,堅定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葡萄園的故事,也都成為現代創業女性最好的典範。
白俄羅斯法院判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十年徒刑
據 BBC 報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畢亞利亞茨基 (Ales Bialiatski) 被控走私和募款支持「嚴重違反公共秩序」的活動,遭白俄羅斯法院判處十年徒刑。人權倡議組織 Viasna (意指春天) 聲明指出,同時還有另外兩人,斯凡諾維奇 (Valentin Stefanovich) 和拉布科維奇 (Vladimir Labkovich), 分別被判處九年和七年徒刑。三人在法庭上皆否決指控。2022 年,畢亞利亞茨基與其他兩個人權組織,俄羅斯的紀念組織 (Memorial) 和烏克蘭的公民自由中心 (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畢亞利亞茨基在 1994 年創立 Viasna, 多年來該組織持續批評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的專制政權。2020 年,畢亞利亞茨基等人在盧卡申科宣稱總統選舉勝利後,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2021 年,畢亞利亞茨基被捕入獄。據 Viasna 指出,盧卡申科自 1994 年以來執政至今,截至去年 12 月 31 日,白俄羅斯關押了 1,448 名政治犯。法新社則指出,執政當局試圖透過這項判決來打壓異議份子。法國外交部透過聲明表示:「這項判決是白俄當局採取空前鎮壓政策的另一個例子,特別針對 2020 年總統大選後掀起的和平抗議運動,以及批評白俄政府的任何聲音。」聲明中也認為,此案「顯然出於政治動機」, 最後呼籲白俄當局,立即且無條件釋放畢亞利亞茨基和「所有其他政治犯」, 並宣告他們無罪。BBC 也提及,白俄總統盧卡申科是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的盟友,被形容為是歐洲的最後獨裁者 (Europe's last dictator)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禁止同性婚姻並非歧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Fumio Kishida) 近日發言表示,日本法律禁止同性婚姻並非是歧視,稱婚姻的憲法自由由異性戀婚姻享有。這項評論引起了反彈,倡議團體表示其言論出爾反爾。因岸田先前曾因秘書官的恐同言論而道歉,也和 LGBTQ 族群進行會議。2 月 28 日,於國會的預算會議上,岸田文雄被詢問到他是否認為「禁止同性婚姻構成歧視」?, 岸田文雄則回答:「我不認為不允許同性伴侶結婚是國家一種不公平的歧視。」後又於 3 月 1 日重申表示,他並不認為這是「不符合憲法的」, 也否認他對同性戀族群有偏見。「我相信我對這議題並沒有歧視」他說,「而且我從來都沒有說我反對」。先前,岸田的秘書官,荒井勝喜 (Masayoshi Arai), 才因發表恐同言論的失言風波而遭到解職。岸田文雄所屬的執政黨,自由民主黨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向來堅守保守的家庭價值,對同性婚姻、多元性傾向等議題採取反對立場,是目前日本社會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一大阻力。據美聯社報導,日本共產黨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的議員,宮本徹 (Toru Miyamoto) 表示,近來媒體的調查和地方的倡議團體都顯示出:支持同性婚姻的民眾已占日本社會上的大多數。日本將於五月時在廣島市舉辦 G7 高峰會,而日本同時也是 G7 國家中,唯一一個仍未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LGBTQ 倡議團體期望能藉此機會,推動日本政府制定,支持 LGBTQ 族群權益的反歧視法令。
承諾減少駐軍、推動雨林保育 法國總統馬克宏訪非洲四國
3 月 2 日,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在訪非洲四國的行程中聲明,法國干預非洲的時代「已經結束」。這四國分別為加彭、安哥拉、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其中,加彭和剛果共和國,都是前法屬殖民地。據法新社報導,這些非洲前法屬殖民地的反法情緒持續高漲,要求法國駐軍撤出非洲。馬克宏則表示,法國會「顯著減少」在非洲的駐軍。同時強調,這項軍事上的重組「不是撤軍也不是脫離」, 而將其定義為,依合作夥伴的需求而進行調整。德國之聲 DW 指出,和過往相比,馬克宏在對非洲的政策上有了轉變。這趟訪非行程的另一重點,則圍繞在環境議題以及森林保護。在非洲加彭召開的「一個森林峰會」(One Forest Summit) 上,馬克宏承諾提供 5000 萬歐元 (約 18 億台幣) 鼓勵森林保育及維護生物多樣性。法新社指出,於法國的勢力逐漸退出非洲大陸之際,俄羅斯和中國則加深與非洲各國的經貿關係。《衛報》也報導,馬克宏雖表示拒絕被捲入爭奪非洲控制權的競爭中。但,他也發言抨擊俄羅斯僱傭軍瓦格納集團 (Wagner group), 指其以武力掠奪非洲的礦產和自然資源,甚至對平民使用暴力。上個月,聯合國就「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克蘭」的決議進行投票,此次馬克宏訪問的四個國家中,安哥拉、剛果共和國和加彭皆投了棄權票。最後,該決議以三分之二多數獲得通過,但這些棄權票表明了,這些非洲國家並沒有明確譴責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