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_date
timestamp[ns] | effective_date
timestamp[ns] | type
stringclasses 9
values | status
stringclasses 5
values | title
stringlengths 4
132
| office
stringlengths 3
44
| office_level
stringclasses 15
values | office_category
stringclasses 3
values | effective_period
stringclasses 4
values | content
stringlengths 93
174k
|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福建省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条例 |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 福建省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条例
## (1994年7月1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7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保障本省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员、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以下简称职工)。
第三条
职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及其近亲属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投诉,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接到职工投诉,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应在三个月内调查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立即移送,并通知投诉人。
第四条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企业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必须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五条
企业录用职工,必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在职工上岗三十日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订,不补订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以罚款。
第六条 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
第七条
企业工会负责人或者参与集体协商谈判的职工代表劳动合同期限未满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第八条
企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和职工参与管理等问题进行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
企业工会与企业就前款问题协商谈判达不成协议的,应当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工会协调解决。
第九条
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职工的人身自由。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工搜身;不得以任何理由扣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严禁殴打、侮辱、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职工。
第十条 职工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企业应予支持,不得阻挠。
企业开业投产满一年仍未成立工会的,应按月向上级工会缴纳工资总额百分之二的工会筹备金和在千分之五的补偿金。企业成立工会时,所缴纳的工会筹备金按工会经费留成比例返还企业工会;补偿金上缴国库。
未按前款规定缴纳工会筹备金和补偿金的,比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第四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和规定,依法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工会应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政府职能部门依法给予处罚;造成职工损失的,应当赔偿;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除赔偿外,应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企业提供的职工宿舍、饭堂和工场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条件,具备必要的防火、通风、采光和水电设施;职工宿舍不得与存放有易爆、易燃物品的工场、仓库混合;宿舍、工场应当备有紧急出口,保证通道畅通。企业违反规定的,按本条例前条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需要住院治疗的,由企业及时送往治疗。所需挂号费、医疗费、交通费、护理费由企业负担。住院伙食费由企业按当地规定的标准补贴。医疗期间,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
职工工伤或职业病医疗终结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按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发给因工伤残或职业病等级证书。
第十四条
企业必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对女职工实行特殊保护。不得降低保护标准和相应待遇。
企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应当协助和监督企业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
严禁企业招用童工。企业不得安排未成年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禁忌作业。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保护离、退休职工的规定,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保障离、退休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不得拖欠和克扣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金,不得随意降低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障及其他待遇。
第十七条
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有关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时间及延长工作时间待遇的规定。违反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上级工会责令改正。对违反规定延长劳动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对违反规定少发延时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延时工资,并按少发工资额的一至二倍支付赔偿金。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明确规定每月发放职工工资的日期,并按劳动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发放足额工资。企业逾期或者未足额发放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工会责令其补发。
第十九条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并按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项社会保险费,支付职工福利待遇、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补贴。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有偿转让给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或企业解散,应从原企业不动产转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金额作为职工的社会保障补偿金。补偿金根据企业向当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前的职工工龄计提,一次性存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职工个人账户。计提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生停工事件,政府有关部门会同工会及时调查处理,解决职工提出的可以解决的问题,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对于因企业严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的停工事件,停工期间职工工资照发,并依法追究企业及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劳动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仲裁、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于交纳仲裁费、诉讼费确有困难的职工当事人,经企业所在地工会组织证明,可以批准其减免或缓交。
第二十三条
企业和职工对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企业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 |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
> (1991年10月26日宁波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1992年1月18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 根据1996年3月28日宁波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6年6月29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的《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3年9月26日宁波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3年11月6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的《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5年11月30日宁波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5年12月23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发展城市绿化事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县级市城市规划区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内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绿化,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植树、种草、栽花、育苗及管护等绿化活动。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绿地包括:
(一)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含其范围内的水域);
(二)生产绿地:指为城市绿化生产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苗圃、草圃、花圃等;
(三)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四)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五)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其他绿化活动,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第六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工作。其所属的市园林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或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
城市规划、林业、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实施本条例。
第七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应按规定履行植树和其他绿化的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绿化成果和绿化设施,对损害、破坏绿化的行为,有权制止和检举、揭发。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
第九条 各项建设工程,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绿化面积,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一)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住宅区为百分之三十,其中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分别达到以下标准:居住组团人均不低于零点五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不低于一平方米;居住区人均不低于一点五平方米;
(二)除安全、消防、环保等有特殊规定的项目外,新建工业企业为百分之二十;
(三)对外交通、无污染的市政公用设施、商业金融、仓储用地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四)新建旅馆和体育、医疗、文教科研、行政办公、部队机关等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五)泵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对环境容易产生污染的市政公用设施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六)新建城市干道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改建城市干道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城市市区主要景观路段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七)其他新建工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扩建、改建工程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八)特殊地段的建设项目须根据详细规划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另行确定。
混合用房的建设项目按不同用途的建筑面积比例测算绿地率。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注重城市大环境绿化。
城市江河、铁路、道路等两侧的防护绿地或其他绿地建设应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宽度按以下要求控制:
(一)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每侧不少于三十米;
(二)主要景观河道或宽度二十米以上河道每侧不少于二十米,宽度十五米以上、二十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少于十五米,宽度十五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少于十米;
(三)铁路每侧不少于三十五米;
(四)快速路每侧不少于二十五米;
(五)高速公路每侧不少于一百米;
(六)轻轨线路每侧不少于十五米;
(七)主要区间道路每侧不少于二十米。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必须按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绿化用地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建设单位因特定条件限制,其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建成区实行易地统一绿化。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超出地面高度在五米以下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顶面覆土一米以上进行绿化后,供人们休闲和观赏兼有生态作用的永久性顶面绿地,可折算绿化面积。
新建建设项目的屋顶绿地面积折算总和不得超过总绿化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五。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的绿化设计,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应先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
第十四条 新建城市公园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造景用地面积应不低于陆地绿化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城市苗圃建设,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发展的需要,其用地面积,应不少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二。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其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并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拆除绿化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清理和平整场地。
绿化工程的完成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下一个年度绿化季节;边建设边交付使用的住宅区,其已使用的房屋周围绿化,也应当在下一个年度绿化季节完成。
第十六条 城市绿地的绿化设计和绿化施工,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推行质量监理。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因地制宜,按本单位在职人数每人每年植树三至五棵或完成相应劳动量的其他绿化任务的要求,制定义务植树计划。本单位范围内没有条件完成义务植树任务或相应劳动量的,市和县(市)、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可安排其承担一定数量的社会绿化任务。既不能在本单位范围内完成义务植树任务或相应劳动量,又不承担社会绿化任务的,由市和县(市)、区绿化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征收义务植树绿化费。
第十八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居民,应积极种植市树市花,并充分利用房屋周围的休闲地搞好环境绿化。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沿线单位,应当搞好门前和敞开式庭园绿化。
第十九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根据气候、土质等资源状况,开展并组织、指导有关单位进行绿化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培育、选用优良树种、花卉、草皮。各级人民政府对绿化科学研究,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经营具有游乐功能的公园绿地。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城市树木所有权按下列规定确认:
(一)古树名木,归国家所有;
(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管护的树木,归国家所有;
(三)单位内自行种植的树木,归该单位所有;
(四)住宅区绿化列入配套项目种植的树木,归住宅区的树木管护单位所有;
(五)私人宅院内自费种植、管护的树木,归个人所有。
第二十二条 城市绿化的养护管理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各类绿地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
(二)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的城市绿地由单位或个人负责;
(三)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绿化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
(四)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绿化由街道办事处负责;
(五)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区绿化由县级人民政府指定养护管理部门;
(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交通等部门负责的,依照法律、法规执行。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绿化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各养护管理单位应当做好花草、树木、设施的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范进行养护管理。
因养护单位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由养护单位负责赔偿。
第二十三条 城市公有或私有树木应当严格依法保护,确需砍伐的,需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行道树进行修剪,电力、邮电通信、交通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因电力、邮电通信、市政及其他工程建设,需要砍伐、移植城市树木的,应通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商定进行。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危及交通、管线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时,有关单位可先行处理,并在事后七日内告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擅自移植及其他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古树名木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统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设立标志。
散生在单位、寺庙和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寺庙或个人在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指导下管护。
第二十六条 经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化用地和现有城市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作他用。
确需改变城市规划绿化用地使用性质的,须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划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并易地补足相应的规划绿化用地面积。
确需改变现有城市绿地使用性质的,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缴纳易地绿化费。
确需改变城市规划绿化用地和现有绿地面积超过二公顷的,还需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 禁止占用城市绿地。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占用的,须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同意,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占用时间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临时占用时间的,应在到期七日之前办理延长手续,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绿地临时占用期满后,应当按时恢复原状。
第二十八条 禁止下列损坏城市绿地及绿化设施的行为:
(一)依树盖房、搭棚、架设天线,捆绑树身,吊挂衣物;
(二)放牧、捕猎、打鸟;
(三)在绿地内堆物、停车、倾倒废弃物及生火野炊;
(四)在绿地内露宿和进入设有明示禁止标志的绿地;
(五)破坏草坪、绿篱、花卉、树木、植被;
(六)故意损坏城市绿化设施;
(七)在公园绿地水域内游泳、洗衣物和在禁钓区垂钓;
(八)其他有损于城市绿化和绿化设施的行为。
第四章 费用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已批准的城市绿化分期实施计划,在每年度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相应的比例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中,应当安排相应比例用于公园绿地建设。
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应当多渠道引入资金,扩大公园绿地面积。
第三十条 各项工程应当把绿化建设费列入建设项目的总投资。
第三十一条 实行易地绿化的建设单位应向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缴纳易地绿化费。
易地绿化费必须用于扩大绿地面积,并在收取易地绿化费的第三个年度绿化季节内完成。
第三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或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管护的住宅区中附属绿地,其管护费用从小区管理费、物业管理经费中支付或者由区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住宅区中的附属绿地的管护费用,由管理部门统筹解决。
第三十三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绿化任务量和管护标准,列支一定的绿化经费,用于绿地的管护、休闲地绿化、义务植树和门前绿化。
第三十四条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占用单位应向该绿地管护单位缴纳绿地占用费。
第三十五条 经批准砍伐城市树木或迁移花草、植被的,应向该树木、花草、植被的管护单位或个人缴纳绿化补偿费。
第三十六条 按照本条例收取的义务植树绿化费、易地绿化费、绿化补偿费、绿地占用费,列为绿化专项资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专项用于城市绿化事业。
第三十七条 义务植树绿化费、易地绿化费、绿化补偿费、绿地占用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
第五章 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八条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保护城市绿地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九条 对下列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给予处罚:
(一)建设工程的绿化设计方案,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未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的,或者未按照审核后的设计方案施工的,责令其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二)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后逾期未完成绿化的,责令限期完成,超过期限仍不完成的,除规定在新的期限内完成外,并处以绿化工程投资额一倍以下的罚款;工程项目完成后绿化用地面积未达到审定的比例的,责令限期补足,并可按不足的绿化用地面积,处以易地绿化费五倍以下的罚款;
(三)擅自占用城市绿地的,责令恢复原状,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并按被侵占面积处以绿化补偿费三至五倍的罚款;
(四)临时占用城市绿地超过批准时间的,责令限期归还,并按照所占面积处以绿地占用费一至三倍的罚款;
(五)盗伐城市树木的,责令赔偿损失,按盗伐树木株数的十倍补种,并处以违法所得三至十倍的罚款;偷盗公共场所花卉、盆景的,责令赔偿损失,并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六)擅自砍伐城市树木的,责令按砍伐树木株数的三至五倍补种,并处以绿化补偿费一至五倍的罚款;
(七)电力、邮电、通信、市政等工程建设部门在非不可抗力情况下,擅自砍伐、移植城市树木,占用绿地,毁坏花草的,责令停止损害行为,赔偿损失,并处以绿化补偿费一至二倍的罚款;
(八)因养护不善及其他行为致使城市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处以树木价值一至五倍的罚款;损伤、砍伐、挖掘城市古树名木的,追缴树木,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树木价值五至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有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损害行为,赔偿损失,并可处五十元至五百元的罚款。
第四十条 故意破坏城市绿地及绿化设施,盗伐城市树木,偷盗公共场所花卉、盆景,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的,按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处罚,并应追究主管领导者的经济或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 拒绝、阻碍绿化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按照本条例负有许可、管理职责的城市绿化、规划等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其他建制镇和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工矿区,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2016年4月1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当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多元化。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具体管理、指导和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通过联营、技术转让、参股控股等方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与试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五条 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第六条
对下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后补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支持:
(一)能够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形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产业的;
(二)能够显著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水平的;
(三)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
(四)能够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
(五)能够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或者农村经济发展的;
(六)能够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第七条
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利用其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促进与国外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拓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网络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地方扶贫开发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
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农业试验示范单位在本省贫困地区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平台、信息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对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立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计量检定校准等服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用途。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第十四条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贷款担保组织。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险服务。
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依法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
第十五条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其承担者应当按照科技报告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报告,并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项目主管部门对科技报告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涉密项目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
对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第十七条
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转移科技成果时,优先面向中小微企业。
第十八条
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制度。
第十九条
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科学技术、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并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相关单位及人员加大科研资金支持。
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十条
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经征得本单位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
创业期间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和基本待遇,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
鼓励有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到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兼职。
第二十二条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与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同等对待。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选聘的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活动的科技特派员,可以取得技术服务报酬、创办企业或者从企业获得股权、期权和分红。
第二十四条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者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成果所获得的收入,扣除对完成和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五条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未规定、也未约定奖励和报酬方式、数额和时限的,按照下列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一)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六十的比例;
(二)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六十的比例;
(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十的比例。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科技人员所属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依法或者依约定对完成和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由该单位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该单位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单位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八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1998年12月11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同时废止。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2008年8月1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11年12月1日江西省第十一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章 公路路产管理
第四章 超限运输车辆行驶管理
第五章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路路政管理,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下简称公路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适用本条例。
《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对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公路路政管理应当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领导。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省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督、指导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所辖路段的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公路管理局、县(市、区)公路管理分局(站)(以下简称公路管理机构)按照职责负责实施所辖路段的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公路路政管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路的保护。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第七条
负责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发现公路损坏的,及时组织修复,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八条
公路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九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依法行使下列公路路政管理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公路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管理和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
(三)实施公路路政监督检查,维护公路安全、畅通;
(四)审查批准挖掘、占用、利用公路或者公路用地,以及超限运输等申请事项;
(五)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为民服务制度,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司乘人员提供服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公路的巡查,发现公路路障的,按照职责及时排除。
第十一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属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
第十二条
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应当着装整齐,佩戴标志,持证上岗。
用于公路监督检查的专用车辆,应当设置统一的标志和示警灯。
第十三条
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应当恪尽职守、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置收费、罚款项目,改变收费、罚款范围和标准;
(二)收费、罚款不出具有效票据;
(三)强制提供有偿服务;
(四)刁难、勒索管理相对人;
(五)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公路、公路用地、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接受检查。
第三章 公路路产管理
第十五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公路路产登记制度,对公路路产登记造册。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技术规范划定公路标线,设置公路标志等附属设施。
第十六条 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砂、采石、取土;
(二)堵塞、填埋公路排水设施;
(三)损坏公路标志、标桩等设施;
(四)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
(五)摆摊设点、堆放或者摊晒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
(六)搭棚建屋,设置集贸市场、停车场、洗车点;
(七)拌料、拉钢筋等占道作业;
(八)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公路附属设施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十七条
在大中型公路桥梁和渡口周围二百米、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一百米范围内,以及在公路两侧一定距离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砂、采石、取土;
(二)倾倒废弃物;
(三)爆破作业;
(四)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行为。
第十八条 在公路上行驶的货运车辆应当规范装载,装载物不得触地拖行、遗洒。
第十九条
车辆在公路上需要进行临时检修等作业的,应当先设置规范的标志,保证交通安全,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损坏、污染公路或者公路附属设施。检修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路面。
第二十条
机动车制造厂和其他单位不得将公路作为检验机动车制动性能的试车场地。
国道不得作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场地。在其他公路上进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应当遵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行驶时间、路段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依照公路法的有关规定,事先经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审批,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修建铁路、机场、电站、通信设施、水利工程以及进行其他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或者使公路改线的;
(二)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
(三)设置公路平面交叉道口的;
(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公路路面的机具确需在公路上行驶的;
(五)更新砍伐树木的;
(六)设置广告牌、标牌等非公路标志的。
第二十二条
申请办理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载明施工的理由、地点、期限等内容的申请书;
(二)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设计方案;
(三)符合保障公路安全、畅通要求的施工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
申请办理第二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载明车辆或者机具确需行驶的理由、保护措施等内容的申请书;
(二)车辆或者机具行驶证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四条
申请办理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载明砍伐树木的理由、位置、种类、数量等内容的申请书;
(二)符合公路绿化工程技术标准的补种方案;
(三)符合保障公路安全、畅通要求的作业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申请办理第二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载明设置广告牌、标牌等非公路标志的理由、地点、时间及保持期限的申请书;
(二)广告牌、标牌等非公路标志的外廓尺寸、结构及安全性能的说明;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
本章规定的审批权限涉及国道、省道的,由设区的市公路管理机构行使;涉及县道、乡道的,由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行使。
前款规定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审批的决定。涉及收费公路的,应当征求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的意见。予以审批的,办理审批手续;不予以审批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经依法审批进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所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占用、挖掘公路,使公路改线或者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根据公路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不低于该段公路原有的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改建或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
驾驶车辆对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较大损害的,必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告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接受调查处理;情节严重又拒不接受调查处理的,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依法扣留车辆、工具。
第二十九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涉及损坏公路路产的,应当及时通知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参与处理。
第四章 超限运输车辆行驶管理
第三十条
在公路上行驶车辆的车货总高度、总长度、总宽度和轴载质量以及总质量,应当符合国家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以及质量限值的规定。
在有限定要求的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以及公路渡口,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设置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志。
第三十一条
超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汽车渡船的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车辆,不得在有限定标准的公路、公路桥梁上或者公路隧道内行驶,不得使用汽车渡船。车辆超过公路或者公路桥梁限载标准确需行驶的,必须经有关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运载不可解体的超限物品的,应当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时速行驶,并悬挂明显标志。
申请办理前款规定的批准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载明货物运输的起讫点、拟经过的路线和运输时间的申请书;
(二)货物名称、重量、外廓尺寸及必要的总体轮廓图;
(三)运输车辆的厂牌型号、自载质量、轴载质量、轴距、轮数、轮胎单位压力、载货时总的外廓尺寸等有关资料;
(四)车辆行驶证;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 前条规定的批准权限,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进行超限运输的,由省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必要时可转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协调;
(二)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进行超限运输的,由省公路管理机构行使;
(三)跨县(市、区)行政区域进行超限运输的,由设区的市公路管理机构行使;
(四)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进行超限运输的,由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行使。
前款规定的批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向申请人颁发《超限运输通行证》;不予以批准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在审查超限运输申请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需经路线进行勘测,选定运输路线,制定通行与加固方案,并与申请人签订有关协议。申请人应当根据通行与加固方案,对需要加固的运输路线、桥梁等进行加固,保障超限运输车辆安全行驶,或者由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帮助其采取加固措施,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 超限运输的承运人应当随车携带有效《超限运输通行证》。
超限运输车辆的实际型号、运载物品应当与《超限运输通行证》载明内容相一致。
禁止涂改、伪造、租借、转让或者超期使用《超限运输通行证》。
第三十五条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可以在公路上设置运输车辆轴载质量及车货总质量的检测装置,对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检测。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可以在收费公路出口处设置计重收费装置,实行计重收费。
第三十六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规范检测行为,进行科学检测;对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检测时,不得影响其他车辆通行。
未办理《超限运输通行证》的超限运输车辆,承运人应当卸去超限的部分物品,未按照要求卸载的,不得继续上路行驶。运输不可解体的超限物品的运输车辆,未办理《超限运输通行证》的,承运人应当按照本章的规定补办《超限运输通行证》。
第三十七条
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依法对在公路上行驶的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检查时,被检查人员应当配合,接受检查,不得强行通过。对不接受检查,堵塞超限运输检测装置通行车道的,可以强制拖移。
第五章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
第三十八条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范围按照下列规定划定:
(一)国道不少于二十米;
(二)省道不少于十五米;
(三)县道不少于十米;
(四)乡道不少于五米。
第三十九条
国道、省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由沿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划定;县道、乡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由沿线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依法划定的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外缘设置标桩、界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擅自挪动标桩、界桩。
第四十条
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外,禁止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应当事先经有关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批准。
申请办理前款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人应当提交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材料。
本条规定的批准权限,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填土或者在公路两侧房屋门前铺筑地面的,其标高应当低于公路路肩外缘标高三十厘米,并且应当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排水设施。
第四十二条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拆除。
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依法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修建的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不影响交通安全及公路建设的,可以保留,但不得在原地扩建或者重建;因影响交通安全或者公路建设等原因需要实施拆迁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四十三条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在实施有关行政许可或者建设用地审批时,涉及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应当严格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办理,并在批准文件中注明建筑物与公路的控制距离。
第四十四条
规划和新建村镇、开发区以及集贸市场等,应当与公路保持规定的距离,避免在公路两侧对应建设,防止造成公路街道化,保证公路的运行安全与畅通。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在公路两侧建设的村镇、开发区以及集贸市场等,不得再沿公路平行扩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恢复路面;对公路造成污染或者损坏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车辆超限使用汽车渡船或者未经批准在公路上擅自超限行驶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承运人停止违法行为,接受调查、处理,并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核实后放行,并可以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按照擅自超限运输处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损害的,须缴纳公路路产赔(补)偿费;对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污染的,应当负责清除或者承担清除费用。
第五十条
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及其公路路政监督检查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设置收费、罚款项目,改变收费、罚款范围和标准;
(二)收费、罚款不出具有效票据;
(三)强制提供有偿服务;
(四)刁难、勒索管理相对人;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或者建设用地审批的,该行政许可或者审批无效,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和审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公路路政管理,是指为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行政管理行为。
(二)公路路产,是指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
(三)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一米范围内的土地。
(四)公路附属设施,是指为保护、养护公路和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所设置的公路防护、排水、养护、管理、服务、交通安全、渡运、监控、通信、收费等设施、设备以及专用建筑物、构筑物等。
(五)超限运输,是指在公路、公路桥梁上、公路隧道内行驶或者通过公路渡口的车辆,超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汽车渡船对其轴载质量、高度、宽度或者长度的限制。
(六)收费公路,是指符合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批准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的公路(含桥梁、隧道)。
(七)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是指以公路两侧边沟外缘为界,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
第五十三条
公路路产赔(补)偿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公路工程造价定额标准制定。收取赔(补)偿费,必须使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
收取的赔(补)偿费,应当专项用于公路路产的恢复和公路养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或者截留。
第五十四条 村道和林区公路的路政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1993年11月6日发布、1998年2月10日修正的《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
##
## (1993年9月16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8年2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一
##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 根据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 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
## 定》第二次修正)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下简称常委会组成人员)肩负着市人大代表和全市人民的重托,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集体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庄严职责。为此,制定本守则。
第一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宪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市情、国情,掌握行使职权所必备的知识。
第二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职权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执行代表大会决议,积极推进本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根据每年度各次常委会会议的预定日期,妥善安排工作和社会活动,在时间上要服从常委会会议的需要。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常委会会议的,应当向常委会主任或者秘书长请假;中途退席的,须经秘书长同意。
常委会组成人员离开本市连续二年以上不能出席会议的,无生病等特殊原因一年内缺席时间超过全年会议总天数一半以上的,或者有其他原因难以履行职责的,可以依法辞去常委会组成人员职务。
第四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举行前,要阅读预先送达的会议文件和有关资料,积极参加有关的调查、视察,做好审议准备;在审议议题和表决时,要按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围绕会议议题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在依法表决后,要自觉服从表决结果。
第五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积极参加检查法律、法规和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活动。参加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委员会的委员,要积极参与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遵守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第六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密切联系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深入体察民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常委会反映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七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积极向腐败现象作斗争。
第八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要严守国家秘密。凡属规定不应公开的内容,不得以任何方式传播。
第九条
常委会组成人员严重违反本守则的,应当根据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决定,向主任会议或者常委会会议作出检查。
第十条 本守则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办法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 母婴保健法》办法
##
## (1995年4月14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
## 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婚前保健
第三章 孕产期保健
第四章 婴儿保健
第五章 医学技术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经费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母婴保健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防治结合和医疗保健服务与自我保健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母婴保健卫生知识。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母婴保健工作的领导,将母婴保健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投入,发展全市母婴保健事业。
本市扶持边远山区的母婴保健工作。
本市鼓励实行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
第四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母婴保健工作。
民政、计划生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母婴保健工作。
妇联、工会等组织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母婴保健工作。
第五条
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民应当自觉履行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 婚前保健
第六条
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依照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到区、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者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以下统称婚检单位)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婚检单位的名单送市民政部门备案。
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婚前医学检查中不能确诊的病例,应当转到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诊断。
第七条
婚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执行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不得随意增减婚检项目。
第八条
婚检单位对接受婚前医学检查者应当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对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在婚前医学检查证明上写明医学意见。
第九条 市和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在边远山区开展婚前巡回保健服务。
第十条
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必须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经婚前医学检查认为不宜生育的,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方可办理结婚登记。
第三章 孕产期保健
第十一条
医疗保健机构除执行母婴保健法第十四条规定外,还应当提供下列服务:
(一)建立围产保健档案;
(二)对高危孕妇实行重点监护;
(三)定期产后访视。
边远山区的乡、镇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孕妇提供住院分娩的必要条件。
第十二条
严禁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医疗保健机构认为医学上确需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必须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医疗保健机构对新出生的婴儿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出具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并盖有专用章的出生医学证明。
第十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孕产妇死亡和婴儿、围产儿死亡统计报告制度,并做好孕产妇、围产儿的死亡评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出生和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
第十五条
接触致畸物质的已婚未孕或者怀孕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排定期检查身体。
妇幼保健机构根据其检查结果或者职业病防治机构对有害作业场所致畸物质的监测报告,提出孕前和孕期的医学指导意见。女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学指导意见安排怀孕女职工从事禁忌范围以外的劳动。
第十六条
生育过严重缺陷患儿的妇女再次妊娠前,夫妻双方必须到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医学检查。
医疗保健机构对前款规定的医学检查,应当出具诊断证明,并书面通知女方户口所在地的计划生育部门。
第四章 婴儿保健
第十七条 提倡母乳喂养。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婴儿的母乳喂养率。
各单位不得安排哺乳期女职工从事乳母禁忌的有害作业,并按照规定为女职工哺乳提供条件。
第十八条
新生儿出院或者出生后一周内,抚养人必须到产妇户口所在地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登记;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制度。
第十九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对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对婴儿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并提供有关母乳喂养、合理膳食等科学育儿的知识。
第二十条 本市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
有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取样和送检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机构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并对医疗保健机构的取样、送检进行质量监控和业务指导。
第二十一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展婴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并提供眼、耳、口腔保健服务和与促进婴儿神经、精神发育相关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
从事看护婴儿职业的人员,必须每年到区、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检查身体,领取健康合格证。
第五章 医学技术鉴定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其成员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同级人民政府聘任。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婚前医学检查结果、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持有异议的,可以向所在地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对区、县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可以向市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向鉴定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提供与鉴定有关的材料。鉴定收费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并将鉴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六条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必须由组成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对鉴定委员会成员提出的与鉴定结论不同的意见,应当如实记录在案。
鉴定结论应当有参加鉴定的委员签名,并加盖鉴定委员会公章。
鉴定材料和鉴定结论原件必须立卷存档,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母婴保健监督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母婴保健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 本市实行母婴保健监督员和检查员制度。
母婴保健监督管理机构设监督员,负责母婴保健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监督员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任命。
医疗保健单位设母婴保健检查员,协助监督员做好母婴保健检查工作。检查员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任命。
第二十九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加强母婴保健专业队伍建设,根据所承担的任务配备专职母婴保健业务人员。村民委员会配备兼职母婴保健人员,负责母婴保健工作。
第三十条
从事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单位,必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领取专项技术服务许可证,其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领取专项技术服务合格证。
从事母婴保健法规定的结扎手术、终止妊娠手术的单位必须经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领取专项技术服务许可证,其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事家庭接生工作的个人,必须领取专项技术服务合格证。
第三十一条
市和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母婴保健的质量监测和技术指导。
第七章 经费
第三十二条
边远山区公民进行婚前医学检查,交费确有困难的,其检查费用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解决;乡、镇人民政府解决确有困难的,由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补助。
第三十三条
依照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规定施行终止妊娠或者结扎手术的,其费用由劳保医疗或者公费医疗负担;不享受劳保医疗或者公费医疗的,由区、县人民政府解决。
第三十四条
乡、镇医疗保健机构的母婴保健业务人员的收入,不低于所在医疗保健机构临床医务人员的平均水平。
村民委员会应当合理解决村母婴保健人员的补贴、奖励和待遇,村民委员会解决确有困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卫生行政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母婴保健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在研究推广母婴保健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母婴保健知识和宣传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从事母婴保健工作20年以上并尽职尽责的。
第三十六条
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按照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规定开展母婴保健工作的,由市或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未取得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合格证书,有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五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卫生行政、婚姻登记管理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母婴保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又不提起行政诉讼,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1995年6月1日起施行。
|
null | 2010-07-30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西藏自治区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2001年11月23日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10年7月30日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正)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以下简称《防洪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防洪及与防洪有关的一切活动应当遵守《防洪法》和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洪是根据洪涝灾害特点采取的防止或减轻洪涝灾害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有权制止和检举破坏防洪工程设施的行为。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群众的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水患意识;建立和完善水文、气象、通信、信息遥控、预警、洪涝灾害监测系统等防洪体系;有计划地治理江河、湖泊,建设防洪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对防洪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
第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防汛指挥机构,其办事机构设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防汛抗洪任务的市(地)、县成立防汛指挥机构,其办事机构设在市(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防汛指挥机构由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组成。
在汛期,乡(镇)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防汛抗洪工作的需要,设立临时防汛指挥机构,负责有关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等工作,并接受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领导。
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六条 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有防洪排涝等专项规划或者进行专项论证。
第七条 跨市(地)江河的防洪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地)有关部门根据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编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江河、湖泊的防洪规划或者区域防洪规划,由所在地市(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流域或防洪规划与区域综合规划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拉萨市、日喀则市、八一镇等防洪规划,由拉萨市、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林芝地区行署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流域防洪规划与区域防洪规划编制,防洪规划审批后纳入城镇总体规划。
修改防洪规划,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 易涝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除涝治涝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完善排涝系统,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第九条 依法划定的防洪规划保留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告,并明确界限,设立固定标志。
第十条 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应当兼顾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关系,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不得任意改变河水流向。
跨市(地)江河的规划治导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地)有关部门拟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江河的规划治导线由市(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地区行署(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土地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划拨。
河道治理新增土地,河道主管机关可以依法享有优先使用权。
河道整治计划用地和规划建设的堤防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不得建设与防洪无关的工程设施。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时应当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
第十三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道路、渡口或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经市(地)、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禁止在水库库区内筑坝拦河或在水库淹没线以下垦种土地。已经在水库库区内筑坝拦河修建建筑物,经科学论证,确认不影响水库安全和管理的,经河道主管机关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予以保留;确认影响水库安全和管理的,应当拆除。
对水库下游泄洪道内的障碍物,应当拆除,确保行洪畅通。
第十五条 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沙、采石等活动。依法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告,并设定固定标志。
在防洪规划区河道内挖沙取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所在地人民政府组织营造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砍伐。采伐、更新护堤护岸林木,应当办理采伐许可证,并完成补种任务。
第十七条 水文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水文测验技术标准,依法在测验河段的上下游划定水文测报设施保护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告,并在河段保护区上下界处设立地面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水文测报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和影响水文测报的活动。
因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或者改建水文测报设施的,应当征得水文管理机构的同意,迁移或改建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 禁止破坏、侵占、毁坏堤防、护岸、水闸、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和水文、气象、通讯、测量标志等设施。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定期对防洪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对未达到设计洪水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的水库、河堤,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除险加固措施。
第二十条 跨市(地)江河的防洪方案,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执行。其他河流的防御洪水方案,由所在地防汛指挥机构制定,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中型以上水库的洪水调度方案,由自治区防汛指挥机构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水库的洪水调度方案,由所在地防汛指挥机构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自治区防汛指挥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的防汛期为每年5月15日至9月30日。特殊情况下,市(地)、县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宣布提前或者延长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期,并报自治区防汛抗洪指挥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 各级防汛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水文管理机构负责向社会发布水文情报预报和汛情公告。
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进行水文预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 在汛期,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巡堤查险、抗洪抢险等防讯工作。
企事业单位应当在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有关防汛抗洪工作。
第二十五条 在主讯期,防汛抢险救灾车辆和防汛抗洪指挥车辆应当优先通行,并免缴过路(桥)费。防汛车辆的标志由自治区防汛指挥机构同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发。
第二十六条 市(地)、县防汛指挥机构,应当建立险情报告制度,对重大险情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排险,并迅速将险情报告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
第二十七条 跨市(地)江河水位或者流量达到规定的分洪标准,需要启用蓄滞洪区,由自治区防汛指挥机构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执行;其他江河需要启用蓄滞洪区的,由市(地)、县人民政府按照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执行。
第二十八条 因防汛抗洪需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工具等,在汛期结束后,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在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各级人民政府及防汛指挥机构应当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十条 防洪费用按照以政府投入为主与受益者合理分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防洪规划和年度计划所需的资金。
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的具体缴纳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汛工作的需要,建立并实施防汛物资储备制度。所需防汛物资储备资金和更新补充资金,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防洪、救灾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的审计和财政监督,保证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三十三条 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防洪规划的;
(二)批准建设有阻碍行洪建筑物的;
(三)未按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任意改变河水流向的。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 2 -
- 1 -
|
2023-04-10T00:00:00 | 2023-04-10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有效 | 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2022年12月25日包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23年3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包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废止以下4件地方性法规:
一、《包头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1995年1月25日包头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6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二、《包头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997年9月26日包头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1998年4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三、《包头市文化市场管理条例》(1993年11月3日包头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4年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2000年3月29日包头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00年8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修订 根据2011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批准《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的决议修正)
四、《包头市旅游条例》(2011年12月27日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12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09年7月22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9年10月23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根据2011年11月30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2011年12月8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林地林木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4年4月28日哈尔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4年
6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十二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 录
1. 总则
2. 保护规划
3. 保护措施
4. 法律责任
5.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城市特色风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建成区内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涉及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本条例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具体工作。
市文化、财政、建设、房产住宅、城市管理、国土资源、工商、宗教、旅游、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负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本市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事宜进行论证和评审。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房产、园林、文化、文物、历史、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具体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条
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商业运作等形式,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保护意识,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有权投诉和举报。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条
市规划部门应当根据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保护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保护规划(含详细规划,下同)应当根据城市整体风貌进行编制。
编制城市其他专项规划或者详细规划等,应当与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十二条
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和公众的意见,并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三条
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四条 市规划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应当由市规划部门组织调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省人民政府申报。
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认定、调整、撤销,由市规划部门组织调查,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smallcaps}。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六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以下简称保护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保护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濒危历史建筑的抢救工作;
(二)对历史院落、历史建筑的收购;
(三)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等进行维护和修缮;
(四)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十七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投资、捐赠等形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十八条
保护资金和受赠款项,应当专项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保持传统的空间尺度、道路线形、城市风貌和建筑环境,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设强度,并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实施下列保护措施:
(一)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用地构成;
(二)控制历史城区人口数量;
(三)完善历史城区的基础设施;
(四)增加历史城区绿化量。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道路线形,保留带有历史风貌特色和与历史风貌特色相协调的建筑物、广场、绿地、市政设施和地面铺装。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外装修、装饰、色彩,市政设施、雕塑等设计与安装位置,应当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三条
在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四条
对历史城区或者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不得破坏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建设单位在办理改造危旧房屋规划审批手续时,应当提交对历史城区或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产生影响的评估报告。
第二十五条
对历史院落应当保护其空间边界、空间尺度、道路和绿地等,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历史院落环境质量。
第二十六条
对历史院落应当注重保护原有传统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并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改造,拆除历史院落内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并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七条 对历史建筑按照下列规定实施分类保护:
(一)一类历史建筑,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质、色调、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饰。
(二)二类历史建筑,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质、色调和主要平面布局。
(三)三类历史建筑,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质和色调。
历史建筑的分类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历史建筑的分类名单由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二十八条
对历史建筑应当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历史建筑。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同级文物部门报省有关部门批准。
经批准迁移或者拆除历史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形成历史建筑测绘、图像等资料,报市规划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
(二)在历史建筑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内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等危害历史建筑的物品;
(三)在历史建筑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内,安装影响历史建筑使用寿命的设备;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张贴、涂污;
(五)其他危害、损毁历史建筑或者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行为。
第三十条
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下列行为,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市规划部门意见:
(一)在历史建筑上设置牌匾、空调散热器、照明设备等设施;
(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上设置牌匾或者户外广告;
(三)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设置临时商服用房。
设置牌匾或者户外广告,所占面积、色彩、材料以及形式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与建筑立面相协调;可能影响历史建筑房屋安全的,应当提供房屋安全鉴定。
第三十一条
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对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适时进行维护和修缮。
市和区人民政府可以利用保护资金对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给予补助。
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使用人,应当为所有权人的维护和修缮提供方便条件。
第三十二条
对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向市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批准内容,对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进行维护、修缮。
第三十三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建筑的使用性质对其进行使用。
第三十四条
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其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时,可以向市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委托专门机构予以收购。
第三十五条
市规划部门应当自历史文化街区被批准认定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在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市规划部门应当自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被批准认定、调整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设置标志牌,并向所有权人颁发保护确认证书。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涂改、损毁或者擅自设置、移动标志牌。
第三十六条
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历史建筑保护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
市规划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档案。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做好建档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高度、体量、色彩或者风格,不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的,由市规划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者限期拆除,并处7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规划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原址恢复原状,或者由市规划部门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处以7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市规划部门审核同意,改建、扩建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在历史建筑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内安装影响历史建筑使用寿命的设备的,责令限期拆除,对单位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将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的历史建筑的测绘、图像等资料备案的,由市规划部门责令限期补报备案;逾期未补报备案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未形成历史建筑的测绘、图像等资料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对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由市规划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机关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在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批准在历史建筑上设置牌匾、空调散热器、照明设备等设施,或者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上设置牌匾、户外广告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批准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设置临时商服用房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市规划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者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未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逾期未改正以及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市规划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历史城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能体现哈尔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或者某一发展时期风貌,历史范围清楚,历史建筑较多,需要保护控制的区域。
(二)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三)历史院落,是指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空间布局形态和建筑风格具有传统地方风貌特点,或者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主要由历史建筑所围合、限定的,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和历史环境质量的院落。
(四)历史建筑,是指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或者艺术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实施前公布的保护建筑纳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
第四十八条
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19日公布的《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同时废止。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吉林市河道管理条例 | 吉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吉林市河道管理条例
(1997年7月23日吉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1997年11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2000年9月27日吉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改2001年3月30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江河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的管理。
第三条 河道管理范围包括河道内的水域、整治工程、沙洲、滩地(含耕地、林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有堤防的河道按两岸堤防背水面护堤地边线确定;无堤防(包括未达规划设计标准的堤防)的河道按规划设计洪水位确定;尚未批准规划设计的河道按历史最高洪水位确定。
第四条 开发利用保护江河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主管机关。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河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查处违法行为;
(二)组织制定、实施河道的防洪、整治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三)负责河道管理范围内用河行为和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及工程施工的监督检查;
(四)组织制定和实施河道防洪调度及清障计划方案;
(五)负责河道堤防、滩地、水面管理和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
(六)依法收取及管理河道各项经费;
(七)负责河道管理方面的其它工作。
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河道管理机构负责。
第六条 河道管理实行按流域统一规划和按管理权限分级分段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松花江、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在国家和省河道主管部门统一规划下,由市、县(市)河道主管机关按行政区划分段实施管理;蛟河、拉法河、温德河、牛亡牛河、鳌龙河、团山河、金沙河、岔路河、细鳞河、霍伦河在市河道主管机关统一规划下,由各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其他河流由各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组织规划,实施管理。
市城区松花江段河道(上起丰满大堤下至市城区左岸与九台市、右岸与舒兰市交界处)及其主要支流温德河、牛亡牛河、团山河、鳌龙河百年一遇洪水回水段河道,由市河道主管机关直接管理。
县(市)城区段河道由所在地县(市)河道主管机关管理。
第七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二章 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八条 市、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应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标准和通航标准及有关技术要求,按河道管理权限编制河道整治建设规划。
蛟河、拉法河、温德河、牛亡牛河、鳌龙河、团山河、金沙河、岔路河、细鳞河、霍伦河等河流的河道整治建设规划由市河道主管机关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河道主管部门备案;其他河流的河道整治建设规划,由所在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市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市城区、各县(市)沿河城镇的河道整治专业规划,须纳入城市及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第九条 河道整治与建设、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的畅通,维护堤防及河道工程的安全。
第十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跨河、临河、穿河、穿堤的桥梁、码头、港池、道路、管道、缆线、输电线路、取排水口、泵站等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和有关技术要求,在立项时应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在编制立项文件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建设项目申请时,须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三)建设项目涉及河道与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
(四)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
(五)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水水质的影响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
(六)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图件和其他资料。
重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应提供详尽的防洪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安排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核。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占用河道情况及施工期防汛措施。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工程规模、标准和高程进行施工。
工程竣工后,由河道主管机关按防洪渡汛要求进行验收,建设单位应在六个月内将工程竣工资料报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因工程施工造成河道淤积和植被破坏的,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进行清淤和恢复植被。
第十二条 在河道上修建桥梁、码头和其它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河道,不得挤占行洪区。
桥梁和栈桥、跨河管道和线路的净空高度及穿河管线、缆线的埋深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要求。
第十三条 新建的跨堤道路、穿堤涵闸、泵站及埋设的管线等工程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堤防上已建前款所指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限期由原建设单位或使用、受益单位进行维修或改建;废弃的工程设施由原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拆除。
第十四条 河道主管机关进行河道整治时涉及航道的,有关设计和计划应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交通主管部门进行航道整治,有关设计和计划应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意见。
第十五条 跨县(市)、区的河道和界河,未经市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禁止单方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现已给对岸或上、下游造成危害的前款所指工程,由原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不能采取补救措施的,应限期拆除。
第十六条 市城区、各县(市)城镇建设与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其规划建设的临河界线及定点,应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部门确定,其定点文件必须由河道主管机关参与会签。
在临河界线内修建民房和其他建筑设施的,必须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意见。
第三章 河道管理与保护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下列规定确定河道护堤地:松花江、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的堤防护堤地为迎水面30米至50米,背水面5米至15米;蛟河、拉法河、温德河、牛亡牛河、鳌龙河、团山河、金沙河、岔路河、细鳞河、霍伦河的护堤地为迎水面15米至30米,背水面5米至10米;其他河流河道护堤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
划定的护堤地由河道主管机关统一规划、使用和管理。
第十八条 市城区松花江段河道堤防堤路结合段单式堤防堤肩(岸缘)以上道路、栏杆等市政设施及复式堤防戗台以上(含戗台)部分的绿地、游园的养护、维修、绿化、卫生等,由市政建设主管部门按防洪要求和有关规定实施管理;堤肩(岸缘)或戗台以下河道滩地、林木、卫生等河道管理由河道主管机关负责。
第十九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河道主管机关应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及河道水工程的安全需要,在松花江、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的重要河段堤防的背水面护堤地以外一定区域内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
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打井、钻探、爆破、采石、挖沙、取土和挖筑鱼塘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条 江河故道、旧堤及原有河道工程设施,未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填堵、占用或拆毁。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内设置和扩大排污口的,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向河道排污造成河道淤积的,河道主管机关应责令排污口的设置单位进行清淤。
第二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定期对河道堤防进行巡查,清除鼠洞、蚁穴等隐患,及时修复片堤、滑坡等险段。
第二十三条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占用河道(不包括堤防、护堤地)进行下列活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
(二)爆破、钻探、考古发掘、开采地下资源、修建上下堤坡道;
(三)筑坝、挖井(坑)、挖筑鱼塘、修建游泳场、设置浮船和娱乐设施;
(四)设置浮桥、栈桥、锚地、渡口和渡船;
(五)设置作业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广告牌、堆放物料、摆摊设点;
(六)其它占用河道行为。
第二十五条 临时占用河道的,必须按批准范围、方式、期限和安全要求作业,并应保护好河道工程设置和周围景观。
作业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需回填的按要求回填,并报河道主管机关验收。
按防洪或其他要求需终止作业时,作业单位和个人接到原批准部门通知后,应在规定期限内撤出。
第二十六条 禁止损坏河道堤防、护岸、涵闸、护栏、戗台、里程桩及通讯、照明、河道水文监测等工程设施。
第二十七条 禁止非河道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涵闸闸门、排涝泵站等防洪排涝设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扰河道管理人员正常工作。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
(一)修筑围堤、阻水渠道和阻水道路等建筑物;
(二)修建厂房、仓库等工业和民用建筑物;
(三)种植高杆农作物和树木(护堤护岸林除外);
(四)设置拦河渔具;
(五)弃置和倾倒矿渣、石渣、砂石、淤泥、煤灰、残土、垃圾等废物。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堤防和护堤地上开荒种地、放牧、堆放物料、晒粮、开展集市贸易、建房(堤防管理房除外)、建窑、修渠、埋坟、取土、采石、打井、挖洞、开沟、爆破、挖筑鱼塘、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其他影响河道、堤防安全等活动。
第三十条 护堤林、护岸林由河道主管机关组织营造,实施管理,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和破坏。
堤坡上只准种植草皮或灌木,不得种植乔木。堤上已有的乔木,经河道主管机关决定,限期由林木所有者连根清除,并回填夯实;逾期不清除的,由河道主管机关负责清除,清除所需费用由林木所有者负担。
严禁攀折堤坡林木,破坏堤坡植被。
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一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间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责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二条 对阻水严重的码头、道路、管线、缆线、输水渠、拦河坝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河道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
对于阻水的桥梁,按规定的防洪标准,桥前壅水高度10厘米至30厘米的,由建设单位加高壅水回水范围内的两岸堤防;桥前壅水高度30厘米以上的,由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
第三十三条 经批准建设的各类跨河、临河、穿河等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按河道主管机关的要求清除施工残渣、引道、围堰、平整河床。不按要求清除的,由河道主管机关组织清除,由原建设单位负责全部清除费用。
第三十四条 在河道行洪区范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种植林木。
河道行洪区内已有的护堤林、护岸林、应按顺水流方向间伐成林带;其他已有的阻水林木,限期由营造者清除。
第五章 经 费
第三十五条 河道堤防的防汛岁修费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由市、县(市)、区财政负担,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本市城区、各县(市)城镇段河道堤防的防汛岁修费应纳入城市维护费使用计划。
第三十六条 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农林户以及临时占用堤防、护岸、滩地、水面的单位和个人,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取土、淘金等作业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河道主管机关缴纳管理费。其征收标准按《吉林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三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沿河城镇、农村及堤防保护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义务出工,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及河道整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由河道主管机关或会同有关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未经批准或未按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修建工程设施的,责令其改正,并处以5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二)违反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逾期不清淤和不恢复植被的,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并由河道主管机关组织清淤,恢复植被,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全部承担。
(三)违反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打井、钻探、爆破、采石、取土、挖筑鱼塘的,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并处以200元至2000元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外,对未经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的,没收其非法收入,并对采砂、取土的按每立方米5—10元处以罚款;淘金的按采剥每立方米0.2元至0.5元处以罚款。对不按批准的范围和方式进行采砂、取土、淘金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对采砂、取土的按每立方米3元至5元处以罚款;淘金的按采剥每立方米0.1元至0.2元处以罚款;对拒不改正的加倍予以罚款,并吊销其采砂(取土、淘金)许可证。
(五)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外,并按每平方米每日2元处以罚款。
(六)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损坏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的,处以500元至2000元罚款,后果严重的处以2000元至10000元罚款;损坏通讯、照明、水文监测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后果严重的处以2000元至5000元罚款。
(七)违反第二十七条规定,非河道管理人员干扰河道管理工作,经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第二十八条规定,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对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修建厂房、仓库等公用和民用建筑物的,处以200元至2000元罚款;种植高杆农作物和树木,设置拦河渔具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弃置和倾倒矿渣、石渣、砂石、淤泥、煤灰、残土、垃圾等废物的,责令其清除,并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
(九)违反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堤防和护堤地上开荒种地、放牧、晒粮、堆放杂物、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建窑、修渠、钻探、打井、采石、取土、挖沟、埋坟的,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爆破、开采地下资源、挖筑鱼塘的,处以500元至50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十)违反第三十条规定,滥伐、盗伐、破坏护堤护岸林木的,没收非法所得,赔偿毁林损失,并按所砍伐林木价格的五倍至十倍处以罚款。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河道管理人员应守职尽责,模范遵守本条例。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按其情节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由吉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一日颁布的《吉林市市区松花江河道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PAGE
- 4 -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 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 (2001年1月8日长沙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2001年3月30日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 根据2010年10
> 月27日长沙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 2010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 根据2015年12月30日长沙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2016年3月30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
>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的报批、公布和解释
>
>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六章 其他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制定地方性法规活动,提高地方性法规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发挥立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除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外的其他地方性法规;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对市人民代
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四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从本市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
地方性法规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第二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六条
一个代表团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七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三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可以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八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十五日前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给代表。
第九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有关机关、组织根据代表团的要求,应当派人介绍有关情况。
第十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第十一条
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地方性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十二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地方性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地方性法规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三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地方性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四条
地方性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
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五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审议的意见进行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第十六条
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该地方性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对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第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第二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主要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是否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是否符合本市实际。
第二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回答有关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有关机关、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
第二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其他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审议,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法制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五条
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说明情况。
第二十六条
专门委员会之间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二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地方性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地方性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
团体、专家、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应当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第二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在《长沙晚报》或者其他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但是经主任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
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
长沙人大网应当相应地刊载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修改说明。
第二十九条
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案,在法制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可以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规出台时机、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评估情况由法制委员会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三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地方性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一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
,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地方性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三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主任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况,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主任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可以决定将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三条
对多部地方性法规中涉及同类事项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一并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合并表决,也可以分别表决。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的报批、公布和解释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
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三十日内,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并在长沙人大网和《长沙晚报》上刊载公告和该地方性法规全文。公告中应当注明制定、批准该地方性法规的机关和时间。
地方性法规公布后,应当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全文刊登。在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解释。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各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要求:
(一)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地方性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地方性法规依据的。
第三十八条
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研究拟订,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三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
第四十条
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地方性法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的地方性法规解释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在地方性法规立项、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进度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立法规
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主任会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
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会同相关机构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并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
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部分调整的,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方性法规草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第四十六条
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同时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地方性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四十七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四十八条
交付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地方性法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其中,未获得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地方性法规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地方性法规文本。
地方性法规被废止的,除由其他地方性法规规定废止该地方性法规的以外,由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布。
第五十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与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的议案。
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认为需要修改或者废止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应当适时组织对有关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第五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五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立法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地方性法规具体问题的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23-04-21T00:00:00 | 2023-04-2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咸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的决定 |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 《咸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的决定
> (2022年12月16日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 2023年3月29日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咸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三款修改为:"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其他固体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二、将第五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商务、水利和湖泊、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工作。"
三、将第十一条第四款修改为:"乡(镇)、街道或者村(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规范的易腐(厨余)垃圾处理站点,对易腐(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四、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和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设置,并与房屋、水域、农田等保持适当距离;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应当采取密闭、防雨和维护更新等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当根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的要求选址,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并配套建设具备防渗漏、防流失和除臭等功能的垃圾渗滤液收集、贮存设施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处理设施。"
五、将第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和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
六、将第十六条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分类投放实行责任人制度,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村(居)民的住房和宅基地,村(居)民为责任人;
"(二)村(居)民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未实行物业管理的,村(居)民委员会为责任人;
"(三)农村发包的土地、水域,承包方为责任人;土地经营权、水域养殖权流转的,受让方为责任人;
"(四)村(社区)内的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村(居)民委员会为责任人;
"(五)村(社区)内的道路、河流、水渠等公共区域,实际管理者为责任人;
"(六)村(社区)内的单位办公、生产、经营场所,单位为责任人;
"(七)农村节庆、文体、喜庆、丧葬等活动场所,活动组织者为责任人。
"按照前款规定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跨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确定。"
七、将第十七条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可以按照易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发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并适时予以调整。"
八、将第十八条修改为:"村(社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农村生活垃圾产生者责任,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
"农村生活垃圾除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源头减量处理外,应当分类投放至指定的收集容器,或者交由保洁员、收集单位收集。
"鼓励通过积分兑奖、星级评定等形式,促进村(社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处理和分类投放。"
九、将第十九条修改为:"对农村生活垃圾投放不符合分类要求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要求投放人改正;拒不改正的,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十、将第二十条修改为:"禁止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农村生活垃圾。"
十一、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禁止将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病死动物等混入农村生活垃圾。
"禁止违法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固体废物。"
十二、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域统筹、设施共享的原则,根据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模式。
"县(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工作。"
十三、将第二十三条第二项修改为:"(二)采取密闭方式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生活垃圾,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
十四、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单位应当按照分类要求接收生活垃圾,发现生活垃圾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应当要求收集、运输单位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拒绝接收,并向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十五、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单位应当执行垃圾处理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污染控制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将污染排放数据实时公开,并与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十六、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遵循产生者付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村(居)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不得违反有关规定。"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和场所建设运行规范。"
十八、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市、县(市、区)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从事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置。"
十九、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市、县(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十、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县(市、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未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标任务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其予以通报批评,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
二十一、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市、县(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社会监督机制,设立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
二十二、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损坏、侵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设施和场所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2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擅自关闭、闲置、拆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和场所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三、将第四十条改为两条,作为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修改为:"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至指定的收集容器,且未交由保洁员、收集单位收集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农村生活垃圾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四、删去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
二十五、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六、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将已经分类的农村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处5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将已经分类的农村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有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对生活垃圾处置单位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十七、对部分条文作以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中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修改为"法律、法规"。
(二)删去第四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二十八条中的"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三)将第六条、第七条中的"村(居)民、驻村(社区)单位和个人"修改为"村(社区)内的单位和个人"。
(四)将第七条中的"分类减量、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意识"修改为"分类意识"。
(五)将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中的"法律法规"修改为"法律、法规"。
(六)将第二十五条中的"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主管部门"修改为"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七)将第二十七条中的"生活垃圾"修改为"农村生活垃圾"。
(八)将第三十条中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修改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九)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将其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主管部门"修改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删去其中的"分类"。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咸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2-10-28T00:00:00 | 2022-10-28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5件地方性法规和废止《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决定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等5件地方性法规和废止《上海市企业名称
登记管理规定》的决定
(2022年10月28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决定:
一、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5件地方性法规
(一)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修改
1.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
前款所称控烟工作,是指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在本条例规定的禁烟场所吸烟(包括电子烟)。
2.将第一条和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中的"烟草烟雾"修改为"烟草烟雾及电子烟释放物"。
3.其他修改:
将第十六条中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修改为"文化旅游部门"、"交通行政执法机构"修改为"交通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管部门",第二十一条中的"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将相关条款中的"卫生计生"修改为"卫生健康"、"文广影视"修改为"文化旅游"、"食品药品监督"修改为"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修改为"城管执法";删去第四条第三款中的"旅游"、"文化综合执法"及第十一条第二款中的"旅游"。
(二)对《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的修改
4.删去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三)对《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的修改
5.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
建设项目实行统一代码制度。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项目代码,作为建设工程整个建设周期管理的统一身份标识。
6.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
发包单位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设工程支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明确具体管理要求。
7.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
对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新开工建设工程推行过程结算,经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确认的过程结算文件作为工程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
8.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承发包活动开展监督管理时,可以采取函询、风险警示等措施。
9.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七条:
本市建立健全建筑市场活动协同监管机制。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国资、规划资源、市场监管、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建筑市场活动的协同监管。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国资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重点从资金落实情况审查、资金拨付、资金监管、审计监督以及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等方面,开展监督管理。
(四)对《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的修改
10.删去第二十条第二款中的"物业服务费或者"。
(五)对《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的修改
11.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所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应当经市计量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计量器具制造企业以及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建立的本企业最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2.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
开展计量器具校准或者计量鉴证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范进行计量器具校准、计量鉴证。
13.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根据决定对相关法规的条文顺序和部分文字作相应调整。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后,重新公布。
二、废止2005年6月1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本决定自2022年10月28日起施行。
|
2022-12-02T00:00:00 | 2022-12-02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 | 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
(2022年9月23日六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22年11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
六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物业管理应当遵循党建引领、业主自治、协商共建、专业服务与依法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治理架构。"
三、将第三条修改为第四条,在"政府目标管理"后增加"、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保障物业管理工作所需经费"。
四、将第四条修改为第五条,其中第四项的"全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修改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
五、将第六条修改为第七条,第二项修改为"公安机关负责物业管理区域内治安管理工作,监督管理保安服务活动,指导监控安防、停车位以及其他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依法处理车辆事故,协助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房屋租赁监督管理工作等;"在第四项的"规划审查、核实"后增加"以及违法建设的认定";第九项的"人防"修改为"人民防空"。
六、将第七条修改为第八条,第八项中"物业管理信用信息"修改为"物业管理有关信息"。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一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业主应当依法予以配合。"
八、将第十五条修改为第十七条,删除第一款中"业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五)业主大会确定的不得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其他情形。"
九、将第十七条修改为第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建设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聘前期物业服务企业的,应当在发布招标公告十日前,按照规定告知物业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原第二款中"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前增加"县级人民政府"。
十、将第十八条修改为第二十条,删除第一款中"合同到期后,业主大会仍未成立的,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建设单位与前期物业服务企业达成续聘协议的,应当续聘。"
十一、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第二十四条,第四项修改为"可以将专项服务业务委托给专业性服务企业,但不得将该区域内的全部物业管理一并委托给第三人,或者将全部物业服务支解后分别转委托给第三人;"。
十二、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第二十六条,删除原第二款,删除原第三款中的"备案"。
十三、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第二十七条,增加两项,分别作为第一项"擅自提高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增设收费项目;"和第五项"低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标准提供服务;"。
十四、将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第三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利用业主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从事广告等经营性活动以及利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停放车辆的,公共经营收益、车辆停放费应当单独列账,前述收益扣除合理成本后,属于业主共有。"删除第二款中"审计费用从公共收益中列支"。
十五、删除原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十三项和第四十九条第四款中的"和食用鸽"。
十六、删除原第三十六条。
十七、将第三十九条修改为第四十条,在第一款"其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的方式约定。"后增加"车位、车库数量低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房屋套数时,原则上每户业主只能购买或者租用一个车位、车库。";将原第一款中"建设单位未出售或者未附赠的车位、车库,应当公开;业主要求承租的,建设单位不得拒绝。"的内容,单列为第二款;删除原第二款中的"出租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三年。";新增一款作为第三款"在首先满足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购买和承租需要后还有多余车位、车库的,建设单位可以出租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外的使用人,但租赁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2-08-10T00:00:00 | 2022-09-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的决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
的决定
(2022年7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机构负责实施。"
二、将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组织村(居)民制订防火安全公约,宣传家庭防火和应急逃生知识,定期开展防火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可以组织村(居)民开展灭火和疏散逃生演练。"
三、删除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中的"实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第四项修改为:"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受理举报和投诉,处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及时报告、通报重大火灾隐患,开展消防安全综合评定;"第六项修改为:"调查火灾事故原因,统计火灾事故损失,组织开展火灾事故延伸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删除第二款中的"和检查令"。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建设工程领域消防法律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特殊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查和消防验收,对备案的其他建设工程进行抽查;
(三)依法对经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和抽查的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实施监督管理,并处理相关违法行为;
(四)与相关单位共享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和抽查情况,建筑平面图、消防设施平面布置图、消防设施系统图等资料;
(五)配合消防救援机构做好建设工程领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六)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消防工作职责。"
五、将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根据火灾事故救援需要,对火灾事故现场及周边实行交通管制;
(二)协助维护消防救援现场秩序;
(三)调查处理职权范围内消防安全违法案件;
(四)参与调查排除放火嫌疑火灾事故案件;
(五)办理涉嫌消防安全犯罪刑事案件;
(六)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消防工作职责。
公安派出所应当按照规定做好消防宣传教育、消防监督检查、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等工作。"
六、将第十五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常识,适时发布消防公益广告、信息。"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即:"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其整改火灾隐患。"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八条,即:"应急管理、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等有关部门以及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等协作机制,加强消防监督检查、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的协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风险防控联动,提高监管效能。"
九、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九条,删除第一款中的:",定期通过消防救援机构综合评定"。
十、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通信、市政供水、应急管理等主管部门以及消防救援机构编制、公布并实施消防规划。消防规划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第二款修改为:"乡、镇和村消防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并实施。"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城市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及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为火灾防控、风险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设有建筑消防设施的单位应当接入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鼓励其他单位接入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十二、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审查。
经审查同意的消防设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重新申请消防设计审查。"
十三、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依法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即:"前款规定的消防安全检查实行告知承诺管理,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自主选择是否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
十四、删除第二十四条,即:"建设工程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自动消防设施、钢结构防火涂料、电气防火技术条件进行检测。
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使用单位应当对自动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每年对电气防火技术条件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应当如实出具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报告负责。"
十五、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八条,第四款修改为:"禁止在农业耕种、收获季节和大风天气焚烧秸秆、麦茬。"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条,即:"电动自行车的防火阻燃性能应当符合国家要求。
车站、医院、商场、学校、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住宅小区等应当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要求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配置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控制设施。
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并配置智能充电控制设施。"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一条,即:"禁止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通道、电梯间、楼梯间、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其充电。
禁止违反安全用电要求私拉电线、安装插座给电动自行车或者电瓶充电。"
十八、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消防救援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或者发现本地区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书面告知应急管理部门,由应急管理部门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十九、删除第四十四条,即:"商场、大型集贸市场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应当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鼓励、引导其他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
二十、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八条,修改为:"消防控制室应当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值班的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每班不少于二人,接入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平台的,每班可以为一人。
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当取得职业资格,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火灾和故障报警。"
二十一、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符合从业条件,执业人员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的资格,在其业务范围内开展消防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二十二、删除第四十六条,即:"对涉及消防安全有关事项的审批,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不符合城乡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依法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项目,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三)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项目,其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四)拟开办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的公共场所,其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查通过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政、工商等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办;
(五)对已取得批准文件的建设项目,因改变建筑结构或者改变使用性质,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原审批部门应当撤销批准文件;
(六)对不具备消防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企业,安全监管部门不得颁发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
二十三、删除第四十七条,即:"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二)消防工程的施工和监理人员;
(三)建筑消防设施、电气防火技术条件的检测维护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
(四)从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经营和操作的人员;
(五)棉花加工、储存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
(六)消防产品的维修人员;
(七)专职消防队员;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人员、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专职消防队员应当依法取得消防职业资格。"
二十四、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和自治区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应当建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国家和自治区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国家一类口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在第三款"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前增加"民用机场"。
二十五、将第五十条改为第五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专职消防队承担责任区的火灾扑救、应急救援,实施24小时执勤制度。"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即:"专职消防队员应当依法取得消防职业资格。"第三款改为第四款,修改为:"专职消防队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二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三条,即:"除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外,其他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单位以及社区应当建立微型消防站。"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四条,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应当建立健全联勤联训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勤、训练和灭火演练。"
二十八、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火灾及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事故特点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十九、将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合并作为第一项,修改为:"(一)有刑事案件嫌疑的火灾事故、民用爆炸物品爆炸或车辆在道路上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火灾事故,移送公安机关;"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改为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
三十、将第六十四条改为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擅自变更已审查的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进行施工或者投入使用的;"第一款第二项修改为:"(二)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未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或者经核查发现场所使用、营业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删除第二款,即:"对已备案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变更后,未报原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即:"核查发现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撤销相应许可。"
三十一、将第六十六条改为第七十条,删除第一项、第二项,即:"(一)未按规定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的;(二)易燃易爆和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对电气防火技术条件进行检测的;"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改为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
三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七十四条,即:"违反本条例规定,违规充电、停放电动自行车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十三、将第七十条改为第七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未安排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或者使用未取得消防职业资格人员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四、删除第七十一条,即:"违反本条例规定,过失引起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对单位处以警告,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十五、删除第七十二条,即:"违反本条例规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者超出许可范围,擅自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规定,执业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书或者超出从业范围,擅自开展消防技术服务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对其所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六、将第七十三条改为第七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在消防验收中发现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应当告知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按前款规定处理。"
三十七、将第七十四条改为第七十七条,修改为:"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各自职权决定。
自治区消防救援机构可以将其实施的行政处罚书面委托公安派出所实施,委托处罚的具体事项、处罚种类、权限和期限另行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当事人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部门和机构依法强制执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作出决定的部门和机构应当提出意见,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或者应急管理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施。"
三十八、将第七十五条改为第七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将"审核"修改为"审查"。
三十九、将第七十六条改为第七十九条,将"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
四十、将第十一条、第十六条中的"公安机关"修改为"消防救援机构";将第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五条、第七十三条中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修改为"消防救援机构";将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七条中的"公安消防队"修改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将第七十三条中的"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部门";将第七十八条中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修改为"行政机关";将第二十六条中的"自动消防设施"修改为"建筑消防设施"。
本决定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2-08-03T00:00:00 | 2022-08-03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呼和浩特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决定 |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呼和浩特市节约用水
管理条例》的决定
(2022年6月29日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22年7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
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对《呼和浩特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条例适用于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管理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保护和管理。”
三、将第三条修改为:“节约用水工作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统筹规划、节水优先、合理配置、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高效利用的原则。”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对节约用水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五、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全市的节约用水、水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
“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节约用水、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牧、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引导村民、居民节约用水。”
六、将第五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珍惜、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节约用水服务工作。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当发挥节约用水示范作用。
“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提示标志,引导公民节约用水。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开展节约用水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营造全社会节水氛围,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并有权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
七、将第六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逐步增加节约用水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设施改造和先进技术推广,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奖励措施,对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八、将第二章修改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规模,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再生水、集蓄雨洪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优化用水结构,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
十、将第七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牧等部门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节约用水规划应当包括水资源状况评价、节约用水潜力分析以及节约用水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内容。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编制年度节约用水计划。”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价格制度。集中供水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水价。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设置为三级:
“(一)一级水价执行规定的水价;
“(二)二级水价为一级水价的一点五倍;
“(三)三级水价为一级水价的三倍。
“阶梯水价制度具体由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制定。”
十二、将第八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非居民用水人,应当向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水计划,并进行用水、节水评估,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取得计划用水量核定证。
“非居民用水人和用水性质或者用水规模改变的,用水人应当重新申请用水计划。”
十三、将第九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非居民用水人应当执行用水计划。
“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非居民用水人(消防用水除外)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对超出部分按下列规定缴纳超量加价水费:
“(一)一档水价执行规定到户水价,水量以计划用水核定证核定水量为准;
“(二)二档水价按照一档水价的一倍加收,水量为超过一档水量但不超过一档水量百分之二十部分(含);
“(三)三档水价按照一档水价的二倍加收,水量为超过二档水量的部分。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按照以上加价标准加倍收取。
“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非居民用水人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按照自治区水资源税征收管理规定加征水资源税。
“超量加价水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量加价增加的收入,专项用于供水企业管网及户表改造、完善计量设施、水质提升、弥补供水成本上涨等;不得用于供水企业日常开支或者人员工资奖金等支出。”
十五、将第十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非居民用水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每五年进行一次水平衡测试。企业产品结构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复测。”
十六、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非居民用水人应当根据用水计划制定节水目标和节水措施,建立用水记录、用水统计分析制度和管水制度。
“供水企业和非居民用水人应当每季度向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供、用水量统计报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统计报表,做好节约用水统计分析工作。”
十七、将第十二条改为第十六条,删除第三款。
十八、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用水、节水评估方案。用水、节水评估方案应当报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用水进行科学论证和调查评价。凡没有水资源保障条件的建设项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
十九、删除第十五条。
二十、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一款中的“节水措施”修改为“节水方案”。
二十一、将第十七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非居民用水人应当安装、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
“已经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未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的,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办法逐步限期更新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
二十二、将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国家关于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选型(技术)标准,并做好相关的示范推广服务工作。”
第二款修改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指定用户购买、使用特定的节水设备和器具。”
二十三、将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三条,修改为:“饮料和饮用水生产企业生产后的尾水应当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非居民用水人使用制水设备排出的尾水应当回收利用。”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建设雨水滞渗、净化、利用、调蓄和污水处理回用设施,采取雨污分流、渗透路面、地表水径流控制和雨水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单位、住宅小区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雨水集蓄利用。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个人建设集雨水窖、水池、塘坝等蓄水工程。”
二十五、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选育推广低耗水、高耐旱农作物,降低农业耗水量;引导和推动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的合理调整,实行农业灌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建设节水型农业。”
第三款修改为:“农业节水灌溉要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分期实施。”
二十六、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农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负责组织编制本地区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在制定农业节水灌溉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等主管部门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十七、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批准的农业节水灌溉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农业节水灌溉年度实施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十八、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农业用水应当使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输水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
“禁止用自来水进行水产养殖或者农业灌溉。”
二十九、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的农业灌溉建设项目和新建农业灌溉水井,在向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证时,应当附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其他节水措施。
“新建、扩建、改建的农业灌溉设施应当符合节水灌溉标准;已建成的灌溉设施不符合节水灌溉标准的,应当有计划地完成节水改造。”
三十、将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进农业节水。
“新建、扩建农业灌溉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已建井灌区可以通过以电量折算水量方式计量用水。
“农业加价水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三十一、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农牧、水行政等部门应当保证农业节水灌溉建设资金足额落实,加强资金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农业节水灌溉建设资金。”
三十二、将第四章修改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三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四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配置地表水,优先利用外调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充分使用再生水,科学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体系,根据上级确定的控制目标、本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
三十四、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镇总体规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保护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制定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量水位动态监测工作,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水资源公报。”
三十五、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节约用水规划,严格控制开采。
“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取用地下水,为保障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应当进行临时应急取水、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和开展地下水监测、勘探、试验少量取水等情形除外。
“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禁止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地下水取水量。
“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不得批准新建自备水源;原有自备水源除供水企业水源井和人防、应急、科研观测井外,全部封闭。
“地下水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禁止开凿饮用水井。”
三十六、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禁止将地下水、自来水作为高尔夫球场、滑雪场、人工河湖等景观用水。”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在再生水供水区域内,发电、冷却、洗涤、集中供热等工业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
三十七、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单位或者个人取用水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向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取得取水许可证,依照规定取水。
“单位和个人取用地下水申请取水许可时,应当附具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方案,并按照取水许可批准文件的要求,自行或者委托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单位进行施工。施工单位不得承揽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取水许可的地下水取水工程。
“地下水取水工程的所有权人负责工程的安全管理。”
三十八、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四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取用地表水,应当在每处取水口按照规定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计量仪表;取用地下水的实行单井计量,单井应当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计量仪表。经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扩大供水范围或者改变用水性质的,应当分别装表计量。”
三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建设地下水监测设施设备及其标志,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水量水位监测数据,不得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水量水位监测设施设备及其标志。”
四十、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建设工程施工降水应当经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
四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具体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供水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依法执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量加价制度的;
“(二)将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量加价增加的收入,用于日常开支或者人员工资奖金等支出的。”
四十三、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七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没收机具,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自建设施取水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
“(二)新建或者经维修的水井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三)建设工程施工擅自施工降水的;
“(四)施工单位承揽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取水许可地下水取水工程的。”
四十四、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
四十五、删除第四十一条。
四十六、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扣减用水指标:
“(一)单位和个人篡改、伪造水量水位监测数据;
“(二)非居民用水人拒不办理计划用水量核定证的;
“(三)供水企业和非居民用水人未按规定报送供、用水量报表或者谎报供、用水量的。”
四十七、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五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节约用水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供水企业不予通水;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将节水设施投入使用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已经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的期限更新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十八、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扣减用水指标:
“(一)建设项目未进行用水、节水评估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
“(三)供水设施和公共用水设施、器具跑水、漏水时未及时维修、更换的;
“(四)单位住宅未实行按户计量,按量收费的;
“(五)非居民用水人未安装、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的;
“(六)取用自来水进行水产养殖或者农业灌溉的。”
四十九、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五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直接排放间接冷却水的;
“(二)饮料和饮用水生产企业直接排放生产后的尾水的;
“(三)擅自停止使用节水设施的;
“(四)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和人工河湖取用地下水、自来水的。”
五十、将第四十六条改为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中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将“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
五十一、将第四十七条改为第五十四条,第三款修改为:“‘尾水’是指生产纯净水后排出的不能用作饮料的水。”
五十二、将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中的“市、旗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市、旗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修改后的条、款、项序号依次顺延。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呼和浩特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
PAGE
- 34 -
|
2022-06-29T00:00:00 | 2022-06-29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 |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饮用水
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
(2022年4月26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饮用水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将第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禁止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必须经城乡供水单位同意,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禁止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三、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对外供水的企业,经市场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本决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 1 —
|
2022-05-25T00:00:00 | 2022-06-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修正案 |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修正案
> (2022年5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一、第三条修改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系统治理体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二、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生产安全。"
三、原第五条改为两条作为第五条和第六条,内容为:"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按照安全风险管控要求,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并对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和保障机制,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等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等功能区应当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按照职责对本行政区域或者管理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授权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
四、原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县级以上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研究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承担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工作,履行下列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
"(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督查有关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三)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组织、协调、指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四)法律、法规规定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能源、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务)、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国资、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五、原第八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编制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中涉及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不明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及时明确职责分工,确定监督管理部门。"
六、原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内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基层应急网格化建设,推广'大数据+安全'等技术手段,推进生产经营单位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七、原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四条,第三项修改为:"建立、健全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内容为:"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内容为:"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原第七项改为第九项,"储存"后增加"装卸"。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内容为:"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九、原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占用、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疏散通道。"
十、原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条,第一款中的"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修改为"高压电工作业、临时用电作业"。
十一、原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及监控措施、应急措施,报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有关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进行监管检查。"
十二、原第二十一条改为两条作为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内容为:"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根据需要采取暂时停产停业、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等措施;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进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效果评估,经评估合格后方可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第二十四条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采取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等措施;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难以实现有效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提请有关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专家论证结论,对有关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关闭、停产、搬迁等决定,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五条,内容为:"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职责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建立并实施服务公开和报告公开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执业活动,出具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结论应当客观公正,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法更改或者简化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程序和内容;
"(二)转让、转包承接的服务项目;
"(三)出具失实报告;
"(四)租借资质、挂靠、出具虚假报告。
"按照规定需要到现场进行勘验和检测检验的,应当如实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在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结论中附具相关证明材料。"
十四、原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属于国家规定的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五条,内容为:"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十六、原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内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发生事故或者履行职责不力的,及时启动约谈程序,对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提醒、告诫并督促整改。"
十七、原第三十七条改为第四十二条,第一项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修改为"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监控"后增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十八、原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四条,删除"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
十九、原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八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通过举报奖励基金等,对举报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根据规定予以奖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等网络举报平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举报。接到报告、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组织核查和处理,并对举报者的有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报告人、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需要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转交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涉及人员死亡的举报事项,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核查处理。"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九条,内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书面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具体事项、权限、期限等内容。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组织应当将委托书向社会公布。
"委托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受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并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根据安全生产实际,确需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行使相关行政处罚权的,由省决定并公布。"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条,内容为:"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造成重大事故隐患或者导致重大事故,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依法提出检察建议。经检察建议督促仍然没有履行职责,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一条,内容为:"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开展询问和质询等方式,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围绕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等活动,督促有关方面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二十三、原第四十四条改为第五十二条,第一款中的"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修改为"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第二款修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等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协助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职责。"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一条,内容为:"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处理建议。事故造成损害的,事故责任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赔偿责任。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应当按照事故的等级分级组织实施,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案情复杂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可能存在瞒报、谎报情形的事故,上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决定提级调查或者挂牌督办。"
二十五、原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第四项、第八项、第九项、第十项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二十六、原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六十三条,"第十七条"修改为"第十九条"。
二十七、原第五十五条改为第六十四条,"第十八条"修改为"第二十条"。
二十八、原第五十六条改为第六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六条,内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有违法行为的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吊销其相应资质和资格,5年内不得从事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工作;情节严重的,实行终身行业和职业禁入。"
三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七条,内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一、原第五十七条改为第六十八条,"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第二十七条"。
三十二、原第五十八条改为第六十九条,"第三十条"修改为"第三十四条"。
三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七十条,内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协议无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四、原第六十一条改为第七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未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
"(四)阻挠、干涉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
"(五)违法干预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和作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事故调查组认定、监察机关核实,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全面履行了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的,不予追究相关责任。"
三十五、原第六十三条改为第二条第三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实际负责人。"
三十六、条例中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修改为"应急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统一修改为"街道办事处",法律责任中的"可处以""处以"统一修改为"处"。
三十七、本修正案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
2022-04-21T00:00:00 | 2022-05-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辽宁省信访条例》的决定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废止《辽宁省信访条例》的决定
(2022年4月21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废止《辽宁省信访条例》(1994年9月25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本决定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
2022-03-31T00:00:00 | 2022-03-3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集中修改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
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22年3月31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
一、对《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作出修改
(一)第十条增加一项,作为第五项:“(五)编制与调整水功能区划,提出水体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审批新建、改建、扩建进入地表水体的排污口的设置,监测、分析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
(二)将第十一条第一项修改为:“(一)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与调整水资源保护规划”。
第六项修改为:“(六)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三)将第二十条第三款修改为:“禁止利用渗井、渗坑、灌注、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四)删去第七十条。
(五)删去第七十三条。
(六)将第七十四条改为第七十二条,修改为:“餐饮、洗浴、洗涤、洗车经营者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依法吊销许可证。”
将第七十五条改为第七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渗井、渗坑、灌注、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排污许可证,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二、对《湖北省统计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十七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将第十八条中的“给予行政处分”修改为“依法给予处分”。
(三)删去第十九条。
(四)删去第二十一条。
(五)删去第二十二条。
三、对《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作出修改
(一)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中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二)将第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修改为:“(四)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商品条码的”。
(三)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生产者、销售者伪造、冒用商品条码的,责令改正,处5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删去第三十二条。
(五)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从事产品质量检验活动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六)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三条,其中的“第三十三条”修改为“第三十二条”。
(七)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其中的“由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修改为“由其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修改为“依法给予处分”。
四、对《湖北省林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在第五章“法律责任”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删去第二十三条。
(三)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林业服务标志和设施的,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四)删去第二十五条。
(五)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可以处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罚款。”
(六)删去第二十七条。
五、对《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罚款限额的规定》作出修改
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罚款限额的规定》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法规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并重新公布。
|
2022-01-01T00:00:00 | 2022-01-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21年10月29日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1年11月27日河南省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废止下列地方性法规:
一、《郑州市儿童计划免疫条例》(1994年4月22日郑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4年9月1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根据2010年8月27日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二、《郑州市信访条例》(1995年6月12日郑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6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根据1996年10月31日郑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1997年1月16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郑州市信访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3月26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1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郑州市信访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三、《郑州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2000年9月6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01年3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根据2018年8月29日郑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四、《郑州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条例》(2002年8月30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根据2018年8月29日郑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五、《郑州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条例》(2003年4月30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03年8月2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六、《郑州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4年3月26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9月25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根据2010年8月27日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21-11-26T00:00:00 | 2021-11-26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
**决 定**
(2021年11月26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依法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将第七条第一款中的"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修改为"根据全国人口发展规划以及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将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的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增进生殖健康,加强母婴保健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促进家庭发展的措施。"
四、将第九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具体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五、将第十条修改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规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做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六、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经费,并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费用。"
七、将第十四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进行合并,删去"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
八、将第十五条修改为:"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夫妻现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因意外原因或者患有非遗传性疾病,经鉴定为残疾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九、将第十六条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
十一、将第四章章名修改为"奖励与社会保障"。
十二、将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三十日。
"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享受产假一百八十日;男方享受护理假三十日。
"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且子女不满三周岁的,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应当分别给予每年十五日的育儿假。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其子女所在单位给予每年不少于十五日的陪护假。
"职工在婚假、产假、护理假、育儿假、陪护假期间,其薪酬、福利待遇不变。"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为因生育影响就业的妇女提供就业服务。
"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各项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综合采取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措施,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儿班,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
"托育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应当符合托育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托育机构应当在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后,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社区建设改造中,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活动场所及配套服务设施。
"公共场所和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置母婴设施,为婴幼儿照护、哺乳提供便利条件。"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为婴幼儿家庭开展预防接种、疾病防控等服务,提供膳食营养、生长发育等健康指导。"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并在老年人福利、养老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先和照顾。"
十九、将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五条,将第一项中的"10元"修改为"十元";将第二项中的"1000元"修改为"一千元";将第五项中的"救济"修改为"救助";将第六项修改为"(六)其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特别扶助,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社会救助和福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对上述人群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
二十、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居民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之外,还应当享受下列优待与奖励:
"(一)申请使用宅基地,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应当给予优先审批;
"(二)优先安排夫妻双方或者其独生子女在乡(镇)公益岗位中就业;
"(三)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帮扶贷款,落实帮扶资金,安排帮扶项目和技术培训。"
二十一、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只生育一个女孩,不再生育的,并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一千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十二、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九条,将第一款中的"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第二十六条";将第二款中的"扶贫"修改为"帮扶";删去第二款中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
二十三、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三十条,将第一款中的"第二十条、二十一条规定"修改为"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
二十四、将第五章章名修改为"计划生育服务"。
二十五、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二十六、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二条,将其中的"要"改为"应当",删去"和避孕节育优质服务"。
二十七、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育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向育龄妇女开展围孕期、孕产期保健服务,承担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规范开展不孕不育症诊疗。"
二十八、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将第三款修改为:"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已经接受绝育措施的夫妻,符合规定条件要求生育子女的,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核实后,可以免费施行复通手术。"
二十九、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所需经费按照国家规定列入财政预算或者由社会保险予以保障。"
三十、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六条,删去第三项"(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将第二项中的";"改为"。"
三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托育机构违反托育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托育服务,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托育机构有虐待婴幼儿行为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终身不得从事婴幼儿照护服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二、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九条,将"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将第二项、第四项中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三十三、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一条,将"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删去第二项中的"或者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
三十四、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拒绝、阻碍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法律、行政法规对人口与计划生育违法行为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三十六、将第五条中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将第四十条中的"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第三十六条"、"1万"修改为"一万"、"3万"修改为"三万";将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
三十七、删去第十一条第二款;删去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1-11-26T00:00:00 | 2021-11-26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的决定
(2021年11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优化生育政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将第四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四、将第六条修改为:"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将第九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六、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卫生健康、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大众传媒应当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
七、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卫生健康、公安、医疗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联合办理。"
九、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免费享受下列服务:
"(一)领取非卖品的避孕药具;
"(二)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
"(三)施行输卵管结扎和复通、输精管结扎和复通、皮下埋植和取出避孕剂;
"(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
"(五)与第(二)项至第(四)项有关的常规医学检查;
"(六)国家规定的其他项目。
"前款规定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财政预算或者由社会保险予以保障。"
十、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七日;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六十日,男方享有护理假二十日。子女不满三周岁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十日的育儿假。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年满六十周岁后住院治疗的,其子女所在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照料陪护,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十五日的照料假。照料假期间,可以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待遇。"
十一、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条,删去第一款第七项中的"经批准"。
十二、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四条,将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属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退休人员,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全额发放退休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退休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已按其他规定享受全额退休费待遇或者一次性补贴的,每月增加十元;"
十三、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七条,将第一款修改为:"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上述人群的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八条:"省、市、县人民政府综合采取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措施,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二至三周岁幼儿。
"支持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于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以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可以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负担情况,制定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十六、将第五章章名修改为"计划生育服务"。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建立健全孕产妇、新生儿危重救治体系,保障母婴安全和健康。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对育龄妇女开展围孕期、孕产期保健服务,承担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三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支持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
十九、将第四十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禁止采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二十、删去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至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删去第六章。
二十一、将第七条中的"县级以上"修改为"省、市、县";将第八条中的"县以上"修改为"省、市、县"。
二十二、将第八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四十九条中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将第十二条中的"教育行政部门"修改为"教育主管部门"。
二十三、将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中的数字修改为汉字数字。
二十四、将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中的"取得"修改为"获得";将第三十条中的"领取"修改为"获得"。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1-11-24T00:00:00 | 2021-11-24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2021年11月24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修改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二、将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将第九条第三款修改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专(兼)职人员,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推行计划生育工作。"
四、将第十条第一款中的"贫困地区"修改为"欠发达地区"。
五、将第十二条修改为:"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实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对符合生育规定的,由夫妻自主安排生育。"
六、将第十三条修改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合并计算子女数:
"(一)再婚夫妻(不含复婚)再婚前生育子女的;
"(二)夫妻已经合法生育三个子女,有子女患有非遗传性疾病,经鉴定为残疾的;
"(三)依法收养子女的;
"(四)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情形。"
七、将第十四条修改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
八、将第十六条修改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十五日;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奖励女方生育假九十日;给予男方看护假十五日。公民接受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
"前款规定假期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鼓励用人单位对依法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女不满三周岁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十五日育儿假。"
九、将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牧民家庭,在调整宅基地、社会救济、安排乡村振兴项目等方面给予照顾。"
十、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农村已生育两个女孩且夫妻一方实施了长效节育措施的家庭,享受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的优待。"
十一、将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综合采取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措施,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幼儿园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提供托育服务。"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登记备案、信息公示、评估、应急处置等监管制度,并加强动态管理。
"托育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应当符合托育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托育机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社区建设改造中,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活动场所及配套服务设施。
"公共场所和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置母婴设施,为婴幼儿照护、哺乳提供便利条件。"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为婴幼儿家庭开展预防接种、疾病防控等服务,提供膳食营养、生长发育等健康指导。"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
十七、将第五章章名修改为"计划生育服务"。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做好出生缺陷患儿基本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能力及儿科建设,保障母婴安全。"
十九、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对育龄妇女开展围孕期、孕产期保健服务,承担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服务,规范开展不孕不育症诊疗。"
二十、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从事计划生育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服务。从事计划生育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避孕、节育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应当征得受术者同意,并保证受术者的安全。
"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应当为育龄夫妻提供优生优育服务。"
二十一、将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服务。"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二十三、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七条,将其中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修改为"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删去第三项、第四项。
二十四、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八条,将其中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修改为"计划生育服务人员"。
二十五、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九条,删去第四项中的"或者社会抚养费"。
二十六、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一条,第二项修改为:"(二)诽谤、侮辱、围攻、威胁、殴打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或者故意毁坏其财产、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和生产的"。
二十七、将第四条第二款、第六条第二款、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四条、第四十四条中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将第十一条第二款中的"行政部门"修改为"主管部门"。
二十八、删去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1-10-30T00:00:00 | 2021-10-30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的决定 |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
**出让条例》的决定**
(2021年10月3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7项法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mark},决定对《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去第十二条第二款。
二、将第四十条修改为:"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的,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发展改革、水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建设等部门出具的有关意见,可以依职权或者申请启动用地报批工作。
"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可以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序号和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
2021-11-01T00:00:00 | 2021-11-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的决定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的决定
(2021年10月29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条修改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供热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地,下同)、县(市,下同)供热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供热管理工作。”
二、第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鼓励应用先进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供热单位实行智慧供热,推进供热行业节能降耗。”
三、将第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市、县供热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供热专项规划,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由市、县供热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四、将第九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土空间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涉及供热设施的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审查时,应当征求同级供热主管部门的意见。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供热单位参加专项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删去第三款、第四款。
五、将第十条修改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实施非节能建筑和供热设施的改造计划,并明确改造完成时限。”
六、将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
七、将第十四条中的“应当交纳”修改为“应当缴纳”。
八、将第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九、将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中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十、将第二十条中的“已记入弃管记录”修改为“5年内有弃管记录”。
十一、将第二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对供热单位进行信用评价,实行分级管理,于每年度供热期开始前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激励和惩戒。”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用户室温满意度测评列为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连续2年评价不合格的供热单位,责令退出供热市场。”
十二、删去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第十一项。
十三、将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将第三款修改为:“合同是供用热双方收交热费、投诉维权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拒签。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另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鼓励合同当事人通过调解化解纠纷。”
删去第五款。
十四、将第三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在供热期内,供热单位应当保证居民卧室、起居室(厅)温度全天不低于20℃,其他部位应当符合设计规范标准要求。”
将第三款修改为:“非居民用户的室内温度应当符合设计规范标准要求,检测方法参照居民室温检测方法。供用热双方在合同中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十五、删去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十六、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三条,将第三款第三项修改为:“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可能危害相邻用户用热和室内公共设施安全运行的其他情形”。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用户停止用热,造成相邻用户室内温度持续低于本条例规定的最低温度的,供热单位应当恢复供热。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七、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将第一款中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告知之日起折算日标准热费退还用户”修改为“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用户告知之日起至测温达标之日,按照本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规定向用户退还热费”。
将第二款中的“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有异议的,居民用户可以向供热主管部门投诉”修改为“居民用户可以同时向供热主管部门投诉”;将“供热单位应当自接到用户告知之日按照本条第三款规定向用户退还热费”修改为“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用户告知之日起至测温达标之日,按照本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规定向用户退还热费”。
将第三款修改为:“居民室内温度低于20℃,高于16℃(含16℃)的,按日退还用户日标准热费的50%;室温低于16℃的,按日退还用户日标准热费的100%。属于热源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先行赔付,再向热源单位追偿。”
将第六款修改为:“因供热单位原因,造成居民室内温度低于本条例规定最低温度,供热单位应当在1个月之内向用户退还热费。”
十八、 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五条,将第一款修改为:“供热单位和供热主管部门应当使用经检定、校准、测试合格的测温器具,在10时至14时之外的时段对用户进行现场测温。”
十九、 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九条,删去第一款、第三款。
将第二款改为第一款,修改为:“热价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市、县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供热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煤炭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实行热电联产的供热单位,热电联产机组应当合理分摊热、电成本。”
将第四款修改为:“市、县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供热成本监审,间隔周期不得少于一年,根据成本监审结果适时调整热价。调整热价时,应当公布热费价格组成,组织召开定价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二十、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专业商业办公用楼室内温度和热价按照居民用户标准执行。”
二十一、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删去第二款中“需退还热费的,应当在供热期结束后一个月内退还给用户”。
将第三款修改为:“新建房屋未交付购房人使用前的热费,由建设单位交纳。租赁房屋的热费,由房屋所有人交纳;承租公有住房的,热费由房屋承租人交纳。出租人和承租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十二、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一条,将第二款修改为:“用户共用供热设施和居民用户入户管网的更新、改造、维修、养护、清洗、除锈由供热单位负责,其费用计入热费成本,供热单位不得另行收费。”
将第三款中的“应当委托供热单位实施”修改为“委托供热单位实施的”。
将第六款修为:“供热工程保修期满后,供热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尚未解决的,建设单位应当继续履行保修责任。”
二十三、 将第五十八条改为第五十六条,将第一款第一项中的“未按照供热主管部门批准的供热方案进行建设的”修改为“未按照供热专项规划进行建设的”。
删去第二款。
二十四、将第五十九条改为第五十七条,删去第一项中的“和供热方案”。
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向居民用户退还热费的,责令退还,并处以应退还热费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将第十项改为第十一项,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拒绝接受委托,未对居民室内供热设施进行维修、养护、清洗、除锈的,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十五、将第六十一条改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规定,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改正、补救措施;逾期未改正、补救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对个人处以5百元以上2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六、将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条,将其中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部门查处并追究行政责任”修改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删去第五项、第七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予以调整,重新公布。
PAGE
|
2021-09-29T00:00:00 | 2021-09-29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的决定 |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
条例》的决定
(2021年9月29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对《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教育督导内容,对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学位实施统筹管理,将教育部门列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
二、将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部门组织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款修改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包括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三、在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应当会同本级规划等部门,定期组织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作为修订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
四、将第六条第二款修改为:"规划建设五千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应当规划配置幼儿园;规划建设一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小学;规划建设三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初中;规划建设八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普通高中。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数量、规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将第八条第一款中的"规划部门"修改为"教育部门"。
六、将第九条修改为:"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划部门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内容纳入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应当在空间上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详细规划涉及需要预留或者调整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的,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书面征求教育部门的意见。"
七、在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小学校、幼儿园选址应当避开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危险地段等危险区域。临坡、切坡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八、删除第十二条第二款。
九、将第十六条修改为:"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在商品住宅地出让前,应当根据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要求和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规划配置标准,确定宗地出让有关中小学校、幼儿园就地配建或者异地配建方式。
"用地规划条件要求就地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开发建设单位建设,并在土地出让公告及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建内容、规模、标准要求、产权归属及移交、违约责任等主要事项。配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与商品住宅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付使用。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照约定配套建设、移交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有关人民政府依法将其录入不诚信企业名单。
"无需就地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应当异地配建。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所需有关配建成本单独计列,连同土地出让评估价纳入土地出让底价。"
十、在第十八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未按照规定及时接收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
十一、将本条例中的"国土资源部门"修改为"自然资源部门",将第三条第二款中的"国土资源"删除,将第五条第二款中的"卫生和计划生育"修改为"卫生健康",将第十二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为"详细规划"。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
2021-05-27T00:00:00 | 2021-06-26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贵州省禁毒条例修正案 |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贵州省禁毒条例修正案
> (2021年5月27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内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禁毒工作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缉毒执法、禁毒管理、戒毒康复、毒情分析等工作。"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内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扶持社会组织和鼓励支持社会工作者协助禁毒部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戒毒康复等工作。"
三、第十三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应当开展吸毒成瘾认定,查清吸毒史,追查毒品来源,查找贩毒线索。
"吸毒人员应当主动向公安机关登记戒毒或者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吸毒人员登记档案,对主动向公安机关登记戒毒或者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
四、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的禁毒经费预算应当向社区倾斜,保障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
第三款修改为:"公安派出所应当加强对辖区内涉毒人员的动态管理,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日常管理;社区医疗机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民政等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救助和援助。"
五、第十五条改为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应当根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方案,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内容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报到后及时与其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统一规定。"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内容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可以联系医疗机构,开展疾病救治。"
六、删除第十六条、第三十三条。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内容为:"申请设置戒毒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从事戒毒治疗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省卫生健康部门批准,并报省公安机关备案。
"省卫生健康部门商同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戒毒治疗资源情况、吸毒人员分布状况和需求,制定本行政区域戒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戒毒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业务特点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以及戒毒人员的管理,保障医疗场所正常开展工作。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患严重疾病的,执行地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经征求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后,积极联系戒毒医疗机构,开展疾病救治。"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内容为:"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戒毒人员签订知情同意书。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戒毒人员,戒毒医疗机构可以与其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应当包括戒毒医疗的适应症、方法、时间、疗效、医疗风险、个人资料保密、戒毒人员应当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戒毒人员治疗期间,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不定期对其进行吸毒检测。发现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九、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四款修改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派驻医技力量等方式,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增加一款作为第五款,内容为:"禁毒委员会协调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改建特殊医疗场所,收治患严重疾病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增加一款作为第六款,内容为:"禁毒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人民检察院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工作进行监督。"
十、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社区康复人员康复期满的,由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作出评估报告,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社区康复执行地公安机关开具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并通知提出意见的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及原决定公安机关。"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七条,内容为:"社区康复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
"(一)无正当理由在15日内不到执行地报到的;
"(二)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3次以上的;
"(三)擅自离开社区康复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次以上或者累计超过30日的。"
十二、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戒毒工作需要,可以开办戒毒康复场所;对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应当给予扶持,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戒毒康复、职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条件。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不具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条件的,执行地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鼓励其到戒毒康复场所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违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但达不到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执行地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变更其到戒毒康复场所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执行地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将上述人员送交戒毒康复场所前,应当征求本人同意并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协议。同时,将变更等情况及时通报作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决定的公安机关。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戒毒康复场所参加生产劳动的,应当参照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十三、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邮政、快递、物流等经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制度。货物托运、提取的单据及验视、登记的记录应当留存90日备查,发现货物中夹带疑似毒品、易制毒化学品等违禁物品的,应当停止运送、寄递,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十四、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卫生健康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物品。"
十五、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十六、条例中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乡镇人民政府"统一修改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第九条第一款中的"单位和个人"修改为"企业";第二十一条第四款中的"戒毒人员"修改为"被责令社区康复的人员";第二十二条中的"流动服务站(点)"修改为"延伸服药点";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中的"飞机场"修改为"民用机场"。
十七、根据机构改革方案,规范部分单位名称。
十八、本修正案自2021年6月26日起施行。
|
2021-07-29T00:00:00 | 2021-07-29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决定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修改《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议事规则》的决定
(2021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对《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第三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会期,不少于两天。”
二、将第四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
三、将第十条第三项修改为:“会议期间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
第五项修改为:“其他需要由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事项”。
四、将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按时出席会议;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必须办理书面请假手续。”
五、将第十二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本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应当列席会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列席会议;其他有关机关、团体的负责人和需要列席会议的人员,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列席会议。”
六、将第十四条第三款修改为:“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代表团团长会议,就会议审议的重大问题听取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四款修改为:“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就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有关代表讨论,有关机关负责人参加会议,汇报情况,回答问题。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七、将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应当整理简报印发会议并可以根据本人要求,将发言记录或者摘要印发会议。会议简报、发言记录或者摘要可以为纸质版,也可以为电子版。”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八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举行新闻发布会。
“大会秘书处可以组织代表和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代表团可以组织本代表团代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大会全体会议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公开报道。”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应当合理安排会议日程,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
“各代表团应当按照会议日程进行审议。”
十、将第十八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和印发文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大会秘书处和有关代表团应当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代表提供必要的翻译服务。”
十一、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二款修改为:“一个代表团或者十人以上代表联名,可以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提出报告,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交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研究,作出决定,并向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提出报告。”
十二、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并报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备案或者提请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审议。”
十三、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大会秘书处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在三个月内,至迟不超过六个月,将办理情况答复代表,并抄送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十四、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三十日前,本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就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与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初步方案,财政部门应当就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与本年度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汇报,由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未设立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汇报,由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
“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本年度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初步审查意见和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印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五、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会议提出关于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与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草案,由各代表团进行审查。
“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对前款规定的事项进行审查,向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大会全体会议,并将相应的决议草案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作部分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审查、批准和调整,参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十八、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旗长、副旗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或者十人以上代表联合提名。”
十九、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旗长、县长、市长、区长、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旗长、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一至三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出席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二十、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补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旗长、副旗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候选人数可以多于应选人数,也可以同应选人数相等,选举办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十一、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旗长、副旗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正式候选人,可以在会议选举前同代表见面。见面的方式,由主席团决定。”
二十二、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大会全体会议选举时,设秘密写票处。”
将第四款改为第五款,修改为:“选举结果经主席团确认后,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候选人的得票数,应当公布。当选人由主席团发布公告。”
二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九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主席团组织。”
二十四、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四十条,第一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
二十五、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被原选区罢免的,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
二十六、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旗长、副旗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监察委员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出辞职的,由主席团将其辞职请求交各代表团审议后,提请大会全体会议决定是否接受辞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二十七、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主席团和专门委员会对议案和有关报告进行审议的时候,有关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并可以对议案或者有关报告作补充说明。”
二十八、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它所属各工作部门、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二十九、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七条,修改为:“质询案在受质询机关答复以前,提出质询案的代表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该质询案即行终止。”
三十、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如实提供材料和情况。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款序号和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PAGE
- 36 -
|
2021-03-29T00:00:00 | 2021-03-29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21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对与民法典精神、原则和规定不一致的《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作出如下修改,废止《安徽省合同监督条例》等3件地方性法规。
一、对《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用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及时支付水费。用水户逾期不支付水费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经催告用水户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水费和违约金的,供水单位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中止供水。”
(二)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供水单位依据前款规定中止供水的,应当事先通知用水户。”
二、对《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一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二)在第三条“业主自治”前增加“党建引领、”。
(三)将第五条第五项中的“专项维修资金”修改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
(四)将第十八条第十一项修改为:“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
(五)将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业主大会决定筹集专项维修资金,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本条例第十八条的其他事项,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六)删去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中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删去第五十六条第一款。
(七)将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业主大会成立前,建设单位或者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获得的收益应当单独列账,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将第八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规定的车辆停放费、公共经营收益单独列账,前述收益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八)在第五十七条第四项后增加:“或者将全部物业服务支解后分别转委托给第三人”。
(九)将第六十条第一款修改为:“业主委员会应当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依法订立书面物业服务合同。” 删去第二款;删去第三款中的“备案”。
(十)删去第八十六条第一款中“出租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十一)将第九十一条修改为:“住宅物业需要使用共有部分增设电梯等进行改造的,应当由本幢或者本单元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符合规划、土地、建设、环境保护、消防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且依法办理相关批准手续。”
(十二)删去第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具有相应资质的”;删去第一款第四项;将第二款中的“第七项”修改为“第六项”;其他序号作相应调整。
(十三)在第九十八条中的“提起诉讼”后增加“、申请仲裁”。
三、对《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因建设等特殊需要,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搭建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征得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删去第二款。
(二)删去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中“垃圾和”;删去第二项中“垃圾、”;增加一项作为第三项:“不得随意倾倒、抛撒、堆放、焚烧生活垃圾,不得在指定的地点外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三)将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城市市区内禁止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畜家禽;因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饲养的除外。”
(四)将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违反第十七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影响市容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未经批准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市容的,处以500元以上2500元以下的罚款。”
(五)删去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中的“垃圾和”;删去第一款第二项中的“垃圾、”;增加一项作为第一款第三项:“随意倾倒、抛撒、堆放、焚烧生活垃圾或者未在指定的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六)删去第四十五条。
(七)将第四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市区内饲养家畜家禽,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处理或者予以没收,并可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四、对《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林地的经营权”。
(二)将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档案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林权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将第六条修改为:“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林地经营权,由不动产所在地登记机构统一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四)将第八条、第十条至十四条中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不动产登记机构”。
(五)删去第十三条第二款中的“林权登记的式样,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六)删去第四十二条。
五、对《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林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
(二)将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占用、临时使用林地的审核审批;
“(三)负责林地变化的监测和评价;
“(四)查处非法侵占、破坏林地和违法使用林地的林业行政案件;
“(五)协同调处林地权属争议。
“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三)删去“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章名;删去第七条至十七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九条至四十二条、第四十六条。
(四)将“第四章 林地的征用和占用”修改为“第三章 林地的占用和临时使用”。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四条:“改变国有林地使用权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将第十八条中的“生态公益林”修改为“公益林”;将第十八条、第三十条中“薪炭林”修改为“能源林”;删去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中的“征用”;将第三十七条中的“占用”修改为“使用”。
(七)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 “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用地单位提出使用林地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林地申请表;
“(二)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
“(三)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八)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为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征收、征用林地、林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下列规定给予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区片综合地价执行。
“(二)地上附着物及青苗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林木补偿费标准为:
“1.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主干平均胸径大于20厘米的,按实有材积价值的10%至20%补偿;主干平均胸径5至20厘米的,按实有材积价值的60%至80%补偿;
“2.苗圃苗木、经济林、薪炭林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2倍补偿;尚无产值的,按实际造林投资2倍补偿;
“3.幼龄林、新造林按实际造林投资2倍补偿。
“设区的市、县(市)制定的林木补偿费标准高于前款第二项标准的,按其标准执行。”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删去第四十三条至四十五条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对《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四条中“土地登记”修改为“不动产登记”。
(二)将第五条、第六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四十条中的“土地管理”修改为“自然资源”。
(三)将第十七条第二项中“土地划拨”修改为“用地”。
(四)删去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中的“第二十七条”。
(五)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城镇居民住宅用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以前建房(包括买房、继承房产,下同)的,参照《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宅基地标准确认住宅用地使用权;超标准部分,可临时使用,在房屋改建、分户时核减、调整;
“(二)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间建房,经依法批准的,按前项规定确定住宅用地使用权;未经批准的,补办用地审批手续后,确定使用权;
“(三)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间,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建房的,依法处理后确定住宅用地使用权。”
(六)删去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二条。
(七)将第二十六条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
七、废止《安徽省合同监督条例》(2003年12月13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1年12月2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修正)
八、废止《安徽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2000年7月29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九、废止《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1年12月23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订《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将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后,重新予以公布。
PAGE
— 2 —
|
2021-05-25T00:00:00 | 2021-05-25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 |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 | 2020_2030 |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
> (2021年2月4日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 2021年3月31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中的"制定地方性法规遵循下列原则"修改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遵循下列原则"。
增加一项,作为第一项:"(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项改为第三项,修改为:"(三)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
第三项改为第四项,修改为:"(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五项改为第六项,修改为:"(六)法规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二、将第四条第一款中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二款修改为:"法律对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将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三)本市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
四、将第九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二十日前将法规草案发给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五、将第十五条中的"调查研究"修改为"研究"。
六、将第十八条第二款中的"调查研究"修改为"研究"。
第三款修改为:"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提出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审议、审查,提出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七、将第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分送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
八、将第二十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除特殊情况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规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应当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九、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对提案人的说明、法规草案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书面意见,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十、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废止的法规案、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三次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提交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继续审议。"
十二、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审查意见以及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三款修改为:"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成员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十三、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意见,分送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十四、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四条,第三款中的"也可以决定暂不交付表决"修改为"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
十五、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规案终止审议。"
十六、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地方性法规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规规定该地方性法规废止的以外,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十七、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五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拟订法规解释草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十八、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六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
十九、将第四十九条改为第五十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并与国家和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并向社会公布。"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一条:"市司法行政机关和负责组织法规实施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陕西省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法律、行政法规、陕西省地方性法规的重要修改,及时对法规进行研究,提出是否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和建议。
"修改或者废止法规的意见和建议,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研究论证,确需修改或者废止法规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列入年度立法计划。"
二十一、将第五十一条改为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草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二十二、将第五十二条改为第五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应当附有法规草案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
二十三、将第五十六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地方性法规要求市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自地方性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地方性法规对配套的具体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市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一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立法能力建设,推进立法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有关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
2021-06-11T00:00:00 | 2021-06-1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海口市万绿园保护管理规定》等三件法规的决定 | 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海口市万绿园保护管理规定》
等三件法规的决定
(2021年4月27日海口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
2021年6月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海口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决定:
一、对《海口市万绿园保护管理规定》作出修改
(一)将第三条修改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万绿园的保护管理工作。万绿园管理机构负责万绿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万绿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将第四条修改为:"万绿园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万绿园的保护管理工作,保持万绿园的环境卫生整洁、树木花草繁茂及各项设施完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万绿园的义务,对破坏万绿园的行为都有权劝阻、制止和举报。"
(三)将第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临时占用万绿园绿地,占用两千平方米以下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两千平方米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临时占用期满后,占用单位应当及时清场退地并恢复原状。
将第三款修改为:"擅自占用万绿园绿地或者逾期不归还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退出,恢复原状,并按照临时占用绿地面积处每日每平方米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将第七条修改为:"在万绿园内设置商业服务摊点,应当符合万绿园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按照指定的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遵守万绿园管理规定。
"擅自在万绿园内设置商业服务摊点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五)将第八条修改为:"在万绿园内举办群众性活动必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活动应当符合万绿园的性质和功能,坚持健康文明的原则,不得损坏绿地、花木及其他设施。"
(六)将第九条修改为:"万绿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践踏、损毁、偷盗树木花草;
"(二)擅自在树木上悬挂、张贴广告;
"(三)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
"(四)损坏座凳、雕塑、护栏、喷灌等园林绿化设施;
"(五)搞封建迷信活动;
"(六)机动车辆、电动自行车进入园内,但园内工作或专用游览的车辆除外;
"(七)其他损害万绿园的行为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规定,践踏、损毁、偷盗树木花草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该树木花草价值三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二项规定,擅自在树木上悬挂、张贴广告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每处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单位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个人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四项规定,损坏园林绿化设施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该设施价值三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六项规定,机动车辆、电动自行车进入园内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十元以上两百元以下的罚款。"
(八)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其中的"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万绿园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修改为:"万绿园管理机构、有关部门"。
二、对《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城镇绿地,是指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
(二)删去第五条第三款。
将第四款改为第三款,修改为:"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辖区职责范围内的园林绿化工作。"
将第七款改为第六款,修改为:"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民政、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城镇园林绿化工作。"
(三)将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的"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四)将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绿地系统规划,明确绿地布局,划定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以下简称绿线)。依法划定的绿线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五)将第十二条第一款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修改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六)将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林业、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水务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城市园林绿化相关信息。"
(七)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划定专门的区域,作为纪念林、志愿林等林木的种植场所,并会同旅游、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民、游客或者单位种植纪念树、志愿树以及捐赠、认养等活动。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市民、游客或单位种植的纪念树、志愿树以及捐赠、认养的树木应当加强养护和管理,并可以根据种植者的意愿设置标志牌。
"市民、游客也可以自行到有关部门划定的专门区域种植纪念树或志愿树,并设置标志牌。"
(八)将第十八条修改为:"从事城镇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监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定期接受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
(九)将第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在建绿化工程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反设计的建设行为。"
(十)将第二十条修改为:"城镇各类建设项目附属的绿化工程竣工后,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并接受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十一)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因城镇建设或者其它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镇绿地的,应当经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临时占用期满后,占用单位应当及时清场退地并恢复原状。"
(十二)将第三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电力、电讯、建筑、燃气、市政、交通等管理部门因施工、维护管线安全使用或者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等原因需要修剪树木的,可以向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剪请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组织修剪。"
(十三)将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台风应急预案,落实防风措施,加强台风防御工作和台风后园林绿化修复工作,防止和减轻台风对园林绿化的损害。"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本条例未设定处罚,但其他法律、法规已设定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十五)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未达到核定的绿地率标准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不足绿地面积数处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取得相应资质,擅自从事园林绿化设计和监理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设计和监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七)删去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
(十八)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非法占用城镇绿地的,或者虽经批准临时占用绿地但逾期未退还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并按照临时占用绿地面积处每日每平方米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十九)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移植树木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该树木价值三倍的罚款。"
(二十)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砍伐树木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处该树木价值五倍的罚款,并在原地补种保活相同数量的树木;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一)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项、第八项规定,偷盗、践踏、损毁树木花草,或者损坏城镇园林绿化设施及绿地内其他附属设施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该树木花草或者设施价值三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项规定,擅自在树木上悬挂或者张贴广告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每处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七项规定,违反规划在绿地内设置各类摊点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九项规定,在绿地上停放车辆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十项规定,在绿地和道路两侧绿化带内私囤苗木、种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屡教不改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二)将第四十六条改为第四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擅自修剪树木或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绿地养护管理单位报告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予以警告,可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采取砍伐、移植处理措施未按照规定补办审批手续的,按照本条例擅自砍伐、移植树木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三)将第四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绿地植物受损或死亡,建设和养护责任人未及时修护、补种或者更换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四)将第五十条改为第四十九条,其中的"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
(二十五)删去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
(二十六)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是指城市建成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建设项目绿地率是指该项目的绿地面积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二条:"本条例所称城镇绿地的含义:
"(一)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和其他专类公园)、游园等;
"(二)防护绿地:指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
"(三)广场用地:指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绿化占地比例宜大于百分之三十五,小于百分之六十五;
"(四)附属绿地:指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中的绿地;
"(五)区域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其他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
三、对《海口市公园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三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兼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身娱乐、传承文化、保护资源、科普教育和防灾避险等综合作用的公共场所,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等。"
(二)将第四条修改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公园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水务、公安、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园管理工作。
"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未设立公园管理机构的,由公园业主单位或者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管理单位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将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组织编制本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在批准后的三十个工作日内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四)将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编制滨海、滨江、滨河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征求农业农村、水务、生态环境、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与防洪、防灾规划相统一。"
(五)将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公园的园内绿化、建筑、园路、铺装场地等用地的比例应当符合公园设计规范要求,绿地面积还应当达到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六)将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公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由市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园林绿化、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并符合相关规定。"
(七)将第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公园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八)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应当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或者游乐设施。"
(九)删去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十)将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已经依法建成的公园和规划确定的公园,用地范围、性质和绿线应当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严格保护,非经法定的规划修改程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十一)将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划定公园保护范围,并在公园显著位置公示。"
(十二)将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禁止携带禁养犬只等动物进入公园。"
(十三)将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利用公园场地设施临时举办宣传、展览、演出等活动的,应当向公园管理机构(单位)提出申请,报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规定需报其他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活动的,举办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办理相关手续。"
(十四)将第四十四条修改为:"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在建(构)筑物、自然景物及各类设施上攀爬、涂写、刻画、粘贴、喷涂;
"(二)随地吐痰、吐槟榔汁、吐口香糖、便溺,乱扔果皮(果核)、烟头等废弃物;
"(三)损毁花草树木,采摘果实,损坏设备设施;
"(四)流动兜售和摆摊销售物品;
"(五)散发广告;
"(六)在非指定区域游泳、垂钓、放风筝、烧烤等;
"(七)捕捞、捕捉动物,投打、伤害动物或者在非投喂区投喂动物;
"(八)排放污水;
"(九)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
"(十)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品;
"(十一)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十五)将第四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进入公园停车场以外区域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在禁止的时间段内使用音响设备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或者在公园内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不服从公园管理机构(单位)管理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携带禁止入园的动物进入公园的,由公安机关或者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的罚款。"
(十八)将第四十六条改为第四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公园内举办活动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擅自在建(构)筑物、自然景物及各类设施上攀爬、涂写、刻画、粘贴、喷涂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规定,随地吐痰、吐槟榔汁、吐口香糖、便溺,乱扔果皮(果核)、烟头等废弃物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清除,处五十元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三项规定,损毁花草树木、采摘果实、损坏设备设施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处该树木花草、果实或者设备设施价值三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四项规定,流动兜售或者摆摊销售物品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物品、工具实施扣押。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九项规定,单位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个人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十项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品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二十)删去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
(二十一)将第五十一条改为第五十二条,修改为:"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的;
"(二)未提出和公布公园等级、类别和名录的;
"(三)未依法划定公园保护范围的;
"(四)擅自改变公园用地范围、性质和绿线的;
"(五)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对投诉、举报不依法处理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十二)将第五十二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改为:"本条例所指各类公园的含义:
"(一)综合公园是指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
"(二)社区公园是指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
"(三)专类公园是指具有特定内容或者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和其他专类公园;
"(四)游园是指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者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
(二十三)将本条例中的"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行政主管部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海口市万绿园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口市公园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
2021-06-04T00:00:00 | 2021-06-04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 |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废止《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
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
> (2021年4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 2021年5月28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定:
废止《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若干规定》(2000年3月8日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0年6月29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20-11-27T00:00:00 | 2020-11-27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九项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九项
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20年11月27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
一、对《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十六条中的"重点大学"修改为"较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二)删去第二十四条。
(三)删去第二十六条中的"发明者自行要求调离本单位后,其权利自动消失"。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mark}
二、对《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出修改
将第四十六条第三项中的"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胎子女,责令补办结婚登记"修改为"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胎子女,告知其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三、对《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二)将第六条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修改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不得少于十二人、八人和四人"修改为"不得少于二十人、十人和五人"。
(三)将第七条修改为:"组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和申请领取开发资质证书。"
(四)删去第八条。
(五)删去第十条。
(六)删去第十二条中的"综合"。
(七)将第十五条中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修改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八)将第十六条中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修改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向县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别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权属变更登记"修改为"向县以上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
(九)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开发经营企业在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应当向县以上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不动产登记。"
(十)将第二十三条中的"并到县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别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修改为"并到县以上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
(十一)将第二十四条中的"应经县以上评估机构对需转让的房屋或土地使用权进行价值评估,并依法缴纳税、费"修改为"应当依法缴纳税、费"。
(十二)删去第二十五条。
(十三)将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成立房地产经纪事务(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删去第二款。
(十四)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未经批准预售房屋或者向境外出售房屋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售房者处以预售或者出售房屋价款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十五)删去第三十一条。
(十六)删去第三十二条。
(十七)将第三十三条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十八)将第三十四条中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修改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动产登记机构"。
(十九)将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mark}
四、对《广东省城镇房地产转让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房地产转让,是指依法取得房地产权利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通过买卖、交换、赠与将其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行为。"]{.mark}
(二)将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房地产转让时,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应当与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所占用土地的使用权一并处分。"
(三)将第五条修改为:"[房地产转让的风险,在房地产交付之前由出让人承担,在房地产交付之后由受让人承担。]{.mark}"
(四)删去第六条中的"核准转移",将"房地产管理部门"修改为"不动产登记机构"、"房地产权"修改为"不动产物权"。
(五)将第七条的"产权"修改为"不动产"。
(六)将第十条中的"由受让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修改为"应当由受让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mark}七[)将第十一条第一项修改为:"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删去第四项;增加一项"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作为第五项;第六项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mark}。
(八)将第十四条第一项中的"地址"修改为"住所",第六项修改为:"交易价格、支付方法、支付时间"。
(九)将第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房地产买卖合同:
"(一)经当事人双方约定或者协商一致,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三)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
"(四)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五)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一方当事人根据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另一方。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除合同的,应当订立书面协议。"
(十)删去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
(十一)将第二十条的"地址"修改为"住址"。
(十二)将第二十二条中的"其他组织"修改为"非法人组织"。
(十三)将第二十三条修改为:"房地产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时,赠与人可要求受赠人履行,或者撤销赠与。"
(十四)删去第二十六条。
[(十]{.mark}五[)将第二十七条修改为:"因出让人的过错,不能按约定时间交付房地产的,出让人应当按照约定承担违约责任。"]{.mark}
[(十]{.mark}六[)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受让人不按约定时间给付价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承担违约责任。"]{.mark}
[(十]{.mark}七[)将第三十条中的"并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修改为"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mark}
[(十八)将第三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mark}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mark}
五、对《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中的"技术转让"修改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二)]{.mark}将第六条中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三)将第八条第一项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四)删去第九条。
(五)将第十条中的"应到原核准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修改为"应到原登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六)将第十一条修改为:"民营科技企业解散、宣告破产和其他原因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七)删去第十四条。
(八)删去第二十四条中的"减免税的部分应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mark}
六、对《广东省房地产评估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合理评估房地产价格,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二条第一款中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及其所占用的土地"修改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和所占用的土地"。
(三)将第四条第一项修改为:"因国家建设征收需要由政府给予当事人补偿的房地产"。
(四)将第七条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五)将第八条第二项修改为:"合伙形式的评估机构应当有两名以上评估师,公司形式的评估机构应当有八名以上评估师"。删去第三项。
(六)将第十三条中的"以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为依据"修改为"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
(七)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委托人应当向被委托的评估机构缴交评估费。评估费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
(八)删去第十七条第二项,将第三项中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修改为"予以警告,可以责令停业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七、对《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删去第十二条第一款中的"逾期不缴纳水费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二)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已征用或已划拨的"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已依法征收或者已划拨的";将第二款中"国家建设需要征用"修改为"国家建设需要征用或征收"。
(三)删去第三十一条。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mark}
八、对《广东省公路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四条中的"规划、建设、国土、工商、公安、水利、环保等部门"修改为"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公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
(二)将第五条第二款中的"规划主管部门"修改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三)将第九条第二款中的"公路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修改为"公路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被征用单位"修改为"被征收单位"。
(四)将第十三条第三款中的"环保等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等部门"。
(五)删去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
(六)将第二十五条中的"批准"修改为"设置"。
(七)将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中的"规划、建设、国土"修改为"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
(八)将第四十五条第一款中的"价格部门"修改为"发展改革部门"。
(九)删去第五十五条中的"造成损失的,由施工单位承担民事责任"。
九、对《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四条第二款中的"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农业、知识产权、公安"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公安",删去第三款中的"监察""物价"。
(二)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的"七日"修改为"三日"。
(三)将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卫生、环保、科技、质监、工商、经济和信息化"修改为"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科技、市场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
(四)将第五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生产、销售本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项所列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款修改为:"生产、销售本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三、四、七、八项所列药品,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处罚。"
(五)将第六十五条修改为:"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销售者,应当首先承担赔偿责任,不得拒绝。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六)将第六十六条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照管理权限及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修改为"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mark}《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广东省城镇房地产转让条例》《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mark}《[广东省房地产评估条例》《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广东省公路条例》]{.mark}《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
2021-05-11T00:00:00 | 2021-05-1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的决定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废止《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
保护区条例》的决定
(2021年5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废止《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18-10-11T00:00:00 | 2018-10-1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7 |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的决定 |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实施办法》的决定
> (2018年8月31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2018年9月30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对《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八条修改为:"市和区(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职责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将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市和区(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饵料、渔药、渔饲料和渔饲料添加剂等水产投入品的监督检查,防止其对养殖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将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市天然水域的禁渔期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
四、将第三十条修改为:"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罚:
"(一)生产、销售禁用渔具的,使用禁用渔具、捕捞方法捕捞的,没收禁用渔具、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偷捕、抢夺他人养殖的水产品或者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标志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无证生产水产种苗的,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但违规生产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
2023-06-06T00:00:00 | 2023-06-06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地管理条例 | 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 | 2020_2030 | 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地管理条例
> (1996年3月29日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6年6月21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2011年3月10日丰宁满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1年5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丰宁满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条例的决定〉》修正 2023年1月14日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根据202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条例〉等四部单行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地,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自治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草地是指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天然牧草地、人工草地和其他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第三条 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地,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地使用权。
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地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草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监督检查草地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利用;
(二)核发草地使用权证,会同有关部门办理草地征收、征用、使用的具体事项;
(三)对草地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开展草地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
(四)处理违反草地管理法律、法规,破坏草地及其设施的案件和违法行为,承办奖惩事宜;
(五)组织有关部门和使用者对草地有害生物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落实草原防火责任制,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对草地进行防火巡护、火源管理、火情监测、防火设施建设和防火工作监督检查;
(六)办理在草地上采石、挖药、取土、勘探、开矿、筑路等有关许可事项。
第五条 依法确定使用权的草地,坚持谁使用、谁建设、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可以承包给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个人经营。
第六条 因建设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地的,应当按照规定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第七条 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地时,应当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有关方面协商解决。村与村之间调剂草地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乡(镇)与乡(镇)之间调剂草地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草地权属发生争议时,争议当事人应当通过协商解决。未达成协议的:
(一)承包户之间的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二)村与村之间的争议,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处理;
(三)乡(镇)与乡(镇)之间或者乡(镇)与县属单位之间的争议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处理;
(四)县与毗邻市、县之间的草地权属争议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出面协商,并呈报上级人民政府调解、裁决。
在草地权属争议未解决之前,应当维护草地现状,不得破坏草地及其设施,不得拆除、移动草地现有的边界标记。
第九条 在调解、处理、仲裁草地权属纠纷时,因界限不清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一)户与户之间的界线以草地承包时划定的界限为准;
(二)乡(镇)、村之间的界限以行政区划划定的界限为准;
(三)场、厂(矿)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界限,以正式批准建场、厂(矿)时划定的界限为准;
(四)凡是经自治县人民政府重新规划或者作过处理、仲裁的,以重新处理、仲裁的决定为准。
第十条 国家建设需要征收、征用草地和乡(镇)村兴办企业占用草地时,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禁止开垦草地。
地质普查、开采矿藏、修筑公路等临时占用草地,作业完毕,占用期届满,应当由占用单位回填表层土壤,恢复植被,逾期不恢复的,由县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占用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草地防火责任制,制定防火制度和公约,预防火灾发生。
(一)草原防火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
(二)不准放火烧荒,因疫病污染、草场改良、消灭病虫害等必须烧荒时,应当经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通知毗邻地区采取防范措施。
(三)草地发生火灾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及时扑灭并查明发生火灾原因和损失情况,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三条 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禁止向草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
第十四条 保护草地上的围栏、棚圈、水利工程、试验基地、药浴池、饮水点、道路、桥梁等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拆除。
第十五条 草地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利用和建设的具体规划,积极实施围栏种草,维护草地的生态环境。
第十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因放牧等而出现沙化、退化的草地应当责令使用单位或者个人限期恢复植被,逾期不恢复植被的,应当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使用者承担。
第十七条 对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草地使用权转让时,接受单位或者个人对已有的建设成果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
第十八条 鼓励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投资或者集资建设草地。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延续承包,对草地投入的单位或者个人,自治县人民政府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优先照顾和安排。
对承包和建设的边远草地、未开发利用草地的单位和个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第十九条 牧草种子的繁育、驯化和引进应当依法进行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种子不得流通、使用。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非法开垦草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六十六条处理;
(二)未经批准在草地上采石、挖沙、取土和地质普查、采矿、筑路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六十八条处理;
(三)买卖、变相买卖、非法转让和出租草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六十四条处理;
(四)买卖、非法转让或者涂改采挖许可证的,未经批准私自占用草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六十五条处理;
(五)破坏草地围栏、棚圈、水利工程、试验基地、饮水点、药浴池等草原基础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草地防火期内,违反防火规定,在草地野外用火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相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向草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理,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责任,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八)阻碍草地管理和监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草地管理、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问题,由自治县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10-07-30T00:00:00 | 2011-01-01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废止 |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公布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促进信息化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立足创新、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信息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通信管理、广播电视、财政、城乡规划、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教育、卫生、商务、农业、气象、测绘与地理信息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鼓励发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上一级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的本部门(系统)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
第八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共同编制本区域包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在内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坚持城乡统筹、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集约化建设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的融合。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公共媒体及时公布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执行情况,为公众提供咨询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经批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条 信息化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本省的信息化建设地方标准和规范。
本省的信息化建设地方标准和规范由省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等相关部门依法制定和监督实施。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求。
根据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需要在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用地,或者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住宅小区用地,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等范围内设置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用地单位、管理单位或者住宅小区、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提供便利。
设置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应当做好设施的抗风和防震、防雷等安全工作,并避免对通行、景观等造成不良影响。
设置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应当依法办理城乡规划、用地、环境保护等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政府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在立项审批前,应当事先征求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意见。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效益、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组织审查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投资主管部门对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的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不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第十三条 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施工、集成、监理、招标代理等业务,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关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采购进口信息技术产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报财政部门审核时,提供同级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
第十五条 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完工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按照档案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鼓励有关部门根据需要,采取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降低行政成本。
第十七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按照保密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信息产业发展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生产、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落实信息产业政策和措施,依法维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市场秩序。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改善投资、融资环境,明确产业发展扶持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信息产业。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并对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的研发予以重点扶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信息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
第二十一条 从事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有关规范的要求,组织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
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服务标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二十二条 从事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以及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及其所提供的软件产品和服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投资融资、土地使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业组织应当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和完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经营、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市场的相关行业规范,依法开展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人才培训、咨询评估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
第四章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确定推广应用目标和重点领域,落实推广应用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电子政务规划,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充分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完善政府信息查询系统,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办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提高行政效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通信管理、广播电视、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和教育等部门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络传播媒体、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杜绝淫秽色情、暴力犯罪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整合共享与交通、治安、市容环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有关的视频监控系统,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的信息服务和指导,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集成电路卡推广应用的指导,根据需要推进集成电路卡在交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的一卡多用,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条 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电视、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相关的业务申请、信息查询、费用支付、预约登记等业务办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在设计研发、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提高生产和管理效能。
第三十二条 鼓励企业和个人应用信息技术依法从事商务活动,推进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络增值等服务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应当建立健全网商登记信息审核、网上商品和服务信息发布、交易行为管理、交易信用评价、用户及交易信息保密、信息安全保障、投诉处理等制度。
第五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有序采集政府信息,建立政府信息更新和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登记备份。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采集、分析、加工各类业务信息,建立本部门(系统)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和应用服务系统。
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鼓励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依法利用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进行公益性或者经营性的增值开发。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信息交换平台,完善信息资源交换机制和制度,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有关部门和公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向本级政府信息交换平台提供本部门、本单位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市场秩序,引导信息商品的流通和消费,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与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信息。
第三十八条 金融、保险、电信、供水、供电、供气、医院、物业、房产中介以及其他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不得将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
第六章 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国家安全、保密、密码管理、通信管理等部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十条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制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四十一条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按照规定进行定级评审、备案和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并同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其信息系统应当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
第四十二条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进行检查;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具体范围,由省信息化主管部门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三条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冗灾备份系统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信息安全和作业的连续性。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应急预案应当按照规定报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备案。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事发单位应当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件扩大,保存相关记录,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开展应急处置。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或者损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活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未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其中,公用通信网和互联网运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由通信管理机构按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八条 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法变更信息化发展规划或者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
(二)投资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
(三)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
(四)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或者管理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
2010-07-30T00:00:00 | 2010-07-30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
> (2000年5月25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 根据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市和区县(自治县)按行政区域建立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独立设置工作机构和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根据工作需要,独立设置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乡镇、街道、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组织和全市性行业可依法建立基层或行业红十字组织,可配备兼职或专职工作人员。
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级红十字会工作。
第三条
本市的单位和居住在本市的公民,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加入红十字会,成为红十字会团体会员或个人会员。
热心人道主义事业并自愿协助红十字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成为红十字会的志愿工作者。
第四条
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民主选举产生会长和副会长。
市和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可以设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由同级理事会聘请。
第五条 各级红十字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依照《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吸收会员,发展组织;
(三)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进行人道主义教育,组织青少年以多种形式为烈军属、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其它需要救助的人员服务;
(四)开展备灾救灾工作,呼吁和争取救灾援助,参与救助灾民活动;
(五)开展群众性、行业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
(六)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骨髓、器官、遗体自愿捐献的动员、宣传、组织和数据检索工作;
(七)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指导下,参加国际和国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理国际查人转信事务;
(八)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同级人民政府委托的事宜;
(九)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方面的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红十字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各级红十字会协助同级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有关的活动。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部门和宣传媒体应宣传红十字会法律、法规,对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人道主义救助宣传活动,应当给予支持;对需要收取费用的,应当给予减免。
社会各界和公民应积极支持红十字会开展的各项活动。
第七条 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
(一)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
(三)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及所属单位上缴的经费;
(四)基层红十字会所在单位的资助;
(五)同级人民政府的拨款;
(六)其它合法收入。
人民政府给红十字会拨款的数额根据财政收入状况和红十字会开展活动的需要确定,并将拨款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建立红十字基金。
第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可以依法兴办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并按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待遇,其收益的使用、管理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审计监督。
第十条
红十字会为备灾和救助,可以开展社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可以在机场、车站、港口、宾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红十字募捐箱。
红十字会募捐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条例》统一管理。
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接受国(境)外捐赠物资,海关、检疫等部门应优先办理入境手续,并按国家税法有关规定给予减税、免税待遇。
红十字会接受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或募捐款物,按照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待遇。
单位和个人向红十字会捐赠款物,捐赠者可以按照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待遇。
第十二条
红十字会有权处分接受的捐赠款物。发放捐赠款物时,应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并向捐赠者通报发放情况。
各级红十字会对接受的捐赠款物应建立健全发放管理和专项审查监督制度。
严禁捐赠假冒伪劣和过期失效的物品,红十字会在接受捐赠时应当严格验收。
第十三条
各级红十字会的财务应专户专帐独立核算,建立健全经费审查和监督制度,每年向理事会作年度财务报告,接受同级人民政府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红十字会合并、分立、解散或撤销,其财产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四条
对依法标有红十字标志的车辆,免征养路费、过渡费、过路费、过桥费和立交桥建设费等费用。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执行救灾、救护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应当优先通行。
第十五条
对在红十字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显著成绩的单位、工作人员、会员、志愿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各级红十字会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也可由同级红十字会申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严禁滥用红十字标志。对滥用红十字标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红十字会有权提请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红十字会的财产和经费。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退还,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贪污挪用救灾款物的,由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0年7月l日起施行。
|
2010-03-31T00:00:00 | 2010-05-01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废止 | 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 |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
> (2010年3月3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 第一章 总则
>
> 第二章 税收管理
>
> 第三章 税收协助
>
> 第四章 税收服务
>
> 第五章 税收监督
>
>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地方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税务机关以及与地方税收相关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税收协助、税收服务、税收监督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坚持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地方税收保障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保障地方税收管理工作经费。
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其所属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具体承担地方税收保障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商务、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审计、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协助地方税务机关做好地方税收保障工作。
第二章 税收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和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植税源,保障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七条
地方税收收入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与本行政区域的税源相适应。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和税源状况,科学预测地方税收目标,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反映重大税收增减变化因素,为财政部门编制地方预算提供依据。
财政部门编制和调整地方税收收入预算,应当征求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地方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省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全省地方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第九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根据税源结构和分布状况,实行分级、分类、分项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第十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定期进行纳税评估,对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和处理。
第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建立举报和奖励制度,有效发挥发票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印制或者伪造、变造发票。
第十二条
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应当逐笔如实开具发票。取得发票方有权拒收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支出、报销凭证,不得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第十三条
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金融、邮政网络,简化申报征收程序,降低税收征收和缴纳成本。
第十四条
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有利于税收管理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对下列零星分散的税收依法实行委托代征。必要时,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派员协助受托方征收税款:
(一)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村零散税收;
(二)车船税和个体客货运输业税收;
(三)零散建筑施工、房产交易、房屋租赁、装饰装修业税收;
(四)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业税收;
(五)商业性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税收;
(六)其他可以实行委托代征的地方税收。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对代征行为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委托代征手续费。
第十五条
地方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活动中,应当支持税务代理业发展,鼓励和扶持税务代理机构开展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业务。
税务代理机构应当依法开展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决定,不得干预、阻挠或者取代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三章 税收协助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保障信息系统,健全相关部门之间的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涉税行政协助义务。因下列事项产生的涉税信息,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与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约定的时间和方式予以提供:
(一)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组织的设立、变更、注销、撤销登记;
(二)组织机构代码颁证、变更、废置;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土地权利证书、车辆和船舶营运证的发放、变更、注销;
(四)房地产项目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和采矿、交通、水利等建筑工程许可以及文化经营许可证书发放;
(五)土地出让转让、房产交易;
(六)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标合同签订、建设资金投入及工程款拨付、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备案;
(七)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技术转让、产权转让以及企业破产清算、资产拍卖;
(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
(九)商业性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会力量办学;
(十)其他事项产生的应当提供的涉税信息。
第十九条
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关提交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减免税证明;未提交的,不动产登记机关不予办理。
未经税务机关同意,不动产登记机关不得为税务机关扣押、查封的不动产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纳税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监督,督促纳税人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使用合法、有效凭证记账和核算。对监
督检查中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实施账户开立情况查询、存款查询、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二十二条
地方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阻止其出境。
对地方税务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第四章 税收服务
第二十三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政策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权利救济等服务。
地方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第二十四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税务公开制度,公开征收依据、减免税政策、办税程序以及服务规范等事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税收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二十五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缴纳异议协调、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征纳争议。
第二十六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收集、使用和保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纳税人同意,地方税务机关不得对外公开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十七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五章 税收监督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对负有地方税收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开展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落实审计和检查决定。
第三十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务稽查,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
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收检查前,应当将检查目的、项目、内容、时间和要求等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有公民举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
(二)有证据表明纳税人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
(三)检查前告知会影响检查进行的。
第三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接受纳税人、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对税收执法的评议和监督,公开改进措施,并反馈改进结果。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对检举或者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收到检举或者举报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或者举报人保密;经查证属实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规定给予检举人或者举报人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私自印制或者伪造、变造发票的,由地方税务机关依法予以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部门、单位或者个人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决定或者干预、阻挠、取代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在约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失程度,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部门无正当理由拒绝协助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税务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为纳税人的保密义务造成损失的;
(二)截留、挪用税款或者代征手续费的;
(三)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收取费用或者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情节严重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
2008-12-25T00:00:00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
> (2002年10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
> 根据2004年4月14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的决定》修正
> 2008年12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三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第一节 初始登记
第二节 转移登记
第三节 变更登记
第四节 注销登记
第四章 房地产抵押权和地役权登记
第五章 预告登记
第六章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房地产登记行为,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维护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登记。
农村宅基地及利用宅基地建造的村民住房的登记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房地产登记,是指房地产登记机构依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可以申请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事项进行记载、公示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房地产权利人,是指依法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等房地产权利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 房地产权利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自登记日起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同一房地产上依法登记有两个以上房地产权利的,依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登记日的先后确定其顺位。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房地产登记管理工作。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处(以下简称市登记处)负责本市房地产登记的日常工作。区县房地产登记处受市登记处委托,具体办理房地产登记事务。
区县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县房地产登记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房地产登记簿和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制作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制定统一的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并向社会公开。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和登记信息系统的要求,将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公示。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七条 房地产登记,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审核;
(四)核准登记并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五)颁发房地产权证书或者登记证明。
第八条 房地产登记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房屋的基本单元。土地的基本单元,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房屋的基本单元,是指有固定维护结构、具有规划确定的完整功能、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有明确、唯一编号的房屋或者特定空间。
第九条 房地产登记应当由当事人双方申请,但下列情形的房地产登记,可以由有关当事人单方申请:
(一)以划拨或者出让、租赁等方式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二)在集体所有土地上依法设立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新建房屋;
(四)继承、遗赠;
(五)行政机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争议处理决定;
(六)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定房地产权属的判决、裁定、调解;
(七)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定房地产权属的裁决、调解;
(八)本条例第三十四条所列情形;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两人以上共有房地产的登记,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按份共有的单个共有人可以就处分本人所拥有份额房地产的登记单独提出申请,但应当提供其他按份共有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证明。
第十一条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当事人的委托书。
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提交法定代理关系的证明文件。
第十二条 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到房地产所在地的区、县房地产登记处提交本条例规定的申请登记文件。
第十三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并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齐备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即时出具收件收据,申请日为受理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尚未齐备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补正要求,申请登记文件补齐日为受理日。
第十四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本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登记申请的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之日为登记日。
房地产登记机构在审核时,发现申请登记事项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实地查看的期限不超过二十日。申请人补充材料、房地产登记机构实地查看的时间,不计入登记审核时限。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可以在房地产登记机构将房地产登记内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公示前,撤回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当事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或者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对房地产登记簿进行记载,并永久保存。
房地产登记簿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房地产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土地的坐落、面积、宗地号、用途;
(三)土地的权属性质、使用权取得方式和使用期限;
(四)房屋所有权来源、建筑类型、建筑结构、坐落、面积、用途、层数、编号和竣工日期;
(五)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和房地产权利的限制等。
房地产登记簿是房地产权利归属和内容的根据。房地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是权利人享有该房地产权利的证明。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应当保持一致,不一致的,以房地产登记簿为准。
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房地产权证书,由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颁发,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和其他依法可以申请登记的房地产权利的登记证明,由市登记处颁发。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不得涂改。
第十八条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破损的,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换发。房地产登记机构换发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前,应当查验并收回原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灭失、遗失,房地产权利人要求补发的,应当向房地产登记机构提出申请,并通过房地产登记机构在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门户网站上刊登灭失、遗失声明。自刊登之日起满三十日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向房地产权利人补发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补发的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上应当注明"补发"字样。自补发之日起,原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作废。
第十九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经初始登记后,该土地范围内的其他房地产权利方可登记。
房屋所有权经初始登记后,与该房屋有关的其他房地产权利方可登记,但依据本条例规定申请预告登记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一)非法占用土地的;
(二)属违法建筑、临时建筑或者附有违法建筑的;
(三)不能提供有效的房地产权属证明的;
(四)房地产权属争议在诉讼、仲裁或者行政处理中的;
(五)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有冲突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一)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
(二)行政机关作出征收集体所有土地、征收房屋、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批准建设用地、商品房预售许可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决定;
(三)行政执法机构对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的认定;
(四)行政执法机构对附有违法建筑的认定。
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所列情形已完成整改的,行政执法机构应当出具证明文件,由房地产登记机构在房地产登记簿上予以记载。
第二十二条 房屋租赁合同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文件,当事人可以向房地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
第二十三条 房地产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房地产登记资料。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第一节 初始登记
第二十四条 以出让、租赁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土地租赁合同;
(四)地籍图;
(五)土地勘测报告。
以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已付清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证明和完税凭证。
出让、租赁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届满后,经批准续期的,当事人应当重新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二十五条 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在集体所有土地上依法设立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四)地籍图;
(五)土地勘测报告。
第二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记载的土地使用人;
(二)申请登记的土地使用范围、位置、面积、用途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地籍图、土地勘测报告的记载一致;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新建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房地产权利人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记载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
(五)竣工验收证明;
(六)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
(七)房屋勘测报告;
(八)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新建商品房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应当列明下列房地产的范围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经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销售方案确定的本企业保留自有的房地产、用于销售的商品房;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确定的业主共有房地产和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
第二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二)申请初始登记的房屋坐落、建筑面积、用途、幢数、层数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并与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房屋勘测报告一致;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初始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初始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新建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记载该房地产开发企业保留自有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商品房,并分别颁发房地产权证;初始登记范围内有业主共有房地产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另行颁发房地产权证。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注记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由相关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约定另行办理初始登记。
第二节 转移登记
第三十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申请转移登记:
(一)买卖;
(二)交换;
(三)赠与;
(四)继承、遗赠;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房地产权属发生转移的文件;
(五)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有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所列情形的,还应当提交行政执法机构出具的已完成整改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转让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受让人是有关证明文件中载明的受让人;
(二)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所列的情形。
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转移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节 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在事实发生后申请变更登记:
(一)房地产用途发生变化的;
(二)房地产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化的;
(三)土地、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
(四)土地、房屋分割或者合并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 申请房地产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发生变更事实的文件;
(五)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三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
(二)申请变更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变更登记的内容与有关文件证明的变更事实一致;
(四)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所列的情形。
第三十七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八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征收、收回、没收等行为发生变更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办理房地产变更登记,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换领房地产权证书。
第四节 注销登记
第三十九条 房屋因倒塌、拆除等原因灭失的,房地产权利人在灭失事实发生后申请注销房屋所有权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房屋灭失的证明。
第四十条 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终止的,原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申请注销房地产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的文件。
第四十一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抛弃而终止的,房地产权利人申请注销房地产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第四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房地产权利人;
(二)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所列的情形。
第四十三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注销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十四条 房屋灭失或者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终止后,当事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可以依据房屋、土地、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证明文件办理注销房地产登记,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第四十五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征收、收回、没收等行为终止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办理注销房地产登记,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第四章 房地产抵押权和地役权登记
第四十六条 申请房地产抵押权设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设立抵押权的合同。
有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所列情形的,还应当提交行政执法机构出具的已完成整改的证明文件。
第四十七条 申请地役权设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设立地役权的合同。
第四十八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抵押权或者地役权发生转让、变更或者终止的,当事人应当申请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抵押权或者地役权登记证明;
(四)证明房地产抵押权或者地役权发生转让、变更或者终止的文件。
第四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设立、转让、变更、消灭房地产抵押权或者地役权的当事人;
(二)申请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所列的情形。
第五十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登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通知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的设立登记及其转移、变更登记的权利人领取登记证明,或者书面通知房地产抵押权、地役权注销登记的申请人原登记证明作废;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五章 预告登记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预告登记:
(一)预购商品房以及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的转让;
(二)以预购商品房设立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三)以房屋建设工程设立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四)设立、转让房地产权利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为保障将来实现房地产权利,可以持预告登记的约定文件单方申请预告登记。
第五十二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房地产的,房地产登记机构不予登记。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房地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第五十三条 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
预购商品房发生转让或者变更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预购商品房转让或者变更的证明文件。
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或者不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转让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转让的预告登记。
已经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不得重复办理预告登记。
第五十四条 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设立抵押权的合同。
预购商品房抵押权发生转让或者变更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预购商品房抵押权转让或者变更的证明文件。
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的预告登记。
第五十五条 申请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房屋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或者施工总承包合同;
(五)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六)设立抵押权的合同。
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发生转让或者变更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转让或者变更的证明文件。
第五十六条 经预告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依法终止或者预告登记失效的,当事人申请注销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经预告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依法终止或者预告登记失效的证明文件。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预告登记失效的证明文件,是指预告登记有关当事人的书面约定或者法院判决、仲裁裁决。
第五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预告登记、注销预告登记的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权利变动法律文件记载的当事人;
(二)申请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范围内;
(三)不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所列的情形。
第五十八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预告登记、注销预告登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五十九条 新建商品房所有权初始登记后,预告登记的商品房预购人应当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
预购商品房设立抵押的,房地产转移登记后,其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第六十条 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其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时,其抵押物范围不包括以下房地产:
(一)已经办理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
(二)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已明确的业主共有房地产;
(三)不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的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地产。
第六章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第六十一条 房地产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房地产登记簿记载事项有错误的,可以持有关证据申请更正登记。申请更正登记的事项涉及第三人房地产权利的,有关权利人应当共同申请。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更正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经审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并书面通知有关当事人:
(一)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且房地产登记簿记载事项确有错误的;
(二)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但有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证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归属确有错误的。
第六十二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发现房地产登记簿记载与原申请登记文件不一致的,应当书面通知有关的房地产权利人办理更正登记手续。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办理更正手续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可以依据原申请登记文件对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予以更正,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六十三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受理更正登记申请后,应当中止办理正在审核中的该房地产转让、抵押等登记申请,并暂缓受理新的相关登记申请。
更正登记程序完成后,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恢复办理相关房地产登记。
第六十四条 行政机关作出撤销房地产登记的行政复议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作出撤销房地产登记的判决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决定或者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三日内恢复原登记。
第六十五条 房地产权利的利害关系人认为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等事项有错误,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房地产权利人不同意更正,且利害关系人不能提交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证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归属等事项确有错误的,可以持权利归属等事项可能存在错误的有关证据申请异议登记。
第六十六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受理异议登记申请的当日,将异议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提起诉讼、仲裁或者土地权属争议行政处理的,异议登记失效,由房地产登记机构予以注销。
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诉讼、仲裁或者土地权属争议行政处理的,应当向房地产登记机构提交有关受理通知书。诉讼、仲裁或者土地权属争议行政处理程序结束后,有关当事人可以凭生效法律文书申请更正登记或者注销异议登记。
异议登记被注销后,原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再次申请异议登记的,房地产登记机构不予登记。
第六十七条 房地产登记机构受理异议登记申请后,应当中止办理正在审核中的该房地产转让、抵押等登记申请,并暂缓受理新的相关登记申请。房地产登记机构收到异议登记申请人提起诉讼、仲裁或者土地权属争议行政处理的受理通知书后,应当根据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四项的规定,对中止办理的房地产转让、抵押等登记申请,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异议登记被注销后,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恢复办理相关房地产登记。
第六十八条 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 当事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享有房地产权利但未及时申请登记,导致房地产登记机构仍依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办理登记,造成其损害的,由当事人承担。
第七十条 当事人提交错误、虚假材料,或者唆使他人冒充权利人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伪造房地产权证书的,由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伪造的房地产权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房地产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责任人追偿。
第七十三条 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区县房地产登记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当事人对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登记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五条 对本市房地产总登记时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当事人可以凭房地产权属来源证明,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
房地产登记机构受理登记申请后,应当向有关部门核查,并将有关情况在本市主要报纸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告;公告六个月期满无异议的,应当核准当事人的登记申请。
第七十六条 本条例施行前依法颁发的房地产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继续有效。
第七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
2002-10-24T00:00:00 | 2003-01-01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废止 | 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 (2002年10月23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拆迁程序
第三章 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四章 拆迁评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应当遵守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本条例。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互相配合,保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与城市房屋拆迁有关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迁程序
第四条 城市房屋拆迁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进行拆迁项目评估;
(二)拆迁人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
(三)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发布拆迁公告;
(四)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及房屋承租人订立书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五)拆迁人按照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进行补偿安置;
(六)实施房屋拆除。
实施房屋拆迁施工的时间,应当自拆迁公告公布之日起不少于三十日。对华侨和其他居住在国(境)外的人员,拆迁人应当书面告知实施房屋拆迁的时间,拆迁时间应当相应延长。
第五条
拆迁人在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确切的拆迁范围;
(二)拆迁范围内房屋的用途、面积、权属等现状;
(三)拆迁的实施步骤和安全防护、环保措施;
(四)拆迁资金、安置房、周转房或者其他临时过渡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拆迁的方式、时限等。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应当附有详细的拆迁范围图。
第六条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应当足额存入办理专项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全部用于拆迁补偿安置,不得挪作他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不足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不予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监督。
第七条
被拆迁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拆迁人提出补偿安置方案,报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后,方可实施拆迁:
(一)产权不明或者产权有纠纷的;
(二)产权人下落不明的。
被拆迁房屋系房产管理部门代管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
第八条
房屋拆除应当由具备保证安全条件,具有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承担,并编制拆除方案,施工企业负责人对安全负责。
第三章 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九条
拆迁人应当依照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
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产权调换,被拆迁人有权选择补偿方式,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拆迁非公益事业房屋的附属物,不作产权调换,由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
(二)拆迁租赁房屋,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
第十条
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确定。对被拆迁房屋进行房地产市场价评估,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章的规定。
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对所调换房屋应当进行房地产市场价评估,并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章的规定。
拆迁人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房屋,用于拆迁安置。实行异地安置的,应当一次性安置。
拆迁过渡期限自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腾空房屋之日起,一般不超过十八个月。拆迁人、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应当遵守过渡期限的协议。
因拆迁人的责任延长过渡期限的,从逾期之月起,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拆迁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给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增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一)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解决过渡用房的,延长时间在十二个月以内的,增付一倍临时安置补助费;延长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自超过之月起增付二倍临时安置补助费;
(二)对由拆迁人提供过渡用房的,延长时间在十二个月以内的,按标准付给临时安置补助费;延长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自超过之月起增付一倍临时安置补助费。
拆迁人应当在协议约定或者规定的时间内结清补偿安置费、临时安置补偿费。对被拆迁人因拆迁产生的电话移机费、有线电视安装费、搬家费等费用应当足额补偿。
住宅房屋自竣工之日起至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止,不满五年被拆迁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增加补偿金额。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但增加补偿的比例最低不得小于补偿金额的百分之十五。
第十一条
拆迁房产管理部门代管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安置房仍由房产管理部门代管;实行货币补偿的,货币补偿金额由代管人专户存入银行。
拆迁房产管理部门管理的公有住宅房屋或者单位自管的公有住宅房屋,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共同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被拆除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部分的补偿支付给被拆除房屋所有人,其余部分支付给房屋承租人。
第十二条
拆迁军事设施、教堂、寺庙、文物古迹等设施以及用于公益事业的非生产经营性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拆迁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拆迁中、小学校舍或者幼儿园应当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并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新校舍、幼儿园。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校学生入学作出妥善安排。
第十三条
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由拆迁人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被拆迁人仅有一处住房且获得的货币补偿金额低于拆迁补偿最低标准的,拆迁人应当按照拆迁补偿最低标准对被拆迁人予以补偿。拆迁补偿最低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参照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户型面积的当地经济适用房价值等因素确定。
被拆迁人按照前款规定获得货币补偿后仍无力解决住房的,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对该被拆迁人以提供成套城镇廉租住房或者租售经济适用房等形式予以妥善安置。
第四章 拆迁评估
第十五条
对被拆迁房屋进行房地产市场价评估,应当由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估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进行。
设区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十六条 房地产市场价评估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十七条
在同一拆迁项目评估中,评估机构不得与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有利害关系。评估机构不得串通一方当事人,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第十八条 拆迁评估应当综合考虑与被拆迁房屋相关的下列因素:
(一)区位:被拆迁房屋区位基准价以及房屋的周边环境、交通和商业服务便利程度、公共事业设施配套状况等区位调节因素。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公布区位基准价,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二)用途:以房屋所有权证书上标明的用途为准,所有权证未标明用途的,以产权档案中记录的用途为准,但对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已持续营业一年以上的,应当参照经营用房评估;
(三)建筑面积:房屋所有权证书载明的建筑面积或者房产管理部门确认的实际测量面积。房屋建筑面积小于土地使用面积的,区位补偿面积应当按照土地使用面积计算;
(四)装饰装修:装饰装修补偿应当结合装潢材料的档次、价格、折旧年限等因素视每自然间不同情况,分别按其建筑面积计算;
(五)其他因素:房屋建筑结构形式、成新程度、楼层、层高、朝向等。
第十九条
对被拆迁房屋进行房地产市场价评估的机构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共同选定;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不能达成一致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中抽签确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在抽签前三日在拆迁地点公告抽签的时间和地点。
评估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对被拆迁房屋进行房地产市场价评估的费用,由拆迁人承担。
第二十条
拆迁人或者被拆迁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评估结果送达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要求评估机构作出解释、说明。评估机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解释、说明。经解释、说明仍有异议的,持有异议的拆迁人或者被拆迁人可以委托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其他评估机构重新评估。
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的,原评估结果有效,重新评估费用由委托人承担。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专家库中抽签选定有关专家进行鉴定。鉴定采用原评估结果的,重新评估和鉴定的费用由重新评估的委托人和重新评估的机构共同承担;鉴定采用重新评估结果的,重新评估和鉴定的费用由委托人的相对人和原评估机构共同承担。
前款所称的允许误差范围,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 拆迁人应当在评估结束后五日内在拆迁地点公布评估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承接房屋拆除工程业务的施工企业拆除房屋未采取安全护卫措施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伤亡事故的,还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拆迁实施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吊销其拆迁上岗证,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拆迁当事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委托不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进行拆迁评估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
评估机构与拆迁当事人相互串通,故意压低或者抬高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的,评估结果无效,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暂停直至取消评估资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受贿索贿、侵犯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外的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因城市开发建设征用集体土地实施房屋拆迁的,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19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96年12月13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
2000-10-10T00:00:00 | 2000-10-10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废止 |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备案规章规定 |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审查备案规章规定
> (2000年9月29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0年10月1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公布 自2000年10月10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备案规章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和对其审查,适用本规定。
海口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和对其审查,依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海口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在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同时报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备案。
规章报送备案,应当将规章备案报告、规章文本及制定说明一并报送;修改规章的,除报送修改决定外,还应当报送修改后的规章文本;废止规章的,可以只报送备案报告和废止该规章的决定。
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的委托对备案规章进行审查。
第五条 备案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制定机关改变或者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予以撤销:
(一)超越权限的;
(二)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
(三)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违背法定程序的;
(五)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第六条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各市、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认为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的,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的,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
第七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备案规章、审查要求和建议的登记、编号、送审和存档工作。
第八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报送备案的规章后,应当及时分送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依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书面提出的审查要求后,应当及时分送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依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书面提出的审查建议,应当分送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认为有审查必要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审查。
第九条 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在审查备案规章时,可以要求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经审查认为报送备案的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提出的书面审查意见,应当提请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条 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2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反馈。
制定机关对不适当规章决定修改的,应当重新公布。
第十一条 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审查认为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主任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撤销不适当规章的议案或者建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二条 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撤销不适当规章议案时,制定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说明情况,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认为该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的决定。
省人大常委会对不适当规章决定部分撤销的,制定机关应当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对该规章进行修改,重新公布,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负责对有关撤销决定执行情况进行督查。
第十三条 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审查认为海口市人民政府的规章有本规定第五条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主任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交由海口市人大常委会或者省人民政府进行审查。
第十四条 备案规章经审查处理终结后,负责审查的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将审查情况或者处理结果书面答复依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提出审查要求的机关。
负责备案规章审查的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将审查的有关文件移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存档。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1999-12-10T00:00:00 | 1999-12-10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海南经济特区换地权益书管理办法 |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1980_2000 | ## 海南经济特区换地权益书管理办法
> (1999年11月26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1999年12月1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公布 1999年12月10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处置积压房地产,加强土地宏观管理,保护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换地权益书是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时,核发给土地权益人的法律凭证。依法核发后的换地权益书不与原批准的用地相联系。
换地权益书持有者可以该凭证从政府换回与换地权益书面值等价的土地权益。
第三条 以换地权益书收回本经济特区内依法不能无偿收回使用权的闲置土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换地权益书发放、流转和收回,实行记名登记制度。
第五条 换地权益书经省人民政府核准后,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签发。
第六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换地权益书签发、流转、收回等具体工作。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换地权益书核准的具体工作和换地权益书的签发、流转、收回、销毁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1998年12月31日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出让的以及与土地权益人签订用地协议、合同,收取定金、土地出让金涉及的土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本办法核发换地权益书,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依法批准出让,但因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原因造成闲置的;
(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出让的闲置土地;
(三)土地权益人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用地合同或者协议、交纳定金或者土地出让金、未依法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但已实质性占用的土地;
(四)土地权益人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合同或者协议、交纳定金或者土地出让金但未实质性占用的土地;
(五)依法作价抵偿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债务的土地。
停建、缓建工程的土地使用权持有者,可以交回用地,申请核发换地权益书。
第八条 依法应当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不得核发或者变相核发换地权益书。
第九条 换地权益书按照下列程序发放:
(一)土地权益人依据本办法,交回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书面申请核发换地权益书,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土地权益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规定、应当核发换地权益书的,根据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用地合同或者协议等情况,明确政府与土地权益人、政府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土地权益人与土地所有权人的权益关系,拟定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和拟核发换地权益书的权益数量;
(三)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收回土地使用权及核发换地权益书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四)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土地权益人签发换地权益书,收回土地使用权;
(五)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换地权益书登记和收回土地使用权登记造册,并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依法批准出让的土地,因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原因闲置的,根据土地权益人已缴交土地出让金数额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确定土地面积,按照评估确认的土地现值核定土地权益数量,核发换地权益书,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出让的闲置土地,根据土地权益人已缴交土地出让金数额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确定土地面积,按照评估确认的土地现值核定土地权益数量,核发换地权益书,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二条 土地权益人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用地合同、协议,交纳定金、土地出让金,实质性占用的土地,根据土地权益人已缴交定金、土地出让金数额和用地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确定土地面积,按照评估确认的土地现值核定土地权益数量,核发换地权益书,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三条 土地权益人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用地合同、协议,交纳定金、土地出让金,未实质性占用的土地,按照已缴交的定金、土地出让金数额,核发换地权益书。
第十四条 停建、缓建工程的土地权益人交回的用地,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后,核发换地权益书,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发生流转的,换地权益书核发给最终土地权益人。
第十六条 核发换地权益书,必须对拟收回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土地使用权评估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示的基准地价和评估宗地条件,依照土地估价规程和国家、本省有关规定进行。
土地权益人对土地使用权评估结果有异议,可以向市、县、自治县房地产估价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市、县、自治县房地产估价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省土地估价鉴定委员会申请核定,由省人民政府最终裁决。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核准换地权益书工作中,认为市、县、自治县土地价格评估结果显失公平的,责成其纠正,必要时可以委托省土地估价鉴定委员会重新核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评估,不得弄虚作假。
土地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七条 换地权益书可以在本经济特区内依法转让、赠与、继承、偿还债务等方式流转,也可以依法抵押。
换地权益书可以整体流转,也可以分割流转。
换地权益书流转或者抵押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在流转或者抵押后15日内办理变更登记,并在办理变更登记后15日内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和备案的,其流转或者抵押无效。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换地权益书流转办法,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维护土地使用权人与土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闲置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项目符合土地所在地的产业政策,用地符合土地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十八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换地权益书未全部收回前出让土地使用权,必须按照本办法规定收回换地权益书。
第十九条 以换地权益书收回使用权的土地,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严格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安排使用。
第二十条 在换地权益书未全部收回前,出让以换地权益书收回的土地时,土地使用权受让人须以换地权益书支付土地出让金的70%,以货币支付土地出让金的30%;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时,土地使用权受让人须以货币形式支付土地征用费用,须以换地权益书支付土地有偿使用费的70%,以货币支付土地有偿使用费的30%。
第二十一条 收回的换地权益书经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报省人民政府审核后,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销毁。
第二十二条 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在土地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取消其土地评估机构资格,并建议资格确认机关取消估价人员的土地估价师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换地权益书的核准、签发、流转、收回等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伪造、变造、涂改换地权益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 (1987年7月2日四川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 根据1993年12月15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 根据
> 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200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
> 根据2004年9月24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 根据
> 2014年3月20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五次修正
> 根据2016年1月2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六次修正)
1.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以及户籍在本省而离开本省行政区域的公民。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有共同的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宣传教育、避孕、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辅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措施,引导公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发展经济、帮助公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建立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服务。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负责实施本条例,将人口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
省、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地区在经费上予以激励的机制;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在经费上予以重点扶持。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奖励专项经费和社会抚养费。
第七条
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本条例贯彻实施不力的地区或者单位,由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限期改进。
2.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同级发展和改革、财政、工商、公安、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税务、建设、交通、统计、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上级人民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其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自治的内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有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
第九条
国家机关、部队、社会团体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企业事业单位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落实计划生育机构或者专职、兼职人员,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经常性服务工作,保障实行计划生育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应当充分发挥其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其职责和特点,支持和配合政府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条
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的义务。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管理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协助。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计划生育、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人事、统计、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当互相提供有关人口数据,实行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3. 生育调节
第十三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已有两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有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再生育的;
(二)夫妻一方为五级以上伤残的。
第十四条
少数民族也应当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十五条
在四川定居的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以及夫妻一方为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外国公民的生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必须由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组组织进行病残儿医学鉴定。其他任何单位、个人出具的鉴定不能作为依据。
第十七条
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申请再生育的夫妻,由一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逾期视为批准。
4.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第十九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使用国家发放的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孕情检查、放取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术、绝育手术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等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前款规定所需经费,农村居民由各级财政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列入财政预算解决;城市居民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在生育保险或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报销。未参加生育、医疗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地方财政负担。
第二十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组成,并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当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经批准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提供。
第二十一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取得执业许可,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非盈利的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取得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发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当依照有关的设置标准,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并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二十二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临床服务人员,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和申请注册,并在经批准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中执业。
第二十三条
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因生育病残儿经鉴定获准再生育者,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应当经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实,并到指定的机构接受鉴定或者手术。
第二十四条
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组鉴定为并发症的,在治疗期间,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农村居民由基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优待。
第二十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之外的其它诊疗业务,应当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5.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二十六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延长女方生育假6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20天。生育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二十七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领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及其子女、家庭享受的相关政策不变,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奖励专项经费由政府拨款、社会抚养费、社会捐助等组成,用于奖励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的独生子女父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奖励专项经费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和扶贫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第三十条
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变化后未再生育和未收养子女的一方或者双方,凭原《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继续享受有关奖励和优待。
第三十一条
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再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作废,停止享受有关的奖励和优待。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
6.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四)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七)索取、收受贿赂的;
(八)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奖励专项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
(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十)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
第三十四条
夫妻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数量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子女,对双方当事人分别按计征基数的
3 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的,按照双方当事人各自子女数分别累计计算,生育第三个及以上子女的,每生育一个子女,按计征基数的
3 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的计征基数,分别以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时上一年度当地县级统计部门公布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
不符合法律和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除按以上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外,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五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书面决定。
第三十六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决定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
30 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可以依法申请分期缴纳。
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
2‰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宣布其证明无效;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侮辱、诽谤、殴打执行计划生育公务的人员的;
(三)扰乱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秩序,致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按本条例作出的计划生育处罚决定以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7. 附 则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本条例有关规定制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 |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 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
> (2008年7月30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水源与水质
第四章 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五章 供水与用水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1.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乡供水用水活动,保障供水用水安全,维护供水单位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协调发展城乡供水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乡供水用水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城乡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保障城乡供水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供水用水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卫生、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水用水的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乡供水实行开发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的原则,确保城乡供水用水安全。
第六条 鼓励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城乡供水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城乡供水建设、管理、保护和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2.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乡供水发展规划,经上级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应当纳入城乡规划。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应当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城乡供水发展规划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九条 有条件的乡村应当实行集中供水。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支持兴建乡村集中供水设施。
没有条件实行集中供水的乡村,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勘探水源,采取打井、修渠、建蓄水井(池)等多种措施,保障缺水乡村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鼓励社会各方投资、捐资兴建乡村集中供水设施。
乡村集中供水设施产权属投资人所有。
第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水生产纳入城乡供水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渠道投资兴建中水生产设施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加强污水的回收利用,规定中水使用的范围和补偿办法,提高中水利用率。
第十一条 城乡供水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城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符合国家及本省技术标准和规范,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供水工程质量监督的责任。
第十三条 城乡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供水设施及器具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标准。
城乡供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三个月内将工程档案资料移交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并向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建筑物高度对水压的要求超过国家规定的水压标准时,建设单位应当自行设置蓄水池、加压站等二次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的相关标准。
二次供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组织验收时应当通知供水单位参加。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3. 水源与水质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全省用水计划,建设公共备用水源。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有计划地开发新水源,建设公共备用水源,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监督管理,依照《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城镇公共供水系统覆盖区域内,不得新建自备水源工程取水,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期关闭已建的自备水源工程。实行集中供水的乡村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逐步关闭自备水源。
公共供水系统不能满足用水户需要,确需使用自备水源或者建设自备水源工程取水的,须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供水单位的意见。自备水源工程供水,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十七条 城乡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单位应当设置水净化消毒设施和水质检验室,配备水质检验人员,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供水安全产品和消毒产品。
供水单位应当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等进行水质检测,每月向设区的市、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每半年应当对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保障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城乡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切实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测工作,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
4. 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条 城镇公共供水设施,以总水表结算的,总水表及总水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供水单位所有,总水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以户表结算的,总阀门及总阀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供水单位所有,总阀门至户表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共有,户表和户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
乡村集中供水设施,户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投资者所有;户表和户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
供水设施由产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管理维修。用水户共有的供水设施,经验收合格后,可以委托供水单位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供水设施维护制度,定期巡查供水设施,确保供水设施安全运行。
第二十二条 未经供水单位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上连接取水设施。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生产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
自建供水设施需要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自建供水设施单位应当向供水单位提出申请,经供水单位同意,并对自建供水设施检验合格后,方可连接。
第二十三条 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开沟挖渠、挖砂取土;
(三)打桩、顶进作业;
(四)其他损坏供水设施的活动。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范围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涉及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查明建设范围内的公共供水设施情况,影响公共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单位商定安全保护措施,由建设单位负责实施。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造成公共供水设施损坏的,由供水单位组织抢修,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造成损失的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迁移、拆除或者终止运行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需要改装、迁移、拆除或者终止运行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单位协商一致,并报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卸、启封、围压、堆占用于结算的水表。
结算水表属用水户的,发生损毁、停行、逆行、滞行时,用水户应当及时告知供水单位维修。
第二十七条 公共消防用水设施由公安消防机构监督和使用;单位内部的消防用水设施由单位维修和管理,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
消防用水设施专门用于扑救火灾,因特殊情况需要用于其他事项的,须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和供水单位同意。
5. 供水与用水
第二十八条 公共供水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供水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供水水源;
(二)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供水设施;
(三)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四)有原水水质和供水水质检测能力;
(五)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
(六)有合格的从业人员;
(七)有保证安全、稳定供水的规章制度;
(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乡村集中供水为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参照前款条件执行。
公共供水不得擅自歇业、停业。确需歇业、停业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告知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特许经营权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取得。
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特许经营招标投标方案征求省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并与中标供水单位签订供水特许经营协议。
已取得供水经营权的供水单位,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国有供水单位吸收社会资本,所有制形式或者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更的,其实施方案应当由供水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水户签订供水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乡村集中供水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与用水户签订供水用水合同,或者制定供水用水公约,规范供水用水行为。
第三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供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压力和水质标准,保障安全正常供水;
(二)依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价标准计量收费;
(三)定期检查、维护供水设施;
(四)设立供水事故抢修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五)接受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环境保护、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乡村集中供水为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参照前款执行。
第三十三条 用水户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时交纳水费,不得拖欠或者拒付;
(二)不得擅自改变用水性质;
(三)不得盗用或者擅自向其他单位和个人转供用水;
(四)不得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五)变更或者终止用水,应当到供水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四条 用水户未按合同约定交纳水费的,供水单位可以向欠费的用水户送达催款通知单,用水户收到催款通知单后30日内仍未交纳水费的,供水单位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被停止供水的用水户交清拖欠的水费后,供水单位应当在12小时内恢复供水。
供水单位对欠费用水户停止供水的,不得影响对其他正常交费用水户的供水。
第三十五条
用水户或者供水单位对水表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检测。计量误差超过规定标准的,产权人应当更换水表,并承担检测费用;计量误差符合规定标准的,由申请人承担检测费用。
第三十六条 因检修、施工等原因需要临时停水的,供水单位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户;发现供水设施损坏或者遭到破坏等原因造成停水的,供水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组织抢修,必要时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启动供水应急预案。
第三十七条 在紧急情况下,供水单位可以对影响抢修作业的设施、物件等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抢修作业完成后,供水单位应当及时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予以赔偿。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扰供水设施的抢修。
第三十八条 公共事业用水,应当优先使用中水。
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公共事业用水,应当办理用水手续,定期向供水单位结算水费。
第三十九条 供水价格按照用水性质和用途实行分类水价。供水价格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定价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根据条件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其他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
供水价格低于合理成本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价格或者由政府给予补贴。调整水价应当听证。
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集中供水价格由村民自治组织确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供水应急预案,预防和减少突发供水事件造成的损害,保证供水安全。
供水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演练。
6.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指定期限关闭城镇公共供水覆盖区域内自备水源工程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生产、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或者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将自建的供水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或者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危害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安全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改装、迁移或者拆除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供水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
(一)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在正常供水情况下,供水水压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
(三)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四)供水设施发生故障,未及时组织抢修的。
第四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未按规定对其供水设施清洗消毒,或者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用水户盗用公共供水的,责令改正,补交水费,对单位可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拆卸、启封、围压、堆占用于结算水表的,责令改正,可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转供公共供水的,责令改正,拆除转供水设施;转供公共供水牟利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责令改正,补交水费,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责令改正,没收抽水装置,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四十八条
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公共供水是指供水单位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个人的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提供用水,包括城镇公共供水和乡村集中供水;
(二)自建设施供水是指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水源、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本单位的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提供用水;
(三)二次供水是指将公共供水通过储存、加压等措施提供用水户使用的供水过程;
(四)中水是指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再生水。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废止 | 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省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 (1997年1月14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路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三章 路产管理
第四章 公路两侧建筑红线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维护公路路产不受侵占和破坏,保障公路完好畅通,发展公路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http://law.npc.gov.cn:80/FLFG/flfgByID.action?txtid=2&flfgID=3895&showDetailType=QW)》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公路路政管理。
高等级公路的路政管理按照《[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http://law.npc.gov.cn:80/FLFG/flfgByID.action?txtid=76&flfgID=71109&showDetailType=QW)》执行,《[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http://law.npc.gov.cn:80/FLFG/flfgByID.action?txtid=76&flfgID=71109&showDetailType=QW)》没有作出规定的,依照本条例执行。
专用公路的路政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公路路政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领导。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省及其设在地(州、市)县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国道、省道的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各地(州、市)、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县道、乡道的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各级土地、公安、工商、建设规划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爱路护路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四条 公路路产是指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设施。公路指经交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使汽车的公共道路。公路包括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公路用地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以外不少于一米范围的土地。公路设施指公路的排水设备、防护构造物、交叉道口、界碑、里程碑、测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检测及监控设施、养护设施、服务设施、渡口码头、花草林木、专用房屋等。
第二章 路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五条 各级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公路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保护公路路产,实施公路巡查,依法制止和查处各种违法利用、侵占、破坏公路路产的行为;
(三)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依法取缔违章建筑;
(四)维护公路标志、标线的完好;
(五)维护公路养护施工的正常秩序;检查、督促公路养护单位正常养护、及时排除路障和抢险、修复公路,确保公路畅通、安全,做好公路行道树的栽培和修整工作,使其不影响交通及周围工农业设施的安全使用;
(六)对公路沿线群众进行爱路、护路和安全教育;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的路政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统一着装,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路政管理证》和佩戴"中国公路路政管理"胸徽。使用专用停车示意牌或指挥旗(灯)。
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可以聘用兼职路政员和义务路政员,协助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第七条 公路路政管理巡查车辆须装有"中国公路路政管理"标牌和标志灯饰。
第三章 路产管理
第八条 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会同土地管理部门勘测登记、绘制地图、造册立档、埋设界桩,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对历史形成并长期使用的公路料场、苗圃、菜地、道班房等,尚未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应当补办,但可不再缴纳有关费用。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移交有关公路路产资料。新建、改建公路后废弃路段的土地改作其他用途的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公路路产上从事下列行为:
(一)设置电杆、变压器、棚屋、摊点、维修站、洗车台、加水站等设施;
(二)倾倒废土、堆放垃圾杂物或者其他非公路养护施工材料;
(三)引水灌溉、排放污水、取土制坯、阻塞侧沟、阻塞盲沟和截水沟及利用公路桥涵筑坝蓄水;
(四)在公路桥梁、隧道内铺设输送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液体等管道;
(五)移动、涂改、损毁、拆除和侵占公路设施;
(六)装载货物出现滴、洒、漏以及运件拖地的车辆在铺有高级、次高级路面的公路上行驶;
(七)进行集市交易和打场晒粮;
(八)其他危害公路路产的行为。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在公路大中型桥梁和渡口上下游各200米、小型桥梁上下游各50米、公路隧道上方和隧道中心线周围100米范围内采挖砂石、修筑堤坝、压缩或者扩宽河床、引水、烧荒、爆破、伐木、开矿、取土等危害桥梁、渡口和隧道安全的其他作业。
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路上设置站、卡。
第十条 修建穿(跨)越公路的各种桥梁、龙门架、渡槽、隧道、管线等设施,应当符合公路远景发展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提供设计图纸,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进行审批后,再按照规定办理其他手续。
第十一条 新建铁路、机场、电站、水库、水渠、地下管线、各类站、卡、亭或者其他建筑工程,需要挖掘公路或者占用、利用公路路产时,建设单位必须先征得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同意,签定协议并承担按照原公路技术标准修复或者商定按照规划改建公路的费用。
第十二条 在公路两侧从事取土、采石、挖矿、伐木等施工,不得危及公路路产的安全。
第十三条 履带车、铁轮车以及其他可能损坏公路的运输机具,不得通过铺有路面的公路,必须通过的,应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由车属单位或者个人承担为此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和修复损坏部分的费用。
制造、维修机动车辆厂家不得擅自在公路上试刹车;必须试刹车的,应当事先征得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同意,并悬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试车号牌。
第十四条 未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路产范围内设置非交通管理的广告、宣传标志。经批准设置的,应当符合设置标准。
第十五条 设置交叉道口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设计修建的接线或者道口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利用公路行道树架设电线、拉钢筋、拴牲畜等损伤行道树的行为。除正常的养护需要外,不得砍伐行道树和修枝断顶,确需砍伐、修枝断顶的,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缴纳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
第十七条 进行公路改建、扩建或者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公路施工养护规范堆放材料,并在施工路段设置施工标志、安全标志或者绕道行驶标志。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保证公路的安全畅通。
车辆在通过公路施工作业路段时,应当减速慢行,服从路政管理人员或者施工作业人员的指挥。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超载行驶。承运不可解体大件物品的超限运输车辆上路行驶,须事先提出申请,经省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承担对公路、桥梁、涵洞等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监护措施的费用。造成路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路产损失赔偿费。
第四章 公路两侧建筑红线管理
第十九条 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控制范围是指公路边沟外缘以外的区域: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一般不少于10米,乡道一般不少于5米。公路弯道内侧及平交道口附近的建筑红线,必须满足公路远景发展规划或者改作立体交叉的要求。
第二十条 禁止在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永久性构造物和设施;确需设置供水、排水、供电;供汽、供油、通讯、水利等管线设施或者建盖临时构造物、设施的,须将设计图纸报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并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再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所建盖的临时构造物、设施在公路改建、扩建时,应当无条件自行拆除。
第二十一条 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的构造物和设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http://law.npc.gov.cn:80/FLFG/flfgByID.action?txtid=2&flfgID=3895&showDetailType=QW)》生效以前修建,并对公路改建、扩建或者交通安全无影响的,可暂时保持原状并与所在地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补签协议、立档保存,但不得重建、扩建或者加层。因公路改建、扩建需拆除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http://law.npc.gov.cn:80/FLFG/flfgByID.action?txtid=2&flfgID=3895&showDetailType=QW)》生效以后修建的,均属违章建筑,应当在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无条件地自行拆除。
第二十二条 乡镇、办事处、村社、厂矿、集市、开发区等在建设、选址和编制总体规划时,必须符合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控制范围的规定,原则上只能在公路的一侧规划布局和建设。
对已经成为城市道路的国道、省道,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对公路改线作出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负责改线工程的投资。改线工程竣工经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一年内办理新旧路产移交手续。
第二十三条 在公路建筑红线控制范围以外进行开发和建设,不得堵塞公路排水系统。填土、挖土必须设置永久性排水系统或者挡土墙(护坡),排水不得损坏公路路产。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但应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可以并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收入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作业,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行驶、补办手续、赔偿损失,可以并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五条 公路路产损失赔偿费等费用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按照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并按照规定管理使用。
罚没收入上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 驾驶员行车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公路路产损坏不接受处理或者赔偿损失在1000元以上当场又不能处理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可对其采取暂扣车辆的措施或者依法作出暂扣驾驶证、行驶证的决定,待处理完毕后立即放行、还证。暂扣驾驶证、行驶证的,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开具省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制发的暂扣凭证。因暂扣车辆、驾驶证、行驶证造成的损失由过错方承担。
第二十七条 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国家规定之外乱收费、乱罚款的;
(二)不使用罚款票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票据的;
(三)在执法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四)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钱物或者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的。
第二十八条 辱骂、殴打路政员,拒绝、阻碍路政员执行公务,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以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公路路政管理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在接到《公路路政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或者同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公路路政管理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 | 2020_2030 | 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013年1月13日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
(一)傣族、彝族等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书画、雕塑等;
(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礼仪、节庆、体育、游艺和宗教文化等;
(四)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传统饮食等;
(五)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设施、佛迹、庙宇、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
(六)具有史料、科学、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楹联以及口传文化等;
(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八)民族民间纺、织、染、绣等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
(九)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及医学;
(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第四条
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对于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应当及时组织抢救,并予以重点保护。
第八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单位和个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每年四月第三周为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宣传周。
第九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民族博物馆以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第十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等工作,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民族历史文化和特色民间文化编入地方乡土教材,并鼓励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需要组织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班。
自治县提倡公民穿戴少数民族服饰。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收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和实物等,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征集属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和实物时,应当按照自愿的原则,合理定价,并由征集部门发给证书。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实物捐赠给国家;接受捐赠的机构应当发给证书,并给予奖励。
第十三条
自治县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委员会,负责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民族文化之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的评审。
第十四条
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民族文化之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命名或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报或者推荐为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一)本地区、本民族群众公认的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内涵、形式、流程、规则的;
(二)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的;
(三)掌握和保存一定数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实物、资料的。
第十六条 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
(二)传授、展示其掌握的知识、技艺以及有关资料和实物;
(三)享受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津贴。
第十七条 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妥善保存掌握的资料、实物;
(二)培养传承人;
(三)依法开展传播、展示活动。
第十八条
具有优秀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或者工艺美术品制作传统的地方,可以命名为民族文化之乡。
民族文化之乡应当以其有代表性的文艺形式或者传统工艺美术品冠名,其文艺形式或者工艺美术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较高艺术性、观赏性;
(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自治县享有声誉;
(三)当地群众普遍认同或者有较高利用价值。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村寨,可以申报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一)集中反映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
(二)民居建筑民族风格突出并有一定规模的;
(三)生产生活传统习俗保持较好的。
第二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
(一)掌握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技能或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二)经常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
(三)保存大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和实物。
第二十一条
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内拆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民居的,有关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文化之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开展有关文化艺术活动给予政策优惠或者资金扶持。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每年财政安排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的05%,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二)上级补助;
(三)捐赠和其他资金。
第二十四条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抢救、征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和实物;
(二)研究、整理、翻译、校阅、出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
(三)培养、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四)发放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津贴;
(五)扶持民族文化之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建设;
(六)维护、修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建筑、设施和特定自然场所等;
(七)保护和管理文物;
(八)补助农村民间业余文艺演出队;
(九)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展演和节日民俗活动,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服饰等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鼓励和支持合理开发民族传统饮食文化。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佛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古村古镇和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产业。
第二十九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医药及医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支持民间医药的开发利用。
第三十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发掘、整理、收藏、研究工作。
第三十一条
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应当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损害公民的身心健康。
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民族文化。
第三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抢救、传承、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破坏列入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的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等的,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由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
null | 2010-01-01T00:00:00 | 地方性法规 | 有效 | 合肥市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办法 | 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00_2020 | 合肥市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办法
> (2009年8月27日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 2009年10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 根据2014
> 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批准《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合肥市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办法〉的决定》的决议修正)
第一条
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转任工作,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公务员转任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级直属机关科级及科级以下公务员的转任,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员转任,是指公务员在同一职务层次、不同职位之间进行的转换岗位任职。
公务员转任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一)跨部门转任:指公务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任;
(二)部门内转任:指公务员在同一部门内不同机构之间的转任;
(三)系统内转任:指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所属监狱等系统公务员在本系统内不同单位之间的转任。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所属监狱等系统公务员在本系统同一单位内部的转任,视为部门内转任。
第四条
公务员转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尊重个人意愿与服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公务员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国家、省有关部门对专业技术职位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相近职位间进行转任。
第六条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公务员转任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转任信息管理系统,为公务员转任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
市直各部门负责本单位公务员转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转任激励、保障机制。
第七条
公务员在同一部门、单位或者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或者按规定需要任职回避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转任。
第八条 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跨部门转任:
(一)在同一部门担任同一层级领导职务满八年的;
(二)在同一部门连续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满十年的。
科级及科级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在同一部门工作满十二年的,应当进行跨部门转任。
第九条
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部门内转任或者系统内转任:
(一)在同一内设机构担任同一岗位领导职务满五年的;
(二)在同一内设机构连续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满七年的。
科级及科级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在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工作满五年的,应当进行部门内转任或者系统内转任。
第十条
不属于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应当转任的公务员,可以自愿申请转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规定应当转任的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转任:
(一)离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满十年的;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转任的;
(三)因生育、挂职锻炼不宜转任的;
(四)其他原因不宜转任的。
个人有转任意愿且身体健康、离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满八年且不满十年的,可以转任。
第十二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进行跨部门转任:
(一)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二)上一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
第十三条
公务员部门内转任工作,由市直各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并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部门内转任的公务员每年度不得超过本部门科级及科级以下在岗在编公务员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第十四条 公务员跨部门转任、系统内转任工作每三年集中实施一次。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符合跨部门转任条件公务员的情况,研究制定公务员跨部门转任集中实施方案,并于上半年组织实施。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应当制定本系统集中转任的实施方案,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公务员因任职回避等特殊原因需要及时进行跨部门转任或者系统内转任的,由各部门提出,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
各部门每三年跨部门转任的公务员,不得超过本部门科级及科级以下在岗在编公务员人数的百分之十五。
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公务员,除因比例限制外,应当在集中转任中实现跨部门转任。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所属监狱等系统每三年系统内转任的公务员,不得超过本系统科级及科级以下在岗在编公务员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所属监狱等系统公务员参加跨部门转任的具体比例,由市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确定。
第十七条
各部门在转任工作中,应当按照规定研究决定转任人选和职位,不得借转任突击提拔或者超职数配备干部,不得借转任对公务员进行排挤或者打击报复。
第十八条
需要按照法定程序选举或者任免的公务员,转任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按照规定需要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
第十九条 转任的公务员应当服从转任决定,按时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并报到。
第二十条
跨部门转任的公务员一年内不再安排转任。确因工作需要进行部门内转任或者系统内转任的,应当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研究决定转任人选和职位,借转任突击提拔、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者借转任对公务员进行排挤或者打击报复的,按照规定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拒不执行转任决定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三条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转任工作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公务员转任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分。
第二十四条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监察部门负责对公务员转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对有关责任人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海北藏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条例 | 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 | 2020_2030 | 海北藏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5年3月9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5年9月23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加强水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自治州境内从事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所修建的涝池、蓄水池的水,归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使用。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节约用水制度。
第四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有效保护、讲究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五条 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六条 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本州境内属国家流域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州、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牧、林业等相关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保护,采取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涵养水源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损坏水环境和水工程的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和监督。
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州、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
第九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镇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符合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与当地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进行综合考察和环境影响评价,按流域和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由州、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综合利用水资源。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符合水资源规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与农牧区、生产与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兼顾供水、发电、农田草原灌溉、渔业、林业、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第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按照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建设项目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建设项目,享受自治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
在自治州境内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做好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和文物保护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方式公开出让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权。
第十四条 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资源,应当符合水资源规划,进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水资源调出、调入地区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五条 建设水工程(含取水和蓄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在河流上建设水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必须先由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水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流域和区域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水工程建设涉及防洪、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要。
新建、扩建、改建耗水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核同意,作为取水许可的技术依据,方可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农牧业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收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与节约
第十九条 州、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并制定饮用水水资源枯竭、水体污染应急处理预案。
第二十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堆放固体废弃物,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
(三)建设与水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从事建设、取土、采砂、采矿等活动;
(五)其他可能影响水质水量的活动。
在河流、水渠等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并经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在河道两侧修筑防洪堤坝,应级人民政当报经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跨行政区域河道两侧修筑防洪堤坝,应当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二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河岸、水渠岸(堤)、机井、泉眼等水资源保护范围内从事建筑、采石、取土、采矿、爆破和其他危害水工程设施及水体安全的活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前款水资源保护范围内采伐林木。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对水资源和湿地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
禁止在河流、水库、泉眼、水井、进水口、水渠等管理范围内堆放、倾倒固体废物、弃置生活垃圾和倾倒、排放有毒有害液体。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损害、毁坏水工程和水文监测等设施。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已向河流及地下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
第二十六条 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影响河势稳定或者危害堤防安全的,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禁采区,规定禁采期,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要历行节约用水,从实际出发,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农牧、科技等部门密切配合,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第四章 水资源管理
第二十八条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二十九条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河流、水库的水功能区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或在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
第三十条 用水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许可证由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办理。
凡直接从河流、露泉、地下取水的,且日取水量在十吨(含十吨)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申请取水许可证。
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的,为农牧业灌溉少量取水的,用人力、畜力或者其他方法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证。
为农牧业抗旱应急必须取水的,为保证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取水的,为防御和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必须取水的,免予申请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凡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将取水地点、方式、用途、数量及节水措施、计量设备等有关资料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报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许可证后,方可按取水许可证规定的条件取水。
第三十二条 取水工程建设项目申请取水许可证时,其取水量以批准的该工程的设计取水量为准。
取水许可证申请由建设取水工程的单位提出。
第三十三条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取水申请后,应当在十五日内进行调查,符合取水规定的发给许可证;对不符合取水规定的,应即通知申请人予以补充或纠正;如取水申请引起争议或者诉讼,应待争议裁定或者诉讼审理终结后办理。
原取水地点和取水线路需要更改时,新的取水地点和水线路由原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规定。
第三十四条 取用水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取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定额标准,由州、县人民政府按管理权限具体规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持证人的取水定额进行调整:
(一)水资源总量发生变化的;
(二)持证人需水量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的;
(三)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水资源浪费的;
(四)社会总用水量增加而无法满足持证人需要的;
(五)国家和本省有其它特殊要求的。
第三十五条 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足额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的收取标准和具体办法,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凡在自治州境内兴建的取水工程(包括水井),按照实际取水量缴纳水资源费。水力发电按实际发电量缴纳水资源费。
国家和我省规定不需要申请或免予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取用水项目免征水资源费。
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缴纳水费。
第三十七条 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三十八条 取水单位必须在取水工程设备上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装置,未在规定期限内安装计量装置的,或原有计量装置损坏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安装期间水资源费按现有设备额定流量计收;逾期仍不安装的,水资源费加倍计收。计量装置不得擅自拆除或更换。
第三十九条 因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发生水事纠纷时,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州、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州、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未得到处理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水事现状。在处理水事纠纷过程中,州、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不得阻碍。
第四十条 本条例涉及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事项,依照《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权索取、收受当事人财物及其他好处造成不公正执行公务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取水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或不按规定程序审批的;
(三)不履行岗位责任、故意刁难当事人的;
(四)不按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五)不依法履行水资源保护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在河流、水渠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由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要费用由违法单位和个人负担,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水资源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建筑、采石、取土、采矿、爆破和其他危害水工程设施及水体安全,或者未经批准在水资源保护区范围内采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河流、水库、泉眼、水井、进水口、水渠等管理范围内堆放、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有毒有害液体的;或者侵占、损害、毁坏水工程和水文监测等设施的,分别由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州、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以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不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第四十七条 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河流(河道)、水库、泉眼、水井、进水口、水渠及有关水工程设施的具体保护管理范围,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
null | null | 地方性法规 | 已修改 | 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 |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
> (2006年9月28日宁波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6年11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2006年12月11日宁波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7号公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保护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指北纬29°32.4′、东经122°3.3′,北纬29°32.4′、东经122°29.2′,北纬29°16.2′、东经122°3.3′,北纬29°16.2′、东经122°23.5′四点连线之间的陆域和海域,总面积114950公顷。
保护区范围和界线需要调整的,经由有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三条 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市和象山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市和象山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林业、渔业、海事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区依法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
(二)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维护保护区内的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
(三)制定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保护区;
(四)进行有关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市和象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利用和管理。
第七条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规定权限报经批准。
第八条 保护区重点保护江豚、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珍稀鸟类等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第九条 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一)南韭山小东岩、官船岙、黄礁、上竹山、麒麟头、大青山、将军帽、南耳朵、马补山、蚊虫山小礁、南韭山乌贼山嘴西侧连线组成的区域为核心区;
(二)核心区界外三千米处的连线以内的区域,以及南韭山本岛岸线向核心区界外二百米处的连线以内的区域为缓冲区;
(三)保护区内核心区和缓冲区之外的区域为实验区。
第十条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具体范围(经纬度连线)由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当地予以公告,并设置有关界碑、标志物和保护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破坏保护区的界碑、标志物和保护设施。
第十一条 禁止任何人擅自进入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有权限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禁止在缓冲区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确保海洋生物和鸟类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不遭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在缓冲区内可以适当进行科学研究、考察、教学实习、标本采集活动。
第十三条 在实验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的,应当提前十日将研究、实习的方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报告。
在实验区从事参观、旅游活动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有权限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参观、旅游活动的,应当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十四条 经批准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活动结束之日起六个月内将其活动成果(包括照片、录像、资料、论文、图表等)的副本提交保护区管理机构;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提交的,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期限,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 禁止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在实验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性项目;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第十六条 禁止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采捕活动。
禁止在实验区内进行除流刺网、钓捕作业以外的采捕活动。实验区内经许可从事流刺网、钓捕作业的船舶不再增加,其总量应当逐步减少。
从事前款允许的作业的,不得采捕重点保护动物和繁殖期、幼苗期的鱼、虾、贝、藻。繁殖期、幼苗期的鱼、虾、贝、藻的种类由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七条 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采砂、采石、挖礁、炸礁、烧荒、捡拾鸟蛋、捕捉鸟类等活动。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四条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一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保护区破坏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造成保护区破坏的,责令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三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保护区破坏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保护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因海上救助或者紧急避险,不适用本条例有关保护区禁入的规定。但在停留期间,超过救助或者紧急避险必需限度,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
2023-05-31T00:00:00 | 2023-07-01T00:00:00 | 修改、废止的决定 | 有效 |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重庆市邮政条例》的决定 |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市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2020_2030 |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重庆市邮政条例》的决定
> (2023年5月31日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 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对《重庆市邮政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规范邮政市场秩序,维护通信与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促进邮政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快递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邮政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承担邮政领域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强邮政监管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持续优化快递服务营商环境,保障邮政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将第四条修改为:"市邮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本市邮政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市场机制,保障邮政服务实施和通信安全、畅通。
"市邮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邮政监管派出机构,在市邮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其所辖区域的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国家安全、民政、财政、人力社保、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商务、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口岸物流、税务、海关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邮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并采取措施支持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快培育邮政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按照规定探索无人机、无人车等运载工具的场景应用,推动邮政业数字化发展。
鼓励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智能化水平。"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邮政管理、商务、发展改革、交通、口岸物流、海关等部门应当建立邮件快件进出境协作机制,推动进出境邮件快件便捷通关。
"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开拓跨境寄递领域业务,拓展国际网络建设,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线沿线重点市场布局海外仓,促进跨境寄递服务高质量发展。"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商务、邮政管理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邮政业环境污染治理,促进邮政业绿色发展。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优化邮件快件包装,减少包装物的使用,并积极回收利用包装物。支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优先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
七、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三款修改为:"邮政企业应当对村邮站或者其他接收邮件的场所提供业务支持和指导,可以与村民委员会协商一致后签订邮件接收、转投协议。"
八、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四条,将第一款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删除。
第二款修改为:"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农村地区赶集日应当进行邮政普遍服务营业。"
九、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邮政企业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的,应当事先向邮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经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同意,可以延长十日作出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自作出批准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社会公告。"
十、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邮政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并执行邮件收寄验视、实名收寄和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寄递安全。"
合并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为一款,作为第二款。
增加两款,作为第三款、第四款:"除信件和已签订安全协议用户交寄的邮件外,邮政企业收寄邮件,应当按照规定查验寄件人身份,并对寄件人身份信息和交寄物品进行登记。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邮政企业不得收寄。
"邮政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对邮件进行安全检查。对禁止寄递、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寄件人拒绝安全检查的物品,不得寄递。"
十一、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删除第三款。
十二、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邮政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无故拒绝、拖延、中断业务;
(二)擅自降低邮政普遍服务标准或者增加收费项目,强迫、误导用户使用高资费业务;
(三)冒领、扣留用户汇款或者强迫、误导用户将汇款转为储蓄;
(四)强行搭售邮品及其他商品或者强迫订阅报纸杂志;
(五)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用户信息;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十三、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邮政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布用户投诉电话,配备受理用户投诉的人员;对用户的投诉,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七日内答复用户办理情况,十五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用户。
"用户向邮政企业投诉后七日内未得到答复,或者对邮政企业投诉处理和答复不满意的,或者邮政企业投诉渠道不畅通、无人受理的,可以向邮政管理部门申诉。"
十四、将第三十四条、第四十六条改为一条,作为第五十条:"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邮政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地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十五、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快递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合并、分立的,应当依法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十六、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一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为平台内经营者平等推荐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无正当理由不得禁止或者限制平台内经营者自主选择快递服务提供者。"
十七、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提示用户如实、完整填写快递运单的各项内容;快递运单填写内容不完整的,不得收寄。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的留存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者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建设公益性末端服务设施,为住宅小区、村(社区)等提供快递末端服务。
"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签订合同、设置快件收寄投递专门场所和智能快件箱等方式,为开展快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便利。鼓励多个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共享末端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提升农村寄递物流服务能力。"
十九、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四条,修改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改变快件投递服务约定,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服务规定以增加资费为条件投递快件。"
二十、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喷涂企业统一标志的专用车辆系非机动车的,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按照有关规定为灵活用工人员优先缴纳工伤保险费。支持快递灵活用工人员以个人身份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
"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为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保险、重大疾病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专项商业保险。"
二十二、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服务投诉制度,及时、妥善处理用户对服务质量提出的异议。用户对快递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可以向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投诉,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七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用户。用户对于逾期不处理的投诉或者处理结果不满的投诉可以向邮政管理部门申诉。"
二十三、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本条例第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一项和第五项关于邮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规定,适用于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关于邮件损失赔偿的规定,适用于快件的损失赔偿;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关于邮政服务用户的规定,适用于快递用户。"
二十四、将第五十一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邮政业诚信体系建设,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依法实施信用监管,提高邮政业信用水平。"
二十五、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履行提示义务的;
(二)收寄快递运单填写内容不完整的快件的;
(三)未按照规定期限留存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的。"
二十六、将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七条改为一条,作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征得收件人同意而擅自改变快件投递服务约定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服务规定以增加资费为条件投递快件的。"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四条:"本条例以下用语的含义:
邮政普遍服务,是指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
邮政特殊服务,是指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机要通信、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以及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革命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特殊服务业务。
快递业务,是指在承诺的时限内经过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快速完成的寄递服务。外卖配送等点到点直接送达物品的活动,不属于本条例所称的快递业务。
邮政企业,是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提供邮政服务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是指经营快递业务的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
快递企业,是指邮政企业以外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
二十八、对部分条文中的有关表述作以下修改:
(一)将第八条第二款、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十七条第二款中的"城乡规划"和第十二条第一款中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为"国土空间规划"。
(二)将第十条、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中的"贫困地区"修改为"脱贫地区"。
(三)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中的"未作出妥善安排前"修改为"未作出妥善安排的"。
(四)将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中的"工商行政管理"修改为"市场监管"。
(五)将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中的"市政"修改为"城市"。
(六)将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中的"资格鉴定"、第四十九条中的"鉴定"修改为"等级认定"。
(七)在第五十八条中的"普遍服务"前增加"邮政"。
本决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邮政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